<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首创作于1970年的红歌,唱响了祖国大江南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是从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天安门成为了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自明永乐十五年建成,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过去了53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朝时,天安门名为“承天门”,意为帝王“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后被李自成焚毁。清军入关后,历经修复扩建,承载了“安邦治国”的美好愿望,改名“天安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后,天安门见证王朝衰落,又亲历连天炮火。也是在这里,一个崭新的中国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安门是长安街的原点,祖国的心脏。以此为起点,长安街向东西两侧无限延伸,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为迎接开国大典,北京市对天安门、长安街及天安门广场进行了重点整治。那一年,天安门城楼上多年来积存的鸽粪、蒿草等污物被清除,破损的砖瓦、门窗等构件也在那时进行了简单整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52年,天安门城楼经历了一次大修,更换了破损的门窗和个别已经腐朽的梁木,重新绘制了屋顶梁桥和天花藻井上的彩绘。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较为全面的修缮,西北角城台入口处的电梯也是在那时安装上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8年3月,天安门城楼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详细的一次“体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保证安全使用。1969年,国务院正式启动天安门城楼拆除重建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重建,毛泽东主席曾批示:</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原样不动,尺寸不变</b><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1968年5月15日,正式报送周恩来总理的《关于翻修天安门城楼的请示报告》中明确,“拟采用木结构进行翻修的方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12月15日,天安门城楼重建工程在一个临时搭建起来的巨型覃棚中悄然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施工人员将每拆一块木料,都按顺序编号、在木料上写清内、外、上、下、左、右,然后画草图,还请新华社摄影记者现场拍摄了上千张照片。最后,根据草图和照片把拆卸的木料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才彻底弄明白了一个角的内在结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施工中在天安门屋脊上的最中间拆出了一个宝盒,经专家鉴定,盒里装着一块金元宝,还有朱砂和五彩粮。这是当年的“镇楼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12天后,暖棚拆掉,天安门城楼的新面貌显露了出来。原来宝盒的位置,被放进了一块汉白玉石,上面竖向刻着“1970年1——3月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1月1日,天安门首次向游客开放。但人们不会想到,它的开放始于一封信:</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我是1954年从上海来北京的。三十多年来,每次到天安门,仰望天安门城楼,我总梦想有一天能登上这“祖国心脏的心脏”。我向周围的同志们说出我的愿望,有人说这是“幻想”“白日做梦”,但我深信,总有一天,梦想会成为现实……</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4年9月,这封署名“华兴”的信,受到了中央的重视,经过反复研究,古老而庄严的天安门城楼正式向群众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49年10月1日,梁思成也曾登上天安门城楼,周恩来总理向他提出了改建天安门广场的设想。周总理说,要建一座博物馆、一座大会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年后,这些设想已一一落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b><span style="font-size:20px;">的声音划破时空,势贯穹苍。这声音激荡天宇,久久回响。中国舒展了胸臆,人民挺直了脊梁,华夏崛起国旗高扬,四海升平九州呈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上城楼,站在前廊最中央的位置,中轴线上国旗飘扬,旗杆、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后面的毛主席纪念堂连成一线,眼前的长安街车流不息,历史与现实的轴线在天安门交汇,又延伸至远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同心刊》10/2024刊登</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阅后点赞是您的鼓励,转发是播撒福音!</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