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听书》

沈力

<p class="ql-block">  读了一篇内蒙兵团战友孙永明写的文章《蟠龙茶馆》,感慨颇深,写下这段回忆。</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由于苏州评弹喜闻乐见,深受江南民众偏爱,曾经生意非常兴隆,听众往往络绎不绝,所以很多茶馆都具备另一个功能,就是为苏州评弹提供演出场所。这一类茶馆有时候也会冠名为书场。</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上海嘉定就有这样一个茶馆,始建于1922年。这个茶馆不仅为顾客提供休闲品茶服务,还为苏州评弹提供演出场所。由于这个茶馆开馆的初衷是以苏州评弹演出提供场所为主,所以冠名为“塔厅书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收集到的塔厅书场旧址关闭后破烂不堪的老照片,本文照片来源于上海嘉定网“嘉定州桥老街重现耄耋,塔厅书场人气旺”文章。</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塔厅书场门口竖着一个锅炉,锅炉里烧的开水除了为茶馆所需,也售卖。附近的居民过来买开水,灌一暖水瓶开水只收一分钱。老板也不监督,全靠顾客自觉往一个铁盒子里放钱,找零也一样,钱都由顾客自放自取,那时候我家离塔厅书场很近,所以我也经常去泡开水。</p><p class="ql-block"> 塔厅书场一大清早就开门,为顾客提供早茶服务。到了下午和晚上会安排评弹演出。评弹是苏州评话(俗称大书)和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两种表演形式的合称,也被统称说书。所以评弹艺人也被称之为“说书先生”。</p> <p class="ql-block">塔厅书场始建于1922年,历经兴盛萧条,后来关闭。2008年嘉定镇街道办事处将塔厅书场迁址到嘉定城中街6号。这是新址照片。|</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期我经常去塔厅书场看评弹表演,上海话叫听书。那时候塔厅书场门边挂一块小黑板,用粉笔写出节目内容和演员姓名。票价很低,我记得听书好像只要一角钱。把钱交了后走进书场,在一条长桌上拿个茶壶,从一个瓦罐里抓一撮茶叶放进壶中,用暖水瓶沏上开水,再拿一个茶杯走进去,找个空座位坐下,等待演员出场……</p><p class="ql-block"> 演出时间到了,如果是评话(大书)表演,演员穿一件长衫,手拿一把折扇和一块醒木(也叫惊堂木)走到台前,将醒木向桌子上一拍,“啪!”,铿锵有力地报出姓名和评话名称,然后绘声绘色地开讲。故事往往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如果是弹词(小书)表演,一般情况是一男一女。男演员手提一把三弦,穿单色长衫,彰显斯文;女艺人怀抱一把琵琶,穿彩色旗袍,凸显漂亮。两人温文儒雅地走上台坐下,先各自把三弦和琵琶拨拉几下,调准音色,然后开始弹奏一曲,唱上几句作为节目开篇。再接下来才报出节目名称,开始表演。听众在弹词开篇的音乐声中开始渐渐安静,等到正式说唱之后我会全神贯注地看着潇洒自如的男演员和明眉皓齿的女艺人配合默契,一唱一和,思绪不知不觉地走进他俩描绘的故事情景之中,那莺声燕语般娓娓动听的唱腔;或有声有色,妙语连珠的说词使我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再喝上几口浓郁的香茶,快乐就如同一股暖流从脚底涌上心头,顿时全身心充盈着愉悦,畅快淋漓。</p> <p class="ql-block">  可惜,美妙的评弹演出正在渐渐丢失,上海地区现在虽然还有一些茶馆悬挂着书场的牌匾,但是已经很少看到评弹演出的告示,就算偶尔有一档演出,演员也是老态龙钟,有气无力,年轻人已经没有人愿意研学这一门艺术了。</p><p class="ql-block"> 沈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