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乎完美的“不完美”</p><p class="ql-block"> ——兼评两堂语文展示课</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我在新化一中听了两堂近乎完美的语文课。课的内容是关于标点符号的运用;上课的老师是两位年轻的女教师。娄底三中的P老师我之前完全不熟悉,但新化一中的Y老师我是了解一二的。</p><p class="ql-block"> Y老师是新化一中语文组的一名新秀。她在来到新化一中的这几年里成长得非常快,这与她自身的勤奋上进是分不开的。由于自身的努力,她多次代表新化一中参加各级各类语文学科比赛,且几乎每一次都获得了最好的成绩,为新化一中赢得了不少耀眼的荣誉。</p><p class="ql-block"> 在这次由三湘教育联盟举办、新化一中承办的“同课异构”活动中,Y老师上的《巧用小小标点,增色何止一分——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一课,从选题到课堂设置,从材料的搜集、处理到教学的组织、实施,从课堂的语言表达到课堂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近乎完美,深得每一位听课者大加赞赏!</p><p class="ql-block"> 娄底三中P老师的课亮点也非常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敢于大胆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命制标点运用高考模拟题,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这就不但更加深了学生对标点符号表达效果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这种题型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引导他们重视并正确运用标点符号。</p><p class="ql-block">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否突出,已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从这个角度去评价,无疑,Y老师和P老师的这两堂课,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上,都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典范。但正如最优质的宝玉也有瑕疵一样,这两堂近乎完美的展示课也有其不完美之处。下面就恕我来鸡蛋里挑挑骨头吧,希望能给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青语文老师一点点启发。</p><p class="ql-block"> 先是Y老师的“学案”中,有两处标点使用有误。第一处是标题的标点符号有误(见图一):副标题的引号应该去掉;既然正标题加了书名号,那副标题也是标题的一部分,所以也应该放在书名号里面。第二处是谈到标点符号的“辅助作用”时,其中的“句子结构清晰”是个主谓短语,与其他动宾短语不能并列(见图二),应改为“清晰句子结构”,否则,其前后的顿号使用就不合理了。作为一堂以谈标点为主题的展示课,在很多学生和少数语文老师都没有标点意识的今天,主讲人给听课老师和学生一个怎样的“示范”,当然就显得尤其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Y老师这堂课还有一处遗憾就是,最后的“结语”(见图三)没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鉴赏文学作品”要“细细观赏沿途的风景”这话非常有文采,很形象,也非常美;但这堂课重点不是谈鉴赏文学作品,而是谈标点符号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再说了,鉴赏文学作品“沿途的风景”也不止“标点符号”一种呀!而下文“字里行间”四个字,我的理解应该是每一个字和每一行话本身,而不是指每一个字和每一行话之外的标点。由此可知,Y老师精心打造的“结语”就有点“偏离题意”之嫌了。</p><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娄底三中P老师那堂课的“瑕疵”。P老师的学案中,也有一处概括错误和一处标点使用错误(见图四)。在说到“掌握答题步骤”时,对第二点的概括不应该是“明语义”,而应为“明语境”;第三点的表述中,前一个逗号表示主谓之间的停顿,是正确的,后一个逗号应改为顿号,因为它是介词结构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p><p class="ql-block"> 此外,P老师在点评学生作业时,有两处学生的错误没有指出纠正。一处是谈到破折号的作用时,有个学生说表示停顿;另一处是谈到省略号的作用时,(在文中只用了一个省略号的情况下)有个学生说表示断续。我们所有语文老师都清楚,破折号是不能表示停顿的,因为标号的主要作用是标明性质;单个的省略号也无法表示断续,只有词语和省略号交错使用的时候才能表示断续。</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除了形象气质、个人修养、语文情怀和课堂艺术之外,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作风,也应成为其标配。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平时的生活中,语文教师都要自觉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与标点的模范,做到严谨、规范、无懈可击;一旦学生出了语文表达方面的差错,都要及时指出,并要求学生加以纠正。</p><p class="ql-block"> 以上看法,均为个人感受。如有不当,请Y和P两位老师批评指正;同时,也热忱欢迎群里所有优秀的同行和爱徒们提出最宝贵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2023.11.23于新化思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