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中外文化交流课

虚室生白

<p class="ql-block">大学时北外一位张姓教授来学院开过一门“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课,几页提纲,数节粉笔,从老子出关讲到清末留洋,200多座位的公共课大教室一时爆满,可惜只阐可考记载,鲜述研究观点,也算是时代所限的遗憾。记得较清晰的是第一讲中有关西语中China称呼的由来和佛教“白马西来”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十年后,做随团翻译出访新、马时,乘国泰航空航班,候机时苏团长点名问我Cathaypacific公司的中文商号“国泰”间是否有语义上的关联,于是把教授当年授课时讲到古时西方商队对中国的称谓是籍“秦”(Chin)和“契丹”(Cathay)的缘由拿来作答,大家听了半信半疑。国泰航空雏形在沪,后迁香港,创始者一位美国人,一位澳洲人,主营环太平洋城市间航线,命名时属意丝绸之路和马可波罗游记。苏团长说自己数年前乘机即有此疑问,念头既过就没再详查,今天才听到Cathay是指中国的说法,语气中颇有“你小子不要骗我”的担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初中上英语课时,老师提过中国之China与瓷器之china拼写发音均同,便有了西方人因瓷器才认识中国的想法,回忆起来已分不清是老师当年误导还是自己想当然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洛阳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并于明嘉靖年间重建。据传,汉明帝永平七年夜梦金身神人飞绕殿前,问于朝臣,有学识渊博者禀告西土有佛,有此神通,遂遣使者赴天竺求法,使者抄得佛经四十二章,并邀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经而归,明帝遂下令建此寺表示欢迎,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官办佛教寺庙,被认为是中土释源、祖庭。当年听课时对托梦、出使、金身、白马的浪漫主义色彩印象极深,却认为其重要意义远不及那些征占疆土、经略边塞和输出儒家文化的“交流”事件,对教授授课时的详细、庄重多少有些不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教从有史记载入东土两千年来,与固有的各家思想接触、碰撞、激荡、冲突和融合过程中,染上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同时也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建筑和民俗,乃至国人的精神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浸润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肌理当中,与佛学有关的哲学思辨精微、悟境深妙、义理圆融、意蕴无穷,故此南宋孝宗皇帝有“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治世”的表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代生活中,科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为人类创造福祉的同时,对日常生活的冲击越来越大,事务愈加繁杂,节奏越来越快,也带来了相应的“烦恼”,人们享受丰裕物质,也渴求精神家园。佛学与中国文化结合后的佛性平等、凡圣一如、体用不二等智慧,助人安祥平静、利乐有情,既安顿自己,也和谐社会,值得关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游方僧人契此(布袋和尚)有一绝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画面凄凉,看破世俗,意境自在,逍遥放旷,旨在提醒人们看淡名利,放下红尘物欲,放下观念执着。算是一剂良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