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山西博物院的佛风遗韵展厅矗立着一座高达三米多的石塔,称为邓峪石塔。为什么称为邓峪石塔呢?这是源于这座石塔本身没有特定的名称,他最初位于山西省榆社县邓峪村,就以所在地命名为邓峪石塔。这座石塔上有明确的纪年“大唐开元八年岁次庚申三月甲寅朔十五日戊辰”。“开元8年”就是公元720年,塔的四面造像反映出了当时的佛教信仰,对佛教的传播以及中国化世俗化的研究极为有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塔神奇在什么地方呢?它曾经丢失后又回归失而复得,似乎和佛教世事轮回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这个塔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不得力,1996年塔刹丢失,1998年塔身又不知所踪,后来塔身辗转流于台湾,2015年由私人收藏家捐赠给了中台禅寺,2017年4月,中台禅寺又将塔身捐赠返还给山西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曾专门举办过“归来:唐代邓峪石塔特展”为了更好展示邓峪石塔全貌,文物部门根据资料复制了底座、塔檐与塔刹部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完整佛塔的全貌,四面开龛造佛像,通体造型古朴庄严,佛像丰腴健美,表情沉静安详,显示出唐代佛造像的基本特点。</p> <p class="ql-block">塔的正面有一尊佛像坐在莲花台上,下边有两个力士,柱子上盘绕着二龙交首,整个面貌异常华美,这是阿弥陀佛,西方世界的主宰者,最高神圣。</p> <p class="ql-block">顺时针转过,左边的佛像坐于须弥坐的莲花台上,下面有一个蹲着的力士,应该是释迦摩尼佛,须弥坐细腰处刻有题记明确纪年,题记的左侧刻有耿玄庆。右侧刻有云骑尉耿玄x。云骑尉是个官职,在唐代属于正七品中下级武官,这些题记对于研究邓峪石塔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第三尊佛像是一尊立佛,双手合于胸前,手捧一器物,站立于须弥莲花座上。腰部刻有题记李玄受,李冲玄李还福,这尊佛应该是药师佛。</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是一个垂腿坐佛,应该是弥勒佛。</p><p class="ql-block"> 这四尊不同的佛像反映了唐朝时期的佛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集中了许多北朝时期的造像碑 和造像塔,大量的造像显示出到了北齐时期民间有将阿弥陀佛信仰与释迦牟尼佛信仰并重的特点。到了隋唐时期阿弥陀佛信仰,释迦牟尼佛信仰,弥勒佛信仰在民间广泛流传。药师佛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影响并不大,远不及其他三佛, 所以他极少出现在南北朝佛教图像中,出现在唐朝佛塔造像的四佛组合中,反映了唐代佛教界对于药师佛信仰的重视程度。弥勒信仰到武则天时期达到了顶峰,在那之后留下了大量的弥勒坐像。五代十国大肚子弥勒取代了庄严神圣的弥勒坐像,反映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朋友们,有机会来山西博物院拜会一下邓峪石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