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羲之小楷《黄庭经》</p><p class="ql-block">《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p><p class="ql-block">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p><p class="ql-block">(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p><p class="ql-block">本了。</p><p class="ql-block">如何临习王羲之经典小楷《黄庭经》?我们首</p><p class="ql-block">先要领悟晋仕文人的心境。</p><p class="ql-block">《黄庭经》蕴含着一种超妙的艺术境界。唐代</p><p class="ql-block">孙过庭在《书谱》中曾分析王羲之写《黄庭</p><p class="ql-block">经》的心境是“怡怪虚无”,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王羲之的正书得力于钟繇,势巧形密,意疏字缓,峻整超逸,自然有致。这些特点在《黄庭经》中都有生动的体现。</p><p class="ql-block">纵观全篇,虽布局排列紧密,却字字利落。其点画浑厚圆实,又不失飘逸之意。</p> <p class="ql-block">碑、帖和碑帖拓本</p><p class="ql-block">学习书法就得要临帖,要临帖就得明确碑、帖、拓片、拓本的概念,选择合适的碑帖。</p><p class="ql-block">何谓碑帖?碑帖有何区别?碑原本是坟墓竖立的一种标志,它的起源与古代的葬事有关。古人埋葬死者时,把石板直立于墓穴的四角,在上面系上绳索,将棺材慢慢放进墓穴。西汉以前,人们将墓穴旁的石板,包括公卿大夫门前系马的石头、宗庙祠堂前用于拴住牺牲的石柱,统称为碑。后来,人们又在死者墓前的石板上刻上文字,记述墓主人的姓名、官位等,并且不再撤除。再推而广之,这种石板不光用于死者,也用于为生人歌功颂德,或纪念其他事情。这就是以后“碑”的全部意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盛行的墓志,也和碑的性质一样,记载着死者的事迹,只是将石头埋在坟里而不竖立在外面。</p><p class="ql-block">由于碑上的文字以石为依托,就是遇到兵赛战祸,亦不致湮没,于是大量的文字、文献通过石碑得以保存下来。那些秦汉刻石、六朝墓志、隋唐碑刻,便成了考订史实、研究书法、了解古代风情、文字源流的宝贵资料,受到书法家、文学家、文字学家、金石家、史学家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碑上铐刻的文字,更是书家摹写的范本,堪称书法艺术的最大宝库,所以有行家说:“书法除墨迹外,碑刻为大宗。”</p><p class="ql-block">再说帖。帖的最初意义是帛书上的标题。古人在文书的封面加个标题,称为署;在简牍上加盖版,以作封面,称为检。帖字从巾旁,是给帛书加标题,是署的一种。齐梁到初唐,帖又从题署的意义演变为古人墨迹的计数单位,如“晋右将军会稽内史赠金紫光禄大夫琅琊王羲之字逸少书一卷四帖”,云云。到了唐开元十年(722年),何延之撰《兰亭记》,叙述李世民遣监察御史萧翼</p><p class="ql-block">到会稽向辩才和尚赚取兰亭序墨迹一事,这个帖字才开始以名词出现,意谓供人临写的古代名人书法。唐末乾符中,张彦远作《右军书记》,在《十七帖》部分有小序云:“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号之。二王书后人亦有取帖内一句稍异者,标为帖名,大约多取卷首三两字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