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苹吹尽楚江秋。<br>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h3> <h3>【注释】 <br> ⑴淮南寺:寺名,在今江苏扬州。淮南,道名。治所在扬州(今属江苏)。 <br> ⑵休便休:有休息之处就随遇而安地休息。 <br> ⑶白苹:开白花的水上浮萍。楚江:长江中下游的别称。 <br> ⑷道人:修道的人,这里是诗人称自己。悲秋客:为秋天感到悲哀的旅人。 <br> ⑸一任:听凭。晚山:即秋天黄昏时的山。 【翻译】 南来北往四处奔波,想休息便休息,白苹在楚江的秋风中被吹得没有了踪迹。我并不是为秋天而悲感的人,还是任凭楚江两岸的山峦在傍晚相对而愁吧。 <br> 【赏析】 诗的起笔突兀,一开始就指出:不论是南去北来,还是北去南来,诗人总是想去就去,想休息就休息,无优无虑,恬然适意。诗的第二句紧承首句写道:“白苹吹尽楚江秋。”诗人象是回答说,正是在萧萧秋风把白苹都吹落了的深秋季节才如此这般说来。他身处秋气潇杀、万物凋零的深秋季节,丝毫没有悲哀凄凉的感觉,反而无优无愁,安然处之。本来,诗人得休便休已经够洒脱了,再有后一句萧瑟景象的衬托,就更显示出超尘脱俗的气质。在中国历史上,历来有“悲秋”的传统。一到秋天,西风瑟瑟、枯叶飘零,这萧条凄清的景象极易引发诗人对不如意的人生大兴悲叹之辞。早在战国时期,楚人宋玉作《九辩》,第一句就叹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此诗作者能如此逢秋而不悲,随遇而安、怡然自得。诗的前两句在叙述诗人不寻常的举止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问号。 诗的三、四句紧扣首二句之意、“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在这里,诗人以道人自比,表现出诗人对闲适味道。飘逸、淡泊无求境界的向往。诗人之所以能够“南去北来休便休”,就是因为他不是见秋生悲的“悲秋客”,而是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道人。因此,当众人对秋生悲时,诗人自然无悲可言,“一任晚山相对愁”。此时,作者远远望去,楚江两岸的山脉凄清寥落,像是在飒飒秋风中相对发愁。晚山本来不会悲愁,在超脱淡泊的道人看来,晚山也不会悲愁。只有在悲秋人眼里,晚山连同周围的一切才看上去象是都在悲叹哀伤。在此,诗人没有直接去写愁容满面的“悲秋客”,而是通过“悲秋客”眼里所看到的秋暮中凄凉悲伤的景物来写“悲秋客”,这样写,更显示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潇洒飘逸。 程颢是北宋有名的理学家,他这首诗就有些谈禅(佛教道理)的味道。但诗人并不是真的那么旷达,真的能超凡脱俗。其实他写要“休便休”,恰恰说明他对“南去北来”已经感到疲倦,渴望守着家人过宁静安逸的生活;他写“白苹吹尽楚江秋”,可见他对秋天的到来是敏感的;他写“晚山相对愁”,恰恰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所以欣赏诗歌,既要看诗歌中的议论,更要看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h3> <h3>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br>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h3> <h3> 这首诗的作者是神赞,里里讲了一个故事。<br> 有一天他看到房里有一只蜜蜂想飞出去,在窗户边扑撞着窗纸。神赞见此情形,突生感慨,大门敞开不知道出去,却在这里飞扑窗纸。于是更生理解,万千世界万丈辽阔,人啊不从空隙处出去,偏偏要在这里钻故纸堆,什么时候才出得去。<br> 这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扇空灵的门,直通佛性。但是太多的人徒劳一生,只是因为方向找错了,不在心内寻法,反而在身外苦苦追求,这样子下去,还怎么有开悟的时候呢!</h3> <h3>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br>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