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研生产逐步展开以后,许多设备没有到位,或者国内还是空白。在“自力更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一口号鼓励下,许多难题都是用土法上马的办法去解决。还是以201车间为例:为提高炸药件密度,增加其爆炸威力,从配套厂运来的炸药,需要用不同目数的筛子筛选,再选择恰当的颗粒,按不同比例混合。没有筛选机,五六个工人每人手持一个自制的铜筛,像老太太筛面粉一样,往铝盘里筛选高能炸药,小小的库房,就像一个加工面粉的作坊。没有混合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分厂机修车间,用铝板自制了一个混合装置。它的上部是一个一米左右的圆筒,圆筒内固定一个尖端朝上的锥体,下部有多个分流出口。操作工将选择好的炸药,按比例同时往塔尖上倒,再经分流口流到容器内。像这样反复多次,才能配制好一组符合工艺要求的炸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比美国投放在日本的原子弹,在技术参数上要先进得多,但在制造过程中,竟然采用这样的原始工艺,真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广泛采用的炸药浇注法,是炸药成型工艺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环节。建厂初期因条件所限,我们只好无奈地选择这种工艺。三十多平方米的熔药间,一字排开安装了四口米哈依洛夫大铜锅,XX公斤炸药在四口铜锅内同时熔化。融化和结晶过程中,没有搅拌机,全靠二十多名工人,每人手持像船桨一样的硬木棒,轮番在锅内搅动。所有工序都是流水作业,严格按规定的时间和温度衔接,几十号人的大厅里,安静有序,只听见统一指挥的口哨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央和部领导到车间参观,深受现场气氛感染,满怀激情地鼓励参试人员:你们棒子底下能出尖端,鸡窝里会飞出金凤凰。春雷文工团到201车间参观时,被熔化、浇注两个厅的情景震撼,他们以“棒子底下能出尖端,鸡窝里会飞出金凤凰”为主题,将炸药浇注主要过程编排成舞蹈,展现在二二一厂和马兰基地的舞台上,这是对二二一厂全体军民所付出劳动的最好褒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有条件快上,没条件创造条件再上;干群结合、群策群力;有苦不言苦,再累不喊累;爱岗敬业、以厂为家,这就是草原人的精神。正是靠这种精神力量,在各族人民的支援下,中国人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研制出自己的第一颗原子弹——59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树荣、列车</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自拍</p><p class="ql-block">音乐/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制作/列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