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一核”特色办学:哈工程的正确决策

大江东启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围绕“三海一核”,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成就和对国家的贡献,其他高校无可替代:中国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在这里诞生;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承担和参与了绝大多数现役的海军各类水面舰船、常规潜艇、核潜艇、水中兵器等武器装备的研制,参与了各类民用船舶的高技术研发工作,是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之一。</b></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办学特色的是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几代人的努力,经过历史不断的积累和凝练而形成的。</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三海一核”的形成过程。</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953年2月21日,中央军委命令:军事工程学院隶属中央军委各部委领导,学院下设6个部,5个系(空军工程系、海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兵工程系),一个预科总队,22个专科,下设24个本科专业。</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其中海军工程系 设海道测量、舰炮与弹药、鱼雷与水雷、无线电通讯和造船5个专科。</b></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953年9月1日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成立,并举行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海军工程系五个专业第一期学员90人(造船科18人)正式入学。</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4年12月,海军工程系所在的31号教学楼竣工,全系共有教师65名。</b></h1><h1><br></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海军工程系的教员、学员和干部都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哈军工时期的海军工程系主要面向海军武器装备,同时也必然涉及一些海洋和船舶。</b></h1> <h1><font color="#167efb"><b>1955年9月,从第三期学员入学起,海军工程系增设舰炮指挥仪、有线电通讯、舰船 内燃动力装置、舰船蒸汽动力装置、舰船电气设备5个专业,将鱼雷与水雷专业分设为鱼雷、水雷2个专业。<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专业设置1955年9月。七个系18个专业。</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根据国内外形势及哈军工发展的需要,1959年11月19日陈赓院长正式给中央军委写报告,提出学院分建改建的意见。</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959年中央军委第五次办公会议原则上同意这个建议,并提出分建、新建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双方兼顾,照顾尖端”。</b></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1960年下半年开始,分建工作全面展开。</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调整后军事工程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军队需要的尖端技术研究设计人才,为国防建设事业服务。设空军、原子、海军、电子、导弹五个工程系。海军工程系 以设计新型舰艇为主,培养海军各方面的工程干部。</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海岸炮、舰炮指挥仪、鱼雷、水雷、舰船消磁等专业移交给海军工程学院。</b></h1> <h1><font color="#167efb"><b>学院内也进行了专业调整,海军工程系的导航、电子计算机、无线电等专业调给电子工程系;反应堆专业调给新组建的原子工程系;航海设备、海道测量等 4 个专业停办。<br>经调整之后,海军工程系设有 6 个专科,10 个专业:<br>舰艇设计科设:水面舰艇设计与潜艇设计2个专业;<br>舰艇动力装置科设:内燃动力装置、核能蒸汽动力装置2个专业;<br>舰艇导弹发射装置及电气设备科:设舰艇电气设备、舰艇导弹发射装置2个专业;<br>舰艇综合导航科设:海军综合导航专业;<br>水声物理及水声设备科设:水声设备、水声物理2个专业;<br>海军导弹指挥仪科:设海军导弹指挥仪专业。</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经过调整,海军工程系的涉海水声物理及水声设备专业得到加强,新增加了核能蒸汽动力装置,开始了核能应用方面的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b></font><br><br></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到 1965 年,海军工程系有 7 个专业:船舶性能、船舶结构、船舶内燃机、船舶电气、船舶核能蒸汽动力装置、潜艇综合导航、水声工程专业。</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这是哈军工当年“三海一核”的雏形,也是今天哈工程“三海一核”的基础。</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哈军工195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b></h1> <h1><font color="#167efb"><b>一九七0年六月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由哈尔滨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和西北工业大学水中兵器系合并组建船舶工程学院,待该两校建制和领导关系改变后,逐步调整给六机部。后来只以哈军工海军工程系为基础组建了船舶工程学院。</b></font></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b><font color="#167efb">建设之初,学院在原海军工程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建9个专业,共设21个专业,分别为:<br></font></b><b><font color="#167efb">  水面舰艇设计与制造、潜艇设计与制造、舰艇内燃机及动力装置、舰艇核动力装置、船舶电气设备、  惯性导航、舰艇武备随动系统、水声换能器、水声工程、水声物理、导弹设计与制造、导弹发动机设计与制造、导弹自动控制、导弹制导、鱼雷设计与制造、  鱼雷自动控制、鱼雷热动力装置、水中兵器非触发引信、舰炮能源研究室、指挥仪与专用计算机。</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h1><b><font color="#ed2308">哈船院的专业设置强化了为海军装备服务,向国防、向海的办学特色。</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学校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6年被确定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b></font></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哈尔滨工程大学传承哈军工发展而来的特色鲜明的著名高等院校。其发展过程中的独立决策是从1970年成立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开始的。</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其中,有几次正确决策对哈船院、对哈工程的发展命运是关键性的,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b></h1> <h1><font color="#167efb"><b>第一次重大决策是在1971年,当时船舶工程学院办学地点摇摆不定,武汉?南京?还是哈尔滨?人心惶惶。</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1971年10月林毅来院工作,任船舶工程学院党的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期间。</b></font></div><div><b style=""><font color="#167efb">当时校领导决定并得到第六机械工业部同意,船舶工程学院继承哈军工的校园和校舍,</font><font color="#ed2308">在哈尔滨就地办学,并将校名定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使得学校有了一个基本的、稳定的办学条件。</font><br></b></div><div><font color="#167efb"><b>还从黑龙江省内各地调回一批原军工62、63级学生,充实师资队伍,保证了教学科研正常运转。</b></font><br></div><div><br></div><div><br></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当时的海军工程系,只有教职工351人,其中教师222人,干部83人,工人46人,<br></b></font><font color="#167efb"><b>经与“军工”各系、部协商,选调了数百名干部、教师并由军工64级和65 级毕业生中选留了62人,随后,经商黑龙江省同意,将“文革”期间毕业的六五级以前的理工科大学生,现散布在全省各地、市、县的245人调进学院,充实了干部教师队伍,到一九七二年初,教职工队伍已增至1356人,加快了筹建步伐。</b></font></h1> <h1><div><font color="#167efb"><b>六机部,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机械工业部,成立于1963年9月,主管国家船舶工业及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br></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1982年5月,以第六机械工业部为主组建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属六机部领导,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管辖,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除了继续保持了与海军的联系及服务,同时又大大增加了船舶工业的联系及服务。</b></font></div><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学校大大加强了与第七研究院、各大造船厂、造机厂的交流与协作。逐步丰富了“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办学内容。</font></b></div><div><font color="#167efb"><b>本人曾经担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造船学会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b></font></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除了主动决策外,学校努力抓住了三次历史机遇,也是我校发展的关键性节点。一是学校进入全国211院校行列,二是学校划归国防科工委领导管理,三是学校划归工业与信息化部领导管理,进入“国防七子”行列。</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虽然这三次机遇不是我校主动决策形成的,但确是我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努力奋斗而获得的结果。</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96年,“211工程”启动,我国高等教育分层次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学校结合自身发展的历史优势和现实需求,对使命定位与服务领域定位进行了更明确的区分,并对服务领域的定位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高度凝练,即“海运”、“海防”、“海洋”,借鲜明的“三海”服务特色之势,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1982年7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同时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b></font><div><b style=""><font color="#ed2308">1999年,学校划归国防科工委,成为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中唯一拥有核学科的高校。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font><font color="#167efb">国防科技新跨越、造船强国新目标、核电发展新局面、海洋资源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font><font color="#ed2308">基于对已有优势和上述领域国家需求的前瞻性思考,学校进一步将服务的主体领域凝炼为“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与核能应用。</font></b><br></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学校是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br></b></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2008年,学校划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font><font color="#167efb">如今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海军共建高校。</font></b></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由此,哈工程又一次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国防七子”院校,登上了新的舞台,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font></b></h1> <h1><b style=""><font color="#167efb">2002年9月3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长篇文章《为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211工程”“九五”建设取得重大成效》,</font><font color="#ed2308">文章指出:“哈尔滨工程大学以‘三海一核’需求为主体,承接若干重要的科研项目,组织学科体系,实施学科跨越式发展战略”</font><font color="#167efb">,这是继“211工程”验收专家组之后,国家“211工程”主管部门对学校“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及其实践的充分肯定。</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第二个重大而有深远的影响的决策是在2005年1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二次党代会上</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正式提出“三海一核”这个概念,并将其作为学校的特色办学方略</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时学校党委书记是王树权,校长刘志刚。</b></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次会议在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坚定并坚持“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使得哈尔滨工程大学发展异军突起,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在我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方面,在国家工业化、国防现代化影响力越来越大,作出的贡献越来越显著。学校发展进入快车道。</b></h1><h1><br></h1><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更使学校进入高光时刻。</b></h1> <h1><font color="#167efb"><b>“三海一核"办学方略的确立和全面阐述,是学校对五十年办学实践的科学总结,是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形成,体现了学校对“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所进行的深入思考,标志着对学校主体服务领域及相应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定位和确立。</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是学校兴校强校的战略定力和传承发展。从哈军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到哈船院“为船为海为国防”,坚持在困境中寻求机遇,形成鲜明的“三海”(海运、海防、海洋)特色;再到哈工程不断凝练丰富“三海一核”特色内涵,确立“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学校找准了一条适合校情、聚集优势、竞争超越的办学之路。这一办学之路的确立,使学校发展目标更清晰,定位更准确,发展动力更足,建设步伐更快。“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体现了学校几代人几十年以差异化赢得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定力,是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强校之基,对进一步打造学校品牌形象、支撑国家和国防战略、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建设海洋强国</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纵观近代海洋强国的兴衰与更迭,西洋文明的演进充满着血腥与掠夺、殖民与霸权、种族灭绝与文明失落,新的国际海洋法正在引导着海洋世界的正规有序,中国如果走出一条合作共赢,和平崛起的海洋强国路,中国共产党已经向世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br><br>“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调研考察时,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b></font></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进入21世纪,世界各大国都奔向海洋,海洋开发利用,建设海洋强国为哈工程提供了极佳的机会。哈工程比起那些只有单一专业的海洋大学、海运大学、造船大学,甚至包括海军大学,有别人无可比拟的综合优势、国防工业、海军渊源优势,在发挥向海而兴,建设海洋强国方面,哈工程可以说是如鱼得水,浪遏飞舟。</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在辽宁号航母复建过程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在重要战技术指标确定和设计支撑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并被海军指定为“航母建造验证评估方”。<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哈工程是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唯一获奖高校。<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谋海济国”中与时俱进,在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航母和几代各型舰艇与潜艇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技术支撑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71年来,近半数毕业生就职国防系统,无数毕业校友与在校师生默默无闻贡献助力海洋强国梦。</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是1958年“哈军工”创建的核动力装置专业。为了满足国家核科技工业发展的需求,2005年12月12日成立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核学院)。</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学院现有“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和科工局重点学科。设有“核工程与核技术”和“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2个本科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第一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工程类专业;“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全国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中第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拥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船舶热能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b></font><br></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核科学与技术是哈工程“三海一核”主干学科,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中位列第4名。“十三五”以来,该学科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200余篇,将强悍学科实力转化为澎湃的科研动力。<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从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顺利运行,到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引进,再到第三代核电站“华龙一号”的研发,许多关键技术环节都有哈工程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参与。</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2024年5月14日,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签订四方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可控核聚变及能量转换、聚变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型小堆等领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员互聘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三海一核”方略,就是把“三海一核”作为服务主体领域的方略,就是以这些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为牵引来构造学校主体学科的方略,就是以这些主体学科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其他学科共同发展的方略;坚持“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主动面向服务主体,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通过构建和优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体系,以差异化打造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参加NJ5型减摇鳍在上海沪东厂调试</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奋斗”海底10000米</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杨士莪院士与实验室师生一起交流</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第四轮学科评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结果,哈尔滨工程大学为A+,排名第一。</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2022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名,哈尔滨工程大学为第二。</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两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智能船舶核心设计研发单位,为我国首条三体搜救艇、万吨集装箱船、豪华游轮、钻井平台等高新技术船型及深海工程装备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技术支撑。<br></b></font><font color="#167efb"><b><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学校研制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使“华龙一号”达到国际最高安全标准。<br></b></font><font color="#167efb"><b>学校研发的国内首套应用于渤海油气田开发的国产水下生产系统控制模块,实现高端海洋油气装备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学校联合牵头研发的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获得国际国内双认证向全球发布,有力推动了船舶产业数字化转型。<br></b></font><font color="#167efb"><b>作为国家船用低速机创新工程(一期)关键技术牵头单位,支撑了我国低速机自主化研制。<br></b></font><br></h1> <h1><font color="#167efb"><b>在国内首次完成5艘UUV水声组网;学校研制的悟空号深潜器成功自主下潜至10896m,是目前我国自主下潜最深的无人无缆深潜器。<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工程大学宣布,我校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悟空号”全海深AUV(无人无缆潜水器),于当地时间2021年11月6日15时47分,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下潜深度达10896米,再次创造新的纪录。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最深处的地方达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处,这里水压高、完全黑暗、温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资源匮乏,因此成为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区域之一。</b></font></h1><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1><font color="#167efb"><b>  图为无人无缆潜水器“悟空号”AUV被投入大海的怀抱,到深海进行探测。</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b></font></h1><div><font color="#167efb"><b><br></b></font></div><h1><font color="#167efb"><b>学校研制的深水高精度水下综合定位系统,保障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多次深潜任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载人潜水器“蛟龙”号</b></font></h1>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近年,学校第三个重大而有深远的影响的决策是从2016年开始谋划走出哈尔滨,挺进南方沿海改革开放新战场,为学校坚持“三海一核”特色办学,办学大格局、大海工、大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除哈尔滨校本部外,又在青岛、烟台及三亚建立了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烟台研究院和南海研究院。</font></b></h1> <h1><font color="#167efb"><b>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与青岛市政府于2016年12月8日签署协议联合共建。办学旨在秉承“哈军工”精神,发挥学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优势,以敢为的自信、必成的劲头、开放的眼界、合作的气度,深度对接海洋强国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发展蓝图,打造成学校特色办学的出海口、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新高地,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和船海行业发展。</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烟台研究院。</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烟台研究院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与烟台市政府联合共建。</b></font></div></h1><h1><font color="#167efb"><b>2018年6月5日,烟台研究院获批成立,同年10月26日开工建设。2020年4月,烟台研究院获批大海工类“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年8月一期建成使用。</b></font></h1><h1><font color="#167efb"><b>院区秉承学校“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聚焦“大海工”定位,发挥学校船海核特色优势,以建设国家级大海工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院、建立国家级产教融合的研究院、国家级海工装备可靠性陆海联调测试服务体系为目标,密切对接行业和地方企业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科研先行、项目牵引、优势互补、平台共享,以将企业难题转化为教师课题、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驱动力为实施路径,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互聘技术人员和导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形成技术协同攻关、成果高效转化、产业创新升级、人才共同培养的全链条、全要素良性互动,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动能,为学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大海工”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的产业研究院,树立高校服务产业和产业人才培养的标杆。</b></font></h1> <h1><p><font color="#167efb"><b>南海研究院是教育部支持、工信部批准同意、海南省教育厅及三亚市政府、招商海南合作共建,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学科研单位,是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研究高度融合的实体性组织,是教育部支持海南深化教育改革开放的重点单位,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b></font></p><div><font color="#167efb"><b>南海研究院面向国家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聚国际人才,育国家栋梁,铸国之重器,着力打造深海科学技术人才引培基地、深海科学技术与装备创新实验基地、涉海学科研究生培养实践创新基地。</b></font><br></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b></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b>2024年8月24日至26日,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通过第二轮国际评估。本轮评估由9位来自全球船海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组成评估组。</b></font><div><font color="#167efb"><b>此次评估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明确了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国际定位与水平,提升了学校和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一流学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评估过程中,专家们针对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国际视角全面分析学科发展态势,指导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推动了学科的持续改进与发展,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b></font><br></div></h1> <h1><font color="#167efb"><b>哈尔滨工程大学2024年新生开学典礼视频,请点击下面链接:https://stream7.iqilu.com/10361/sucaiku/202408/28/2c18d7e588b04046b2e63bf85080df3c.mp4</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学宣誓、青春激荡、誓言如潮、哈工程精神、三海一核、军工底蕴。</b></font></h1><h1><br></h1><h1><font color="#ed2308"><b>哈军工精神代代相传,哈工程“三海一核”办学特色将发扬光大!</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