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前的206年,西汉建立,汉高祖置豫章郡,辖历陵、南昌、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历陵县即德安县的前身,历陵县城遗址在何处?史书上说得比较模糊,八修《德安县志》上记述:“自西汉建历陵县后,历代政府机关和蒲塘驿、蒲塘场均驻此地。”但在德安县博物馆的考古展厅里,有一块展板上说历陵县治在现今县境内的高塘乡长垅村,考古发掘此地约有15万平方米的土城垣遗址和大量的汉代、六朝墓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公元424年南北朝时代,历陵县被撤消并入柴桑县,即现今的九江柴桑区。唐朝时,先后设为蒲塘驿、蒲塘场。公元927年,五代吴国将蒲塘场升建为德安县。此后,作为县建制的德安,其县名一直沿袭至今未改变,已逾一千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时的德安县城坐落在现今的县城内,顾名思义,既然是“城”,就会有城墙,城墙的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古时的德安县城墙如何?现在是寻不到它一丁点的痕迹,网上搜寻,有几张民国时期的老照片出现,但不知其真假。现摘录一段八修《德安县志》上对它的文字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以前无城,正德十一年(1516),邻县多寇发,知县陈锦筑土城一围,厚三尺,高丈余,周三里。门五:东寅宾门,南镇雅门,西义峰门,北迎恩门,又小西门。后来南圮于水。嘉靖十二年(1533),知县刘东议筑石城,才数丈,不数年亦渐圮。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蔡元伟上修城议,以财乏中止。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陈善道用砖、石各半,将城改筑完固,周围六百余丈,高二寻(即一丈六尺),共费银五千余两。嘉靖四十四年(1565),淫雨浃旬,洪水涨溢,城又被水冲倒近一半。是年,知县殷乾重为修理。清咸丰二年(1852),知县沈秉镠因西北二门等处连年水冲刷坍塌,募捐修葺,未完,移交新知县刘希洛继修。咸丰四年(1854),将竣工时,太平军攻克县城,部分被太平军拆毁。咸丰八年(1858),知县管纪勋指示原办首事,再行募捐接修,于同年十月初五日兴工,城垣共长七百七十二丈二尺,先后共费银三万二千七百七十四两。从此县城永固,未加修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县城墙历次被水冲塌的原因,是由于在清朝以前,自县城西而来的木环河和西北面而来的箬山河两支水(现统称金带河),至湴塘桥下(今红庙处)汇合流至大西门城隅前,又分为两折支水贴近古城墙而过,一折由北流入博阳河,一折由南流入博阳河,每逢山洪暴发,波涛即撼城墙脚,大西门一段城墙常被水冲溃。清道光末年,知县张鸣岐勘察地形,认为水不改道,城则不固。于是,从湴塘桥下购民田十余亩,凿开一条河,名之新河(即今小铁桥下的河),将木环河、箬山河水全部引入新河,直趋北门桥处与博阳河汇合(此新河小铁桥东头一段后又往北移数十米改道),并将原古城墙前的南北两折分支旧河堵死,从此水势骤减,城墙赖以永固。两旧河后来因县城建设已被填埋,现只在义峰山公园内能见到一小段旧河故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安县古城墙的长度,按咸丰八年(1858)最后一次修葺时的“七百七十二丈二尺”折算,是2574米。从旧时手绘的地图上看,城墙走向的大致位置是:北面在现今的石桥路上;东面在现今的河滨西大道西侧约20米左右处原有一段旧河道的内侧边上;南面在现今的解放路往南边一点位置上;西面在现今的朝阳路(原老铁路路基)东侧边沿上。这样看,古县城的范围其实很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德安旧时的县衙(也称“公廨”),坐落在古城内北门处,即现今的一品香与北门集贸市场之间地盘上。有关旧时县城内的布局,因查寻史书有限,本人只略知一点清朝、民国时期的概况。清朝时,县城内有“正街一道,从街三道,街坊十二处”,并建有五家公馆(相当现在的宾馆),其中有一所“迎恩馆”,专门接待过往的钦差大臣。民国时期的主要街道有:义峰街(今北门路西头一段,一品乡西侧)、北屏街(原老北门路北头一段,现集贸市场内)、衙前街(今南门路北头一段,原县医院东侧)、通津街(接衙前街到城南门口,今南门路中段,县民政局办公楼前)。衙前街与通津街,为麻石条路面,又叫石板街。城内最繁华的街道是从县衙至南门口之间的通津街,长327米,宽约3米至4米多不等。县城南门口外有一路边集市,路段长400多米,是县城内居民和城外村民物资交易最热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8年7月20日、26日,侵华日军用飞机两次轰炸德安县城,县城内原有房屋851幢,被日军飞机炸毁821幢,县城墙也被炸毁多处。抗日战争胜利后,市民挖城墙砖石建私房,只剩下了东门、北门、大西门等处部分城门及城墙。解放后,留下的古城墙没有得到保护,又被私人和机关建房全部拆毁掉,至今遗迹难寻,现仅有“北门”“南门”“大西门”这三个旧时的名称出现在当今的区划、路名之中。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遗憾,五百多年的古迹,竟在现代尽毁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被日军飞机轰炸后的德安县大西门城墙 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德安古县城东门 下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两图城墙标注有差异,上图为日本人绘制,方位标注不准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德安县博物馆考古展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