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们土默川(呼市、包头一带)地区,民间“鼓匠”盛行乡村,不仅在人们新婚典礼(现不多见)和丧葬礼俗中应用广泛而常常现身露面,“<b>安鼓</b>”吹奏。而且在民间的各种(类)庙会、集会、开业庆典、年节下的“正月十五”闹花灯、“二月初二”耍龙灯、大小“天仓”办红火扭秧歌儿之时,也被“写订"请回到现场,为“三官社”和村里组织的"民间“社火”队、“秧歌儿”队吹打伴奏。“鼓匠”班随同秧歌儿队伍沿街入户、进院拜年。唢呐吹的响亮,秧歌儿扭的欢快。整个红火场面更加激情热烈!唢呐声声,锣鼓阵阵!用老百姓的俗话说:“红火下个没看头”……</p><p class="ql-block"> 漫话鼓匠应先从“鼓匠”得名说起。民间“鼓匠”这一名称,若从字面上解读,“匠”的本义是指某一行业有专业技能(艺)的人士,通常被称作为“工匠”。据有关史藉记载,早先称“匠”的是“木匠”(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便有了“石匠、泥匠、瓦匠”等。不难看出,这些“匠”都与盖房建屋有关。木匠做屋架,石匠垒基础,泥匠砌墙抹泥,瓦匠挂瓦盖顶。</p><p class="ql-block"> 古时民间对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均以"匠"来称谓?什么皮匠、毛毛匠、裁缝匠、画匠、油匠、铁匠、铜银匠、教书匠(老师)等等……</p><p class="ql-block"> “鼓匠”早期指得是会打击鼓乐的人,后来民间就把鼓乐班简称为“鼓匠”。“鼓匠”亦还有一个直接的名字即“吹鼓手”。如果将这个合成词分开即是“吹手”和“鼓手”,吹唢呐的人叫“吹手”,打鼓的人叫“鼓手。民间一并把“鼓匠”称为“吹鼓手”、“吹鼓匠”。</p><p class="ql-block"> 虽然说“鼓匠”这一“行当“(职业),也被列入“七十二行”或“三百六十行”之内,但是排名均为最后且名声还不咋好听,更不能接受的是还有“下九流”、“下三滥”之说,还有一个越法不进耳朵的称道:“王八、戏子、吹鼓手”。其规格和地位低的不能再低。更让人费解的是把能给人们带来孝敬之意和欢乐喜庆的“鼓匠”艺人与“王八”为伍,落得个极不好听的名声,委实有点名不符实!</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鼓匠”这一职业常常遭人鄙视,虽为民间匠(艺)人,但名声远不及其它工匠。另一个职称“吹鼓手”,也不及其它叫“手”的敞亮。同样是“手”,又不及“歌手、棋手、球手、水手”等好听。更滑稽的是把“吹鼓手”做为贬义词,比喻和形容是吹捧把结、宣扬某人某事的抬轿之人,例如<b>“充当不光彩的吹鼓手”,</b>可见这个“吹鼓手”也不是很光彩!说起来真还别扭,如果再将“吹鼓”二字倒过来读,也不是个好词,同样是一个标准的贬义词。说 X Ⅹ Ⅹ鼓吹什么什么……看看!这对鼓匠来说真是委屈不过!</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下图点开△可看视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