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汉简戍卒篇

卓玛草草

<p class="ql-block">  甘肃是简牍大省,共出土简牍8万余枚,其中汉简7万余枚,占到全国的82%。汉简出土地大多是边塞之地,2000多年前,那里的生活是否有人们想象的那般?翻阅到这几枚简文,看到了边吏病重写下家书,感慨"死生恐不相见";居延戍卒收到了家中平安信"得闻南方邑中起居,心中欢喜";边关邮卒"甲渠候官行者走日时在检中";元敞裤子破了拿去补,"且幸藉(借)子惠韦绔一、二日"……居延塞垣,弱水河畔,屯田戍边的日常生活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下图是汉简中的年字,可谓一笔千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贺新郎·汉简戍卒篇</span></p><p class="ql-block">四郡河西列。履平沙、驼铃丝路,汉关连接。惊现纤毫千年简,刀削墨书牍页。边塞事、几多卒牒?柳绿耕劳田粟麦,乱胡杨、戈举飞烟灭。弱水共,天山雪。</p><p class="ql-block">居延久未提离别。驿信中,只字桑梓,开眉百结。危病辞书家难返,邑和笑心泪睫。检邮路、亭行无歇。元敞胫衣因褴褛,借友袴、子惠怜亏缺。屯戍苦,撼明月。</p> <p class="ql-block">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是竹简和木片(南方多用竹制简,北方多用木制简)。 简是把竹或木削成长条形,将写字的一面磨光;竹质的还要在火上炙干,这道工序叫做" 汗青"或叫" 杀青",目的是使其易于着墨和防蠹。简的宽度一般为0.5~1厘米,厚有数毫米,长度根据需要而定。每枚简上书写一行字。也有少数简加宽约一倍,书写两行,称为"两行"。</p><p class="ql-block"> 牍多为木质,与简不同之处是加宽好几倍,有的宽到6厘米左右,个别的达15厘米以上,呈长方形,故又叫做"方"或"版"。牍多用来书写契约、 医方、 历谱、过所(通行证)、书信等。 </p><p class="ql-block"> 简牍写的文字大多数是有关官方文书、户籍、告示、信札、遣册及图画。内容有异,称谓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作“检”。在检上写寄信人和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叫作“署”——这是信封的起源。然后将两版合好捆扎,在打结的地方涂上粘土,盖上阴文印章,在粘土上出现凸起的字,这就是“封”,使用的粘土叫“封泥”。从策、简、籍、簿、笺、札、检、椠等从竹、木字形上,都反映出简牍的制成材料。</p><p class="ql-block">(摘于甘肃简牍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