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枯鉴(又称小人经)现代意义

龙泽堂

<p class="ql-block">《荣枯鉴》由五代宰相冯道写成,他是中国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创始人。历仕后唐、后晋、契丹、后汉、后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余年,人称官场“不倒翁”。好学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经》文字,雕版印书,世称“五代蓝本”,为我国官府正式刻印书籍之始。 </p><p class="ql-block">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汉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其祖上有时务农,有时教书,地位都很低,但冯道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酷爱读书,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稳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读书,书虫冯道在本地出了名,占据幽州的刘守光慕名将他召去做了幕僚。当时刘守光不但想扩充地盘,还想称帝,冯道多次劝阻,惹得刘守光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这才脱险。也许这次事件使冯道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也变得圆滑了许多。 </p><p class="ql-block">刘守光被李存勖俘虏杀死后,投河东监军张承业作巡官,张承业很欣赏他的文章,将他保举给了李存勖任河东节度府掌书记。李存勖称帝(后唐庄宗)后,先升为郎中、翰林学士,灭了后梁又授户部侍郎。不久冯道父亲去世,按封建法律规定,要暂时辞官回乡守孝。服孝期间,家乡闹饥荒,冯道在家乡并没有摆官架,而是亲自下地劳动,也上山砍柴,并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这时的皇帝已经是后李嗣源(后唐明宗),李嗣源对他的为人也很赞赏,认为他当初在家守孝时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p><p class="ql-block">因为李嗣源的赏识,不久冯道便被升为宰相,他也找机会向李嗣源进谏。李嗣源死后,由李从厚(后唐愍帝)继位时仍然是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李从珂(后唐末帝)起兵夺得帝位后冯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朝议令掌祭祀时扫地的职事。</p><p class="ql-block">不久,石敬瑭(后晋高祖)勾结契丹灭了后唐,为稳定政局,又让冯道当宰相。出使去契丹顺利归来后,受到石敬瑭的进一步重用,后晋不设枢密使后,将其职权归入了中书省,由他任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政务不管大小都问他如何处理。石敬瑭死后,石重贵(后晋出帝)继位,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石重贵在景延广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开战,大战了三次,最后终因杜重威投降而无兵可调,后晋灭亡,石重贵等也被迫流亡契丹。耶律德光(辽主)任命他为太傅,耶律德光北撤时也一直随从到了常山。</p><p class="ql-block">后晋开运四年(公元947年)在刘知远(后汉高祖)看准时机于太原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在位不满一年便去世了,其子刘承佑(后汉隐帝)继位,在后汉冯道仍然被授予太师,生活得自由又自。由于朝廷激烈的内争,邺都留守郭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举兵攻入开封,隐帝刘承佑被杀,后汉灭亡,郭威(后周太祖)在开封称帝,仍重用冯道出任宰相。郭威病死,由郭威的内侄和养子柴荣(后周世宗)继位。冯道因反对且讥讽世宗柴荣亲征攻打北汉,惹恼了世宗柴荣,让他负责修郭威的陵墓,当了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山陵使,陵墓修好后,冯道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圆通 卷一</p><p class="ql-block">l 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p><p class="ql-block">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p><p class="ql-block">l 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p><p class="ql-block">译文: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p><p class="ql-block">l 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p><p class="ql-block">译文: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p><p class="ql-block">l 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下贱,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p><p class="ql-block">l 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p><p class="ql-block">译文: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p><p class="ql-block">l 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p><p class="ql-block">译文: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p><p class="ql-block">l 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p><p class="ql-block">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p> <p class="ql-block">闻达 卷二</p><p class="ql-block">l 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jian)</p><p class="ql-block">译文: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p><p class="ql-block">l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p><p class="ql-block">l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p><p class="ql-block">译文: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p><p class="ql-block">l 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p><p class="ql-block">译文: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p><p class="ql-block">l 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p><p class="ql-block">译文: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p><p class="ql-block">l 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p><p class="ql-block">译文: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p><p class="ql-block">l 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p><p class="ql-block">译文: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p><p class="ql-block">l 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解厄 卷三</p><p class="ql-block">l 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p><p class="ql-block">译文: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则祸患会很强烈的。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l 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p><p class="ql-block">译文: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p><p class="ql-block">l 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不会去做坏事,但祸患却接连不断;小人不贤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p><p class="ql-block">l 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p><p class="ql-block">译文: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p><p class="ql-block">l 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p><p class="ql-block">译文:上层领导有麻烦时,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p><p class="ql-block">l 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p><p class="ql-block">l 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p><p class="ql-block">译文: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p> <p class="ql-block">交结 卷四</p><p class="ql-block">l 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p><p class="ql-block">译文: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p><p class="ql-block">l 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p><p class="ql-block">译文: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p><p class="ql-block">l 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p><p class="ql-block">译文: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下贱;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p><p class="ql-block">l 贵不贱人,贱不贵人,贵贱久焉</p><p class="ql-block">译文: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p><p class="ql-block">l 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p><p class="ql-block">译文: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p><p class="ql-block">l 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p><p class="ql-block">译文: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p><p class="ql-block">l 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p><p class="ql-block">译文: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小人喜欢耍阴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阴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p> <p class="ql-block">节仪 卷五</p><p class="ql-block">l 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阴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这是真正的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才配称为真君子。</p><p class="ql-block">l 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p><p class="ql-block">译文: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p><p class="ql-block">l 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p><p class="ql-block">译文: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p><p class="ql-block">l 位高节低,人贱义薄</p><p class="ql-block">译文: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要生存)。</p><p class="ql-block">l 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p><p class="ql-block">l 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p><p class="ql-block">译文: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道义抵挡不住性命,形势危险时难以拒绝成为小人。</p><p class="ql-block">l 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p><p class="ql-block">译文: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明鉴 卷六</p><p class="ql-block">l 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p><p class="ql-block">译文: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p><p class="ql-block">l 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p><p class="ql-block">译文: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阴谋可以得逞,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p><p class="ql-block">l 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p><p class="ql-block">译文: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要留后路),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p><p class="ql-block">l 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p><p class="ql-block">l 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si)变则存矣</p><p class="ql-block">译文: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p><p class="ql-block">l 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p><p class="ql-block">译文: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不要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p><p class="ql-block">l 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p><p class="ql-block">译文: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p><p class="ql-block">l 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p><p class="ql-block">译文: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p> <p class="ql-block">谤言 卷七</p><p class="ql-block">l 人微不诤,才庸不荐</p><p class="ql-block">译文: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p><p class="ql-block">l 攻其人忌,人难容也</p><p class="ql-block">译文: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缺点暴露)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p><p class="ql-block">l 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p><p class="ql-block">译文: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诽谤他的言论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抓住他的把柄),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处散播他的真假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p><p class="ql-block">l 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p><p class="ql-block">译文: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选择沉默),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p><p class="ql-block">l 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p><p class="ql-block">译文: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p><p class="ql-block">l 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p><p class="ql-block">译文: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假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p> <p class="ql-block">示伪 卷八</p><p class="ql-block">l 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p><p class="ql-block">译文:没有虚假则也没有真实。真实的并不怕虚假的,虚假的不能代表真实的,害怕的是真真假假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p><p class="ql-block">l 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p><p class="ql-block">译文:伪造得不足以以假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p><p class="ql-block">l 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p><p class="ql-block">译文: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即使是假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真诚也会得罪。</p><p class="ql-block">l 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p><p class="ql-block">译文: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p><p class="ql-block">l 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p><p class="ql-block">译文: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p><p class="ql-block">l 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达到目的),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p><p class="ql-block">l 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p><p class="ql-block">译文:虚礼俗套,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明知道坏事情,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p> <p class="ql-block">降心 卷九</p><p class="ql-block">l 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p><p class="ql-block">译文:以智力整治众人,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的志向(臣服)不会改变。</p><p class="ql-block">l 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p><p class="ql-block">译文: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p><p class="ql-block">l 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p><p class="ql-block">译文: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p><p class="ql-block">l 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p><p class="ql-block">l 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p><p class="ql-block">译文:道理不用直接讲清,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l 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p><p class="ql-block">译文:仁爱能够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仁和义都切勿滥施(必须掌握分寸);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应并重)。</p> <p class="ql-block">揣知 卷十</p><p class="ql-block">l 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p><p class="ql-block">译文: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p><p class="ql-block">l 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p><p class="ql-block">译文: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懂得藏才隐智),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密的去试测,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p><p class="ql-block">l 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p><p class="ql-block">译文: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p><p class="ql-block">l 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p><p class="ql-block">译文: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牢固关系),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p><p class="ql-block">l 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p><p class="ql-block">译文: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p> <p class="ql-block">《品〈荣枯鉴〉,思古今之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荣枯鉴》作为一部古代处世之书,虽成书于古代,但其所蕴含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仍有诸多可思考与借鉴之处。从哲学、心理学、行为学以及传统文化儒道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现代科学的映照下,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哲学角度来看,《荣枯鉴》中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冷峻思考。它揭示了世间的荣枯变化并非偶然,而是由人的行为和选择所决定。例如“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这句话暗示了在权力结构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存策略。小人往往通过迎合上级来获取利益,而君子则注重不与下级结怨,以维护自己的品德和声誉。这种对不同行为方式的描述,反映了哲学中关于道德选择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也面临着各种道德困境和选择,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还是坚守道德原则?《荣枯鉴》提醒我们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多样性,在做出选择时要深思熟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心理学方面,《荣枯鉴》中的许多观点可以从人际关系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比如“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变化。人们往往倾向于与对自己有利的人交往,而对那些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的人保持警惕。这种心理在现代社会中也很常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价值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同时,《荣枯鉴》中还提到了“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这体现了人们在心理上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有时会故意隐藏自己的实力和智慧,以避免引起他人的嫉妒和攻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行为学角度来看,《荣枯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行为策略的思考。例如“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注意细节,通过小的行为来实现大的目标。在现代商业和政治领域,这种策略也经常被运用。同时,《荣枯鉴》中还强调了“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这反映了人们在行为上的一种功利主义倾向。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常常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采取各种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过度的功利主义行为可能会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的混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统文化儒道佛方面,《荣枯鉴》与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君子不党”,而《荣枯鉴》中也提到了“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这表明在古代社会,君子的行为准则与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契合之处。然而,《荣枯鉴》中也有一些观点与儒家思想相悖,比如“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小人的行为方式。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而《荣枯鉴》中则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策略性,这与道家思想有所不同。佛教强调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而《荣枯鉴》中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生存和利益,与佛教思想也有一定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科学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对《荣枯鉴》进行更加客观的分析和评价。现代科学强调实证研究和理性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科学研究来验证《荣枯鉴》中的观点是否正确。同时,现代科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例如,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人的行为归结为道德品质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作为一部古代处世之书,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从哲学、心理学、行为学以及传统文化儒道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现代科学的映照下,呈现出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思维来阅读和理解这部书,从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现代社会的处世之道。</p> <p class="ql-block">《从&lt;荣枯鉴·圆通卷一&gt;看现代处世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荣枯鉴·圆通卷一》中所阐述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例如提到的“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这与现代科学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相契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规律的世界中,了解并顺应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出决策和行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方面分析,“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这句话揭示了一种心理现象。过于在意名誉的人往往会因为过度维护名誉而做出不恰当的行为,反而损害了名誉;而懂得珍惜自身的人则更能采取合理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会受到他人评价和社会期望的影响,容易陷入对名誉的过度追求中。然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关注外在评价可能会导致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而懂得关注自身需求和健康的人,更能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哲学层面,这段内容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中君子与小人绝对划分的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简单地以道德标签来评判一个人,而应该从更全面、多元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他人。同时,“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也提醒我们要正确看待名誉和利益。名誉是外在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利益虽然具有吸引力,但也不能成为我们行动的唯一驱动力。哲学教导我们要保持理性和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的虚名和利益所迷惑,追求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行为学角度来看,“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不应仅仅由其外在的境遇来决定。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倡导一种基于内在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行为模式,而不是根据一时的成败来评判他人。同时,“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也提醒我们,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可以影响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机遇。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选择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创造更好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方面,这些道理也有一定的启示。商人不能仅仅追求利益和名誉,而应该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顺应市场规律和行业发展趋势,不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商人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被虚名和利益冲昏头脑,做出明智的决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做人做事方面,我们应该学习“智者不拘”和“明者不弃”的智慧,不被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所束缚,敢于创新和突破。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和健康,不做有损于自己和他人的事情。在面对名誉和利益的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其迷惑,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应该以平等和客观的态度看待他人,不轻易给他人贴上君子或小人的标签,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圆通卷一》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经商、做人、做事等各个领域,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闻达卷二&gt;的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中职场生态的复杂性。在现代组织中,虽然有明确的评价体系和道德规范,但仍存在一些人为了晋升而采取取悦上级的策略,而忽视了对下属和公众的责任。这也提醒我们,科学的管理体系需要不断完善,以确保公正和公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道德与功利关系的思考。“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体现了一种矛盾。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着追求名利与坚守道德原则的抉择。哲学告诉我们要在功利与道德之间寻找平衡,不能为了一时的荣华富贵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同时,“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无耻,荣之义也”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实际效果,不被虚名所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择手段。我们应该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遵循道德底线,以正当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反映了不同人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君子关注下层的需求,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责任感;而小人取悦上级则可能是出于自私的目的。这种心理差异在现代社会中也很常见,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有些人更注重团队整体的利益,而有些人则更关注个人的晋升。了解这些心理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指出了不同层次的人对行为的不同期望。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需要在正直和迎合之间找到平衡。过于正直可能会导致与上级的冲突,而过于迎合则可能失去下属和同事的信任。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上级的决策,以实现良好的沟通和合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以君子的心态去对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而不是仅仅为了取悦上级而忽视了身边的人。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正直的品质,不随波逐流,不阿谀奉承。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了一时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提醒企业领导者要注重实际效益,不断观察市场变化,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能仅仅追求虚名和短期利益,而应该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正直、负责地工作,而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闻达卷二》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做人、处事、经商和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解厄卷三&gt;的现代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适度的风险意识。在现代社会,缺乏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可能会使我们在面临突发情况时陷入更大的困境。同时,这也反映了个体在面对不同责任时可能面临的不同结果,为国家操劳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但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奉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责任与命运的思考。君子虽不做恶事却祸患不断,小人不贤却余庆不绝,这似乎与传统的善恶有报观念有所冲突,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哲学告诉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同时,“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也提醒我们,道德和正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虽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惩罚,但从长远来看,缺乏道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反映了人们对灾祸的心理反应。人们往往抗拒灾祸,但有时候灾祸却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这种心理认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在面对灾祸时的情绪反应,从而采取更理性的应对方式。同时,君子和小人在面对灾祸时的不同表现也反映了不同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指出了在不同人际关系中的行为准则。在现代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在与上级和下级的交往中找到合适的方式。对于上级,要保持忠诚和尽责,但也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对于下级,要尊重和关心,避免结怨。“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则提醒我们在面对责任时的策略选择,有时候主动承担责任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结果,而有时候则需要合理地为自己辩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不做恶事,坚守道义。同时,也要学会应对生活中的灾祸和困境,不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面对责任时,要有担当精神,但也要懂得合理维护自己的权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具备忧患意识,提前做好风险防范措施。同时,要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不能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在处理企业内部关系时,要做到上下和谐,避免结怨,以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解厄卷三》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交结卷四&gt;的现代解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体现了一种包容和多元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科技发展还是团队协作,都需要广泛吸纳各种人才,包括那些可能有过不良行为但有能力改正的人。这种观念与现代管理学中强调的人才多样性和包容性相契合。同时,“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动态变化。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人们的关系往往会随着利益和情境的变化而发生转变,这与现代社交科学中对人际关系的研究结果相一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强调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重要性。尊重他人、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会被认为是高贵的,而轻视他人、姑息养奸的人则是卑贱的。这反映了哲学中关于道德判断和价值取向的讨论。同时,“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也提醒我们,人的价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来改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揭示了人们在心理上的一种竞争和自我保护机制。有些人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通过表现出愚笨来隐藏自己的实力和谋略,这是一种在竞争环境中的策略。而那些嫉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的人,不懂得隐藏自己的智慧,容易招来祸患。这种心理现象在现代社会中也很常见,例如在职场竞争和人际关系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指出了明智的行为选择。聪明的人不应该与愚蠢的人过多纠缠,因为这样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轻易结怨,因为即使对方是仇人,也不会因为你的智慧而害怕。这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有所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冲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学习君子的仁义之交,以真诚和善良对待他人,不断追求仁善的完美。同时,也要警惕小人的阴谋诡计,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他人的恶意所伤害。在与人交往中,要善于识别人才,尊重他人,不轻视任何人,也不高估自己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不论其背景和过去的行为,只要有能力和潜力,都应该给予机会。同时,要避免姑息养奸,对不良行为要及时纠正。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要学会以智慧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不轻易结怨,以合作共赢为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交结卷四》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与人交往、成就事业。</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节仪卷五&gt;的现代审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这句话反映了行为与内在本质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通过外在表现来判断他人,但真正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价值观、环境压力等。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根据外表来判断一个人,而应该通过深入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价值观来做出准确的判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道德本质和行为准则的思考。“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即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会自夸,而重视道义的人会轻视外在的伤害。这与哲学中关于道德自我修养和超越自我利益的讨论相呼应。同时,“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则反映了现实中人们在道德选择上的困境。人们往往向往君子的品德,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容易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表现出小人的行为。这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努力克服人性中的弱点,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位高节低,人贱义薄”这句话揭示了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对人的道德观念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在社会地位较高或经济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更容易受到权力和财富的诱惑,而忽视道德原则。相反,在贫困或困境中,人们可能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道德是可以随意妥协的,我们应该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在面对困境和机遇时的不同行为选择。君子更注重维护自己的志向和尊严,而小人则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和权力。在现代社会,我们也会面临各种选择和挑战,我们应该以君子的行为准则为榜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内外一致,成为真正的君子。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评判。在面对利益和道德的冲突时,我们要坚定地选择道德,即使这可能会带来一些困难和损失。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倡导和弘扬君子的品德,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企业也应该建立健全的道德规范和企业文化,引导员工遵守道德原则,不做有损企业声誉和社会利益的事情。在面对竞争和利益诱惑时,企业要坚持诚信经营,以质量和服务赢得市场,而不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节仪卷五》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明鉴卷六&gt;的现代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这句话强调了对未来的预测和准备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风险评估等科学方法来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及时发现身边的变化和潜在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因果关系和人生态度的思考。福与祸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原因和预兆。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变化,既要珍惜福运,也要预防灾祸。同时,“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也提醒我们要注意细节,从小处入手,才能成就大事业。这与哲学中强调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相契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反映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状态。人们往往会保留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不轻易完全表达出来,即使是对最亲近的人也有所保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但也可能会导致沟通不畅和误解。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适度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指出了一种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策略。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或不利的情况时,我们可以采取表面上示弱而内心坚定的策略,以迷惑对手,争取时间和机会。同时,“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变则存矣”也提醒我们要懂得克制和忍耐,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意图,以应对变化和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学会预测和应对生活中的福祸,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在与人交往中,要真诚相待,但也要有所保留,避免过于轻信他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运用智慧和策略,以实现自己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风险意识,提前做好应对各种情况的准备。同时,要注重诚信经营,不轻易许下无法实现的承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要学会运用策略和技巧,以赢得竞争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明鉴卷六》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谤言卷七&gt;的现代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微不诤,才庸不荐”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在现代组织和社会结构中,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听取有地位和能力的人的意见,对于地位低微和才能平庸之人的话语可能不太重视。这反映了信息传播和决策过程中的一种筛选机制,但也可能导致一些有价值的观点被忽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言论自由和道德责任的思考。诽谤他人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出于各种目的而进行诽谤。哲学告诉我们要审慎地使用言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这句话体现了一种对待诽谤的智慧,即在面对无端指责时,保持冷静和沉默有时可能是更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攻其人忌,人难容也”揭示了人们在心理上的弱点和敏感点。每个人都有自己忌讳的事情,攻击这些点容易引起他人的强烈反应。同时,“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这些策略反映了人们在心理上的攻击和防御机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冲突和竞争,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他人的攻击,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轻易使用这些不道德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指出了在组织和社会中的一种连锁反应。一个人失去了上级的信任,可能会引发下级的诋毁;失去了下级的信任,可能会引起上级的怀疑。这提醒我们要注重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上下沟通的顺畅和信任的建立。“假天责人掩私,假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则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利用虚假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的行为,在行为上要保持诚实和正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避免诽谤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当遇到诽谤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在人际关系中,要努力建立信任和良好的沟通,避免陷入上下失和的困境。同时,要警惕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坚持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内部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和信任机制,避免出现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也应该遵守道德规范,不使用诽谤等不正当手段来攻击竞争对手。同时,企业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和维护,及时回应外界的质疑和批评,以保持良好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谤言卷七》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挑战。</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示伪卷八&gt;的现代剖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这句话反映了一种辩证的认知观。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真实性和虚假性常常交织在一起,我们需要借助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辨别真伪。例如,在网络时代,虚假信息泛滥,我们需要通过多渠道验证、数据分析等方式来确定信息的可靠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真实与虚假、道德与行为的深刻思考。真实与虚假的存在是相对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存。然而,我们不能让虚假掩盖真实,也不能让真实被虚假所误导。“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提醒我们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社会的接受程度,避免过于直白而伤害他人。同时,“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则反映了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可能会为了迎合上级或权力而做出虚假的行为,这是一种对道德原则的挑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在提出要求和拒绝别人时,直接的方式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和抵触,而委婉的方式则更容易被接受。这反映了人们在心理上对和谐、尊重的需求,以及对冲突和拒绝的回避。同时,“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也体现了不同人格类型在忠诚和感恩方面的差异,这与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相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在不同境遇下的行为表现。君子在困境中坚守道德原则,不通过欺骗他人来摆脱困境;而小人在显达后却可能背弃曾经的帮助者。这提醒我们在行为上要保持一贯的道德标准,不因为境遇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准则。“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则强调了在不同情境下,我们对行为的判断应该灵活变化,不能一概而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真实,同时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在面对上级和权威时,要坚持原则,不盲目迎合,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冲突。在人际关系中,要做一个忠诚、感恩的人,不因为利益而背叛他人。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判断行为的恰当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和规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保持诚信,不虚假宣传,以真实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在与上级领导和合作伙伴的交往中,要善于运用委婉的沟通方式,解决问题,达成合作。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忠诚和感恩之心,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示伪卷八》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降心卷九&gt;的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这句话提醒我们,单纯依靠智力去管理他人可能会在智力用尽时失去众人的支持。在现代管理中,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虽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要赢得人心,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和认同感。同时,通过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心理,采取恰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更好地实现团队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权力与道德、手段与目的的思考。“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反映了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念,但也引发了对道德底线的思考。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平衡手段的合理性和道德的约束?“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则体现了一种含蓄、灵活的处事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中庸之道有一定的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揭示了不同人格类型的心理特点和应对方式。君子往往因为亲情而受到制约,而小人则害怕严厉的惩罚。了解这些心理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人沟通和相处,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来影响他人的行为。同时,“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也反映了人们对公平和正义的心理需求,以及在管理和人际交往中平衡恩威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提醒我们在组织中的行为准则。被上级宠信时不应骄傲自满,被上级埋怨时也不应暗中结党。在现代职场中,我们应该保持谦虚和谨慎,避免因权力和地位的变化而迷失自我。同时,要遵守组织的规则和道德规范,不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利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学会用真心去打动他人,而不是仅仅依靠智力和手段。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过于直接和强硬。同时,要根据不同的人和情况,灵活运用恩威并施的策略,做到公正、公平。在面对亲情和道德的冲突时,要坚守原则,不被情感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领导者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在制定战略和决策时,要考虑到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利益,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同时,要善于运用谋略和手段,但要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内进行,不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在对待不同类型的员工时,要根据其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做到因材施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降心卷九》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lt;荣枯鉴·揣知卷十&gt;的现代解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善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这句话强调了观察和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语言和表情等方面来了解他们的性格、喜好和需求。同时,通过深入思考,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这种能力在团队合作、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哲学层面上,这段内容引发了对认知与行动、自我与他人的思考。了解他人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时更加从容自信,而理解他人的内心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人际关系的主动权。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尊重,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思想。“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这句话则提醒我们要谨慎地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避免因为过于张扬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这句话揭示了不同人格类型在认知和决策上的差异。君子注重细节,但在重大问题上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小人则往往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考。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决策,从而更好地与不同类型的人合作和相处。同时,“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这句话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的心理应对策略。通过设置疑问和试探,可以更好地辨别他人的真实意图和动机;而通过依附有权力和地位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灾祸的发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行为学方面,“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这句话强调了信息收集和风险意识在行为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事态的发展和变化。同时,通过时刻保持警惕和风险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避免因为盲目乐观而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下的做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和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要保持适度的距离和尊重,避免过度干涉他人的生活和思想。同时,我们也要谨慎地运用自己的认知能力,避免因为过于张扬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嫉妒。在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疑问和试探来辨别他人的真实意图和动机,同时也可以通过依附有权力和地位的人来避免灾祸的发生。在行为决策中,我们要注重信息收集和风险意识,与身边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时刻保持警惕和风险意识,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经商和企业应用方面,企业领导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了解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同时也要理解员工的需求和心理。在决策过程中,要注重细节,但也要保持大局观,避免因为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同时,企业也应该建立良好的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机制,通过与合作伙伴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同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和风险意识,避免因为盲目扩张而陷入困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荣枯鉴·揣知卷十》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以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从冯道及&lt;荣枯鉴&gt;看现代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结合作者所处时代历史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冯道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迅速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冯道能够历仕四朝十君而不倒,可见其有着非凡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道德观念相对淡薄,人们为了生存和权力不择手段。冯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才华和能力获得统治者的赏识,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处世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政治环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主持校定《九经》文字并推动雕版印书,为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也反映出他在混乱的时代中,依然重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虽然环境相对稳定,但竞争依然激烈。《荣枯鉴》中所体现的对人性的洞察和处世策略,可以从科学管理的角度进行借鉴。例如,“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可以理解为要善于接纳各种人才,包括有不同性格和背景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以实现企业的目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时,科学的决策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预测,这与《荣枯鉴》中的“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通过科学的方法收集信息、分析风险,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避免潜在的危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从哲学角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荣枯鉴》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如“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标签来定义一个人。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以更加客观和多元的视角去看待他人,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选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则反映了对名利的辩证看法。名利虽然具有吸引力,但也可能成为人们追求真正幸福的障碍。哲学告诉我们要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忘精神追求,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宁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心理学角度看,《荣枯鉴》中的一些观点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特点。例如,“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揭示了人们在竞争环境中的心理状态。人们往往希望自己比别人聪明,但又担心别人的聪明会威胁到自己,因此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保护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社会,了解这些心理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避免被不良心理所左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从行为学角度分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行为学强调人的行为是受到环境和动机的影响。《荣枯鉴》中的“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等观点,反映了在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中,人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代职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同时,要注意行为的道德性和合法性,避免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现代意义总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冯道的《荣枯鉴》虽然成书于古代,但其中的智慧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观察和思考,灵活运用各种处世策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现代科学、哲学、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荣枯鉴》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在追求成功和幸福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平衡名利与道德、智慧与情感、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