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重温延安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传承红色基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8月26日,乌兰察布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市县(市、旗、区)两级老促会的会长或副会长赴延安地区进行培训考察,重温老区精神,感受老区的变化,学习当地老促会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做法,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当地老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26日下午我们一行乘列车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马欣怡老师在延安火车站热情的迎接我们。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南泥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泥湾,一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半个多世纪的红色记忆。这里不仅有着《南泥湾》这首传唱不朽的陕北民歌,更见证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1年,八路军第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他们身背钢枪,手握镢头,用鲜血和汗水在这片荒芜之地上开辟出万亩良田。昔日的“烂泥湾”变成了稻田翻绿浪、窑洞满山腰的陕北好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泥湾精神的科学内涵丰富而深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尊重群众的人本意识;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勤俭节约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力量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民族复兴而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南泥湾依然闪耀着当年拓荒者的自豪和干劲。新一代农垦人继承老一辈的拓荒精神,在历史征程中开创新、奋进。他们运用科学发展观,不仅为自己创造着财富,也致力于营造和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培训是在延安市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进行。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位于南泥湾开发区,是陕西省委、省政府关心支持,省总工会投资建设的事业单位。学院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主线,开展干部职工思想政治革命传统、专业技能教育培训及劳模工匠疗休养活动;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梁家河"大学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院坚持"高质量、高标准、全功能"建设标准,办学条件优越,占地面积79.1亩,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现有37个培训基地、10个劳模疗休养基地、38个教学点、19条日程路线;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学院充分发挥现场教学、体验教学、沉浸教学等方法,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引领,服务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成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精神高地和新时代教育培训劳模工匠的示范院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27日上午在南泥湾劳模工匠学院举行了培训班开班仪式,工匠学院院长张志荣到会并致辞,乌兰察布市老促会会长王国相作培训动员讲话,学院培训部部长郭庆主持了会议,培训部马欣怡老师出席了开班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学院教授王东方作了“中国革命的延安之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专题讲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8月27日下午培训班在宝塔山和杨家岭革命旧址现场教学,亲身感受了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创造的延安革命精神。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宝塔山上有“岭山寺塔”,又名延安宝塔,古称丰林山塔、嘉岭山塔,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唐、明代曾重修塔身,清代也曾多次修缮,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44米,塔基周长36.8米,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宝塔内辟有南北两座塔门,北门额书“俯视红尘”,南门额书“高超碧落”,北门内有阶梯,可登临塔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延安宝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七大”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选举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从此,毛泽东一直担任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也成为仅次于苏共的世界第二大党。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大还总结历史经验,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七大会期50天,是党的历史上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七大共举行全体会议21次,是党的历史上举行全体会议最多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杨家岭这处简陋的窑洞内毛主席居住了5年时间。在艰苦岁月里,他和普通群众一样吃小米饭、穿粗布衣。《毛泽东选集》1至4卷收录的159篇文章中,写作于延安的有112篇,写于杨家岭这孔窑洞的有40篇。《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被敌人反对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共产党人发刊词》、《纪念白求恩》、《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等光辉著作就是在此期间写成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时还实地参观了延安市城市风貌。延安市是陕西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陕西省北部,辖1市2区10县,全市总人口226万人。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25毫米,年平均气温9.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2023年,延安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280.24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572.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0亿元,同口径增长5.3%;财政支出507.97亿元,增长6.4%。延安城区处于宝塔山、清凉山、凤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汇之处的位置,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塞上咽喉”、“军事重镇”之称,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市区建成区面积为59.7㎞²;城镇人口145万,城镇化率63.02%。</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在这里,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们一定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一定“<font class="meipian-re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font>”,把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回去后结合当地实际,把革命老区建设好发展好,以回报老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和无私奉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