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热天”,每年都会经历一次,往往是“一晃而过”。如果八月份伴上几个“台風”还会称赞今年的热天真凉爽,很舒服!</p><p class="ql-block">我常说“冬天有地方躲,夏天则無处可藏”,今年的热天真叫热啦!这几天已经过了“处暑”,安理应该进入秋天了,可是翻翻天气预報,日程上还安排了好几个“髙温天”呢。</p><p class="ql-block">四十几天的髙温,让我想起了当年的棚户区,动迁户,如果放在当下,这日子怎样熬过去。</p><p class="ql-block">说上海,髙楼林立,灯红酒绿,光鲜亮丽的行人摩肩接踵,以南京路,淮海路,外滩著称的上海确实繁华。</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繁华主要在苏州河以南,商业相当繁荣,号称“魔都”。</p><p class="ql-block"> 上海自开埠以来,这座移民城市,除了老板,商人,凡是前来谋生的,逃难的,投親靠友的,极大部分都住在苏州河以北。棚户,简屋,几乎都是从战乱后的一片片废墟上树起,所以,上海的文明离不开先驱们的开拓。</p><p class="ql-block"> 之后,随着一代代的孕育繁衍,拥挤不堪的棚户简屋根本不夠住了,“违章建筑”,“空中楼阁”拔地而起,渐渐成了上海的另一道風景线。</p><p class="ql-block"> 即便这样,原先的屋子被隔成了只有几个平方的小房间,仍然阻挡不了上海人口增长的欣欣向荣。</p><p class="ql-block"> 我注意这个题材是2008年开始的,这个后来稍纵即逝的题材我选对了,至今,,随着上海城市的迅猛发展,很多已经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这些照片,这里有我熟悉的朋友和親人。</p><p class="ql-block"> 我感到拥挤的厨房冒出的是“人间烟火”,水斗上排着的一只只水笼头,凝结着左邻右舍的友情和难舍,这里有着上海人的精明,大度,低调和热情。</p><p class="ql-block"> 这是世界大都市上海曾经的一角,我喜欢。</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闸北的二个居民区,髙层的房屋是厂房和学校,除少数后建的“工房”外,几乎都是二层以下的简屋,没有卫生间,连接到家中的水笼头也是近几年的事。</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马路已经多次垫高,使屋内深陷下去,大雨漫过上街沿就会直灌屋内,而且只要有一家进水,几乎家家进水,因为建屋哪个年代马路比房屋地面低。</p> <p class="ql-block">原本不宽的弄堂,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尤其使用“液化气”灶之后房前屋后搭“灶头间”一时成风,于是邻里之间近了,真的是“遠親不如近邻”了。</p> <p class="ql-block">“穿堂風”是不错的,搬个小櫈子墙脚边一放,非常凉快,凑上三五个人,故事可吹到上天入地。</p> <p class="ql-block">这个“雨蓬”是二边几家合起来装的,虽然暗了点,但是沿屋檐下来的雨水排在一边,解决了下雨天无法开门的难题,掛在门前凉晒的衣服也无须担心……。</p> <p class="ql-block">这五位年龄相仿的邻居,从年轻時结伴生活在这里已经都退休了,每天的家長里短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她们间的親近已经胜过自己的親姐妹。</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马桶”,“痰盂”隨处可见,是一道風景钱。</p> <p class="ql-block">您发现这间简屋中间树着一根“电线杆”吗?这是二间由对面人家搭建起来“灶披间”上加了个屋顶,再装了一扇门的小屋,租金300元/月,租客在菜场工作,他问我:我装了一个吊扇,一只台扇和一座落地扇,怎么还这样热?我告诉他:天热,电风扇再多吹来的还是热風,您是在战高温啊!</p> <p class="ql-block">用过的“痰盂罐”洗净后晒太阳可以减少“气味”。</p> <p class="ql-block">这位“悠然自得”的养鳥人,逢休息天只要有太阳,他都会不嫌其烦地把一只只鳥笼掛在墙边晒太阳,只要聊上,打开话盒子,他会告诉你一个个鳥的故事,在他眼里,这里的天地宽着呢。</p> <p class="ql-block">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根長長的竹竿,上面顶着一个凉衣的“叉”,長年以往的他们练就了凉衣掛衣眼快手快的一亇“准”。</p> <p class="ql-block">在不影响走路的前题下,顶上掛个“躺椅”,墙上掛点杂物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办法总会有的,路是靠人走出的。</p> <p class="ql-block">“棚户区”的人家总是把有限的资源安排得“有条不紊”,在不影响走路的情况下,简易厨柜,凉衣架都安排得“亭亭当当”,生活还得靠自己去打理。</p> <p class="ql-block">要摆放安置的东西实在太多,在不影响上楼的情况下,摆放也是一门学问,一目了然,不错。</p> <p class="ql-block">这条弄堂的“雨棚”特多,几乎家家都装,到了下雨天走“中间道路”是要被淋个透的了,但是雨棚下不管晴天雨天凉晒衣服是肯定没问题。</p> <p class="ql-block">旧屋列入动迁了,一片狼藉中可以看到被拆的屋顶露出一根根粗壮的“毛竹”,子女在废墟上摆上“香烛”,感恩先輩把他们带到繁华的上海。生活不易,故土难舍,告别,饱含着甜酸苦辣。</p> <p class="ql-block">前方有一座“公共厕所”,里面装有一个“倒糞池”,方便这里周边居民的后顾之忧,路上行人熙熙攘攘,拎着“马桶”挤在中间真是无可奈何又不可怠慢。</p> <p class="ql-block">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的“大红灯笼“拎在手上有多自在,虽不登大雅之堂,却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绝对是棚户区的“标配”。</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我所拍摄的照片中最杂乱最拥挤的一张,家家户户的向外“扩張”使弄堂已经水泄不通了,真的不可想象,如果遇到“火灾”连逃生的路都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遠处的“红旗塔”让这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拆旧房建新房已经向这里靠拢了,无需考虑拆了旧房去何处安置,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已让这里的人们迫切希望摆脱破旧且落后的生活环境。</p> <p class="ql-block">短短一条弄堂有二只“阴沟洞”,这里的雨水,污水全靠这二只阴沟洞排泄,由于低洼,终年不干,上面已有不少青苔,少不留神还会滑一跤,可恶的是哪天下大雨脏水还会从这里冒出而水漫金山。</p> <p class="ql-block">这只水斗上装了六个水笼头,六个水表,六家人家,各用各的水表,却相安无事,上海人的精明友好从中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这里装了多个水斗,七家人家有七个水表,七个水笼头,用水绝对不会开错笼头,不管什么时候,这是素质问题,绝不含糊,这就是上海。</p> <p class="ql-block">老人最怕热,顾忌不了哪么多,哪儿凉快往哪里去,赤膊上阵是常态,谁叫老天这么热。</p> <p class="ql-block">这条马路二边至今仍留有不少旧房古迹,从低矮的简屋山墙上看得出外露的房樑记载着建房的年代,可想而知,房主在等待动迁,另一边的房子一层层的叠加留下了每次加层的痕迹,改善生活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样是等待,等待雨露的降临。</p> <p class="ql-block">留在老房子里大多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开始买房搬离,老人自然成了留守者,又舍不得开空调,搬一只櫈子坐在门口等待“穿堂風”的光顾……。</p> <p class="ql-block">听说打牌会忘了“热”。帐蓬下打牌听说天天爆满,</p> <p class="ql-block">这位先生是这位老太的女婿,听他向我诉说,他也七十有余了,夫人早早离世,长寿的丈母娘生活起居全由他了理,偏偏老太太又多病,我二次到这个小区去采风,都遇到这位先生在照料他的丈母娘,真是人生的艰难,生活的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这位先生有点年纪了,斗室之间已无余地,身体不好,下寒上热。有位照顾隔壁老人的保姆会時時来帮他一点忙,热水泡脚是每天必须的,行动不便,但叫一声便能招唤邻居的保姆。他告诉我,顾个保姆经济上力量不起,再说,这么小的地方叫她住到哪里去?</p> <p class="ql-block">夏天,在棚户区里,搬上一只橙子随处一放,或结伴在有“穿堂風”的下風口纳凉遠比关在空调间里舒服了,吃过晚饭,灯光下,你可以看到一堆堆的纳凉人在聊天,吹牛,侃大道,打发一天的暑热,直到夜深了才俏俏离开,一把蒲扇始终不离双手。</p> <p class="ql-block">棚户区,夏天,男人们的洗澡不少人选择在水笼头前,阴沟洞旁解决。转身都有困难的房子里,放个浴盆,倒上热水,又要当心水溅在地上,是挺麻烦的事,只有冬天,室外实在无法赤膊洗澡时才躲在家里解决。夏天,如果背上相机,趁夜色去拍点街景,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露天浴场。</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人,抗美援朝幸存者,見到我背了一只相机往里探的時候很激动,解开衣服露出身上的枪伤和其它伤疤,还手持抗美援朝的“荣誉证书”让我为他拍照,九十岁左右的老人了,每天还能喝上一杯黄酒,声音宏亮,对至今仍住在这样小的房子里颇有微词,无论如何,我们的功臣国家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我見过凡是“一串”电表装在楼道的房子大多是比较好的简屋,从排列上看电表都装有跳闸保护装置,可見空调的普及力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厨房,卫生的改善还是只能等待政府的政策光顾。</p> <p class="ql-block">“网线”隨处可见,密密麻麻,我真钦佩电讯公司的修理工,比麻缐还乱的网线中怎样找到他想找的哪根缐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尤其是网络通信的发展,布在墙上,电线杆上的各色网缐有增无减,雖然一旁免不了会掛上一件件凉晒的衣裤,她们总是小心翼翼的,网缐就象一张大网,成了上海城市的一道風景线。</p> <p class="ql-block">“典型”的违章建筑,所有的搭建都是日积月累地走一步看一步,象搭“鳥窩”一样建造起来的,一把硕大的遮阳伞是因为露台上没有顶,一架废弃的铁快梯因露少台被铁栅栏,铁丝网栏住而“下岗”了,空间就这么一点,改善生活质量是硬道理,于是,空中楼阁就这样腾空面起,让我走进小区第一眼就看到了它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我很喜欢,从构图层面上看遠处洗衣的男子正在凉晒的衣物下端,形成了遠近,上下格局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门对门,户对户,弄堂雖然昏暗,开门即能見到邻居,家长里短的聊天是方便的,近邻胜遠親,看得出,生活还是美滋滋的。</p> <p class="ql-block">从视觉上看构图还是不错的,利用空间凉晒衣服,思路相当好,只是我没法弄清楚衣服从何处掛上去的,这样的结构复制也难啊,真聪明!呵呵!</p> <p class="ql-block">加层之后在楼下怖置一架上楼的扶梯是最不合算,浪费资源的举措,一般都是在沿墙处装一架露天扶梯,上海人的精明真随处可見。</p> <p class="ql-block">从墙面上的颜色看,加层是肯定的,而且已经年代久遠了,凉衣已成了每天的不易,都是临时设施,我想凉个被单,晒个棉被怎么办?</p> <p class="ql-block">在搭出来的违章建筑上搁上水泥“预制板”造一个简易的厨房也不错,尽管是“四穿”凉棚,毕竟刮風下雨的日子少,見这位红衣女子从二层转弯铁扶梯走上去,我眼睛一亮,脑子里马上闪出一张“构图”,人,就是聪明!智慧创造了世界,奋斗改善了生活质量。</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的“亮点”应该是掛在窗外的“液化气”鋼瓶,节省了空间,避免了安全隐患。从楼梯上直冲二楼,显然是一户独立的人家,鋼瓶掛在室外,家中烧菜煮湯只需简易灶台上操作便可,肯定是一个十分温馨的小家。</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经没有空间和余地了,弄堂底,往前已没有出路了,“出挑”的是这架扶梯,不影响别人的出行又方便了自己的上下楼,所谓的“螺蛳壳里做道場”来形容之,最谓之不过了。只是不能遇见火灾之类的风险。</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间典型的“過家楼”,估计弄堂二边的房子是一家的,搁上水泥预制板,造一个小房间应该是不难吧,机会总是留个善于是考的聪明人的,然而,也让我留下了一张难得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