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我们这代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i>求学之路真是曲折不易</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6年6月,我在辽宁省实验中学读书到高中二年,在混乱的日子里学业戛然而止。经过两年的折腾,同学们被转换了身份称为“知识青年”,1968年9月奔向了农村广阔天地去当了农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1972年 上师范中专</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知青大批抽调开始后,可着“出身好的”先走。我等到下乡第五个年头遇到了一个机会,沈阳第二教师学校招生。可我不愿意当老师,就想选一个不当班主任的美术专业学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洼公社的一个办公室,是临时“考场”。在一位叫韩枫的老师面前,我胆怯地接过他递给我的一支铅笔和一张白纸,照着桌子上的茶壶和水杯画起来。照猫画虎地胡乱涂抹,出了一脑瓜子汗,没敢再看老师一眼,转身就走,心想:完了,这哪能考得上啊?(那时美术白丁的我画笔都不会拿,哪懂得什么速写、素描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2年4月,春天来了,昌图的大地还没有一丝绿意。我提着一只装满我全部家当的柳条包,乘火车从八面城直奔沈阳再倒车赶往苏家屯白清寨。从大平原农村又来到山沟沟里,龙凤山脚下,是白手起家的沈阳第二教师学校。尽管是高中快毕业又回头读中专,但身份又变回了学生,我还是觉得很幸运很兴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背着画板站在学校西山上,背景有我们学员肩挑背抗垫起的操场,那一排排教室、宿舍是上届学员建设起来的。我在这里开始了中专学习新生活。那一年我24岁,比1964年我班初中毕业后考中专的同学晚了8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年美术绘画学习,为我奠定了职业生涯的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白清寨的老乡为我们当模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和庞晓宁(左 原初三.一班) 在歪头山铁矿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74年春在沈阳十一中学实习,面对孩子们,我站在了教室讲台上,这是我唯一的一段从教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想不起是为什么,师范中专毕业证书上的日期是1981年,迟到了6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专文凭对于我们实验中学的老高中生来说,实在是太委屈了。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是个千载难逢的时机,但我面对的难题是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和“师范生必须报考师范学院”的规定,让我不得不放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冬,我结束了六年的皇姑区青教办少年宫工作,调到刚创刊不久的《卫生与生活》报社当美术编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 1983年 考入美术业大</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一年,迎来了沈阳教育学院美术系的成人业大招生。我与报社上级单位费尽口舌争取到了报考准许,紧张的文化课复习和绘画专业备考后,我通过了成人高考,开始三年的大学专科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素描、人体、水彩、油画、国画……书法、工艺、教育学、中外美术史……续接中专所学,又提高、加深的这些专业课程,让同学们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我本是画画的白丁,只因为那个“不愿意当班主任老师”的念头让我误打误撞进入了“美术”这一行,因为缺少天赋,在班里成绩平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实验老三届的《我的大学》征文,让我想起在几次搬家中幸存下来的部分作业,翻腾半天总算在库房里找到了几张国画和素描原作。而油画(包括毕业创作)已全部丢失,只剩下三张模糊不清的人物、风景、静物写生油画的翻拍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退休后因为严重的眼疾和颈椎病,已搁笔多年不再画了。现在看着眼前摆放的这些画作,自己都很惊喜——它们重现了我学画时的过往时光,感慨、留恋之情涌上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堂作业 石膏头像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堂作业 人物头像素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画人物习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画 写意花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的毛笔字很差,习作上的字都是教国画的徐甲英老师为我题写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徐甲英老师是沈阳市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他不单是教育家,还是山水画大家。徐老师的山水画厚重浑莽,在野旷趣味中隐约着浪漫的抒情。我们有幸成为了他的弟子,但我却不是好学生,只是有样学样,模仿了皮毛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课堂油画人物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1985年在青岛写生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静物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布贴画是我学工艺美术课时的作品(1986年作),今天有幸找到了,但尘封太久已失去了往日艳丽的色彩。记得我还用鸡蛋壳和毛线做过一个作业,后来被学校留下印在了中学美术教材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一个记忆颇深的事儿是市教育学院冬季的大冰场。我打小就喜欢滑冰,特别怀念中学母校冬季的体育课,冰面上如燕般的自由滑行,是我最惬意的时刻。没想到读了成人业大,还能站到冰场上畅快地滑玩,真是让我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育学院美术系的三年学习,是我求学路上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系里组织的青岛、崂山、千山写生,班级的泰山、东陵之游,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山水之美,锻炼了绘画功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4年夏天 千山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5年泰山采风留影。右一是同学谷莉莉(原实验初三.二班),她胆子可真大,站到最高处。</span></p> <p class="ql-block">我是第一次登山看日出,天不亮摸着黑往泰山上爬。几个女生体力照男同学差,遗憾没能赶上太阳露头跳跃出的瞬间,那一定是穿透薄雾,照耀出万丈金光的样子!我们全程爬山上去已是很累,我和马荣两人凭着一股“虎劲儿”,又从南麓全程下山,到山底的岱庙时天已经快黑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5年我随系里同学去青岛写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班级同学的东陵公园游玩,放松快乐像是回到了童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6年8月毕业前,同学们各自按兴趣选择西北、江南等地的采风团队去体验生活,收集素材完成毕业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位工作时虽然“出差”也去过很多地方,但 “1986西北行” 是我真正意义上的远行之旅。这一路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所见种种神奇景观和体验到的厚重历史、艺术文化、人文民俗,让我终生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西北采风带队的王琦老师到北京后,找到中央工艺美院的常沙娜老师,她那时已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现在我们知道了常沙娜跟随父亲常书鸿,从生活优越的法国回到祖国,以她惊人的天赋在敦煌临摹敦煌壁画,取得惊人的成就,被称为“永远的敦煌少女”。) 当年常沙娜院长热情为我们给敦煌研究院写了封介绍信。我们一路风尘仆仆赶到莫高窟后,被安排在研究院招待所住下。住处虽然是简易的平房,但食堂里有香喷喷的大包子,让因一路亏欠的胃口大开,一顿就能造好几大盘子,引得食堂服务员都好奇地扒着厨房门框看我们这几位“东北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时莫高窟正处在修缮保护中,为游人开放的洞窟很少。我们很幸运,凭着“特许证”一连几日在莫高窟精华的壁画洞窟里,近距离欣赏1600多年前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真是偏得,大饱眼福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甘肃敦煌莫高窟留影(我和同学王志成、翟文慧、李琦彬)</span></p> <p class="ql-block">茫茫戈壁滩,漫漫黄沙地,我们看到莫高窟周边散落着为敦煌艺术献身人的墓碑,心生感动。他们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心无旁骛,守一不移,献身于敦煌艺术的保护事业,向他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库车克孜尔千佛洞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琦老师为我班七位西北行同学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拍照留影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甘南夏河,这是我第一次与藏民接触,与她们同坐在拉卜楞寺的台阶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藏族孩子好可爱啊!</span></p> <p class="ql-block">头一次看到大牦牛,它们是藏民的好伙伴。</p> <p class="ql-block">和泥是个累活,那儿的女人真能干!</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家藏民干打垒房子,锅灶旁的牛粪堆上放着一摞碗。女主人热情地拿起碗用一块抹布快速擦一下,便倒上刚煮好的奶茶递给我们。我顾不上考虑是否 “干净” ,礼貌地接过一口口喝了下去,好奇地品味着那独特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这位藏族姑娘太羞涩,请了好久也不愿意让我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进入南疆库车。那时新疆少有像样的的交通,从乌鲁木齐坐客车要颠簸两天,还要住一宿大车店通铺。在那里,我第一次见到维吾尔族百姓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和浓郁的特色风情。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民风以及信仰,一切都让我感到生动、新鲜,让我痴迷。</span></p> <p class="ql-block">库车县街上很多这样的小吃摊</p> <p class="ql-block">喜欢抓拍这些天真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小花帽是新疆人的标配,看着就让人喜欢。</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位老者的画面,让我一下想到了“羊肉串”,鲜红的色调,是百姓红红火火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遇到刚放学的孩子们,好奇又友善地把我围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地毯是维族人少不了的用品,它们把家装饰得漂漂亮亮!</p> <p class="ql-block">卖囊的女人吆喝着,手上托着的是新疆最具特色的面食。</p> <p class="ql-block">至今38年过去了,不知道与我合影的孩子、妇女都怎么样了?祝她们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候我们没有好的照相机和摄影技术(冲出来的胶片有的都跑光作废了),工资少,也舍不得多买彩色胶卷。但是定格下来的却是无比珍贵的年代掠影,也留下了许多绘画创作的宝贵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现在的游客是很难看到那样质朴的原生态景象了,回想起市教育学院三年的学习过程,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里,真是快乐、充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6月毕业后,听班里一些同学议论说可以继续考省里的教育学院美术系本科,但有年龄限制,遗憾我超龄了,不能报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6年6月,获得沈阳市教育学院大专文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1993年 自考新闻本科</u></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年我已45岁。《卫生与生活》虽然是个卫生科普小报,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可是办得风生水起,发行量巨大,深受百姓喜爱。小报的美术编辑责任不小,除了本职的版面设计和插图外,还要统筹整个出版程序,需要新闻业务理论的全面知识。我和报社的几位编辑一起报名了辽宁大学新闻本科自考,这种形式是成人教育中最难过关的,据说自考文凭是各种业余大学中“含金量”最高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u></u></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次考试老天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狂风卷着大片雪花,落地便化得稀里哗啦。马路上已变成车辙一样的雪路,自行车是不能骑了,我推着赶到考场,大冷天出了一身汗,生怕误了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闻本科自考有18门科目,每年春秋两次考试,每次3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三年,所考科目中有关新闻专业的还都好通过,我毕竟工作在报社,多少有些实际经验。但是《古代汉语》《唐宋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些科,体量太大,若原来没有坚实的基础,想在短期内突击出成绩是很难的。自考全国统一出题,没有“划重点”,没有“押题”,就像掉入大海,抓不到救生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已是往50走的年龄,考验我的是需要一个“最强大脑”。在大量文字需要快速全部背熟的压力下,除了上班和家务就是啃书,期间我爱人意外受伤住院,我也没时间去医院照顾。古代汉语这科我就没及格,第二年又考一次,71分过关啦!其他科目还算顺利都是一次通过,唐宋词研究居然还考了93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最后的毕业论文《版面艺术的走向》,这类内容在当年报业媒体中也是少有的。之后在市、省级新闻刊物上发表,在全国同业研讨会上得到好评和奖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想求学这一路,我的学业都是与社会工作同行。虽然有些辛苦,但理论与实践,所学与所用,二者相结合,是有利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升的,让我在工作上受益匪浅,使我在报纸版面设计和插图的创意表达上都多次获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6年底,我48岁时拿到本科学历证书,终于圆了大学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高二 18岁——大本 48岁,整整30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路漫漫其修远兮</b></p><p class="ql-block"><b>吾将上下而求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混乱年代我们失去大学校园学习的机会,却没有泯灭大学的梦想。一波三折的求学路,迟来的大学文凭很不容易,是时代的亏欠,又是个人努力奋斗的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翻出那一本本毕业证书,按获取时间把它们排列,看它们走过的路径,很是有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这本辽宁省实验中学证书不同寻常——高中毕业证书居然是我71岁得到的最后一个学历证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它叫《毕业纪念证书》,是2019年5月辽宁省实验中学70年校庆庆典上,在姬庆生老校长的鼎力支持下颁发的。尽管它姗姗来迟,尽管它没有实质意义,但在我们心中却是沉甸甸的。母校的培养奠定了我们求学路上的信念,在这条路上,实验老三届的校友们都坚定执着地前行。我想,如果时间倒流,我们顺利地高中毕业考上大学,那将是另一种人生路……</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美篇作者:杜平(实验老三届原高二.二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