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尊木雕说起……

北方

多年前,从古玩市场上买回一尊一老品酒、一小窥视的木雕。回到家里,忽生疑问,这是哪里人?品的什么酒?<br>  <div>  这尊木雕高30厘米,宽30厘米,重8.8斤,由一截紫檀树桩雕琢而成。品酒的老者身穿长袍,头戴毡帽(从头顶的雕刻造型来看,更像西南一带“诸葛巾”),脚穿棉靴,手拿一品酒器皿,正陶醉在品酒之中;窥视的小孩子,身穿棉衣,外加坎肩,脚穿棉鞋,头戴护耳棉帽,翘着双脚,双手扒着酒桶,两眼直视着老者。<br></div> 从木雕人物服饰造型上看,像是满族人。这种“衣皆连裳”的棉长袍无领或圆领,捻襟,扣绊,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用以御寒。开两契是为了上下马方便。这些服饰特征是满族的特色,与汉族的上衣下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脚登单梁高腰靴,头戴平顶宽檐毡帽,也极具满族民族特色。不过,清末时,满族与汉族的文化已完全融入在一起了,特别是服装的融合更广泛。如满人又称旗人,所穿的旗袍经过不断改良,今天已成为多民族的时尚服装。 木雕的服装装饰虽具有游牧民特色,但在贵州、四川、广西、湖南及陕西、山西等省少数民族或边远地区也有类似的服装、鞋帽。从过去的老照片、旅游经过的山区、乡村也见过有些老者穿着类似的服饰。特别是云贵川等西南一带,有些老者头顶上裹一条白布,叫“诸葛巾”,这曾与三国时诸葛亮帮助“僰人”摆脱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关,诸葛亮死后,慢慢地就成为纪念他的一种形式。这种习俗影响了很多混居的多民族包括汉民,服装的演变和民族间的融合,已很难说清这是哪里的人。 从木桶造型、品酒的器皿和品酒的神态上看,应该品的是白酒。从这个木制酒桶上分析,又不像满族酿酒。满族早先也是草原游牧民族,一般都是酿马奶酒,用木桶也是用敞口的小木桶,用不着这么大的小口木桶。根据草原民族的豪爽,品酒也应该用大瓷碗吧,只有烈性白酒大概才用这种品酒的器皿。至于酒桶应该内是陶瓮,外是木桶,便于搬运,防止碰损。从小孩子窥视的情节看,应该是小作坊或家庭酒坊的情景,这种情景大概是小作坊集中地区经常看到的情景,才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有了这尊木雕作品。 那小酒坊集中的地区在哪儿?那首屈一指的就是茅台镇了。相传二千年前,贵州仁怀就有“蒟酱酒”,但最早历史记载的是万历年间前茅台镇就有了酿酒的正规作坊,至今也就是五百多年历史。由于茅台镇处在两山夹着赤水河之间,微生物环境非常稳定,才能酿出好酒。所以小酒作坊经久不衰,这个反映生产、生活场景的木雕作品的出现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再现了早年酒坊的场景和情趣。 <h5>  这是在四川出土的东汉时期描绘酒肆和酿酒现场的画像砖。</h5> 为什么说木桶内是陶瓮,这要从陶瓷的发展说起,瓷是由陶发展而来,陶的历史应该比瓷的历史要长。在瓷器还没有出现之前就有了酿酒,那酿酒的器皿肯定是陶器了。陶瓮放在木桶时,间隙塞满酒糟,保持一定的温度的湿度,有利于微生物的物理和化学反应。陶器透气性好,新酒出来后,放在陶器里窖藏,更容易醛类、酮类等物质挥发,放上个三、五年,酒就老熟了,老熟的酒才会芳香四溢。酒香不怕巷子深,这种香大概说的是酱香吧。说到这里,这木雕刻画的人物应该是茅台镇的人,品的是酱香型的老酒了。<br><br><div>  写到这里,感觉有一股酒香扑鼻而来,我拿出酒杯,一杯贵州酱香习酒,一杯山西清香汾酒,一杯家乡浓香趵突泉酒,随品随写。都说喝酒话多,那是在酒桌上,人多话才多。自斟自饮,越喝越兴奋,越写字越多。<br></div> 这尊反映传统酿酒的工艺、反映酿酒小作坊的情景、反映人物服饰的特点的木雕,反映的是百年前的历史。这尊木雕恐怕也不是近年的作品,如果是近年,不如加工成紫檀手串更容易,来钱也更快,价格也会更高。现在有些酒厂自称百年酒厂,百年窖藏,确有夸大之说。就是茅台酒厂也是1951年地方政府通过购买、没收的方法把三家烧房合而为一。至于那三家烧房并入茅台酒厂前也不足百年,现在又有酒厂以三家烧房酒号成立了新的酒厂,但历史是间断的,那段“光荣”的历史早已融入了茅台品牌之中。 现在大部分酒厂的历史大概都没有这尊木雕的年代久远,我要有个酒厂,一定会说,这个木雕是传家宝,是明末清初烧房的见证,这个品酒的老者,是我老、老祖宗,号称酒神。一个酒厂要有历史的传承,要有文化的底蕴,要有传统工艺的坚守,这对于一个酒的品牌尤为重要。粮为酒本,曲为酒骨,哪个酒厂敢把粮曲酒比标在瓶子上?一斤酒用了多少粮,什么粮?用了多少曲,什么曲?这样,酒厂就是没有名气,恐怕老百姓也会作为信得过的酒,管你是什么品牌。现在有些酒把价格的七、八十都放在包装、流通环节和营销手段上,我们基本喝的是酒瓶子、外包装和广告营销的钱。更有些不良商家,用九蒸九煮后的丢糟加上食用酒精去串蒸,借余留酱香烤出翻沙酒,也以酱香洞藏几十年自居,迷惑消费者。 <h5>  长流漂米。在民间,尤其南方地区,有一种酒曲是红色的,我们称之为红曲,以红曲做引物来制酒用的稻米,必须用水浸泡多日,其间会产生很重的异味,所以在蒸制前,需要用流动的水源漂洗。</h5> <h5>  凉风吹变。这是制作米酒的另外一道工序,当米蒸熟了,在加入酒曲之前必须降温,因为曲药是一种霉菌,温度太热会杀死它的活性,所以要用自然的风吹凉。</h5> 酱香型品牌的酒有很多出自贵州,好的酱香酒都是用糯高粮做原料,用麦子做曲,是不添加香精、香料和食用酒精的。喝起来比较放心。汾酒的历史比茅台酒历史长,我还是汾酒老乡群的粉丝。说起来,汾酒与酱香酒还有一段传说或血缘。<br><br><div>  相传康熙年间,山西汾阳一商人经商来到贵州仁怀县时,所携带的汾酒喝完,只好到酒店买烧酒,一喝又辣又苦又涩。老板搬出多坛酒让他挑选,他逐一看色、闻香、品味,挑了一坛二十年的陈年老酒还算将就。老板一看就知道遇上一个品酒的行家,恳请客官赐教。商人很有诚意,说明年一定来教你。第二年,商人从山西杏花村重金聘请了一位酿汾酒的名师,带着酒药来兑现承诺。他们选了一个四周长满芳草的芳草村建酿酒场,按照汾酒的独特酿制方法,酿出了酒质纯正、香郁甜美的“华茅酒”。因为古时“华”与“花”字通用,华茅就是花茅,也就是“杏花茅台”的意思。传说总归是传说,无法考证。但1939年编辑的《贵州经济》有明文记载:“茅台酒之沿革及制造,在满清咸丰以前,有山西盐商华某,来茅台地方,仿照汾酒制法,用小麦为曲药。以高粮为原料,酿造一种烧酒,后经陕西盐商宋某、毛某先后改良制法,以茅台为名,特称茅台酒。”原来汾酒与茅台是近亲。</div> 作为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招待外地客人首选喝趵突泉,因为济南的水好,虽然酒的名气不大,但泉水的名气大,用泉水酿酒,名酒也比不了。但现在趵突泉酒好像也没有冲出山东去,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大,看来酒还不怎么“香”,飘不出巷子去,就是有点“香”,也只是在巷子深处孤芳自赏。现在酒客们正在被酱香型酒所吸引和推崇,因为研究发现,酱香的香是高粱中的单宁在起作用,并且还有保健美容之功效。为什么趵突泉就不能生产一款用泉水酿造的酱香型酒呢?南部山区有不少山洞和防空洞,我们也可以来个洞藏嘛。<br><br>  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这个酒指的是用古法土窑酿制的纯粮酒,而不是用食用酒精、香精和水勾兑的酒(纯化学液体!)。好酒也不能无限度的喝,就像吃盐,你吃几克可以,你吃它几十克,齁死你。刚才喝了大约二两酒,已超出体重比1‰的养生红线了。品酒撰文,从木雕说起,从服饰说到民族,从品酒说到酒文化,文思虽如涌泉,但离题越来越远,难免失言,敬请各位朋友指正。 <h5>木雕底座</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