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凡养身,除了宜人的气候、友好的水土,还要丰富健康的饮食。被尊为“药王菩萨”的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讲,“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 兰州,因其所处地理环境,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自己康养实惠的饮食特点。</p><p class="ql-block"> 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往往很惊奇,大街小巷吃牛羊肉的大食堂小馆子奇多。偌大的兰州城,挂清水牛排,爆炒牛犊、手抓羊肉、黄焖羊肉、烤筋、烤串、烤全羊、清水涮锅、东乡涮肉、靖远羊羔肉等招牌的餐厅饭馆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是因为兰州毗邻甘青宁蒙牧区,那面一旦“风吹草低见牛羊”,这边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牛肉,古今中外都是肉类里低热量高蛋白、氨基酸含量最高、也最适合人们强筋健肌、运动健美需要的高端食物。本人旅外期间,一块巴掌大小且半生不熟的煎牛排通常都要21到29美元,而且,还在西餐主菜榜单中始终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至于像甘南牦牛这样的牛肉,在西方的价格更是高的令人乍舌,因为他们说牦牛属稀有半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 羊肉,肉质与牛肉相近,《本草》说它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养胆明目,将羊肉与人参黄芪相提并论曰:“参芪补气,羊肉补形”。民以食为天,食以羊为鲜,兰州人吃羊,蒸煮烤涮花样繁多,但基本都是以最简单的烹饪方法去其膻腥,留其鲜香。有时和近悦远来的朋友下馆子,一边享受“羊肉配酒越喝越有”的惬意,一边畅聊“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的圣训以及自己“少年不识牛滋味”的曾经,彼时的大快朵颐,不但疗饥,也很疗心。</p><p class="ql-block"> 与中东部省会城市比,兰州是个回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市,加之南邻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通宁夏回族自治区,伊斯兰清真饮食在兰州的餐饮结构中占有相当大的优势。满大街的牛肉面馆,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清真作品。其它很多火爆的高档餐厅,也都挂着清真的牌子。清真食品,除了人们熟知的不吃猪肉外,还有禁食自死物、血液、以及其他恶、暴、贪、吝、污浊、秽食等禁忌。更有自己一套选材、宰杀、转运、加工和出售的全产业链管控体系,食品管理独特而严厉。清真饮食,以养为本,以清为要,以德为先。一般老兰州人都知道这句话:“回回的话不一定全信,回回的饭尽可以全吃”。所以,清真饭馆在这里生意普遍比较红火,经营也比较稳定,从小餐馆发展到大餐饮的很多。</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年少轻狂的我曾追随中文系同学去农民巷入口处一家简陋的“铁皮房房”里吃牛肉面,名曰吃面,其实是去看面馆收钱的那个被称为“牛肉西施”的小姑娘。十年后故地重游时,当年那个稚嫩青涩的小丫头,俨然变成了一金碧辉煌的清真餐厅的大老板,珠光宝气,呼三喝四,明显“大发了”。</p><p class="ql-block"> 厚重的黄土高原塑造了兰州人沉厚寡言的性格,也塑造了兰州质朴无华、货真价实的饮食文化。兰州很多名小吃,从牛肉面、羊肉泡,到酿皮子、甜胚子、灰豆子、热冬果、牛奶醪糟鸡蛋、以及夏季餐馆里经常供应的杏皮水等等,几乎全都取材于西北特产。比如用来增加牛肉面筋道和延展性的蓬灰,本是大西北的蓬柴草烧结成的生物碱。清心提神的甜胚子,原料就是当地莜麦或青稞煮熟发酵出来的。止咳化痰的热冬果,就是本地优质特产“西园梨”加枸杞、红枣和冰糖慢煮而成的美味极品。一般餐馆甚至更高档的餐厅,菜单上常见的也就是东乡土豆片、定西宽粉、酸辣白菜、西芹百合一类的家常菜,就地取材、货真价实。也许我在这里周旋太久之故,抑或收入限制了我的追求,与那些“陆城水吃”、“北城南吃”的暴发型城市比,我还是习惯这里的粗茶淡饭。至少不用有吃到“科技狠活”、“合成鲍翅”一类的担心和焦虑。</p><p class="ql-block"> 很多外地朋友说兰州人不会做生意,饭馆态度生硬,让人“爱吃不吃”。这一方面说明兰州人商业脑筋真的欠缺,肚子里没有花花肠子。另一方面也是所有菜品和食材价格公开透明的结果,没有留下给客人编故事的余地。从牛羊肉到“牛大碗”,甲乙丙丁各馆子的价格和做法都一样,老板多言何益。记得本人初来乍到首次吃牛肉面,觉得碗里的牛肉太少,辣子又太多,便要求师傅“辣子不要,换成牛肉”,师傅一愣看都没看我,直接把兑好汤的“牛大碗”硬邦邦墩在了取饭口,意思也是“爱吃不吃”。我一看辣子是没放,可牛肉也没多,当时觉得这帮人态度极差,后来慢慢也就适应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吃着兰州的馆子,却时常想起外地的两次经历。一次是中原某地卖烩面的,说他的烩面无比实惠每碗才5元,等我吃完付十元钞票等他找钱时,他又说我吃的是大碗加工的,十元一碗。另一次是西南某山里,民宿老板热情推荐我吃条雅鱼,否则大有白来一趟的意思。经不起诱惑的我们便三人一条雅鱼吃了近千元,结果到附近城市一看,同等鱼类其价格竟超出了一倍半还多。从此,我也就带上了孔老夫子“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偏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