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文化名人街

k l方

<p class="ql-block"><b>去鲁迅公园时,总忘不了去故地文化名人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虹口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先进文化的策源地、文化名人的聚集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在四川北路北端与多伦路的连接处,耸立着内径高4米、宽3.8米的牌楼,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上方,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名,让人迎面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脚下,一条褐红色的呈几何型图案的弹阶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离开虹口区工作后,就很少到虹口打卡,近年来,喜欢回忆往事,老是觉得虹口是我的故地应该时常来看看,所以一些以前的人和事总会被拾起。于是我们发小同学再次聚会,免不了都要到曾经特熟悉的“多伦路文化街”走走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从幼儿园、小学起,我们就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成长,来到故地重游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虽仅长550米,但沿街二十余幢公馆、洋房建筑特色鲜明,历史价值深厚,其样式包括英、法、日、荷、西班牙、伊斯兰、中西合璧等,仅市级保护建筑就有3幢,它们与周边山阴路、溧阳路、甜爱路一带的特色建筑一起被上海市确定为近代城市历史风貌保护区”,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提起多伦路,人们立即会想到上海,想到虹口,想到民国风情,想到三十年代,想到鲁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中国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在这里开展左翼作家革命文学活动的往景。其实,早在清朝末年,这条多伦路已经开始繁华。在这里更有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薛氏宅等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老宅,以及丰乐里、永安里、景云里等近代上海传统民居石库门住宅群,这些综合因素,更使得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中的“露天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此路最早叫窦乐安路,修建于1912年,因为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夹街小楼,栉比鳞次,更显出风格各异,令人瞩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近代历史遗址群落,设计中充分发挥这一地区优势,利用沿线的历史名人故居、纪念馆、艺术馆,与步行系统中有机布置的一系列文化名人纪念小品(碑、雕塑、喷泉、亭、铺地)一起,道出“文化名人与您同行”的主题,继承和延续该地区特有的城市文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初期以前,多伦路一带还是当时江苏省太仓州宝山县的一处不起眼的农村和纵横交错的无名小浜。清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将今多伦路201弄小区以南狭长小路及路西的小浜填浜拓宽,进行越界筑路,同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看中并以他名字命名此道路。民国7年(1918年),又与今多伦路201弄以北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相连接,形成现在的路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文化街是上海的一条休闲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地铁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街短而窄,路曲且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文化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涂饰一新,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经这几年修葺翻新后,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沪上的人文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毗邻山阴路与长春路隔街相望,全长五百多米,路虽短却幽深,夹街小楼,栉比鳞次。多伦路上铭牌介绍:夏衍、冯雪峰、瞿秋白、柔石、许幸之、潘汉年、张爱萍都在这条小街上活动过;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孔祥熙公馆位于多伦路250号,是一座二层楼建筑,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它的外墙面缀满了细纹抽纱的阿拉伯纹案浮雕,门框、窗框均为修长的椭圆形,上部分为马蹄形拱卷,内缘裂成锯齿。进入大门是满堂生辉的彩色贴面的瓷砖和地砖。从扶梯到扶手一直到天花板,无一不是雕纹刻镂,精美绝伦,精致细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王造时旧居位于上海多伦路文化街93号,民国时期号称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寓所即在此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王造时旧居建于民国初期的1920年,新古典主义的花园洋楼,位于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也称小白楼,是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现在内部已移为他用,门口外墙上有旧居和保护建筑的名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鲁迅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上除了有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海派建筑,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以及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等名人也都在这里居住过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今在这条长长的外墙上,我看到墙上刻有这些名人的画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然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小马路,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周恩来、瞿秋白、张国焘、鲁迅、茅盾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人物,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在这里的白公馆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上,造型简朴的黑色路灯灯柱相间而立,让人想起那已经消逝的久远年代。站在左联纪念馆向前望去,多伦路“L”型路径的拐角处,一座高18米的“夕拾钟楼”镶嵌着由机器人操纵报时装置的青铜时钟悠扬的钟声寓意中华优秀文化的亲和力向四方发散,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钟楼前互相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走过钟楼,名闻遐迩的基督教鸿德堂就在眼前,这座国内罕见的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作为基督教教堂的鸿德堂正面墙上,那稣受难的十字架历经沧桑,依然向人们发出无言的警示。鸿德堂和公啡咖啡馆以及风格迎异的优秀近代建筑一起,向人们展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中西合璧的文化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鸿德堂(苏韵阁):位于多伦路59号。主体建筑座南朝北为2楼,突出的裙楼第四层为钟楼,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于1928年由中国教友捐献12万元自建。为上海市近代优秀保护建筑。作为西方宗教建筑而采用中式建筑的风格,在国内仅此一处,极为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女人的高跟鞋在上面格外的清脆。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多伦路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左联会址:位于多伦路201弄2号。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此召开,从此标志着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谱写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光辉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新中国建立之初,多伦路先后出现了大批社团组织,像太阳社、基督教会、上海艺术剧社、中华艺术大学、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剧社、自由出版社等各类社会团体与组织,纷纷亮相于这条路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貌似和鲁迅等前辈在研讨交流,呵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那个矗立在店旁的邮筒,很有年代感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为一条文化名人街,多伦路的开发与普通的商业街开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着重于文化与展示的功能。沿线的一系列名人故居、遗址、美术馆、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多伦路的文化特点;而与之相辅的各类特色餐厅、民俗商店、咖啡馆、古玩店、书店、影剧院则为其增加了新的商业活力,使地区功能更为有机、丰富、多元和完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走过牌楼,漫步前行,多伦路250号一座砖木结构、立面浮雕纹样清晰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映人眼帘;相去不远的215号是一座西班牙式花园别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女人的高跟鞋在上面格外的清脆。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作为“四川北路后花园”,多伦路地区的良好的休憩空间能够促进四川北路商业街的繁荣,而宜人、优雅的城市环境亦能增进本地区特定的商业活动,从而形成多伦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机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多伦路文化街出来,又去女儿从小学钢琴的李老师住处,即黄渡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疫情三年闷在家里,同学聚会较以往减少,2023年初“羊圈”出来后,今日同学再聚,重游发小们曾经的居住地,回顾少年读书往事,留影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聚会中途随意活动时,我俩又去故地行摄,看见马路两边的老房子,属文物保护建筑物,无法拆迁故小马路还未拓宽;黄渡路上的李白故居,还在修缮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李白烈士故居位于黄渡路107弄15号,纪念馆的周边都是一模一样的老式居民房,在里弄深处的一户门前挂着李白烈士故居的铭牌和铜质的李白烈士浮雕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在这留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走在黄渡路上,往事一幕幕浮现,数十年如梭的岁月,如今我们都是有了第三代的老年人了,女儿为学唱歌学钢琴,我下班后还要每周来黄渡路上,每每看到“李白故居”,总会勾起对老一辈革命家的崇敬,更要珍惜当下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和平年代生活。</b></p> <p class="ql-block"><b>记得小时候,家住鲁迅公园附近,经常去玩,公园里一草一木清晰可辨。上海鲁迅公园,原名‌虹口公园,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大连西路345号,是上海主要历史文化纪念性公园和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该公园占地面积为223745平方米,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鲁迅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游客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园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墓,以及‌上海鲁迅纪念馆,展示了鲁迅在上海10年的社会活动和文化生活。鲁迅公园不仅保留了英国风景园的特点,还融合了中国园林的精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公园内的水体生态治理项目获得了2022年度‌美国国际设计奖,进一步提升了其景观价值。</b></p> <p class="ql-block"><b>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人物类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故居、鲁迅墓两个文物保护单位,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该馆1994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全国首批一级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公园经百年的历史积累和不断改造建设,不仅保留了英国公园的公布形式,保留了南大门、饮水器等历史景观和紫薇等百年大树,而且揉和了中国造园艺术,形成了上海城市公园特色,成为一座名闻遐迩的纪念性文化休息公园。园内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桥相连,景色优美。</b></p> <p class="ql-block"><b>鲁迅公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上海文化的缩影,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公园内设有儿童游乐区,供孩子们尽情玩耍,同时老年合唱团和各种音乐表演也为公园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气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