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水电回忆文集,

原阳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人间这条长河里,都是后浪推前浪,有时别人推我们,更多是我们推别人,大浪淘沙在洪水之后,川流不息始终如一,来到平缓地带,它会留下微笑的旋涡,路过山涧险境,它勇往直前,一泻千里是在无庶无挡地带,当看见太阳出来时候跑的更快奔腾不息,因为我们向往光明。</p><p class="ql-block"> 日月锁不住,霜雪是源泉,在奔向更远地方,我们一刻也没停留。有雾会徬徨,不会迷失方向,因为心里梦想一直在呼唤,沙滩石子为我们铺路,在前伏后继里,有我们歌声,不管弯有多少,不顾水混水清,我们努力了,记住我们,看到大海,红日喷薄而出,是新的一天开始。</p> <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1《线毯》作者:周力</p><p class="ql-block">2《读书》:作者:周力</p><p class="ql-block">3《历险》作者:冯西林</p><p class="ql-block">4《滗米汤》作者:冯西林</p><p class="ql-block">5《巡夜》作者:冯西林</p><p class="ql-block">6《挨打》作者:彩屏</p><p class="ql-block">7《搬家》作者:彩屏</p><p class="ql-block">8《摸鱼》作者:朱启文</p><p class="ql-block">9《钓鱼》作者:朱启文</p><p class="ql-block">10《失火》作者:朱启文</p><p class="ql-block">11《猜灯谜》作者:朱启文</p><p class="ql-block">12《釆药》作者:朱燕平</p><p class="ql-block">13《难忘的日子》作者:朱燕平,朱丽萍</p><p class="ql-block">14《逃学》作者:王金水</p><p class="ql-block">15《难忘的抓鱼》作者:范丽娜</p><p class="ql-block">16《搬家路上》作者:郭芸芳</p><p class="ql-block">17《第一次上井冈山》作者:郭秋芳</p><p class="ql-block">18《交公粮》作者:傅翔</p><p class="ql-block">19《情满井冈山》作者:熊兆明</p><p class="ql-block">20《儿时的月饼》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21《柘林读书》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22《吃清汤》作者:王鸣凤</p><p class="ql-block">23《老柘林的冬天》作者:张建新</p><p class="ql-block">24《砍柴》作者:余振斌</p><p class="ql-block">25《相聚“芳“趣》作者:李森根</p><p class="ql-block">26《怀念在罗湾》作者:游新国</p><p class="ql-block">27《青春柘林》作者:胡明发</p><p class="ql-block">《后记》</p> <p class="ql-block"> 1 《线毯》</p><p class="ql-block"> 作者:周力</p> <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有一床线毯,在帮父亲晒垫被时,感觉表面己没有刚买时新鲜,手摸上去有粗糙感,绒毛退却了很多,靠近边上几条篮色线条笔直,依然清晰醒目,我陡然想起是下放农村时,为去新地方抵挡寒冷,我们家买的唯一新物品。</p><p class="ql-block"> 刚到赣北农村晚上比城里冷,我和妹妹商定,睡觉盖线毯一人一晚过,轮到我睡觉有线毯盖时,下半夜不会被冷醒,做的梦更长还好,有时我和妹妹为了将线毯放在谁床上也会你争我夺,吵闹不休,我都以迁让为胜吧。毯上绒毛柔软,睡前盖在棉被上,我把脸侠贴在它上面,感受它的温柔,增加亲切感,说我们要互爱,它也听懂了,我的肉体开始热了,我脱鞋袜衣裤上床,线毯的暧意透过棉被给了我,温馨中我进入梦乡。每逢家中拿被子到外面晒,先为线毯找好位子,其它物件再拿出去晒。乡村里没有高小,只有三年级,大妹带小妹在这读书。</p><p class="ql-block"> 为了能继续学业,妈妈把家里这床线毯与棉被,挑着可吃一星期的米和咸菜,步行送我到十多华里外的征村公社中学就读。学校学生住的寝室是老房带天井祠堂,有木格匡架门窗的一楼,窗花板可从里看到外,别有洞天,阴暗潮湿特别冷,冬天下雪也飘得进来,被子是一边盖一边垫,线毯压在上面,有时晚上被冷醒,就披着线毯到外面跑一圈再回来睡。冷的实在不行,就和同学合睡,线毯就垫在下面,两人分两头睡,盖两床被子就暧和许多。冷时用线毯先包裹身子去寒也试过,再盖棉被,好像它也有灵性热度瞬间来了,热能来的快走的也快,好景不长,身上还是冷,心想自然界难以抗拒,还是与线毯和好如初。</p><p class="ql-block"> 不久,妈妈为了给大山里村民看病,送医送药方便,家又搬到更远的谭坑,叫东红大队部住,这是一栋土坯木板楼瓦房,孤零零的座落马路边,前后都是高山,我每个星期六下午从学校走回来住,备好可吃一星期的米和菜再返校。晚上睡觉只有一床被子盖,如外面山上有不知名的野动物叫声会觉得冷中还带惊恐,被冷醒后难睡着,盼早点天亮,因为第二天到学校晚上睡觉有线毯盖是不会很冷的。至今这线毯是我难忘的伴侶。</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带线毯住集体工棚宿舍,它陪伴我度过寒冬,晚上值夜班用它做枕头,凉时打开盖身上。夏天叠成方形有陵有角,放床上显著位置,线毯篮色条形凸露素雅明亮,衬托主人是爱干净整洁的。一天下晚班回来,竹棚屋顶漏雨,床铺和线毯都湿了,同事说:这么旧的东西还在用,丢了去,我不愿意,晒干了继续用。</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都说用旧线毯包沙发好,我舍不得,是用旧床单代替,直到结婚成家后,洗净送回家。线毯不用时家人都会凉晒防霉防虫,妥善保管,来年入冬不论谁用都会把它垫在床单下,起到平整作用,当我再次触摸亲近它时,粗旷面料依然坚固,它在述说:上山下乡艰辛,建设水电骄傲。</p><p class="ql-block"> 如今线毯边脱线被包缝制好,整块线毯没有破损,归功于家人精心爱护,它轻了一些,旧了许多,没有原来靓丽,在我心中且是厚重的,精美的。它有:历经沧桑的温柔,跨越时代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 2《读书》</p><p class="ql-block"> 作者:周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放修水赤江村时,要自带可吃一星期的米和咸菜,走十多华里路去读书。</p><p class="ql-block"> 学校叫征村公社“五七“中学。村口有一小卖部,咸菜吃完就到这用五分钱买一小勺红糖,就可吃一歺饭。顺着靠近河边鹅卵石铺的街道,走二百多少米就是学校,门前是篮球场,门口两边高竖宽大墙体像书,一边一页。进门头顶是大戏台,是三面开放式,两头有木梯可上,左边是教室,右边是办公室。再进是一露天井,两边用木板格成学生宿舍,上面是看廊,接着是木架青瓦室内看场,后面还有小学部。</p><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样板戏风迷全国,我校师生在这戏台上排演了京剧《智取威虎山》全剧,王福念老师扮演杨子荣,欧阳仑老师京胡配乐。刘理发同学扮李勇奇,丁岚同学扮李母,一年青女老师扮演卫生员白鸽。我在戏里演小分队战士兼舞台布置。其他演员和鼓乐也都是学生扮演。一次到谭坑村演出,大家不顾旅途劳累有说有笑布置场景,晚歺是薯丝饭和菴菜,觉得像旅游一样很高兴。还到在建东津水电站慰问献演,在文化生活缺乏当时受到人们称赞。</p><p class="ql-block"> 平时上课学习每周三或周四都有一项特</p><p class="ql-block">殊任务:上山砍柴,是雷打不动的,因为我们吃饭的烧柴是要自己解决的,据说这是勤工俭学。每到砍柴那天清晨,有的同学早早起来磨刀霍霍,之后轻装束腰,脚蹬草鞋,手握柴刀,俨然像一个赶赴战场的勇士。集合哨响后,大家熙熙攘攘,排着长队向目的地前行。 到了一个叫丰收凹的山垅,大家分开上山,寻山柴,量身砍伐,规定杉树不能砍。我个小,每次粗一点木棍砍三根,细一点的砍四根,长2米左右,两头用腾条扎紧,原路下山。中途休息干渴,伏下身喝一口山泉,顿时精神抖擞,身体轻松很多。午餐在公路旁席地而就。饭后,还要帮助没回同学接扛。之后整理码好山柴返回。 星期六午饭后离校返家,各自结伴,一路欢畅。 星期天下午备足米菜又重新返校。 一九七O年元旦是在学校度过的,下午上完二节课,师生们动手,用红薯,芋头煮熟与糯米粉和在一起,中间包有芝麻和糖,样子像包子,放笼屉上蒸半小时即可食,晚饭是波菜豆腐汤就这种叫“哨子“的来贺新年,实为最好晚歺。</p><p class="ql-block"> 不久,妈妈为解决缺医少药减轻农民病痛,我们家又搬至离校更远的山区一东红大队,继续为村民医疗服务。我在"五七"中学读书的路,还在走......。</p> <p class="ql-block"> 3《历险》</p><p class="ql-block"> 作者:冯西林</p> <h3>   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毛主席畅游长江,消息传来,我爸公开表态,支持我和我哥游泳。我们的游泳由“地下”转入了“地上”,于是游得更多了,下午游,晚饭后还游。游饿了,回家后吃些冷饭,用开水一淘,就着酸菜,吃起来可香了。 有一天下午,我一个人到甘棠湖的烟水亭附近游泳。其实我还浮不起来,游过几次,胆大瘾更大。不过烟水亭那地方湖边是个垂直陡坎,有一人多深,不适合初学者游。下水后我扶着石坎,扑通扑通地用脚打着水。可不知怎么的,手没扶稳,沉下去了。我异常镇静,睁开眼睛,看到水是黄绿色的。很短的时间,想了很多。我想这下要死了,死后一定会传遍全市,真丑。想着我妈肯定要把我爸骂死,因为是他支持的。又想,自己就在湖边,只要挣扎呼喊,肯定会有人来救,不过那也很丑,会有很多人围过来看。还想了好多好多。可能人在快死的时候都是那样,快速闪动着许多念头。突然我鬼使神差地用脚蹬了一下湖底,头竟冲出了水面,我看清了自己就在离岸一点点远的地方。于是,我就那样蹬到了岸边,当时我感觉我又重生了一回。 多少年了,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当时的我,是那样的处乱不惊,而且最后还能那样体面地脱险。</h3><h3><br></h3> <p class="ql-block"> 4《滗米汤》</p><p class="ql-block"> 作者:冯西林</p> <h3>你们做过吗?我十岁时做了一年滗米汤的事。</h3> <p class="ql-block"> 5《巡夜》</p><p class="ql-block"> 作者:冯西林</p> <p class="ql-block">乡间旧事(守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这里说的守夜,不是谁家老了人,一些亲朋好友值夜班,而是下放农村时值夜班。</p><p class="ql-block"> 我家下放的那个地方有一口大塘,这大塘不小,可灌溉300来亩水田。在大塘的左侧有一个山凹,山凹两边的地势较高,大塘的水灌不了,只能作旱地。那时这里的地种了很多红薯,到了红薯快成熟时,生产队每天夜里都会派人守夜。为什么?不是为了防贼,而是为了防野猪。真的,红薯成熟了,野猪就下山了。我记得我家分的一块旱地,虽不在那地方,但离那儿不远,红薯成熟时,一个晚上就被野猪糟蹋得不成样子,地里拱得到处都是坑,辛苦几个月,全都一场空。那时的粮食非常紧张,本来还指望种的这些红薯补充粮食的不足,一个晚上红薯都被野猪吃光了。</p><p class="ql-block"> 生产队为了保护这即将到手的果实,不得不每晚派人值班守夜。值班房是在山坡红薯地里的一个棚子,这棚子视野很好,可以看到所有的红薯地。不过夜里是看不到什么的,棚子做得有点像个吊脚楼,离地约两米高的地方做成了床,铺上了稻草,守夜的人,晚上就睡在棚子里。</p><p class="ql-block"> 我轮到过两回。晚上收工,吃过晚饭洗完脸后,大约八九点钟,我提着马灯,他手里提着一面锣,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到棚子的第一件事就是敲锣。成语敲山震虎,我们则是敲锣吓猪。然后就说说话,看看天。夜晚的红薯地莽莽苍苍,到处都是各种虫子的叫声。不时还有几只流萤在黑暗中闪烁,从远处飞来,又从我们的身边飞向远方。夜空中星光灿烂,一条银河横跨夜空,北斗七星挂在北方的天边,斗柄指着一颗特别亮的星星,那就是北极星。明亮的织女星在银河的东岸闪烁着,格外显眼,河西坡的牛郎星,虽没有织女星那么耀眼,但它也是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星之一。织女星像是在一个山顶上,牛郎星前后各有一颗略暗的星,看上去还真的像是牛郎挑着一担儿女朝着织女方向奔,无奈被无情的银河阻隔在岸边,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后来我知道宋人秦观一首很有名的写这事的叫做《鹊仙桥》的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词写得好美好美,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真是写绝了。还有七姊妹星,其它都叫不出名字。时不时还有流星划过夜空。看着满天的星星,我年长的同伴,给我指认他所认识的星星和许多有关星星的美丽故事。我们就那样说说话,每隔一会儿就敲一阵锣。如此反复,到了下半夜就都睡了。不过睡得没有家里踏实,老是醒,大概是职责的原因,醒来后,接着敲锣,敲完接着睡。你还别说,真的管用,地里的红薯都保住了。听说现在全国野猪特别多,危害庄稼特别厉害,农民真的遭殃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特殊的守夜。南浔铁路横穿我们公社,72年2月21日到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那时是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美国总统访华那还了得,为了防止阶级敌人乘机破坏,尼克松访华期间,每夜都派农民巡查铁路,我们生产队轮到一次。我和另外一个老乡被安排去巡查。吃过晚饭,天早黑了,我和同伴就上路了,从村庄到铁路有四里路,我们的任务段有十多里,我俩就沿着铁路慢慢地巡查。路上还迎面碰到了铁路上的巡道工,是我同学的爸爸。我们打过招呼后,又各自做自己的事。天很冷,正下着霜,夜晚下霜很像起雾。到了下半夜,寒风凛冽,像刀一样刮在脸上,身上穿的棉衣,抵挡不住寒冷,冻得吃不消。我们走到终点后,赶紧往回走。同伴有亲戚就在铁路边上,我两实在是又冷又困,就到他家睡了。</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像这样没来由的阶级斗争不知有多少,搞得人人自危,现在想起来非常可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6《挨打》</p><p class="ql-block"> 作者:彩屏</p> <p class="ql-block">  我先回忆一下,童年往事...枫渡这地方,山青水秀,空气好!好像是十岁那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学校经常不上课,有天,我正在家里做我爸爸布置的一篇作文,正想着,突然,隔壁小姐妹叫我,彩屏,去拨笋子吗?我说不行呀!作业没完成!她说,不要紧,回来再做。也就不多想了,于是,跟着她,看她穿的胶鞋(套鞋),我也把那双刚从上海新买回的.绿色的胶鞋穿上,上山了,一路上,我们5一6个小姐妹有说有笑,她们稍比我大些,明显比我懂事,走着走着,忽然,哗啦一声,胶鞋划破了,当时,就懵了,害怕了!边哭边吵着回去,小姐妹们劝我,并赶紧帮我拨笋子,不大功夫,篮子满了,小姐妹们又说,这下回去你妈妈会高兴的,不会骂你了!这时,我破涕为笑,也不哭了!</p><p class="ql-block"> 回家后,我妈妈看了气的要命,从来不打我的,那天就打了我[大哭]那双胶鞋,因是绿色,没有绿色胶皮,就补了块黑色的,很难看,不久就扔了![偷笑]</p> <p class="ql-block"> 7《搬家》</p><p class="ql-block"> ..... 作者:彩屏</p> <p>我家好像是66年搬到枫渡电站的。那个年代,水电大军们住的基本上是茅草房,我家住在河边。记得每年5月左右就要发洪水,洪水一来,我们那栋房子就要遭殃了,要立马搬家。在这我要提一下,我父母亲,当时,响应毛主席号召:″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就下放到了工人队伍里。工人师傅们淳朴.善良对我父母亲很好!脏活.累活都不让他们干,就做些轻微的,出黑板报等...这样以来,父母亲与师傅们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每到涨洪水,工人叔叔们都不约而同的拿着自家的工具来了,忙着搬家,扛的扛,抬的抬,当时,我小就在旁边看着,心里想,叔叔们真好!家就暂时安在了大礼堂(地势高),到了晚上,我父母亲就发感慨地说,还是工人师傅们好![强]这句话,我永远记在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 8《摸鱼》</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启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王金水家,住在水库里老柘林沙田港左边山上,是用木板搭的房子,南方典型住房。要去新柘林,路过大坝缺口,这里水很急,很急的,过往竹木排,船都要靠人迁拉。那年冬天,我十岁,和几个忘记名子的小伙伴,来到这里,附近水里是铁丝笼子罩着垒堆的石块,我们在大坝上捡了干柴点火烧,烤了烤就脱衣赤条条的跳进冰冷水里摸鱼。钻到水中,手伸进石缝,哇,碰到鱼啦,越往里鱼越多,这时太激动啦,手还往里伸,高兴过后,想把手缩回来时,被石头卡住了,憋的气也快没有了,当时心情真的把我急死了,我一咬牙,很劲把手往外抽,才把手抽出来,这时我的左手臂上有几道很深很深血印刮痕。</p> <p class="ql-block"> . 9《钓鱼》</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启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中后期,柘林电站建设停工,大坝上一片凄凉,中间有一导流涵管(也叫涵洞,柘林电站开工后就回填掉了),四周长满深深的芭茅草,小时候没什么可玩,唯一兴趣就是钓鱼,用的饵料是泥鳅。导流涵管上堆有一些枕木,上面还有钢筋砼土框架,我们经常坐在涵管出水口硁横梁上拿滑车钩上泥鳅放线下去钓鱼。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和老乡也是教一,二年级算术的李老师爱人叫江进先(他是长沙水利设计院的到柘林探亲)一起到涵管上钓鱼,大概到晚上十点多种,江工说李老师身体不太好家中有事先走了,我继续坚持钓,那时候没时间可看,也不知过了多久,月亮当空照到地上白茫茫的,漆静的四周让我感到有点害怕,我当时十二岁,又没钓到鱼,在紧张中收好钓具,脚步匆匆,在回去路两边长有很高芭茅,我在芭茅丛中急走,心里想的是赶快到家。月光照有我的身影幌动,我走身影跟着,脚步敲击地面声,又让我想起有大人说这山里有老虎,晚风吹得芭茅哗哗响,更加剧了害怕,毛骨耸然,又赶快跑,衣服也汗湿了,到了街上的发电厂房才松了一口气,紧张心情才缓解,从今以后再也不敢晚上去涵管钓鱼了。</p> <p class="ql-block"> 10《失火》</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启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到柘林,是什么时间不知道也没印象,听父母说是从景德镇樟树坑搬来的,只记得在柘林是住在去修配厂路边上一栋很长的土坯房中间位置,人事科苗德润也住这栋,我们家住靠近器材科这边,最深印象就是失火。</p><p class="ql-block"> 六一年快过年的下午3点多钟,我们家正在做年夜饭,炸糯米圆,突听外面有人喊,失火啦,我走出家门看见红旗路方向天空浓烟滚滚,黑压压一片,没和家人说,就赶紧往外跑,到大礼堂后面,想看的清楚,就往山上一条小路跑。那时这山上是有三个带八角的亭子,杉树皮顶,木柱子,四周有木座椅围着,来者可休息,靠近马路边有一亭子,现在蓄水池位置也有一个,我站在马路边亭子看跃进村方向(就是现在红旗路),还有就是原六局那个山笼里,黑烟滚滚,火烧的劈历啪啦的响,这大火一直烧到现在柘林电厂办公大楼后面,那时这里有座叫一营的营养食堂,被大火全部烧光,第二天我和很多人用锄头到这刨挖,看到很多白面馒头被烧的黑乎乎象黑木炭,还看到挖出来的猪半边疪股。这是我六岁学龄前到柘林后看到,印象最深最深的柘林失火,其它印象就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11《猜灯谜》</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启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二年我读小学一年级时,在柘林学校干打垒的教室搞猜灯谜活动,是在操场对面四栋教室的中间两栋教室里,我进去好象刘姥姥进大观园好新奇,看到绳子上挂了很多五彩缤纷写满字的条副,同学看后猜对了就有奖品,原来这是猜灯谜。我仔细找我知道的东西,突然看到了一条上写着这么几句话,:树上9只鸟,猎枪打掉一只鸟,还有几只鸟?一看这还不容易啊,我赶快撕下来,拿到对奖处,跟老师说:打掉1只鸟,还剩8只鸟,老师说不对,你仔细想想,我说怎么不对?9减1不是等于8吗?我和老师争执起来,老师说不对就是不对,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老师告诉我说,你在想想,树上9只鸟打掉一只鸟,剩下的鸟不全飞了吗,哦,我幌然大悟,原来这就叫猜灯谜啊!</p> <p class="ql-block"> 12《采药》</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燕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和丽平是随父母在文革期间响应党的广大干部下放劳动号召!于1968年12月13日由北京来到永修县,在江西柘林水电站职工子弟学校上小学六年级的。</p><p class="ql-block"> 柘林的周边都是小山,夜晚山鸡和野羊的叫声此起彼伏的真叫热闹!通过与同学们一起上山砍柴,发现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尤其是雨过天晴时,那雨后春笋破土而出,遍山冒出小小春笋,当人们静下心来,都能听见春笋拔节的细微响声。这是在北京时不曾见过与体会到的拔春笋快乐!</p><p class="ql-block"> 记得于斌的父亲是柘林工地有名的老中医大夫,同学们都很乐意跟于大夫学习采中草药,上初中时,我们部分同学利用周日休息时间跟着于大夫上山采草药,一大早大家坐着潘家兴同学划的船来到河对岸的大山里寻找中草药,进到山里一路走一路找,于大夫采到七叶一枝花让同学们看,这草药是七个叶子中间长了一枝花,花型小小的,很好看,他又采到了半边莲,鱼腥草,茼篙,蘑菇,于大夫告诉同学们这些草药都有什么药用作用,听了讲解真的很长知识呢!</p><p class="ql-block"> 有了采集的标本,同学们纷纷散开去寻找中草药,我头次进到这样神密的大山里,真得有说不出的好奇与兴奋,来到一个小山坡下就往上面攀蹬,当爬到半山腰时,手抓的树根一下断了,呼的一下,我整个身体向山下溜,山下就是一条小河沟,离地面有十几米的高度,我想这下完了!一急中生智,马上抓住了向下溜时的一根树根,稳住了身体才不往下掉,这时豆大的汗珠从脸上往出冒,虚惊一场,心想这是山神保佑了我!慢慢地从山坡上下来,赶快另外走比较平坦的路采草药,走着走着,把头低下来扑在地上发现前方正好有一棵七叶一枝花呀,真是太好啦,兴奋地我用带来的小铲子,深深地挖出了一棵完整的七叶一枝花,举着花一路小跑去找于大夫和同学们报喜去了。</p> <p class="ql-block"> 13 《难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作者:朱丽萍,朱燕平</p><p class="ql-block">50年前的1968年12月20日,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是我们从北京途径永修到柘林的日子,我跟妹妹和林枢一家四口乘第一辆车在中午将近1点到达目的地柘林,只见眼前街道两旁站着为数不多的手摇彩色小旗的学生,下车寒暄问候各自散去,然后有人带我们去看居住地,就是老办公楼后的一片房屋,紧挨办公楼的是一排木制房屋,共有十几间套间,一大一小两个厨房和厕所在后面,再往后面走约50多米,左侧又有一木制房屋,看结构能住两家人,右侧有一水井,水很浅水面距井口只有一米多,再往后就是紧靠山边的一长排以石头做基础刷了白灰的土胚房,左侧还有一些房子,但是太旧已不合适居住了,我们第一车人的两家人给自己选了紧挨办公楼后面的木制房子,安顿好简单的行李就休息了,安静没多少时间就被陆续到来的学生打破了,但双方并没有交流,只是好奇地打量对方,直到傍晚同下放的大多数人才陆续到达,晚饭后家里来了4位女同学3位男同学,女同学有大毛 ,细毛 ,李冬英, 还有马秀英,男同学有朱启文 叶华兴 汪仁平,朱启文带头询问我们的情况,相互了解后知道是一个年级的,有了共同的话题自然消除了距离感,也是从这一天起我们之间友谊拉开了序幕直到如今,在这里我要谢谢这几位以及老柘林纯朴善良同学,因为你们优秀的品德以及你们的陪伴和帮助,使我们顺利地渡过了生活环境落差所带来不适应期,这两年半的学习生活每每回忆起来都是令人难忘的。</p> <p class="ql-block"> 14《逃学》</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金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69年秋季,我在原柘林公社沙田大队完全小学(那时通称完小)毕业了,去柘林公社磨盘寺农中上中学。记得开学时本大队有十来位同学一起,高高兴兴背上行李到学校报到。</p><p class="ql-block"> 磨盘寺中学建在一个小山包上,周围是农田与丘岭,学校东北方有一条港,这条港是从大路边下来的水溪,港的两边长满了杂草和小灌木,正好学校宿舍就在港边。</p><p class="ql-block"> 正式开学后才知道是半读半农,每天上半天课,另半天就是劳动,种田地及学校建设用工,挖防空洞等,有几次去司马山区扛毛竹,搬课桌板凳,来回十几里路,就这样在校混了不到两个月,我们大队的同学大多数都觉得没意思,纷纷弃学偷偷地跑回家了。开始走的老师没注意,后来走的多了学校謦惕了,我走的时候被学校拦截了。最后剩下我和一个叫李幸春两人,我问他回不回,他说回,并说分开走,叫我先走他后走,因为不能明目张胆地走,我时刻寻找机会和规划逃走路线,最后终于想到从宿舍的后面港沟里偷偷地逃了出来,多走几里路绕过学校的监视回家了。(李幸春骗了我,他一直没跑,后来他当了民办教师,退休时是小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失学在家参加生产队劳动,直到父亲在新柘林做工碰到杜泽志老师,通过他介绍和欧阳老师的帮肋,才到新柘林学校续读,这才有缘与大家同学。</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当时逃学是对是错,难以决断。但肯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15《难忘的抓鱼》</p><p class="ql-block"> 作者:范丽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水电人的子女都是在河边上长大,读小学时,夏天下午上体育课,都是到河里学游泳,我和同学们学会了游泳,都是游泳高手喔。</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我在江口电站子弟学校上学,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弟弟还有同学一起走,路上有人说关闸了,就想到可以去捡虾,我拉上两个弟弟一路小跑到河边,大河床已经没水了,只有被河水冲出的沟和坑还有水,河床有几个大点的坑,小坑无数,大坑有十几个平方,深有两三米。只看见一个大坑边上十多个人,因为坑里撒了鱼药,撒药人把大鱼捞走了,还有小点的鱼和沉底的鱼都不要,我们赶到时,已有人把抓到的鱼放在岸上。我脱去凉鞋放下书包,叫弟弟看着,穿衣服一个猛子钻进水里,水很深睁开眼睛看到水底大小不一很多鱼,大家都在水里抢,我抓了两条鱼浮出水面,把鱼给弟弟,叫小弟弟回家拿捞鱼的捞子和篮子,小弟拔腿就往家跑,我又钻水底去抓鱼,这样往返了几次,鱼也抓了好几条,小弟回家拿家什,妈妈知道了,吓的立刻和小弟一起赶到河边,正好看到我从水里钻出来,叫我回家不许再抓鱼了,你是女孩子呀,这水深多危险,因为在水里抓鱼眼睛要睁开的,加上水里撒了鱼药,眼睛都是红红的,在看看下水的都是男孩子,妈妈气的不行了,找来一根竹条赶着我回家,我还有点不情愿,也只好一身湿溜溜跟着弟弟走,妈妈提着我抓的鱼跟在后面一起回家了。长大了才想到那次抓鱼的危险性。</p> <p class="ql-block"> 16《搬家路上》</p><p class="ql-block"> 作者:郭芸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跟着父辈在江西水电建设工地奔波中度过。记得1966年夏天,我们家从江口搬家到枫渡,在离枫渡还有十多里一个叫支南的地方被困住了,由于当时小不知道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一个大工棚,里面住着几户人家,几乎没什么家具,每家都有二张床,大人都到枫渡上班去了,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和小孩,白天看到他们吃的饭很简单,只炒一,二个蔬菜,有的和我一样用点酱油拌饭,我和家人在他们空出床上住了两三天,到星期六在枫渡上班大人回来了,我们也不好在占用人家的床,可又没地方住。</p><p class="ql-block"> 晚上,父亲就带我和弟弟到支南大坝上,睡在别人在修补的船板上,记得和我们一起的还有两家,都不觉得苦,我和他们的孩子一起跑跑跳跳很有趣,天真烂漫,意于言表,一切都抛到脑后。可是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就不太好。船上无其它可防护遮挡物,河面微风吹得水面起了波纹,有些凉意,心想和弟弟总算有安身之处(妹妹已先到枫渡),刚有了着落准备睡,蚊子开始在我们四周嗷嗷直叫,象吸血鬼朝我们袭来,根本没法入睡,瞌睡来时就闭着眼睛打蚊子,睡一阵,被蚊叮醒,我左摭右打,上演了一场人蚊大战,说是在船上睡,实为喂蚊子,熬不住时,闭眼睡一下,被蚊子叮醒后又胡乱拍打蚊子,一晚上在打蚊子,被蚊叮中艰难熬过,天亮后一看满身是包,成了"红包人"。还好,当天上午我们离开了支南。经历过:</p><p class="ql-block"> 船里睡觉人蚊对战,</p><p class="ql-block"> 童年艰苦漂泊坚强。</p> <p class="ql-block"> 17《第一次上井冈山》</p><p class="ql-block"> 作者:郭秋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正月十五,形式有所好转,"抓革命,促生产"在枫渡电站建设的省水电工局职工积极响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井冈山接爱红色教育,是刚"解放"的父亲带队,有一百多职工家属代表,母亲也参加了。他们二老走后,二姐发现妈妈忘带梳子,让我赶紧送去,我赶在汽车开动之前给了妈妈后,心里很想去,又不敢说,围着汽车徘徊转了几围,突然听到车上有叔叔阿姨对妈妈说:"把她也带去,快把她拽上来",我心中一阵狂喜,还没等妈妈说同意就赶紧把手伸出去,被快速拉上车,脚刚站稳,四辆解放牌大卡车启动走了,寒风飕飕从脸上刮过,也不觉得冷。</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到三湾,叫枫树坪,这里青山环绕郁郁葱葱,是一个美丽地方。在毛主席旧居前讲解员说:这里是军队和军魂诞生地,是星星之火,可以燎源的发源地。稍作休息,车子又沿崎岖山路前行,参观了黄洋界,领略了一夫挡关,千军难过险要。下午到茨坪,衔道很宽,都是砖瓦房,晚歺第一次吃到红米饭南瓜汤。</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在大井当见到了当年游击队长邹文楷,他给我们讲述了红军时期跟着朱总司令,毛委员在井冈山闹革命的故事,还表演了单臂举枪射击的绝活。</p><p class="ql-block"> 到小井当地讲解员指着高坎上一排发黑的木板房说,这是当年的红军医院,大部队转移时,红军一些伤病员来不及转移,给国民党杀害,全部壮烈牺牲,又指了房子后面的几个土包说:这是烈士牺牲地方,老百姓就地掩埋了烈士遗体。听后心情特别沉重,想进红军医院参观都没移动脚步......这次蹭来的红色之旅在我人生中留下了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18《交公粮》</p><p class="ql-block"> 作者:傅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学会堂里发了一首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听了这首歌,看了这段视频,觉得这是很熟悉的乐曲,是我们年轻时候听过的歌,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生活也有送公粮这么一段经历。1976年初我下放转到星子县五里公社农科所,它属于公社集体企业,位置在庐山东面山脚下,紧临九星公路西边,南距离五里公社,西距离观音桥,北距离白鹿洞书院各1公里左右,农科所建有一栋红砖瓦住人平房,一栋红砖瓦厕所及猪圈合一瓦平房。我到农科所时,已经有老农4人,下放知青4人,所里有六亩洼地和一百多亩丘堎坡地。到了七月下旬大热天,洼地里种的早稻熟了,割禾-脱粒-收谷-犁地-耙地-插禾,当时南方农村的“双抢”就这样开始了,收割水稻就像在蒸笼里,用今天的话就是蒸桑拿。那时运公粮都是用马车,牛车,我们林科所是用胶轮人力木扳车。8月酷曙,那天我和另一知青加老农三人将麻袋装好的稻谷,用板车拉到收粮站交公粮。公粮是我们在山笼里种的,打谷出来凉晒用麻帒装好,送到公社粮库收购站,蛮以为过称后就可以了。可是粮库质检员过来用采粮器一插,放入口用牙试和眼看后,说质量不好不能入库,粮食必须再干燥,建议我们就近将稻谷倒在粮库前操场晒干。我们只能按质量员的要求将粮食倒出,其间一小时翻动一次,粮库虽然离我们知青点不远,不能回去,返工劳累艰辛,从早上来一直晒耙干到下午4点多钟,再将经太阳补晒了一天的粮食用手摇风车清出杂质,不好稻谷有半麻帒,检验员说合格,再将稻谷装入麻袋,称重送进仓库,才算完成一批次运公粮任务。经过这种体检知道每一粒粮食的珍贵,也更加懂得珍惜粮食。</p> <p class="ql-block"> 19.情满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7月正值盛夏,热气席卷大地,气势汹汹。但依然阻挡不了同学们上井冈山聚会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驾着爱车,一大早 马不停蹄直奔井冈山。路上顾不上欣赏风景,6 个小后到达目的地嘉华大酒店。井冈山的气候仿佛欢迎我们到来,一下车阵阵清风佛面感觉格外凉爽,十分惬意。组委会的同学比我们先到一步,为了使同学们感到家的温暖,组委会已经有了周到安排,提前做好接洽工作。</p><p class="ql-block"> 27日同学们从全国各地赶到嘉华酒店,这次同学聚会有近90名,是最多一次,还有阔别多年未曾谋面的同学。嘉华酒店大厅一下沸腾起来,大家激动得相拥相抱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里。</p><p class="ql-block"> 一班长朱启文,浓眉大眼嗓门宏亮,这两年又发富了不少。他人缘好,让我佩服的是同学们分别这么多年,他都能记住同学们的名字。二班长马锡武,潜伏多年,不爱张扬,已秃顶。但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眉宇之间仍保持着一股军人沉着坚毅之气。堂主王金水,脸宠布满了刀刻般的皱纹,比大家长得着急了一些。但慈眉目秀脸上总挂着笑容,笑起来眼晴迷成一条线,可爱可亲。窦冀华,一幅娃娃脸,虽然成熟了许多,但还是那么逗喜欢开玩笑。这次作为组委成员可操了不少心。</p><p class="ql-block"> 大厅里忽然传来银铃般笑声,哦!原来是女同学们:李莉、小妹、莉莉、清琪、爱华、远霞、丽娜、燕萍、丽萍、江淮、薇芳、彩琳、美华、冬英、双胞胎姐妹等正在嘻闹着。这些当年的校花们,如今风韵犹存、风采依旧。个个笑得多么欢心!男同学们:后春、华兴、振斌、少青、六炎、于斌、德富、揚明、西林、仁忠、周力等,当年帅哥们虽然每个人脸上都留下岁月沧桑的痕迹,但仍然是风度翩翩、气宇不凡,谈笑风生。</p><p class="ql-block"> 看到每个同学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面孔,那么亲切的场面,怎不叫人热泪盈眶。可爱的同学们,我这里就不一一点名了。</p><p class="ql-block"> 久别重逢,晚上组委举行了欢迎酒宴。同学们开怀畅饮,兴奋不已。依稀学生时光又重回,回忆当年有趣的故事。说不完的知心话,叙不完的离别情,今夜无眠。</p><p class="ql-block"> 28日组委会安排早上拍集体照,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相互摄影留念,留下难忘的记忆。接着散步参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我们生长的这个和平年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怀着感恩的心,大家以沉重的心情,一步步蹬上阶梯,缅怀革命先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个金灿灿大字"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纪念碑是由纪念堂、碑林、雕塑园等组成,浮雕展示了井冈山红军1928年 朱毛会师生动场面,展示了红军以非凡的毅力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参观结束后,同学们个个无语,心灵受到一次震撼。好久没有上革命传统教育课了。回来的路上,路两旁栽种着一排排笔直、参天林立的水杉树,让人联想到这不正是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身影吗,面对高耸的水杉树,让我肃然起敬。虽然陵园离酒店不远,但山高路陡,加上炎热,同学们都很累了,但是大家不顾疲劳,又积极地投入到晚上文艺晚会节目彩排中。</p><p class="ql-block"> 晚上,会场灯火辉煌,同学们脖上围着红丝巾,个个兴高采烈步入会场。晚会十九点准时开始,首先由朱启文、方汉香、王金水同学作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接着演出在大合唱《夕阳红》嘹亮的歌声中拉开惟幕。唱着《夕阳红》让人无限感慨,</p><p class="ql-block"> “ 年青莫笑白头翁,花开花落几日红 ”转眼轮到我们自己了。随后男女声合唱《我们这一辈》把晚会推向高潮同学们都在用心演唱着自己几十年来风雨经历,“ 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 ”。下放时的艰苦、回城时的绝望、高考时的失落、下岗时的无助,一幕幕画面浮现在眼前。同学们真情演唱获得台下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接下来,朱启文、皮后春、朱慧珍、吴清琪、方汉香、李冬英、李青娜轮番上演,为现场同学们奉献了一道美轮美奂的“ 视听盛宴”</p><p class="ql-block"> 几位同学家属上台献艺,同样精彩分呈、非常专业。范丽娜的舞蹈、于斌的口哨、毛梅仙的柔术是晚会上的一个亮点,引来不少同学竖起拇指啧啧称赞。张莉莉、余振斌、朱慧诊、于斌、朱家姐妹的诗朗颂演绎得十分感人。抑扬顿挫、悠扬悦耳、优美动叫。晚会非常成功,两位主持人功不可没。张莉莉,典雅端庄。一口标准普通话打动人心。余振斌,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有些专业水平。晚会在时装走秀表演音乐的旋律中落下帷幕同学们意兴未尽,久久不能离去。</p><p class="ql-block">29日组委安排自由活动,我想借此机会去了解一下神奇的井冈山。一早我拉上金水、振斌驱车直入黄洋界,一路上大饱眼福。井冈山真是如画般的美丽,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山连山、山抱山、山套山,真可谓千山万岭,峰峦叠翠,青竹摇曳。公路随陡峭山势曲折爬坡而上,愈升愈高,盘山公路直伸云海深处。这是何等盎然何等壮美,我不由吟诵主席诗句: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的地势十分险要,一侧是险峻的高山和深谷,一侧是峭壁,在那崇山峻岭深谷中,林竹茂密、灌木遍地,据险可攻可守。凭着这险要的战地,才有主席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p><p class="ql-block">豪迈诗句。</p><p class="ql-block"> 振斌和金水说得好:当年红军粉碎敌军四次围剿,不光靠天时地利,是毛主席善于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深得人心。群众不仅给红军送衣送粮,还把自己的亲人送来当红军。井冈山军民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如同城堡一样坚不可摧。才保住了红色政权的发源地革命摇篮。</p><p class="ql-block"> 井冈山和井冈山的人民对革命是作了巨大贡献,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老区人民。如今井冈山 “ 旧貌变新颜 ”公路发达,到处都是景点,酒店、农家饭店比比皆是。国内外的人们兴致勃勃到此旅游、参观,熙熙攘攘好不热闹,给当地人民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黄洋界之行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景色游览,让我们熟悉井冈山斗争史后,心灵又受到了一次撞击。也使我们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苦难,什么是幸福。</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许多事情又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感到这辈子最遗憾的两件事,读书当官这条路没有走通,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想通。这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我们换个角度来考虑。如果我们没有遇到 “ 十年动乱”</p><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 ” , 凭着同学们聪明才智,大多数人都能考上重点学校,青云直上步入仕途,混个师长旅长没有问题。孰不知正好赶上官场腐败,无官不贪时期,老了落个腐败分子。庆幸吧,这个书不读也罢。再说计划生育如果没有这个政策,我们很可能学着父辈,现在有 3个或 4个孩子,7、8个孙儿。想起来都后怕,现在小孩多金贵,那然散养。忙完老大又去帮老二,老三还说你们偏心。整天做牛做马吧,还想来井冈山潇洒。天伦之乐两个足矣!我们这一辈是幸运的,同学们知足吧!</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十分开心,增进了感情。只是话说得太多,嗓门有些哑一有时间就打开手机,欣赏同学们合影照。同学们个个都显得年青,充满青春活力那像退休的人。晚会上看到同学们多才多艺,想必大家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p><p class="ql-block"> 四天时间如此短暂,相逢又分手,握别众老友。别了同学们,别了井冈山。我衷心祝福同学们健康长寿,祝福女同学们美丽永驻!怀念不如相见,我期待下次再见再续同学情怀!</p> <p class="ql-block"> 20《儿时的月饼》</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 <h3>  大家记得以前月饼是怎么买的吗?每次用票还是用本子?收不收粮票?都搞不清楚了。我只记得那圆圆的月饼,一面是平的,一面是球缺形,挺硬的。在柘林石头房子里买了月饼放箱子里锁起来,等中秋早上一切四块,大家就稀饭吃。通常喜欢五仁的月饼,有花生、瓜子、芝麻、核桃仁、东瓜条、冰糖,甜甜香香的。但不喜欢吃里边的红绿丝。<br></h3><h3> 后来,才有现在模版压的漂亮的月饼。有花纹,有月饼名字。式样也多了起来常见五仁、豆沙、莲蓉、椰蓉、枣泥等等,有一年买到海藻的。水蜜桃等水果馅的一直不喜欢,板栗是近年兴起来的。做得越来越细,越来越软。市场开放了,人们更喜欢上海月饼。</h3><h3> 一次家人从广东带来蛋黄月饼,似乎只有那种近乎透明的月饼,才是好月饼。现在,这些都不稀奇了。什么地方都有,一个不够,还变双黄。</h3><h3> 近些年,月饼女儿买。去年买的是冰激凌月饼,今年是新品种,软软的,记不得名字了。</h3><h3> 2020.01.01</h3> <p class="ql-block"> 21 回柘林读书</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前,我跟姥姥住在九江铁桥头明德里胡同普通住户楼上的一个单元里。每天进出都要穿过一楼很大的厅堂,摸着墙角楼梯上下。 一天,来了很多小哥哥。他们在楼下大厅方桌旁拿着书端坐着。邻居董伯伯一副老先生打扮,穿着长衫,梳着背头,一手拿着书,一手背着,口中念念有词,摇头晃脑地教孩子们唱:“日月水火,山石田土......”。从那以后,楼下热闹起来。我好奇,坐在楼梯格子上,两手握着栏杆立柱,安静地看西洋景。 董伯伯黄梅人,操持小池口音。每一句都要摇晃头颅,用长长的调子唱。我觉得好玩,也默默地学着:“大小多少,上下来去”。 过节了,家长带小哥提着压有红纸的点心来拜师道谢。 63年,姨拿着户口,领着我到东风小学报名。老师翻开户口,生日“11月7日”,问:“上过学前班吗?”“没有。”“那按规定,这个孩子今年不能收,明年来吧。”好说歹说,没用。这时,才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谢老师了。9月1日之后出生的孩子,没有这个经历,连我十月革命纪念这么伟大日子出生的孩子都不收。第二年,父亲出差到九江,劝我回柘林读书。想想那透风的房子,我就不愿意。他带我到桥头餐馆吃豆浆泡油条早点;到南湖宾馆那半圆型餐厅吃饭。告诉我柘林学校也挺美的,并答应每天给订半斤牛奶,可以泡油条。我经不起诱惑,就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回了柘林,离报名日子近了,我数100,经常错。小姨挺紧张的,把我关到家里练习数数。总算过她那关了,她牵着我徒手去学校报名。进学校看见左边一栋房子不少小朋友进进出出。走过小溪木板桥,进办公室找到新生报名处,女老师没有要我的户口。她和蔼地问叫什么?会写吗?我端正地写上“于彬”。又问生日,记录在报名册上。让我数到20,说出图片上的颜色,就报上名了。呵呵,我姨白紧张了。姨带我熟悉一下校园:走出办公室,马路对面是两个生活水池。往里走,一个高台子与路平齐,上面一栋教室正面对着操场。操场尽头是四间小教室,穿过教室中间过道,后边是一排长长的教室。校园里到处长着不知名的野草,谈不上漂亮。但,这些干打垒的房子,也不至于透风。</p><p class="ql-block"> 9月1日,开学了。我背着去年准备好的彩色塑料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报名办公室后,一棵树冠很大的樟树,喜鹊在窝旁喳喳的叫着。我走进操场尽头靠山边一年级教室,老师安排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坐。教室里桌椅都是连体的。我对第一张课桌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旁边坐椅上浸有大块我熟悉的红汞。老师点名,同桌女生叫王腊英。我们的桌子中间刻有道道,同学说叫三八线,男女生都不准越过。上课了,一切新鲜事从这一刻开始。语文严老师站讲台后,教我们第一课:日月水火。呵呵,原来摇头晃脑唱的就是一年级课文。怎么严老师优雅地站着不摇头也不拖长腔唱呢?</p><p class="ql-block"> 上学好一阵子,没有看见父亲给我订的半斤牛奶。上"融四岁,能让梨"课文以后,多了个弟弟。一天,父亲真的订来了牛奶。张叔叔骑自行车送来,用量筒盛半斤奶倒进奶锅里。父亲说,要守着把它烧开,加水喂弟弟。看来,答应我的事早忘了。还好,牛奶煮开了漂着奶皮,它是不能装进奶瓶里的。我又找回我喜欢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说说绝迹的老虎</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 以前柘林、云山、庐山一带都是有老虎的。</p><p class="ql-block"> 九江解放以后,各地有不少华南虎出没,经常伤人。为了保护老百姓,政府鼓励打虎打野兽,打死一只老虎奖励30元。于是,各地组织猎户成立打虎队,打虎打熊打野猪。打虎除了可以领取政府奖励,老虎一身宝,虎皮、虎肉、虎骨都可以卖钱。</p><p class="ql-block"> 柘林1958年开工以后,人们从外地回来在曹港(柘林河边公路入口)雪地上见到大量的老虎🐯 脚印。1962年柘林工程下马了,留守职工一百多人,小社区自给自足,办了个养猪场,定期杀猪为职工供给肉食。有一天,山上下来一只老虎跳进猪栏刁起一头一百多斤的猪,再跳出去,逃走。得知消息,民警队组织警员拿着机枪,顺着血迹找进山里,只见到残骸。从那以后,小朋友吓唬人,就把手指拳起来,在雪地里摁手印,说老虎来了。</p><p class="ql-block"> 1968年暑假,我左胳膊肘粉碎性骨折,在九江简单复位,第二天到南昌二附院住院治疗。我隔壁病友每天肚子换药。只见医护人员将黄色纱布用镊子夹着从肚子的洞口塞进去,拿出来;再换一个,同样操作。再包扎起来。后来熟悉了才了解到他是云山打虎队的。一天,他们在队部值班玩耍,猎枪就支在门口。又进来一位队友不慎将枪弄倒,“嘭”的一声枪走火了,子弹的铁条和铁砂都打进他的肚子里。在云山医院抢救之后,就送到这里治疗。</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老虎吧?五十年代初(至少是成立云山垦殖场)就组织打虎队,一直到六十年代末还没解散,说明那时云山还有老虎出没。</p><p class="ql-block"> 也有回忆录说燎原化工厂职工曾经打老虎。它就建在三溪桥和曹港间丁家山的山里,星火在虬津和云山附近的山里。燎原设计模型是69年从柘林完成后拉到丁家山的,在这个时期打到老虎应该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据说1970年庐山会议警卫部队还见过老虎🐯 ,他们在重要关口架起机枪保卫首长的安危。现在人们有理由不怕老虎了,却没了踪迹,连虎骨酒也没有了。</p> <p class="ql-block"> 撒欢奔跑的野猪</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 老柘林大街上,从桂花树开始,对称两排二层楼房。直到与南湖路交叉,十字路中间耸立一个和平纪念碑。再往里是派出所、大礼堂,正面是办公楼。纪念碑往左的南湖路右边是银行、邮电局和局长楼,对面是战备盐库,远方通往老仓库和坝址。</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一天下午,两头高大长嘴獠牙竖着鬃毛的野猪🐗 ,领着十几头花斑小猪,从坝址方向撒欢而来。老猪走到纪念碑,向右拐通过商店、饭店等门前,向桂花树方向狂奔而去。</p><p class="ql-block"> 在柘林人的意识里可以上山打野鸡,打麂子,不可以打野猪。一旦一枪没打死,它会顺着动静或气味过来和你拼命。哪怕你爬上树,它也要啃倒树报复你。</p><p class="ql-block"> 宽宽的大街上,狂奔而来一群野猪,街上的人懵了。高大的野猪昂着头往前奔,完全不理会。身后的小猪也趾高气昂地跑。可是有点落伍的小猪,可没见过人的阵势。它们见人就瞎串,有的冲进一楼房间,有的绕过房子冲进菜园。这下可好,人们对大家伙不敢惹,这小家伙我还怕吗?纷纷关上门,用锄头铁锹将小猪拍死。</p><p class="ql-block"> 一群野猪还在奔驰。它们跑到河边,跟着爸爸妈妈游泳过河去了,完全管不了落伍弟弟妹妹的遭遇。</p><p class="ql-block"> 傍晚,有收获的的家里开始炖一锅野猪肉。当香味四散,给邻居分享一些之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大口朵颐这粗纤维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事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一群野猪逛大街的故事。有人反应过来,说一定是躲避红毛狗才上街的。那天他从沙田港回来,路过一坝线,见过一群红毛狗出没,由于人多,它们没敢进犯。</p> <p class="ql-block"> 卖弄、得瑟一下“赣”</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到赣州八镜台玩。站在那往前一看两条河汇于一处流向远方。我问左边有个滚水坝的是什么河?他们说“章江”,右边有个浮桥的呢?“贡江”,下边呢?“赣江”。我马上意识到赣字就是两条江汇合而来的。可是,为什么加个折文呢?他们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查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最早造“贑”字,是因为章江和贡江汇合而成,所以写贑江。</p><p class="ql-block"> 字造好,如何念呢?章zhang,贡gong。最早取章的声母zh,贡的韵母ong,念zhong(中)。贡江这边不同意,说贡江给皇帝运东西的,应取贡的声母g,章的韵母,念gang(刚)。基本上定下来。赣州是风水发源地,风水先生说gang与杠同音,有抬杠之嫌。建议韵母去掉一个g,念gan(干),彰显赣江流域的劳动人民勤劳肯干的精神。于是,贑字念gan。</p><p class="ql-block"> 政府发文写贑江,有人以为是分别指章江、贡江。文人为了加以区别,加个折文:就成了赣。赣江是江西的母亲河,所以简称赣。赣江是水系,也可以写成灨江。</p><p class="ql-block"> 呵呵,所以赣江的赣字,写成贛贑灨都没错。呵呵😊 ……</p> <p class="ql-block"> 庐山西海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输入“庐山西海名称由来”,首先出现的解释:柘林湖位于云居山西侧,云居山有“小庐山”之称,因此合称叫庐山西海。</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不知道云山是不是叫“小庐山”。反倒是将军漂流的桃花涧,以前打尖栗时我们叫它“小庐山”。后来又翻到说古代有过叫西海,我不喜欢这种杜撰。又有说发现水母化石和桃花水母,说明这里以前曾经是海洋,又在庐山西边,所以叫西海。但是,事实是跟它们都没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柘林电站蓄水以后,形成308平方公里的水域,3.75亩以上的岛屿就有1667座。九十年代末永修县利用柘林水库资源对柘林镇附近的岛屿进行全面开发,借鉴仙女湖的经验,建成水浒岛、民俗岛、蛇岛、鸟岛等,也开发了千佛山庄、桃花溪漂流等,吸引不少游客。永修县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制定柘林湖、云居山和易家河温泉一揽子旅游长远规划。同期,武宁也开发了观音岛、花千谷、休闲度假村等旅游资源,制定了武宁湖景区发展规划。</p><p class="ql-block"> 2005年,柘林湖—云居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成立风景区管委会。为此,武宁一直不服,他们认为柘林水库的水域武宁县占80%,他们的景区不能叫柘林湖,将他们管辖的景区申报为武宁湖景区。</p><p class="ql-block"> 九江市为难了,一个柘林水库水域,总不能叫出两个湖吧?“千岛湖”已被新安江水库用了,江口水库起了个“仙女湖”的名字,打造一个母亲湖的形象。那么,起一个怎样的名字让两个县都能接受呢?思考再三,也为了建立大一统的庐山旅游风景名胜,召集永修、武宁、庐山相关领导、省旅游局、北京旅游局和作协文人一道在庐山开会,讨论商定一个合适的名称。会上,永修和武宁各叙己见,说明为什么叫柘林湖和武宁湖。最后北京一文人说:我们北京的湖泊叫海,如北海、中南海。古来如此。那我们要建大一统的庐山风景区,柘林水库在庐山西麓。何不借庐山的名气,叫“庐山西海”呢?与会者异口同声说好,名字就定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2011年批准柘林景区更名为庐山西海。永修和武宁合力将其打造,建了司马码头,建了高速公路、柘林老街、大峡谷、巾口风景区,依然山美水美。</p><p class="ql-block"> 一个由西海柘林景区、西海巾口景区、西海云居山景区打造的湖光山色、人文景观的庐山西海,2020年12月被列为国家5A风景名胜区,真正与庐山齐名。</p> <p class="ql-block"> 柘林印象</p><p class="ql-block"> 作者:于斌</p><p class="ql-block"> 柘林,我们不少同学曾经读书、工作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58年7月,父辈在修河一个叫梁头的地方,主坝、三个付坝同时开工。主坝工地浇筑导流涵管,手挖肩挑黏土,在猴子岩和鲫鱼山间截流筑坝,建设柘林水电站。六二年终因国家资金不足被迫停工缓建。</p><p class="ql-block"> 70年9月,柘林复工。那时候,一切为了“3月拦洪,5月发电”的目标,边设计,边施工,用了21天大坝围堰合拢。我们父兄也从罗湾奔赴柘林,组建七分部参加工程建设。主坝工地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热火朝天,虽然没能51发电,也硬是用一担一担的黏土堆起高63.5米、坝顶长590米的亚洲最大土坝。大坝左岸布置了厂房、泄洪洞,右岸布置溢洪道和船筏道,最终于1972年8月第一台45MW机组发电,1975年6月四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p><p class="ql-block"> 由于赶工期,大坝基础处理不完善,出现了渗漏。又对大坝钻孔灌注水泥黏土烧碱混合浆,筑起了防渗心墙;并在第一付坝处开挖建起了第二溢洪道,消除了隐患。</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又在泄洪洞旁边建厂房,打洞引水扩建两台120MW机组。总装机容量420MW。</p><p class="ql-block"> 罗湾子弟也跟着父母来到柘林,在毛竹工棚里学习语文英语数理化;在操场上打篮球羽毛球;在田里耙田插秧种水稻;在东湖捞水葫芦喂猪。一直在柘林高中毕业的同学有的留城,有的下放安义,有的下放乐平,留下了青春的印迹。</p> <p class="ql-block"> 22《吃清汤》</p><p class="ql-block"> 作者:王鸣凤</p> <p><br></p><p> 1965年3月份一天下午放学前,班主任方老师在班上宣布,明天全校春游,1---3年级到三溪桥,4---6年级到白槎。我向母亲要了第二天的午餐费三毛钱。我开心极了,我终于可以离开父母出远门了,也终于可以大“钱”在握了。</p><p> 第二天真是个好天气,太阳把金色阳光暖烘烘的铺满大地。</p><p> 一大早我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谁知方老师突然宣布1---3年级放假回家,4---6年级可以春游。当时我就像打了霜的茄子,全蔫了。</p><p> 那时我家住在河那边的易家河。平时是早上父亲用小船送我和哥哥上学,下午放学又划着小船过来接我们回家。这天我只有在学校的操场上逗留着。</p><p> 和我一起的还有三年级的潘家兴(小名叫狗子),也住在河那边。到了中午,我们便去餐馆吃饭。餐馆是两间平房。问过食物品种后才知道还有清汤!我真是太高兴了,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吃过这种希有佳肴。而且今天吃了回家还可以向哥哥炫耀一番。于是用一毛五分钱买了一个小竹片(长约7cm,宽约1.5cm,在一端还钻了一个小洞),我拿着竹片换了一钵清汤,只见汤面上漂浮着许多小油花,还有许多葱花,我喝了一口汤,那味道是我从未吃过的鲜美。</p><p> 当时潘家兴两眼盯着清汤,带有俟求的口语向我借剩下的一毛五分钱,说他也想吃一碗。我当时想那肯定是有借无还,因为他可能不会告诉他父母,也有可能会告诉,他的父母不会还,我父母不可能会向他父母要的(因为我们是黄梅老乡)。于是我说我一碗吃不饱,还要吃一碗,我又买了一碗,我津津有味的吃着,他却始终两眼不移看着我的两碗清汤。我吃了一碗半的时候,实在吃不下去了,我第一次感觉到吃饱的滋味是什么;吃撑的滋味还是那么不好受!然后我们就出来晒太阳。他是蹲着,我却不行啊!我只能坐在地上,背靠着墙,两只脚伸得直直的(因为弯曲起来肚子就很难受,而且想吐)。</p><p> 回家后我把没借钱的事和理由都告诉了母亲。母亲却说既使不还你还是应该借给他。尽管母亲没有说明为什么。</p><p> 那一段时间我就反复想着,想着……好像是我做错了。</p><p> 那是我平生以来最最美妙的,唯一回味无穷美餐……</p> <p class="ql-block"> 23《老柘林的冬天 》</p><p class="ql-block"> 作者:张建新</p><p class="ql-block"> 记忆模糊了,这是50多年前1969年的冬天,那年冬天很冷,下大雪,水面结冰,房檐的冰凌又大又长又尖,人们都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帽说话冒白气,那一年,应该断断续续下了几天雪,一天早上起来,一出门发现到处一片白茫茫。大雪有一尺多厚。看到大雪自己的心情也是一样很兴奋,有雪玩,打雪仗,堆雪人。整个大街上一片白茫茫。那场雪差不多个把月才消融。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堆的雪人,雪球越滚越大,五六个人一起滚雪,雪球一人多高,小朋友们在打雪仗,感觉不到天气冷,柘林周边的大山都是一片白茫茫。我带着住在附近的小朋友,到我家对面的盐仓库后面 ,是一个水塘 已经被冰封了,在岸边慢慢的去踩冰,感觉很结实,就在冰上走,胆子越来越大 ,一直从中间穿过水塘,当时我们的体重应该是50斤左右。不过还是不敢滑冰,就是几个小孩慢慢的走过去。在这之后天气好像没有那么冷了,雪也没有那么大了。回想起来,那就是在童话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 24《砍柴》</p><p class="ql-block"> 作者:余振斌 </p><p class="ql-block">说到砍柴想起我的第一次,那是1968年的深秋。父兄去了罗湾,我和弟弟跟着母亲在洪门,家中缺柴,当然是我该承担的事。</p><p class="ql-block"> 有个绰号叫“刘麻子”的同学(我们洪门来的同学都知道)说带我去砍柴。我找来一把钝刀还有缺口,学着大人的模样用绳栓着再系在腰后,吃了点炒饭就出门了。去的地方是我家后面那条河的对岸,摆渡过去2分钱,我们当然是没钱的,只有混过去。刘同学已是老手了,跟着他一行5人走了约20几分钟的山路爬上一个山头,这里被山火烧过已没了杂草棘藤,一根根拐杖粗的小树没有树叶黑乎乎的立着很好砍,只是体格单薄手持钝器第一次砍柴的我比起同伴们差劲了许多。刘同学每砍一根就像投掷标枪一样向下方相对集中的地方投去,我也就照章学样了。</p><p class="ql-block"> 约摸一个多小时后在同伴的帮助下把我砍的柴用藤条捆扎起来,小小的一捆(现在想来不过30斤)。刘同学教我端起柴捆的一头倒退着小心翼翼一步一回头顺山坡而下。到了山脚下小道旁坐下休息,我们相互看着,脸手衣裤通体全黑,孩子们发出憨厚的笑声。时过午饥肠辘辘,有同伴掏出了带来的干粮,有馒头有红薯,第一次没经验就没带,同伴匀了个红薯吃了。</p><p class="ql-block"> 最艰难的是将这一小捆柴扛回去的路上。对于单薄身体稚嫩肩头的我是多么大的考验。此时很少有的季节天气出现了:乌云翻滚,狂风卷起尘土飞扬,看似要下暴雨,人们尽快地向前赶去。我每走百米就要歇息一会,为了节省体力都是人与柴捆站立着,这一路我不知道歇了多少肩,只是知道自己落在了最后。</p><p class="ql-block"> 看着迎面而来接应的人们,望着渐渐远去的同伴一丝无助油生。当我渡口过河时,在慌乱的人群里在飞扬的尘土里我看到了母亲的羸弱身影,母亲高度近视只能一声声呼唤着儿子,我努力迎了上去来到母亲身边,心感酸楚。</p><p class="ql-block"> 这便是我第一次砍柴的经历,第一次承担起家庭所需,再以后辗转罗湾柘林砍柴已然是家常。或许很多同龄的孩子上山感受到了好奇兴趣、知识和结伴的快乐,而给我的感受是艰辛、生活、担当和经历。</p> <p class="ql-block"> 25《相聚"芳"趣》</p><p class="ql-block"> 作者:李森根</p><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31日下午我们一行来到柘林同学安义县笫二园艺场知青点,活泼滑稽的庆,招呼大家说:少青同学在这里是有故事的,等会我一定让大家有一个惊喜。 几天来一惊一乍一喜的事常有。 不一会庆陪着一位村妇来了,她高有1.5m左右的样子,梳着短发,脸上布满了岁月沧桑,却满含着笑容,庆大声的喊道“:同学们少青当年的小芳来啦“!少青缓缓的走上前去,两眼紧紧的盯着小芳,右手抚着小芳的左肩,亲切的问:"你现在还好吗?"小芳笑盈盈的回答:"我挺好的"。"你家还是住那边吗?"少青用手指了指。小芳笑了笑,点了点头,算是回答了。我为少青遇见了多年不曾谋面的小芳而惊喜。灵机一动,双手握成喇叭状,嘶声力竭的唱起来:“谢谢你给我的爱……”</p><p class="ql-block"> 水泥晒场上的同学们立刻合唱起来: “今生今世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晒场上刹那沸腾了,大家唱着笑着天真的像一群孩子,庆笑的前仰后载,人都站立不稳了。少青牵着小芳的手,在大家欢笑声中,专注的和小芳交流……</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文艺骨干焦健春带领同学们手舞足蹈,从头唱起了:“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漂亮,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焦建春用两只手弯作两个大圆圈,像是两只大眼睛)辫子粗又长……”</p><p class="ql-block">根柏打趣的说:“少青,你要给小芳补偿哦“!</p><p class="ql-block"> 少青爽朗的哈哈哈笑着。小芳也在腼腆的笑着。她或许不知道《小芳》这首歌。或许不明白当年的知青为什么怎么喜欢这首歌!他或许也不明白这么多当年的知青,为什么会如此的开心围着她和少青,如此动情的合唱着这首歌——她更不明白大家把她真的看成当年少青的"小芳″。</p><p class="ql-block"> 她穿的低帮胶鞋上沾了一些湿泥,或许她还惦记着菜园子里 未做完的事,带着她标志性的笑容慢慢的离开了。" 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未流过的泪水顺着小河淌……“一向不太言谈的勇,也克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少青你赶快给小芳一张卡,你不能占了别人便宜,就这样不了了事的走了“。少青这时浑身热血沸腾,摘掉了头上的帽子,豪放地大笑着。小芳走了。我们也要回去了。大家依旧余兴未尽,大笑议论着…… 我仍然怀揣着好奇走到庆的身旁,有些疑惑的问:“这真的是当年少青的小芳吗“?</p><p class="ql-block"> “哪里是什么小芳?这不是闹着玩的吗“?庆轻松的说。我不禁愕然了。 大家津津乐道,忍俊不禁,投入真情的拍摄,唱歌,鼓掌,原来是庆将邂逅相遇的农妇推过来,她在稀里糊涂中扮演了少青的小芳。看起来五大三粗的少情也很快进入角色。他自始至终面含笑意。对农妇扶肩牵手,嘘寒问暖,宛若当年一对情窦初开的情侣。这是一出无编剧,无导演.无制片人.无音乐人的情景剧(当然农妇和少青是不容置疑的 领衔主要演员,所有同学都是群众演员。)是一幕既兴小品。从内容和形式上</p><p class="ql-block"> 也难登上大雅之堂,却让同学们情不自己的投入进去了。以至于视频叠出,不断升级更新。有的同学还将其版藏起来——成为聚会时的一个趣味小插曲。为什么同学们一提小芳就乐此不疲呢?对于当年下放农村的同学来说,他们心中怀有一段挥之不去,刻骨铭心的情怀。小芳可以是一个人,也是一个时代。是广大知青对农村生活的永远思考。</p> <p class="ql-block"> 26 怀念在罗湾</p><p class="ql-block"> 作者:游新国</p><p class="ql-block"> 五十周年 同学聚会后我想起在罗湾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经常在一起玩的有:张冀.王智.柏念中……七十年代初水电职工除了兢兢业业工作,还要解决自家生活困难。上山砍柴是我们同龄少年义不容辞责任。经常和张冀上山砍柴。砍好树棍用腾条捆绑紧扛下山,帮助家中减轻负担。并兼顾玩耍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我家和王智家住隔壁他父母亲是有知识人和蔼可亲,我经常去他家,课余时王志最喜欢和我打蓝球,争抢豪夺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放学后听说有露天电影,伙伴们兴高采烈抢拈最佳位置,有用砖头,石块,木头……放在离银幕五,六米远是最好看点,难免有争吵但能座在整场中间看电影感觉不亚于今天在电影院奢侈一回。</p><p class="ql-block"> 夏天我们都是在河沟里山水洗澡,完后顺便捡点树棍柴火回家。一次下午我带三个妹妹去水库洗澡游泳,玩的正高兴时二妹江平忽然发困往水里倒,我拉住她往上拽,有人说“她不行了”我扶她到了岸上,我被吓的要死。有人告诉我父母,我为这事挨了打,家长说”以后不准带妹妹们去外面游泳洗澡了”。不过有时还会偷着和张冀,王智,柏念中去罗湾水库游泳洗澡。这是少年时初 生牛犊不怕虎的一面吧!</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至今不忘,</p><p class="ql-block"> 伴随我退休生活。</p><p class="ql-block"> 同学情珍惜珍藏,</p><p class="ql-block"> 少年情趣永流传。</p> <p class="ql-block"> 《青春柘林》</p><p class="ql-block"> 作者:胡明发</p><p class="ql-block">岁月不饶人,</p><p class="ql-block">它染白了我的黑发,</p><p class="ql-block">岁月静好,它始终留住我年轻的心。</p><p class="ql-block">我要去柘林,寻找青春的身影。</p><p class="ql-block">看大坝的宏伟,</p><p class="ql-block">思昔日的汗水,</p><p class="ql-block">观水库的浩瀚,想汇聚的源泉。</p><p class="ql-block">对着厂房:脑海立刻浮现集控室的模样。</p><p class="ql-block">闭起双眼:仿佛耳边响起嗡嗡的发电机声。</p><p class="ql-block">我把大好的青春,</p><p class="ql-block">二十多个春秋岁月,</p><p class="ql-block">嵌在了运行岗位上,</p><p class="ql-block">祖国的电力建设我撒下过汗水,熬红了双眼始终无悔!</p><p class="ql-block">我今年两度光临过柘林,</p><p class="ql-block">一次有张峰的引领,</p><p class="ql-block">一次任我自由转悠。</p><p class="ql-block">除了依恋不舍的山水,</p><p class="ql-block">领导过我的领导,</p><p class="ql-block">并肩战斗过的战友,</p><p class="ql-block">还有跟随过我的爱徒,</p><p class="ql-block">都是我心中最最的牵挂!</p><p class="ql-block">进到此群来,</p><p class="ql-block">满足笑意来。</p><p class="ql-block">阔别的老友,</p><p class="ql-block">厂宣传队的朋友,</p><p class="ql-block">共事的同仁,谁不令人心动?</p><p class="ql-block">上前握手,拥抱;嘘寒问暖,</p><p class="ql-block">家长里短,三十年河西四十年河东……说不尽道不完……</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天上星,不知那颗最亮,四季轮回它们总在发光,晚上露出身影,白日默默无闻。北斗是我们的方向。《江西水电回忆文集》也是一颗星,她不耀眼,没有芳香,更多的是:</p><p class="ql-block">不畏艰难奋斗对美好生活向往</p><p class="ql-block">勇于挑战自我追寻最好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努力,牢记责任担当,伴随我们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 看旅途似锦找更好那一束</p><p class="ql-block"> 走幸福路情系你我思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