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琦的美篇

殷琦

<p class="ql-block">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p><p class="ql-block">殷 琦</p><p class="ql-block"> 认识崔峦老师,源于2001开始的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汉中是2003秋季开始的,我到西安参加培训大约有十几次。那时汉中到西安还是绿皮火车。头一天下午七点多上车,坐一夜的火车,第二天早上八点多到西安。培训地点有时在西安市内,有时在临潼疗养院。有一次培训时,是崔峦老师主讲。彼时崔老师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审,高高的个子,方正的脸型,五十岁左右,正是人生的好年华。他讲到:第八次课改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可能好多老师不会上课了,尤其是那些一向特别优秀的老师,他们的思维已成定式。通过培训,让一线教师经历三次转换:会教书—不会教书—教好书。打蛇打七寸,本轮课程改革一大亮点是强调三维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顶级的思维模式,朴素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听他讲座是2007年在南京进行的“七彩语文杯”活动的总结会上的发言。课程改革经历了7年之痒,课改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学生不能背书、背词语的释意了,否则有死记硬背之嫌;语文考试没有标准答案了,否则有思想僵化之倾向;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老师只能肯定和表扬,否则有逆构建和谐、民主课堂氛围的不合时宜。语文示范课曾展现过一些“华而不实,闹而不止”的误区,花花哨哨,热热闹闹,各种流派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做法引起了专家的高度重视。积极反顾观瞻,深刻反省,崔老师提出了震耳发聩的呐喊:语文课堂要回归真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进展”。他指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语文阅读课,第一课时,学生读通读顺课文是底线,是保本。义务段学生识记生字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语文课堂教学理应摒弃短浅喧嚷,流于多媒形式的时髦教学,回归返璞归真的常态教学。大道至简,他的观点得到了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可,引领着千千万万的师者,走出了课改的误区和盲区。</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听他讲座是今年的8月份。2022年新课标颁布,如何“落实新课标,把握新教材,践行新课堂”是摆在我们每个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期间我和大家一样也参加过多种培训。但听他的讲座让我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通透。作为统编语文教科书主编之一,他的讲话令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他讲的题目是:新形势下语文课程、教学的三不变与三变。</p><p class="ql-block">第一、常识性的规律性的没有变</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程的性质没有变,2022版加了 “国家统用语言文字”,长期以来积累的好的学习语文的做法:听、说、读、写、思没有变。要守正初心。“正”是指我们国家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要盲目的学习西方,丢掉我们自己的传统。特别是读、思、问的传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耻下问;读书做到三到等等。这都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读书做学问摸索的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等。</p><p class="ql-block">第二、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没有变</p><p class="ql-block">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培养健全的人格,以文育人,立德树人,既学语文,又学做人</p><p class="ql-block">第三、继承母语的优秀传统没有变</p><p class="ql-block"> 认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重点,贯穿整个义务教育段。 熟读“三”(三字经),“百”(百家姓),“千”(千字文);学习语文的基础,读书是第一要务。读什么书?读经典。孔子主张的“思、问、习”的读书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读书、作文相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多读,多写,读书为要、语用为本。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阅读要重感悟、重积累、重鉴赏。表达要加强交流和习作。在大量的读、说、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语感,积累个性化的语言经验等等,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宝贵经验。</p><p class="ql-block">语文老师还要坚持“三变”</p><p class="ql-block">第一、 课程目标有提升</p><p class="ql-block"> 2022版,重点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语言运用是基础性目标,以一带三。</p><p class="ql-block">第二、 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需要以学习任务群,作为杠杆呈现学习内容,改变原来学习内容少(局限于课本)、窄(多以记叙文、诗歌)、散(结构)的问题,教学组织形式要丰富、灵活、多样。</p><p class="ql-block">第三、 教学思想和教学实施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统编教材为基础,以单元要素为参照。由单元要素转化为任务群主任务,然后设置子任务。重视学习任务、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设计。要闯出一条从读学写,读写贯通的语文教学的路子。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读归读,写归写,阅读教学管阅读,作文教学管习作。他觉得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自自然然的读,自自然然的学,需要读的时候就读,需要写的时候就写,写的时候也有可能反过来再读一读。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贯通起来。另外,结合阅读课,还有各式各样的练笔、批注。画批注,写一点赏析,写一点个人的感受,写一点个人的评价,还有结合课文,结合生活的小小练笔等等好多好多,我们随时随处都有练笔的机会,要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养成勤动笔的习惯,使勤读多写成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语文教育家吕书湘先生说:根据他自己的学习语文的经验,他回想自己老师讲的得多少,自己读书得多少,他说大概是三七开吧。所以,我们除了要通过借助语文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还要鼓励学生大量读书。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读书为要,语用为本。</p><p class="ql-block"> 要增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教学。低年级是渗透,中年级是了解,高年级是习得和迁移运用。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形式指布局谋篇,指文体特点,指文章特色、语言风格等等。所以我们不同年级的老师们,要本着由渗透到慢慢让孩子了解,到习得运用这样的层次,来关注文本的形式特点。有的可以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来进行,有的我们要关注这个文本的特质,跟别的文章不一样的地方来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如老舍写的两篇写小动物的文章:《猫》明贬实褒,《母鸡》是先贬后褒,这个写法是别的文章里面没有的,那就要引导学生关注,这就是文本特质。</p><p class="ql-block"> 打通课改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以改课落地“课改”。他强调朗读重于解读,要更加重视和加强读的训练,特别是朗读训练。朗读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语文训练。语言学家、著名的播音指导徐世荣先生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越出纸外;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是推开摊平,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只能让人知道,朗读更能让人感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朗读比讲解更重要。朗读文章,这是语文老师最见功底也最显才情的事。好的朗读,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该愤怒处还他个愤怒,该愉悦时还他个愉悦,该忧伤时还他个忧伤。崔老师现场朗读了中越战争中牺牲的人民子弟兵的家书:</p><p class="ql-block">妈妈,哥嫂,姐姐:</p><p class="ql-block">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部队马上要开赴前线了。我写下这封信,放进了大哥给我买的那个提包里。一件棉衣给妈穿,棉裤给二哥留着,一双新的解放鞋(里面有25块钱)给大哥大嫂留着,我穿一双旧的就中了。一件的确良军上衣给三哥留着,姐呀,你别伤心,弟没有东西给你了,我当兵的时间太短,发的衣服少。</p><p class="ql-block"> 母亲也受了太多的苦。别让她伤心。我们的母亲将留给你们了。听老兵说,如果一个军人死了,国家会给他500块钱。这500块钱,我妈妈留100,我大哥留100,我二哥留100,我三哥留100,我姐姐留100,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妈妈,我昨晚没睡好。我到山上,向北方的老家跪下,给你们磕了十八个头。我今年十八岁了,每年都要磕头一次,以报答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不然我真的写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又跪下磕头。</p><p class="ql-block"> 崔老师在朗读的时候,几度哽咽,让参会的老师无不动容,一个年过八旬的前辈,他的教育情怀,人格魅力,让人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深耕细作,看到语文最远的远方。</p><p class="ql-block"> 殷琦写于2024年8月27日</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