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 </p> <p class="ql-block"> 书非找,而是遇,找机会让书遇见你。遇到《斯通纳》这部不朽的“文学珍宝”,是我的幸运。感谢晓欧妹妹!</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男性视角的书,描画了斯通纳的一生。正如书的腰封所总结的:第一眼故事,第二眼经典,第三眼生活,第四眼自己。</p><p class="ql-block"> 故事引人入胜,即使不睡觉,也要追着往下看的惦记;语言优美,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让你透过斯通纳的人生见自己,见众生。</p><p class="ql-block"> 情节一</p><p class="ql-block"> 1891年,斯通纳出生于密苏里中部布恩维尔村附近的一家小农场。他是农民的儿子,“一个单纯的土地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他的家庭贫困,父母只有他这一个孩子。在他能够记事起,就需要做很多的活儿,比如挤奶、喂猪食、捡鸡蛋等。</p><p class="ql-block"> 在繁杂农活的重压下,十七岁的时候,他的背就已经开始驼了。即使年过半百,在他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困苦、饥饿、忍耐和痛苦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家里虽然贫困,但父母依然支持他上大学。1910年,在父母亲的支持下,他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报道,成为农学院的一名新生。</p><p class="ql-block"> 去学校的时候,斯通纳身上穿的是妈妈卖鸡蛋换来的,带的二十五美金是家里秋收的麦子换的。为了获得免费的食宿,他还边读书,边给哥伦比亚的一家远亲干活儿。</p><p class="ql-block"> 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把故事复述给亲爱的外婆听,外婆听了,给我讲了舅舅当年辛苦求学的故事。相比于斯通纳,舅舅在厦门大学求学之际只会更苦。买不起食堂的饭菜,就买两个馒头,跑到海边,慢慢啃……</p><p class="ql-block"> 情节二</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大学期间,由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从农学转向了文学专业。但面临毕业的时候,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幸好,他有斯隆这样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斯隆和他深聊,给他的未来指引方向,鼓励他继续深造,拿到文学硕士学位,然后边教学,边攻读博士学位。给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斯隆看到这个学生的潜质,他是当老师的料。</p><p class="ql-block"> 父母亲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以为孩子会回到农场,但当他说出真实想法后,双亲都感到沉默、疲惫,他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记得去年在福州的一个夜晚,舅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跟我们说,他在厦大本科时期是尖子生,被保送读研,但他和斯通纳一样,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允许,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舅舅当时放弃了保送的机会,选择去工作,自己有能力后,在职读了研究生,圆了自己的梦。当他讲起当年,依然感慨良多。)</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没有放弃深造,但我知道他一定吃尽了苦头,做了很多的家教,干了很多的农活,才有钱让自己继续念书。</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求得文学学士学位期间,正值一战。学校里不断有老师、学生去参加战役,其中包括他的好友戴夫,后来牺牲在战场上。</p><p class="ql-block"> 那么多人去到前方,斯通纳没有去,被同事们道德审判、议论纷纷。</p><p class="ql-block"> 这时,斯隆又跟他说:“你必须牢记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再次指点下,他明白自己是谁,追求的是什么,因此不再理会那些闲言碎语。选择在学校的高墙中,被书籍的宁静包围着。</p><p class="ql-block"> 情节三</p><p class="ql-block"> 在斯通纳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前的一个星期,斯隆教授给了斯通纳一个全职大学讲师的工作职位。按照大学的政策规定,是不聘用本校的学生的,但战争期间缺乏训练有素和有经验的大学教师,他才有机会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获得这份工作后,他心里充满感激。生活开始转向安定、有序。</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朋友邀请的聚会上,他对一个女孩一见钟情,并展开了大胆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女孩叫做伊迪丝,是个独生女,会弹钢琴,有些艺术爱好,父母是中上层人士。她接受的品德训练本质上都是保守的,特别是对欲念的压抑,这导致了她一生悲剧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两人稀里糊涂就结婚了。一开始我觉得疑惑,斯通纳对她只是一见钟情,而伊迪丝对斯通纳并没有太多的爱意,就答应了他的求婚。没有爱的婚姻,对两人都是一种伤害。我一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伊迪丝要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她的家庭背景、成长背景,我大概明白了,伊迪丝是想通过这段婚姻,逃避自己的原生家庭,那个家庭让她压抑,痛苦。殊不知,婚姻并不是一个避难所,她的选择,不仅害了自己,也伤害了斯通纳。同时,她还把这种因果链,带给自己的下一代,造成了女儿格蕾丝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好在他还有对学术、对教育的热爱。妻子不在身边的日子,他发现了真实的自己,寻找到了人生的使命。下面几段话,尤其令人动容。</p><p class="ql-block"> 收拾这间屋子,当屋子逐渐变得有模有样时,斯通纳意识到,很多年来,连自己都不知道,他曾经有过一份憧憬,这份憧憬一直锁在内心某个地方,就像一个见不得人的秘密,这个憧憬表面上是一个地方,其实就是他自己。所以,当他在打造书房的时候,他打算塑造的是他自己。当他为做书架打磨这些旧木板的时候,当他看着表面的粗糙消失,灰色的风雨侵蚀消失,露出本来的木质,最终呈现出花纹和质地华丽的纯粹时,他逐渐打造成形的是他自己,他要置于某种有序状态的是他自己,他想创造某种可能性的是他自己。</p><p class="ql-block"> 他怀疑迟至十年后,才开始发现自己,他看到的这个形象比自己曾经想象的样子既不足又有些过头。他终于感觉自己开始成为一个教师了,教师不过是这样一个人,对他而言,他的书就是本质,就是给他一种职业尊严,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蠢傻、缺点或者不够格没有多大关系。这种领悟他无法言传,但是,一旦有了,就会改变自己,所以不会有人弄错它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他阅读、研究,终于从中找到了点儿安慰,找到了点儿乐趣,甚至那个古老的愉悦的幽灵,也在他做的其中,这是一种没有具体目标的学问探求。</p><p class="ql-block"> 正如汪曾祺曾说,人一定要热爱点什么,恰似光阴对草木的深情。斯通纳或许也没有想过,自己的婚姻会那样失败,但是他还有书籍,还有热爱。这点爱,足以让他熬过很多的寒冬。</p><p class="ql-block"> 情节四</p><p class="ql-block"> 时光转眼来到斯通纳的中年。他和妻子有一个女儿。格蕾丝长得很美丽,但在母亲的施压下,过得并不快乐。</p><p class="ql-block"> 到了这个年岁,他经常会想到,而且日益强烈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他发现自己有些迷茫,自己的生活是否值得过下去,是否有过生活。”</p><p class="ql-block"> “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的中年,同样让我想到亲爱的舅舅,非常心疼。</p><p class="ql-block"> 书腰上还有一句话: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最不完美的就是他的婚姻了,但他还是深深爱过,和另外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是学校里的一名助教,叫做凯瑟琳。我想,如果他没有那么早地结婚,一开始遇到的就是凯瑟琳,那该有多好。可人生,总有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但作为读者的我,庆幸他至少拥有过真爱。斯通纳值得一个真正理解他的女人去爱他。</p><p class="ql-block"> 关于爱情,在斯通纳和凯瑟琳的这段关系里,有几段描写特别值得玩味,书中是这么写的:</p><p class="ql-block"> 四十三岁那年,斯通纳懂得了别人——比他年轻的人——在他之前早就懂得的东西:你最初爱的那个人并不是你最终爱的那个人,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很羞怯,对彼此的了解都缓慢而又带着试探的色彩。两个靠近了然后分开,接触了然后又缩回,也不想给对方身上强加更多可能愉快接受的东西。一天又一天,那层保护他们的克制的皮层逐渐脱落,所以,最后,他们像许多过于羞怯的人一样,彼此向对方敞开,撤去保护,而且有种绝对无拘无束的惬意感。</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把两个人的遇见、试探、结合写得真美好,每个词语都像萝卜找到了自己的坑,精准而有生命力。</p><p class="ql-block"> 斯通纳还非常年轻的时候,认为爱情就是一种身心的存在状态,想进入这种状态,如果一个人挺幸运的话,可能会找到入口的路径。成熟后,他又认为爱情是一种虚幻宗教的天堂,人们应该怀着有趣的怀疑态度,带着一种温柔友好的轻蔑,一种难为情的怀旧感,打量它,如今,人到中年,他开始知道,爱情既不是一种优美状态,亦非虚幻。他把爱情视为人类生成转化的行为,一种状态:一个瞬间接一个瞬间,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灵创造、修改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无论如何,我为主人公斯通纳拥有过这样一段相互奔赴的美好爱情而感到欣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非常登对的神仙眷侣。相爱的人在一起,不一定要说很多的话,安静也是美好的。“有时他们会从书本上抬起眼睛,朝对方笑笑,然后接着读书。”</p><p class="ql-block"> 情节五</p><p class="ql-block"> 失去了凯瑟琳之后,斯通纳老了很多。重病了一场。后来还得了癌症。</p><p class="ql-block"> 失去了亲情、爱情,他唯一没有失去的是对教育和学术的热爱。“他又重返从来不曾背叛过自己的那个唯一的生活。他发现,即使在绝望中,自己都没有太远离那种生活。”</p><p class="ql-block"> 他死去之时,抱着喜欢的书籍。他活过,爱过,写过。他的一生都在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大学专业,从农学到文学的选择;继续深造学习还是回到农场的选择;婚姻的选择;不做系主任的选择等等,他都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活着。活得坦荡,活得真实。而很多人到了临终之际,才发现一辈子都是在为别人而活,他活出了自己,活出了很多人想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就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段经典的话作为结尾吧:</p><p class="ql-block">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p><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生,没有白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著,杨向荣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p><p class="ql-block"> 202408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