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笔耕不辍,坚持写作十多年,发表作品无数,成了“当代先锋文学”重磅作家。并且在2024年“华夏文人奖”文学网络评选大赛中,荣获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这个人就是嘉善技师学院的俞祥明老师。</p><p class="ql-block"> 1964年出生的俞老师已经接近退休。但他人老心不老,依然保持着一股旺盛的文学创作热情。问起最初的动机。俞老师是这样回答的:既不为名,更不为利。只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p><p class="ql-block"> 具体说起来跟他接手职业中专的学生的语文教学任务有关。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上受人诟病的比较多,上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说法。虽然言辞有些偏激,但或多或少地反应出了语文教学上存在的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有过一线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展开,存在着费时费力,收效差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 俞老师认为症结其实就在语文老师身上。我们的不少语文老师多半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知识储备本身就不够。</p><p class="ql-block"> 有些老师一年到头也不写一篇文章。自己的鉴赏力有限,又如何去指导别人呢?不会武功的教练又怎么能教出武功高强的徒弟的!所以,自己不会写作,自然不会教好作文。因为不会写,就无从谈起赏析,不懂赏析就无从评论,不会评论自然无法指导,而不能指导也就失去了作文教学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想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多参加实践,多增加生命历练,多增加内心体验,然后才能开始给别人讲授课业,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才能兼顾社会义务。</p><p class="ql-block"> 在俞老师的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应该是“动笔写”。专家有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练笔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变理解分析为运用表达,变老师讲解为学生语文实践。学习因有过程而存在。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用敏锐的眼睛捕捉语言训练点,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和空间不断练习,才让学生真正有所得,练笔才会真正回归本位。</p> <p class="ql-block"> 基于这样的认识,俞老师拿小说巨匠王朔作标杆——著作等身的他每天规定自己写“字斟句酌”的500字。俞老师身先士卒,逼迫自己每天写2000字,坚持了一段日子后,无论是文学涵养,情感体验,身心发展均有不少收获。他也水到渠成地提请学生这样实践:每周写500字。具体到写什么本子,什么时候上交都作了统一规定,学生们的回应也相当积极,教学效果也有了很大的起色。</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在这一方面,俞老师是个示范引领者,年过半百的他,决意沉下心来写作,经年下来,也有三百多篇几十万字的作品发表了了。体裁和题材不拘一格,或回想过往,或直面当下,或展望未来,有话就讲,有感就发,虽然未臻“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境界,但渐渐地也有了些许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俞老师有个心愿:作为一个教学者,工作不能应付了事,致力于把所教的知识教到最好;多参加实践,多增加生命历练,多增加内心体验,完善知识储备及人格建设。尽量让自己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尽最大的努力担当起更多的社会义务。</p><p class="ql-block"> 作文教学仅仅是他的一个突破口。他的着眼点是以作文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譬如在教育的目标上,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他指出了我们传统教育上的一个缺陷:突出共性发展,而忽略个性需求。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增加“有思想,有情怀”两大目标。</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既无趣也很可怕的,生活中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没有思想,就无从创新,也无益于让个人及社会获得进步。</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领域,既要让学生遵从共性,诸如爱国,爱党,爱集体等,也得开拓学生的个性,真正地做到因人成事,因材施教。一句话: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p> <p class="ql-block"> “有情怀”不仅仅是“爱国”情怀。我们也得注意培养在“爱国”的大情怀后的看起来不起眼的普世情怀。</p><p class="ql-block"> 类似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际关怀。说白了,就是:做善良人,行正直事。时刻体察他情,处处有益他人。</p><p class="ql-block"> 为此,俞老师有意识地把名家名篇,历史人物的解读与作文写作结合在一起。在他的指导带领下,已经有孔子姜太公苏武莫泊桑欧亨利竹林七贤等人物出现在他笔端。隐恶扬善,放大他们身上的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 许多阅读者说很喜欢看俞老师写的文章。得到大家的认可固然可喜,但俞老师表现得很谦虚,他从不称自己是在“写作”,而是在“码文字”。因为,于他而言,不把这些当做任务,仅仅是一种爱好,一种乐趣,一种习惯。简简单单,如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如果非要说得通透些,那不妨打个比方,码文字就如同男人离不开烟酒,女人离不开美容一样,是一种嗜好。只有形成嗜好的东西,才能有源源不竭的动力。</p><p class="ql-block"> 俞老师曾经说过:“我只是一个忠诚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坚持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的人罢了。</p><p class="ql-block"> 于他而言,“文字是个奇妙的存在,特别是在把它们一个个有机的联缀起来之后,你蓦然发现, 所有的经历都成了一笔财富,所有的痛苦都沉淀出生命的光泽;所有遇到的人,无论志趣相投还是貌合神离,所有发生的事,或悲或喜,都悄然在时光的酝酿中,浸润着人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于是,坚持着,坚持着……“逐渐“码”明白了人生,“码”明白了自我,在经年的“码文字”过程中整理思绪,获得心灵成长,乃至完成自我救赎。这一点,是世间任何其他手段都替代不了的。”</p> <p class="ql-block"> 问起俞老师的近期创作目标,他是这样回答的:“出一本专集,打包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思想,也不是刻意要‘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俞老师风趣地加了个注解:“只是为了让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知道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当年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说到这,俞老师略微停顿了一下,郑重其事地说道:“为了这个简单的目的,也要把写作当成一生值得去做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祝愿俞老师早日达成这个目标。</p><p class="ql-block"> 2024.08.27于人民大道技师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