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如画 “豪茅”香飘

厚源

<p class="ql-block"> 稻田如画 “豪茅”香飘</p><p class="ql-block"> 厚 源</p><p class="ql-block"> 谷子黄,傣家狂。一年狂一次,狂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风吹稻浪金灿灿,“豪茅”香飘沁心脾。辽阔富饶的盈江坝子,被金黄色涂抹成一幅巨大的画卷,锣鼓声从竹林掩映的傣家村寨传来,新米饭的香味随着炙热的秋风飘荡,让人心生陶醉。</p><p class="ql-block"> 行驶在盈江坝子,宛若行驶在金黄色地毯铺垫的锦绣画廓里,一阵清风过后,鼻息间飘入稻谷清香,这种淳朴的香味,令人气定神闲,不用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p><p class="ql-block"> 去年遗憾地错过了盈江弄璋第一届“豪茅”稻耕文化旅游节 ,让我心里一直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心里默默地想着今年的“豪茅”节一定不能再错过了。</p><p class="ql-block"> 滇西德宏各少数民族一直延续着古老的秋收稻谷祭祀血脉,我曾参过陇川章凤景颇族“新米节”、户撒阿昌族稻谷开割“敬谷神”祭祀,弄璋“豪茅”节让我心驰神往,为尝一粒软软糯糯的“豪茅”,不惜百里奔驰。</p><p class="ql-block"> 处暑过后,“秋老虎”不再肆虐,凉爽的风吹拂着脸庞,感觉到了些许凉爽舒畅。踏进盈江坝子,伫立虎梁大桥眺望,感觉江水不再奔腾,平静得就像婀娜的傣家卜俏,舒缓地流过宽广的坝子,平和地穿过县城,在竹林、芦苇掩映下蜿蜒曲折流淌,几只白鹭翩翩飞翔,如同一首写在大地上的抒情诗。</p><p class="ql-block"> 顺着江堤行驶,江水拨琴弦,芦苇摇诗画,飞鸟写诗行。江畔岸边稻田金色铺盖,稻花缕缕飘香。我突然感悟,宋代诗人辛弃疾一定是善于观察生活,缓缓走过稻田,闻过稻花香,才能写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不朽诗篇。</p><p class="ql-block"> 看到沉甸甸的稻谷,我的脑海里浮现着那张绿色的风吹“豪茅”飘香兆丰年,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快来赴一场“豪茅”之约的邀请函,不知不觉间来到位于弄璋大桥旁边的“云南之蓝”,凤凰花树大道两边停满了车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烧烤味。彩旗飘舞,人流涌动,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八方宾朋欢聚一堂,共享“豪茅”节盛典气氛。</p><p class="ql-block"> 地域广阔的盈江坝子,气候独特、土地肥沃,是云南省商品粮基地,是全省粮食外调大县,素有“滇西粮仓”的美誉。俗话说“屯箩有粮,心里不荒。”盈江县高度重视水稻种植,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装备支撑能力不断提高,机播机收已经常态化,数字监测智慧农业建设已经铺开,耕地保护措施不断加强,为确保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p><p class="ql-block"> “八月稻花香,九月稻谷黄。”走进盈江坝子,随处可见收割稻谷忙碌的身影,呈现出一幅秋天的丰收图。据统计,2024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达31万多亩,预计总产量超过13万吨,弄璋镇水稻面积7万余亩,全县稻谷有望实现“十八连丰”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秋天割谷打谷是中国农村一年中最重要的农事活动。过去农民最操心的就是吃饱穿温,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南方农民的粮食以稻谷为主,中国种植稻谷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教科书记载的是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记载神农时期播种五谷指“稻、黍、稷、麦、菽”,稻谷排第一,说明稻谷在中国占据粮食的主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神奇的盈江弄璋,遍布着与大象有关联的寨子,神秘的“万象城”仿佛把人们带到水草丰茂、芭蕉树成林、万头大象聚集吼叫的远古家园。碧波荡漾的大盈江环绕而过,滋润着万顷稻田,那里隐藏着诗情画意,那里的傣族卜俏性情温婉、柔情似水,那里的“豪茅”赓续着傣家传统生活习俗、古朴厚重的稻耕文化。</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盈江是云南的粮仓,那么弄璋种植的稻谷堆满了粮仓。放眼望去,弄璋镇7万余亩水稻颗粒饱满,一片金黄。微风吹过,泛起层层稻浪。稻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一排排金黄稻穗被卷入机器,吐出粉碎的秸秆,留下金灿灿的稻粒。农户在田埂上等待满载而归的收割机,将一袋袋稻谷装上拖拉机,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p><p class="ql-block"> 走进位于大盈江畔的飞勐村,巷道整洁宽敞,一排排二层小楼错落有致,红色琉璃瓦,土黄色墙壁,翘檐飞角,极具傣族建筑特色。楼前宽大院子里绿植盎然、果实累累。如果不是看到院子里逗孩子玩的咪八,挑着装着稻穗箩筐进村的毕朗,巷子里扛着锄头骑电动车回家的载弄,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别墅群,或是某酒店的傣族风情园区。</p><p class="ql-block"> “毕朗,你挑的稻谷还不成熟,怎么就被采来了?”</p><p class="ql-block"> “拿来制作豪茅哩!熟透了就做不成豪茅了。”</p><p class="ql-block"> 聆听着“咣当、咣当”的脚碓声,我们走进一户傣族人家,一位花甲妇女坐在走廊上,身边箩筐里面装着刚刚采来的青色稻穗。妇女从箩筐里拿出一束束稻穗放簸箕上,用饭碗刮,用手掌搓揉,让谷粒脱离稻穗。</p><p class="ql-block"> “咪八,你怎么不用棍子打,用手搓,不怕谷刺戳手吗?”</p><p class="ql-block"> “没有办法呀,谷子还生,棍子打不掉,用碗刮不干净,只能用手搓。”</p><p class="ql-block"> 嗯,我曾拍摄过传统的用连械、弯钩、掼斗手工打谷,眼前这种原始古朴的脱离方法,我也是第一次看到。此刻此景,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 一位年轻卜俏挑着箩筐进来,满头都是晶莹的汗珠,从腰间拿出毛巾擦去汗珠,脸庞露出甜甜的笑容,妩媚动人。</p><p class="ql-block"> “欢迎你们来家里,我们正在忙着制作豪茅,参加明天举办的豪茅节哩。”</p><p class="ql-block"> “我们正是来拍豪茅制作过程呢,恰好就在你家拍摄了。”</p><p class="ql-block"> 一位古稀老人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自己包裹的毛烟,哈哈笑着说:“你们来对了,我们寨子好多人家,都是镇上安排做豪茅的人家,用来接待客人哩。”</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走廊上一边抽烟喝茶,一边听载弄讲述制作豪茅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盈江坝子到处是沼泽地,芦苇茂盛,大象栖息,水深鱼跃,水鸟飞翔,宁静祥和,佛祖曾想在这里安家,享受民间快乐。然而,祸害降临,恶龙潜伏,常闹水灾,稻田被淹,村民遭殃。居住在大盈江畔的傣族先民,时常缺衣少食,青黄不接无粮充饥的季节,稻谷还不太成熟就被采来制作成“豪茅”,充饥饱腹度日。这个谋求度过生活难关的举动,慢慢形成习惯,渐渐演绎成传统习俗,延续至今,形成厚重的稻耕文化。</p><p class="ql-block"> 制作“豪茅”期间,男女青年一起下田采稻穗,脱离稻谷。在竹楼里炒谷粒,踩碓舂谷,情歌对唱,说说笑笑,交流感情,展示手艺。同时,赓续傣历十月份举行接谷魂、安谷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传统血脉。</p><p class="ql-block"> 秋风送爽,蓝天白云。稻谷渐渐泛黄,稻香四溢。勤劳的傣家人挑着箩筐走进稻田,精选七八成熟的糯谷,徒手拔出一穗穗青色饱满的稻穗,捆扎成一束束装进箩筐,嘴里哼着抒情歌曲,行走在狭窄的田埂上,宛若书写在金色画布上的诗行,健盘跳动的音符。</p><p class="ql-block"> 上了岁数的咪八传授制作“豪茅”技艺,年轻的毕朗心灵手巧,继承了“豪茅”制作的绝技,世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豪茅”制作全靠手头功夫。首先,把一束束稻穗从箩筐拿出来放在簸箕上,用饭碗反复刮擦揉搓,使谷穗脱粒;其次,把谷粒放入铁锅用小火翻炒,焙至六七成熟,色泽变深,清香四溢时取出,倒入簸箕晾干热气水气;第三,把谷粒放入脚碓石臼中舂捣去壳,谷壳分离后用簸箕上下反复颠簸,把舂碎的谷壳去掉,再用筛子筛除碎米,拣去剩余碎草,剩下色泽碧绿的扁米。</p><p class="ql-block"> 做好的扁米透着一股热气,流溢一股清香,颜色翠绿,口感柔软浸润,入口松软清甜,筋骨耐嚼,满口留香。这是傣家人喜爱的传统小吃,它承载着傣家人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和记忆,也传承着一方水土的民俗与情怀。</p><p class="ql-block"> “豪茅”是傣语词汇,汉语译作“青谷饭”或“扁米”,“豪”指米饭,“茅”指半生不熟。“豪茅”制作是傣家人古老稻耕文化,是傣家人劳动智慧的结晶,是傣家人尝新米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们分享劳动成果和青年男女心照不宣的约会,体现了傣家儿女朴实、勤劳、乐观向上和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豪茅”节日搭台,饮食文化唱戏。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擦亮稻耕文化的靓丽名片,提升知名度,激活发展新引擎,不断挖掘“豪茅”有关历史和文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宁静富裕的美丽家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榻在“云南之蓝”民俗旅馆,这是一家新开发出来的集湿地公园、民俗文化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颇具傣家建筑特色的低层建筑,掩映在绿色植物之中,清澈的水道环绕连接,可以划着小船欣赏景区风景、绚丽多彩的映日荷花。</p><p class="ql-block"> 荷花乃夏花之冠,亭亭玉立的红随风摇曳,鲜红花瓣似少女裙摆,黄色花蕊宛如金丝密布,花香吸引着蜜蜂、蝴蝶为之舞蹈,真是“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宋•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p><p class="ql-block"> 金色稻田里的采谷仪式,把人们带到遥远的风雨岁月,见证了先辈们为了摆脱生活逼迫,徒手采摘稻穗,烧火制作成“豪茅”,充饥饱腹,传承农耕历史文化瑰宝,不忘初心秉性。 </p><p class="ql-block"> 稻田民族服装秀,傣族男女身着独特创意的盛装,迈着轻盈婀娜的步伐,自信满满地走在田埂上,举止神态无不渗透着端庄秀美之气,充分展现了傣族女性的婀娜魅力与柔曼风采。</p><p class="ql-block"> 傣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节日的妇女们头上插花、衣领别花,腰系绣花腰带,风吹飘逸如一道彩虹。女性服饰色彩以鲜艳、明亮为主,常用颜色有红、黄、蓝、绿,中老年妇女多穿藏青色。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含意,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尊贵、蓝色象征沉稳、绿色象征生机等。</p><p class="ql-block"> “豪茅”制作的返璞归真,淳朴的民风聚拢了人脉,吹热了盈江弄璋的名气。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赶来,参加这场民族文化盛宴,感受秋季稻耕文化的无限魅力。</p><p class="ql-block"> 盈江第二届“毫矛”稻耕旅游文化节在“云南之蓝”营销中心举办,内容丰富多彩,既有现代的吃喝玩乐、精彩的文艺节目演出,又有古朴厚重的采稻谷祭祀、稻田服装秀,制作“豪茅”体验,傣家美食长席宴,让四海宾客尽享傣家风情、美食,留恋这里的稻田美景,不舍这里的淳朴民风,难忘这里的美食。</p><p class="ql-block"> 节日现场熙熙攘攘,与“豪”沾边的各类美食琳琅满目,仅仅是“豪茅”就有三种口味,即牛奶味、抹茶味、原味,独具傣家风味的马打滚、泼水粑粑、菠萝饭、芭蕉叶包烧肉、傣家火烧猪、各种伴菜……让人垂涎欲滴,品尝到了傣家风味美食的盛宴。</p><p class="ql-block"> 节日期间,民族趣味竞技活动、“豪茅”制作体验、“豪”美食品鉴等活动纷至踏来,让游客亲身体验“豪茅”制作,感受古老的稻耕文化,领略盈江独特的民族风情,享受傣家美食,感受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听觉、味觉盛宴。</p><p class="ql-block"> 大盈江湿地公园的大美,金色稻田的唯美,傣家村寨的宁静致远,傣家美食的垂涎欲滴,让人们流连忘返,纷纷发出“盈江,明年的豪茅节,我一定再来”的感叹声音!</p><p class="ql-block"> 富饶禾下梦,稻香满春秋。风吹稻浪,洒下一路金黄,留下悠悠时光……“豪茅”节不仅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更是慰籍心灵的港湾。让人们在繁忙中寻得一丝宁静,在喧嚣中感受到家的温馨。</p><p class="ql-block">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愿辛勤付出的人们,都有所回报。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备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不妥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 (2024/08/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