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19日 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行程是参观莫高窟,也是此行主要目的。</p> <p class="ql-block"> 幸好20天前预约了普通票,没怎么排队,观看了两个精心制作的宣传片后,便非常顺利地被大巴车带到莫高窟。</p><p class="ql-block">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参观了八个窟。第一个窟是328号,建于唐代,很幸运,这个窟是原作,是唯一没有被修复的窟。供奉的是佛祖释迦牟尼,颜色没变,很真实。旁边少了一尊,据说是被一美国人盗走,目前在哈佛大学博物馆馆藏;参观旁边329号窟,有壁画被盗走的痕迹。接着参观了332号、390号窟,了解了唐代和隋代人物形态、色彩运用、图案运用的不同;401号是唯一的有三龛的洞窟;257号是九色鹿故事的起源地;17号窟藏经洞最早是看护道士王圆箓(湖北麻城人)发现的,后被英国、法国、俄国、匈牙利、日本等国探险者换走很多文物的洞窟,内有7万多件文物;96号窟建于初唐,是最高的洞窟,有九层楼,楼里供奉的是高35.5米的弥勒佛坐像。</p><p class="ql-block"> 意犹未尽,我们又排长队去了应急票的三个窟:100窟;130窟是莫高窟第二大佛,高26米;148窟是涅槃窟。</p><p class="ql-block"> 参观的尾声,赶上沙尘暴,狂风卷着黄沙滚滚而来,原本荒芜的戈壁更加肆虐地尘土飞扬。才发现大西北种植白杨树真好,直愣愣的,好像是一排排勇敢的卫士,帮助人们抵抗风沙。这里是不敢有南方柳树的婀娜多姿,这里有的是严峻的考验。</p><p class="ql-block"> 返回的途中,车窗外依然是漫天黄沙,似乎宇宙间就我们这一辆车在疾驰。反而觉得这样挺好,感受一次沙尘暴,更能体会在茫茫荒漠中这座千年宝库存在、保存下来的不易。</p><p class="ql-block"> 绵延1600多米的莫高窟,有735个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之间开凿的石窟,有彩塑、壁画的492个。有幸参观了11个洞窟,已能完全理解为什么在巴黎留学的常书鸿看到莫高窟画册会毅然决然地回国,守护莫高窟直至生命结束仍然坚守;为什么作为杭州人,生于北京长于上海的樊锦诗能忍受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从毕业一直工作至今60多年还满腔热情;为什么2024年春晚,93岁高龄的常沙娜《年锦》手绘纹样一出手,无论是纹样还是配色都惊艳四座;为什么英国、法国、日本探险者不远万里,纷至沓来。也理解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328号窟 (初唐)</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第257窟 九色鹿本生 (北魏)</p> <p class="ql-block"> 为保护莫高窟洞窟,只能参观,不能拍照,上面照片来自在莫高窟买的敦煌研究院出版的新书《敦煌》。</p> <p class="ql-block"> 17号窟(即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著名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九层楼</p> <p class="ql-block"> 学者余秋雨写莫高窟:它因华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远藏。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住在景区旁的鸣沙山村,稍作休息,傍晚伴着沙尘暴的尾声,来到了月牙泉边。看我无数次通过各种媒介见到的月牙泉,看我心中一直向往的月牙泉,离它如此之近,即便风呼呼地刮,依然很亲切。</p><p class="ql-block"> 拍完飞天造型的咪咪来月牙泉边与我汇合,飞天的妆造与这里很契合。</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游览了月牙泉旁灯光璀璨的楼阁。这样的天气游客不多,观赏正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