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岸(三)

篁筱泓(修竹)

<h1>徐汇滨江地区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之一。曾集聚了包括龙华机场、上海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码头、上海水泥厂等众多工业设施和重要的民族企业,是当时上海最主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加工基地,承载了中华百年民族工业历史。1990年起,上海市开始进行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徐汇滨江地区作为著名的工业聚集区,许多工厂企业也进入了“关、迁、并、转”的状况。</h1> <h1>2008年起,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契机,按照上海市和徐汇区两级政府的统一部署,徐汇滨江遵循“规划引领、文化先导、生态优先、科创主导”的发展理念,开启了生产型岸线向生活型岸线的华丽转变。历经十余年大规模城市更新,徐汇滨江已逐步从“工业锈带”转变成“生活秀带”“科创绣带”。</h1><h1>如今被称为“美术馆大道”的这片区域内依然保存了一批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及工业遗存,并与现代化的水岸融为一体。</h1> <h1>走过龙华港桥,便进入徐汇滨江绿地。这里是徐汇最早开发的一片滨水绿地,曾经的北票码头旧址。北漂码头建于1929年,于2009年退出历史舞台。此前这里一直是煤炭储运枢纽,老上海人口中的上港六区(装卸码头)。如今你依然能看见这片土地上的工业遗存。<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高矗在码头上巨大的橙色塔吊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了徐汇滨江的标志物。</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原码头上的高架煤炭传送带,被改造成了长420米的高架观景栈道。传送带另一头,一长排卸煤料斗与龙美术馆建筑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了一部建筑艺术。</h1> <h1>沿着龙腾大道向北走,快到龙美术馆时,左前方突兀着一座非常优美的建筑,奶白色拉丝旋转起伏的外表,就像一个巨大的裱花奶油蛋糕。这是‌西岸金融城首个艺术时尚新地标,被誉为“西岸漩心”的一个公共艺术建筑。</h1> <h1>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核心地,建筑总面积约33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以独特的“伞拱”结构为建构特征,清水混凝土外立面与“斗廊”形成视觉上的呼应,即体现了原码头的工业感,又展现了当代美术馆建筑的创造性。</h1> <h1>过了龙美术馆,在亲水平台内侧被称为“谷地花溪”的绿地中,有一段古老的铁轨,这里曾是南浦火车站旧址的一段,徐汇滨江绿地建设时期被保留下来,成了城市记忆的一部分。</h1> <h1>星美术馆位于徐汇西岸的最北端,是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的起点。2022年正式对外开放。</h1><h1>星美术馆原址为“日晖港货栈”(后改为十八线车库),是当时上海地区唯一自备专用码头的铁路车站,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海陆转运铁路平台。</h1> <h1>星美术馆边上的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及社区食堂</h1> <h1>与星美术馆一路之隔的铁路南浦站旧址。</h1> <h1>南浦站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即日晖港货栈。这里不仅是上海最早的铁路货运栈,还是上海开埠后历史上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水陆联运枢纽。南浦站曾多次改名:从日晖港货栈——“日晖港站”——“上海南站”——“南浦站”最终2009年世博会召开前夕关闭,完成其百年历史使命。</h1> <h1>如今被称作“启点1907”的南浦站焕然一新,保留了百年工业遗存铁轨、青砖、车站壁灯、木质雨棚等,连广场前的一颗百年乌桕也完好保留。车站的时钟、时刻表留下了曾经的记忆,历经沧桑的月台、站房、仓库经过修复,转换角色功能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点。</h1> <h1>行走西岸,正逢国际花展,徐汇滨江绿地1500米的岸线被打造成了花的海洋。游人如织徜徉花海,或拍照、或留影、或凭栏远眺……江水悠悠,清风徐徐,一派悠闲惬意之景,随处是绝美画境。</h1> <h1>星美术馆再往北数百米,就到了日晖港,这里是徐汇滨江与黄浦滨江的分界,也是11.4公里西岸的起点。这里曾经是开滦矿务局的码头,后改名开平码头,1949年于北票码头合并。</h1> <h1>空旷的广场上竖着一个广告牌“来西岸去发现”,简洁明了却有深意。行走西岸就如时光穿梭,在这段岸线你会发现百年工业遗存及背后的故事,会发现半个多世纪沿岸今非昔比的巨变,更能发现一个‌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及数字化的现代“西岸”正在崛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晖港步行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