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逆袭成为一代帝王的朱元璋

姜君

<p class="ql-block">【观后感】熰热的暑期不能出门,走到哪里都是一身汗!只有呆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着电视才感舒适,偶然搜索到电视剧《朱元璋》便不停息地接连看完,感觉看电视剧要比读一本书畅快。朱元璋,这位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物,从收买人心,到一统江山,把帝王的心机描写的淋漓尽致,他以惊人的智慧和手腕打下了偌大的明朝江山;同时也看到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尖酸刻薄的人,如果是的话,不会有很多好兄弟替他去卖命了,之所以当上皇帝后变得狠毒!只因权力在作怪,权力让人疯狂,甚至丧失了人性。我对明朝方面的书读的少,只是零星听到有关明朝许多皇帝有多么的“古怪”,有智商极高却勘政行事听太监的;有不理朝政、钻研木工活儿的;有昏昏庸庸把朝政交给宦官的,更有上掉吊死的皇帝。唯有开国皇帝朱元璋杀伐果断,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砺,体现出军事和用人,以及智谋的超乎寻常的才能!让我们一起追忆一下朱元璋的传奇人生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孩童时的朱重八是个有主见的孩子王</p><p class="ql-block">朱重八从小就是孩子的头很有威信,孩时的玩伴大都听他的话;他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敢,带着大家吃过地主家的牛,事完后,敢于承担责任,把牛尾巴放在山间裂缝里,诓骗地主说:牛钻过了山。这种谎言不攻便会自破,自然遭受地主的一番毒打,而其他吃肉人就意外受益沾光了,这对朱重八来说是一种义气和担当。命运多舛的朱重八,年少时便遭遇父母双亡之痛,被迫踏入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后侥幸入寺庙、当和尚,修行之余,亦获得识些文字。他同时也悟出许多见识,这跟那些在田地里种庄稼,再去参军当兵的农民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爆发“红巾军”抗元斗争</p><p class="ql-block">元朝末即公元1351年之际,北方的韩山童、刘福通振臂一呼,引领黄河沿岸的民工揭竿而起,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起义;因抗争者均以红巾裹头,故而得名“红巾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翌年,在江淮之地也陆续涌现出一批英勇的红巾军战士,郭子兴在这风起云涌的时刻出现,成为了濠州(今安徽凤阳)红巾军的元帅,正是他引领这支英勇的队伍,高举义旗,誓要反抗元朝的暴政。朱重八离开寺庙后,最终毅然投身到郭子兴率领的濠州义军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重八为义军首领马一良夫妇作法超度,无意间让其女儿相中</p><p class="ql-block">朱重八离开凤阳县皇觉寺走在大街上,恰好遇见元兵当街问斩义军首领马一良夫妇;刑犯看到人群中有一位和尚,便讨要能否“诵经超度”一番,斩刑兵手持刀剑斥责道:你敢诵出经文一句,老子砍掉你小子的头!而朱重八一根筋回答道:我不但答应了施主,也是答应了佛祖,挺着头坚定要作法!斩法官悄声阻止说,滥杀和尚会遭百姓众怒的!就承全了和尚诵经超度。朱重八义无反顾地作法,让人群中马一良的女儿马秀英全部看到,也为日后的结识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姑娘刀下救人,引朱重八参义军</p><p class="ql-block">朱重八离开法场后,郁闷地接着化缘,恰巧遇上郭子兴手下部将胡先锋正在残杀俘虏,掂着这些俘虏的头颅可以邀功领赏;胡先锋见来了一个和尚,怕事情暴露坏了他们的好事,杀掉和尚多颗头颅可多换些酒钱,于是便起杀心吩咐属下说道:“这和尚是元军的刺探,就地给我拿下杀掉”。朱和尚百般辩解,无论怎么求情也无济于事,正当士兵举刀砍脖子时,郭子兴义女马秀英出现了,她一直偷偷跟着朱和尚,是想当面跟他导谢的,幸好胡先锋认得马姑娘,朱重八才侥幸免于一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重八双喜临门,既被郭子兴收为义子改名朱元璋,又与马秀英结为夫妻</p><p class="ql-block">因作法之事马秀英对朱重八心存感激,就引荐给了义父郭子兴当兵,郭子兴目睹其相貌英伟,言谈之间豪迈之气溢于言表,再加上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无所畏惧、忠心耿耿,并且凭借着在寺庙学的那点墨水,上级书传命令他能看明白,颇受郭子兴的器重和赏识,便决意收其为义子,并改名“朱元璋”,元是初始的意思,璋是美玉寓意栋梁之材,改名后名为朱重八的僧侣就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挺身而出、立志反元的英勇义士朱元璋;二喜是郭子兴也把义女马秀英许配给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平衡义军各派势力中,主张不采取武力火拼</p><p class="ql-block">在濠州红巾军中,郭子兴并非唯一的统帅,还有彭大、孙德崖等四位将领,他们各自占据濠州一方,均自命为元帅;尽管表面上同属义军旗下,实则明争暗斗,彼此间的勾心斗角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尤其是孙德崖部一直觊觎着濠州义军首领之位,采取鲁莽措施绑架扣押郭子兴,企图将其谋害夺取他们的地盘和势力。电视剧把朱元璋描绘成充满智慧的勇者,单刀赴会勇闯狼窝成功化解平衡了冲突。文字描述受篇幅所限,还是观看《朱元璋》剧情过瘾有意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攻占滁州城时偶遇李善长</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率义军攻破滁州时,意外发现了李善长,他虽是举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也未能被官方录用,在元朝即将崩溃的乱世中骑着毛驴乱窜。求贤若渴的朱元璋,面对阵营中无一人是文官贤臣,不可不动心,便三顾茅庐亲自登门拜访,只不过没用到三次登门,李善长就出山了,加入朱元璋的阵营后在军事谋略上,不怎么显山露水,倒是在治国方面帮了朱元璋不少的忙;有这种说法:治军朱元璋,治民李善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恩宠可谓达到了极点</p><p class="ql-block">李善长是第一位加入朱元璋阵营中的文臣,他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九字方略;而史料记载却是徽州儒士曾当过池州学正的朱升提出的,电视剧把这一“最高谋略”涂金给了李善长是有目的的。占领金陵后,朱元璋觉得自己的文化程度不够,能打天下,不代表能治天下;所以拜李善长为学师,每隔一天教自己读书学史,为将来有可能称帝打下基础。开国后,封李善长为宣国公、六公之首、应天府宰相,掌管四州、八府、二十三县的所有内政,所得的权势可谓滔天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善长的性格为外表宽容温和,但心胸却狭隘,嫉妒心十分强!</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最重忠义、最重人品的,但李善长有一事就做的不地道,那就是郭子兴曾剥夺过朱元璋的兵权,并得知李善长乃是朱元璋的智囊,遂设宴诚邀李善长,经一番谈话后便事二主了。这件事如鲠在喉卡在俩人之间,直到朱元璋追问此事!李善长才坦诚地认错:说自己当初不明事理,目光短浅,有眼无珠,未做到忠心侍主,请上位降罪!看到李善长认错了,朱元璋的心结也打开了,心情也舒畅多了,以李善长的才智继续重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坐山观“淮西勋贵与浙东党”斗</p><p class="ql-block">夺取应天府后,地盘大了掌控黎民百姓多了,只靠一个李善长治国有点捉襟见肘,朱元璋想把浙江四大名士招纳过来;李善长心想这刘伯温可是大才呀,若真将他请来恐将阻碍自己的仕途啊!便绘声绘色讲述:刘伯温痛恨义军,一个元廷文员竟能自己组建乡军,把方国珍打的痛不欲生!此人绝不能招入。朱元璋听后却说:刘伯温这人不是书呆子呀,是个文武全才!一定要把他请来。实际上朱元璋清楚的很:什么江南的文人瞧不起江北文人;京城的文人瞧不起外地文人,这叫“文人相轻”。把浙江四贤招进来就是让你们这些臣子们相互争斗,老子我坐山观虎斗,坐享渔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善长76岁惨遭灭门</p><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人,又有朱皇上儿女亲家的李善长,成为大明的第一任丞相!他凭着自己功劳大,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多疑的朱元璋很快就不满了,借口岁数大了让他告老还乡。在胡惟庸案始发时,李善长就因元勋皇亲这一身份,已免于追究;但10年后有人以李善长明知胡惟庸想造反而不揭发,朱皇上便顺水推舟,将已经76岁的李善长及全家七十余口一律处斩,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临安公主,除了朱皇上的女儿女婿外孙之外全部被杀‌!这时的赐给李善长的两道免死铁券也只能是两张空头支票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说郭子兴不能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是:陷入与孙德崖的争斗中</p><p class="ql-block">郭子兴作为反元起义的先驱之一,对朱元璋有“再造之恩”,属导师爷级别的,但在抗击元朝的大计上,其眼光与见识显得模糊不清,有些论点甚至略低于朱元璋。总体来讲,郭子兴的胸襟与气魄,还有志向并不宏大,更多的是陷入与孙德崖争斗的漩涡中;可以说俩人的目光都比较短浅,因为在他们眼里,只顾眼下的蝇头小利,在他们看来,似乎天下就只有濠州城,于是两人占据濠州城多年,始终都是喋喋不休,内乱不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郭、孙俩人的争斗反衬出朱元璋的智谋与忠厚</p><p class="ql-block">郭子兴有个小肚鸡肠的儿子郭天叙,看到朱元璋太过于优秀,威胁着父帅的地位时,竟耍弄孬点子向孙德崖使阴招,迫使孙德崖羁押了朱元璋;这时郭子兴带兵攻入孙帅府邸,双方瞬间就进入拔剑弩张的状态。在万般僵持之下,孙德崖便提出比武论英雄的方式来做个了断,就是一对一的生死决战,谁死了谁的兵马还有地盘全部归对方。正当两个大帅光着膀子在比武决斗时,元军却来到城外封堵四面城门,妄想一举歼灭濠州义军,被羁押的朱元璋忍不住大喊道:父帅,要死就死在战场上,不能死在自己兄弟的刀枪之下。这句话提醒了两位元帅,两家联手冲出去共同抵抗元军,刚刚还在比武的两个大帅却战死在混战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瞄准并攻占金陵是朱元璋军事战略的胜利</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实力不大但也不可小觑,金陵城周围的势力较为分散,其东西两端的陈友谅、张士诚军力都远超朱元璋,西边的陈友谅控制着武昌等地,东边的张士诚则控制苏州江南地区,彼此双方都忙着两边的防御防范,暂时不会进攻金陵;唯一想消灭朱元璋的是北面的元军,但却被朱元璋的兄弟义军刘福通阻隔。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驻守金陵的元军全部出动去剿黑石矶郭天叙部,朱元璋抓住时机,不去解救郭天叙之困,而趁虚攻占了金陵。当陈友谅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已意识到昔日的小角色朱元璋不容忽视,一场鄱阳湖大战即将上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开始搜罗人才为称帝做准备</p><p class="ql-block">占领金陵后,朱元璋将其改为应天府,表明是顺应天意之举;同时也传来郭天叙已战死在黑石矶的消息,朱元璋再也不受任何掣肘,更加顺手地指挥起这支队伍;经过与各方势力角逐、洗礼,朱元璋感觉自身的谋略和见识有限,也深知人才尤其是文官贤臣对他成就功业的重要性,需要这些贤臣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便开始着手聘请有识之士做幕僚!于公元1356年3月张贴公告宣布:“贤人君子有能相从立功业者,吾礼用”(书《明太祖实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成功的秘诀之一:礼贤下士、广揽人才</p><p class="ql-block">夺取应天府后朱元璋下令建造礼贤馆,各地儒士纷至沓来;徽州的朱升当过池州学正,被聘为翰林学士,专写大封功臣的致辞;金华饱学之士宋濂被聘为五经师,后来成为太子朱标的老师,主持编修《元史》;还有青田刘基(字伯温)、龙泉章溢、益水的叶琛三贤,朱元璋占领洪都后,任命叶琛为知府,后来降将祝宗、康泰叛乱,叶琛被害;刘基和章溢同时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这帮人抱成团就是所谓的“浙东党”,与“淮西勋贵”在朝堂上展开了争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明王的势力已名存实亡,对朱元璋下旨令权当是一封贺信</p><p class="ql-block">夺取应天府后,朱元璋也没急于称帝,仍坚持“缓称王”的方略,内部仍以“上位”相互称呼,以防“枪打出头鸟”;义军小明王也颁来旨令,封朱元璋为江南中书省平章政事。这个小明王就是义军头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韩山童出师未捷身先死;白莲教二把手刘福通非常仗义,便将韩林儿供奉为红巾军新一任的首领。现在的小明王已经相当落魄了,在山东、河南时被元军追着打,退缩到南方安丰时被张士诚摁着打;倘若不是朱元璋出兵,小明王恐怕就要栽在张士诚手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友谅是朱元璋面临的最大劲敌</p><p class="ql-block">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红巾军的部将,通过演绎一场“负荆请罪”的把戏,谋杀了徐寿辉,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地广兵多,自立为王,国号为汉,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起义政权。但“弑杀上司”的做法令人不齿,背负了很多骂名!吞并徐帅兵将收归自己麾下,估计至少有30万人,而且拥有装备先进的百余艘巨舰和数百条小艇,这使得陈友谅部在南方群雄中脱颖而出,在长江流域的势力范围内几乎无人能敌,朱元璋部一直被陈友谅压制着,平定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实力才能真正跃居第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陈友谅两军在鄱阳湖大战</p><p class="ql-block">朱陈两军初次交战就以陈兵失败而告终,陈友谅不甘心,三年之后带领60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南昌)进而爆发了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率20万大军增援洪都,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陈军防止其溃逃。陈的水军战船又高又大又多,一字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的水军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朱的水军比陈军差得多了,双方连续打了三天,都以朱军失败而结束。朱元璋再三思量准备用火攻而克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组成敢死队驾驶小船冲向敌船。那天傍晚,正好刮起了东北风,这七条小船乘着顺风,风急火烈直冲陈友谅大船撞去,一下子就把陈军大船全部点燃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军不是被烧死,就是被随后赶来的朱军将士歼灭,陈友谅也被杀死。最终,朱元璋在鄱阳湖水战中以少胜多,消灭了劲敌陈友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灭张士诚,一统江南</p><p class="ql-block">张士诚早年本是贩卖私盐为业, 元末组织并发动盐徒抗元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后于1356年,建都平江(今江苏苏州)。朱元璋消灭陈友谅后,计划着怎么剿灭张士诚,于1366年5月,发布檄文声讨张士诚,先后有杭州、湖州宣布投诚,独留平江成为一座孤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绝;于是部署重兵包围平江而张士诚只能死守,粮尽后,以老鼠、枯草为食;直至1367年九月初八,朱军才攻入平江城,最后张士诚无奈选择上吊自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耍计谋:把多余的小明王沉入江中</p><p class="ql-block">平定陈友谅、张士诚两军后,李善长率众力挺朱元璋登基称帝。朱元璋假惺惺的说:本人功浅德薄,岂敢妄自称尊呢!小明王是天下之共主,即使要继位开元,也要由小明王继位,咱可不敢僭越呀!随后安排贴身卫士大虎去滁州接小明王回应天府参加祭奠仪式,有个邪恶的目的未直接说给大虎,找到胡惟庸让其在城外送行时再说:护送路上山高路险,小明王难免会发生意外,一旦出现不测作为护驾将军应当引罪自裁。大虎明白了朱元璋的难言之隐,领命赴任,接小明王登船回金陵过程中,当船走到瓜步洲时命人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与大虎一同沉于江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应天府钟山上举办登基称帝祭天仪式</p><p class="ql-block">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同年八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元朝灭亡,其后逐步统一全国。实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实行分封制,将儿孙派驻各战略要地为王,创建卫所制度,由中央牢牢控制军事指挥权;废中书省及丞相,自统六部,以加强皇权,劝农桑,兴修水利,减轻租赋;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设立锦衣卫都察,颁布制定大明律,兴党狱,诛杀勋贵功臣,强化集权统治的政策,从而为明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后世将朱元璋评为中国历史上十大明君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手下有五大猛将</p><p class="ql-block">第一:徐达;第二:蓝玉;第三:常遇春;第四:李文忠;第五:朱文正。电视剧《朱元璋》里描述前三位的剧情比较多,后两位只是一带而过。其实最厉害的应该是朱元璋本人,乱世之中能让这么多猛将臣服,而且他的谋略和手段,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能算是顶尖的!是一部最符合历史记载的电视剧;但在剧中朱元璋总是说“咱”字,这个自谓称呼有点不妥。从《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来看,朱元璋登基前主要用“我”,登基后就变为“朕”了,没有自称过“咱”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达是第一猛将,又是明初三杰之一</p><p class="ql-block">如果问朱元璋的第一功臣是谁,那肯定非徐达莫属;徐达在明朝的地位非常重要,贯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南征北伐,成功击败了元朝大军并赶回了草原;这一成就使得大明王朝完成了天下统一,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非常高,称他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也充分说明徐达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至高无上,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不仅赢得了朱元璋的赏识,也获得了后世历史爱好者的极高评价,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达和朱元璋被电视剧描绘成儿时的发小,关系老铁了</p><p class="ql-block">徐达不仅是最早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合作伙伴,而且是朱元璋的儿时玩伴,一起给地主放过牛,天天泡在一起玩游戏,也许是命运的巧合吧!两人相隔多年经历不同的成长历程后,再次相遇竟是在郭子兴的义军里;徐达与朱元璋相遇时的地位比较尴尬,徐达已成义军千总,而朱元璋才是个喂马的。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再加上点儿所谓的“运气”,逐步上位到义军的最高位置,徐达反而成为朱元璋手下的重要将领,在朱元璋开创明朝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剧中徐达人物形象太粗鄙,不像历史上的徐达。</p><p class="ql-block">书中记载徐达在历史上不酗酒、不狂傲,待人宽厚;而《朱元璋》剧中有一段徐达喝醉后,在众将面前直接把酒浇到朱元璋头上,还笑呵呵的说:浇了个落汤鸡。现场被惊得是一片鸦雀无声,朱元璋跟无事人似的说道:快将徐达搀扶下去休息,并当场喝完一碗酒宣布:“咱以后再也不喝酒了,谁再劝酒当斩!”第二天徐达醒来知道自己犯了辱君之罪,被汤和领着来到帅府跪在朱元璋面前,看到徐达吓的已是满头冒汗,一顿呵斥后,话锋一转只是罚徐达在帅府门口站哨十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徐达的去世有多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关于徐达的死因,有多种说法;剧集《朱元璋》把徐达的死说成是被朱元璋逼死的!徐达背上长了个疽,患上极其严重的“背疽”,得了这种病是万万不能吃河鲜、鹅肉等发物的,朱元璋竟派太监提着一只烧鹅和酒来到徐府,让徐达将御赐的烧鹅吃下去;于是含泪吃下烧鹅肉,第二天徐达的背疽就全面复发起来,浑身流脓溃烂不止,不几日就一命归西了。实际上徐达的死因可能更为复杂,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而徐达是四子朱棣的岳父,害死徐达是为了削弱朱棣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手下第二猛将:蓝玉</p><p class="ql-block">蓝玉从军的时候,就在常遇春的手下效力,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内弟),朱标太子妃的舅舅,刚入军就任管军镇抚;蓝玉作战英勇而且有谋略,只要征战都是成功的;朱元璋因为常遇春经常在自己面前夸赞蓝玉,这才逐渐对蓝玉有了赏识和重用,换句话说,蓝玉开始就是朱元璋小弟的小弟!公元1381年,蓝玉以左副将军的官衔,率军30万人向南征讨云南且平定,此战之后蓝玉之女被册封为蜀王朱椿妃。又于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破元军,班师回朝,晋升为凉国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居功自傲被杀害 史称“蓝玉案”</p><p class="ql-block">蓝玉多次统领大军并多次立功,朱元璋对其恩宠有加!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乘势横行霸道;也曾强占百姓民田,被御史查问,蓝玉大怒,将御史赶走!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这些过失,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蓝玉犹不改过,自恃有功,骄横跋扈,引起朱元璋极大不满,于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牵连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将士达2万余人,史称之为“蓝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汤和功高不矜,审时度势,是个知进退的人</p><p class="ql-block">汤和,字鼎臣,虽没纳入五大猛将之内,但却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朱元璋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先后担任军中多个重要职务!他也知道功成身退,让朱元璋方便治理国家,自己回家安享晚年。洪武二十八年汤和70岁时在家中逝世,是少数能够善始善终的功臣之一,被追封为东欧王,谥shi号“襄武”,赐葬于凤阳曹山之原!这是其他开国元勋所不能及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刘伯温</p><p class="ql-block">诸多武将不再赘述,转而提一下文臣;刘基,字伯温,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凭借其政治谋略和杰出才干,很快获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在辅佐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创立大明王朝的过程中,刘伯温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协助朱元璋运筹帷幄,首战龙江,再战鄱阳,打垮了陈友谅,接着挥师东下,平定张士诚,从而东南安定,为大明王朝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协助朱元璋亲力亲为,营建新都、制定律历、复兴科举、整肃纪纲,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及其巩固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曾遭腐朽元廷的谋害,被迫投身朱元璋账下</p><p class="ql-block">刘伯温在25岁至50岁期间,受到腐朽没落的元廷排斥、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一度曾遭砍头的陷害。从剿匪大元帅降为招抚使的脱脱帖木儿,前去招安浙东义军方国珍,这方国珍提了个小要求:那就是要看到刘伯温的脑袋!脱脱没辙呀!被迫押着罪犯上了断头台。其实掉头的是另一个囚犯,脱脱是“英雄惜英雄”不舍得让刘伯温死,一旦招安失败还需他继续剿叛呢!刘伯温只能隐姓埋名存活于世,暂寄于青田老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连写书信诚邀刘伯温,刘竟然私下考察后见朱元璋</p><p class="ql-block">李善长与刘伯温有过交情,便书一封信:“愚弟奉大帅谆谆至嘱,诚请年兄赴金陵一会,大帅以至诚之心!日夜翘首企盼”,差人送到刘伯温门前。刘不想与朱元璋产生瓜葛,但又不想得罪于他,便回信一封另加百年佳酿一坛;信是白纸一张,酒是清水一坛。李善长解释说:话不投机半句多,交情如水浅又薄!朱元璋找来笔纸亲写聘书:俺朱元璋是大老粗,能有今天就两字“爱民”,希望刘大哥前来帮俺继续爱民。李善长看后说到:这20多个字有9个错别字,让人见笑呀!朱元璋却说:诚意在心,不在错字上。刘伯温正是让这封信打动的,前来觐见朱元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初入阵营,与众将相见假惜惜夸赞</p><p class="ql-block">朱元璋领着刘伯温、李善长、徐达一同来到礼贤馆,刘伯温先是赞扬立壁上所书“礼贤馆”:“这三字不知是何人所写,这三个字浓墨重笔,势如狂风扫云,颇有龙虎之气呀”!朱元璋在一边听得喜滋滋的;刘伯温还对九字方略,就是著名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加赞赏;对着朱元璋赞美道:“大帅的这九字方略,决定了大帅所率的义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前进一步则稳固一步,步步为营,越战越强!这是夺取天下的最佳方略”。听到朱元璋说是李善长所拟,刘转而对李善长说:“李先生的才华令人钦佩,这九字真是居功至伟呀!”说得李善长春风得意,眉开眼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的成功路上有一男一女相助</p><p class="ql-block">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少不了贵人相帮,其中最主要的有一男一女两人,男的指的是刘伯温,而女的指的是结发夫妻马秀英;先说刘伯温后说马秀英。刘伯温有多优秀?他12岁就考中了秀才,名震乡里,17岁就得到很多前辈大儒的肯定,23岁参加会试,一举考中进士。后来历任县丞,即现在的县政府秘书长、江浙儒副提举、行省考试官即省教育厅厅长;直到1360年,年已50岁的刘伯温才加入到朱元璋阵营里,根不深、叶不茂,是行事当差较晚的军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伯温言辞锋利,在众将面前毫不掩饰引起不满</p><p class="ql-block">面临元军、陈友谅义军同时围攻安庆时,朱元璋急忙召集部下商讨抵抗敌军的办法。朱元璋问刘伯温有什么主意,刘献计说道:元军已成腐朽之军,不必可怕!可怕的是陈友谅,你不消灭他,他就会消灭你,而且陈友谅不会满足于称王,他要抢在你前面称帝,大帅请做好准备。众将已知道刘伯温原来是元廷的官吏,曾愚忠于元廷绞杀义军,一听放着元军不打都被激怒,纷纷指责刘伯温是在袒护元军;朱元璋也许是不理解这一计谋,没有制止众将的愤怒,刘伯温一看这阵势没有说话的余地,便向朱元璋告辞回青田老家。后话有马皇后劝回来刘伯温,众将在帅府前当面向刘伯温道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两次劝留刘伯温,最后给出滚字逐客令</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堵在门口劝刘伯温:“别走了”!刘说:“即使大帅想留我,众将也留不得我!大帅更不会因为我而得罪众将士,因为我手无缚鸡之力,打仗还得靠将士”,刘伯温辞官回家的心已定,决意离开,当走到城门口时,朱元璋又骑着马追过来,“刘伯温你说吧,让咱怎办你才肯留下来,咱打算处置那些放肆的将军!”刘说:“万万不可,他们恨我有他们的道理。对了大帅刚才我没有把话说完,在下以为当前最佳选择:是上书给脱脱帖木儿归降朝廷,这样可以转移他们的攻击矛头”,朱元璋听罢大怒:“放屁!朱元璋宁死不降”。刘伯温感到话不投机,便说:“假如大帅不想杀我,请容在下告辞”,一个“滚”字结束了劝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玩弄帝王权术,拿捏控制死刘伯温</p><p class="ql-block">因杨宪案刘伯温第二次回到老家青田,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锦衣卫的监护,刘伯温感到:朱皇上是不让自己离开他的视线啊!便起身离开青田回京城;自己甘愿回京城,那还能被朱元璋看的起吗!结果一回京城便被委以重任,派去调查驸马爷走私大案,再一次得罪了很多“淮西勋贵”。提一下刘伯温的俸禄每年只有二百担粮食,而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却是四千担,给这么差的待遇还要起劲地为朱元璋卖力,实在是不明智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李善长死的其所,刘伯温死的憋屈</p><p class="ql-block">电视剧《朱元璋》中的李善长看朱皇上,远比刘伯温要看得透彻;李善长一但归养之后就没再想过要重出江湖,并在家里娶纳小妾美美地过着幸福生活,虽然后来也被杀了头,但死的其所。不象刘伯温紧赶慢赶地要朝皇帝身边靠,还不落好;生活很窘迫只得以卖字画求生,谁知胡惟庸却命官兵上街阻止。最可惜的是刘伯温的死是朱元璋和胡惟庸合谋害死的,刘伯温是吃了胡惟庸送上的药而死的,胡惟庸则是听了朱元璋的话“别让他饿着”而前去送药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朱元璋》唯一的败笔是:没有刻画出刘伯温的智慧与才能</p><p class="ql-block">印象中的刘伯温应是先知先觉的神仙般人物,但剧中的刘伯温故做高深、超脱,时尔言语惊世骇俗,时尔又浅薄的满嘴乱跑舌头;他一生游曳于权力与宗派之外,一心想着归养青田,却始终不能,有点甘愿被朱元璋利用和拿捏,不求俸禄多,只讲奉献高,最终只能在清贫、落寞与孤愤中被人谋害悄然离世。刘伯温形象过于简单化,影响了剧集的整体质量和观赏体验,是剧集中的唯一败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野心极大的杨宪是朱元璋滥杀文臣武将的首列</p><p class="ql-block">朱元璋登基不久,便意识到中书省出问题了,就像是一块坚固的铁板,处处体现和依附着李善长的意志!而朱元璋在这里却成了一个局外人。拉杨宪进入中书省并不是想要清除李善长,是让其把雷霆处事的手段带到中书省敦促一下李善长等人的慵懒怠政。杨宪属于“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的一类人,他为了能取得骄人的政绩而不择手段,而是靠弄虚做假,甚至欺君妄上,被胡惟庸抓住把柄并揭发,朱皇上对杨宪处于“五马分尸”的极刑,作为其恩师和政治引路人的刘伯温当然受到了牵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p><p class="ql-block">宋濂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和刘伯温、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受刘伯温举荐加入朱元璋旗下,刘伯温是以谋略为主,宋濂则以文学为主;朱元璋为了培养接班人,特地聘请宋濂做太子朱标的老师,授其经学,接受正规儒家教育。朱标有个特点是:宅心仁厚,这和他的父亲朱元璋的残忍凶残形成鲜明对比;当然了,朱标的谦逊仁厚也不离开老师宋濂的教诲。公元1377年,67岁的宋濂辞官告老还乡,三年后宋濂的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的谋反案中,致使宋濂一家遭祸被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对待文臣武将都一个态度,用时捧成宝,弃之可滥杀</p><p class="ql-block">吕昶是元朝的户部尚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天下兵马钱粮了如指掌,各种规章制度也是稔熟于心;曾扮成送葬者出使过朱元璋处,这样的人才送到家门口,朱元璋是不会轻易放走的。</span>吕昶参与了明初各种基础制度的设计,<span style="font-size:18px;">制定了《大明历》,为朱元璋的北征,奠定了民心基础,</span>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当吕昶卧病在床时,胡惟庸前来探视,突然得到一份吕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皇上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吕昶“是无法被再教育”的对象,于是下令诛杀了吕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担任明朝第三任丞相的胡惟庸</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开创大业“缓称王”之初,被称为大帅或“上位”,而后者不是一般人能叫的,用淮西勋贵党魁李善长的话:凡是跟朱元璋有过命的亲信和武将才可谓之上位;李善长是胡惟庸进入朱元璋幕僚的引领人,也就是早期的淮西旧臣,在勋贵里是少有的文官。李善长在告老还乡之时提携胡惟庸担任丞相!他的治国理政之才,比李善长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做人做事上却没有李善长老道;与其说是李善长推荐的,倒不如说是朱元璋特意地选择他!就像孙悟空一样,永远逃不出朱皇上的手掌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惟庸案发仅一个月朱元璋就废除了丞相制度</p><p class="ql-block">胡惟庸坐稳丞相职位后,急于表现自己,又喜欢做淮西勋贵帮派的大哥,军政死党联合是一个当皇上最忌讳的事;胡惟庸所做的功课已经超出了一个丞相应该做的事情,用“僭越君权”最合适不过了!只要是下面说他坏话的奏章全部扣留,胡惟庸一手遮天阻塞了言路,甚至生出异心,暗地里纠集一波对朱元璋不满的官员,准备谋反想取代朱元璋,有道是“欲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时机一到朱皇上就灭了他三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惟庸死法是古往今来痒死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是个亲力亲为且发狠的皇帝,随即就灭夷了胡惟庸三族;当时受牵连的人就有一万五千多人,并且案件持续多年,最后竟有三万多人被诛杀。胡惟庸的死法很特别:胡经常拿着皇上赐给自己的痒痒挠在百官面前显摆炫耀,于是乎朱皇上就把胡惟庸赤身绑在森林里的大树上,遭受蚊虫叮咬而死。所谓的胡庸案只是一个借口,目的就在于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废除宰相制度将皇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个贤惠的女人</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实在是太合适了!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秀英,堪称千古第一贤后,不但天资聪颖,为人大度坚毅,而且对于朱元璋的王图霸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朱元璋一无所有时就一直跟着他的女人,得到了朱元璋的唯一信任,与她的勤勉、贤良、坚韧、智慧、友善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在处处维护着朱元璋的龙威,但又时时提醒他把握尺度省察自己,是百官文将中敢在朱元璋面前劝谏的贤后,朱元璋辩解说“你倒像个忠臣良将,倒显得是朕的错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皇后慈悲为怀,一直暗中护着刘伯温</p><p class="ql-block">马皇后很佩服刘伯温的为人,正直低调,不谋私,淡泊名利,不争功劳,温文尔雅,是有恩于皇室的开国元勋。刘伯温第一次回青田老家,是马皇后亲自到门诚邀的,刘伯温情愿再度回朝给足了马皇后面子,马皇后也私下立志一定要保护好开国功臣刘伯温。受杨宪案的牵涉刘伯温成了朱元璋要铲除的对象,马皇后知道后不便亲自出宫,派宫女送一些水果到刘府,刘伯温打开篮子一看里面只有一梨两枣,立刻明白这是告诫自己要“早早(枣)离开(梨)”,虽然最后刘伯温难逃一劫,但却留下了智慧果篮救功臣的佳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皇后在对朱元璋的爱与恨中死去</p><p class="ql-block">马皇后既没有武则天的政治手腕,也没有吕雉那样的阴鸷狠毒,她拥有的是无限的包容与付出。而朱元璋生性多疑,既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同时也是一位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滥杀功臣的魔王;在一统天下后,便对功臣们做出了“卸磨杀驴”之举,贤德的马皇后很反感,为滥杀无辜的行为多次与朱元璋起争执;刘伯温之死,马皇后立命贴身宫女燃香送葬归乡,而淮西将领则点炮欢庆,只有吕昶和宋濂披孝跪送于城门。悲痛万分的马皇后看到压不住朱元璋的杀戮气焰,竟以死相逼朱皇上!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不吃药、不吭声!静静地死去。朱元璋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伤心欲绝,痛苦异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助力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十大功臣结局</p><p class="ql-block">1.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受胡惟庸案的牵连被灭九族;2.徐达,是开国第一猛将,赐吃烧鹅后背疽溃烂发作而死;3.刘伯温,封为诚意伯,被朱元璋和胡惟庸合谋毒死;4.蓝玉,封为卫国公,朱元璋手下第二猛将被杀;5.常茂,常遇春之子,因常遇春早逝,1370年荫父功进爵郑国公,也早早病亡;6.汤和,封为中山侯正常死亡;7.胡惟庸,古往今来痒死的第一人;8.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突然暴毙而亡;9.冯胜,封为宋国公;10.傅友德,封为颍川侯,后两位纯粹是老朱为了皇位的顺利交接而被冤杀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是一位十分勤政的君王</p><p class="ql-block">明朝开国后朝政的治理和整顿,朱元璋几乎亲力亲为,事必躬亲,从早忙到晚处理朝政;他善于用人,深知驭人之术,设立左右丞相,一文一武,相互节制,他开创恩科考试的实习御用制度,选拔了大批有用人才,他还薄征赋税,鼓励农业生产,普查户口,建立黄册制度,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控制全国人力财赋,使明初全国呈现繁荣景象,特别是在惩治贪污腐败上,其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久、措施之严、手段之狠、刑罚之酷、杀人之多,为几千年封建历史所罕见;朱元璋在皇位的31年间,共杀掉了15万贪官污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心狠手辣、暴虐无常留下了千古诟病</p><p class="ql-block">朱元璋聪明过人,胆略超群,敢作敢当,初上战场杀敌带头冲在前,在战场上和建国中立下了赫赫威严;他足智多谋、明察秋毫,是非、忠奸、善恶分的清清楚楚,只要犯了法和乱了纲常伦理,他不计较私人感情,六亲不认的,不管为大明立下多大的功劳,也不问文官武将,一律格杀。洪武三年大封的功臣,即人们常说的开国6公爵、侯爵28人、伯爵2人,共计36人,其中公爵中有2位暴毙,4位被错杀;侯爵中有2人战死,15人善终,11人被错所杀;2位伯爵中刘伯温和汪广洋被谋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战斗力非常强,养育了26个儿子</p><p class="ql-block">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的生母均为马皇后;四子‌燕王朱棣‌和五子周王朱橚‌的生母为碽妃;‌六子楚王朱桢‌生母为胡充妃;七子齐王朱榑‌和八子潭王朱梓‌,生母为达定妃;九子赵王朱杞早夭,生母不详;十子鲁王朱檀‌,生母为郭宁妃;十一子蜀王朱椿‌、十三子代王朱桂‌和十九子谷王朱橞,生母均为郭惠妃;十二子湘王朱柏,生母为胡顺妃;十四子肃王朱楧‌,生母为郜,无名号;十五子庆王朱梅‌,生母为余贵人;十六子辽王朱植‌,生母为韩氏;十七子宁王朱权,生母为杨氏;十八子岷王朱楩,生母为周氏;二十子韩王朱松,生母为周氏;二十一子沈王朱模,生母为赵氏;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二十四子郢王朱栋、二十五子伊王朱㰘、二十六子朱楠早早夭折,他们的生母不详。26子中除了两位夭折和21子朱模的妃子不知谁外?其余的儿子们全部娶的是开国功臣的女儿。尤其是徐达的长女嫁给了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仁孝皇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媳妇太多了,有记载的就多达20个</p><p class="ql-block">朱元璋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极为厉害的,媳妇多当然儿女就多,他有42位子女,其中儿子26人、女儿16人,让人佩服有加。郭子兴算是大明帝国的奠基人,朱元璋娶他两个女儿:一是干女儿马皇后;另是亲女儿郭惠妃。马皇后与郭惠妃同为朱元璋生下了三男二女五个孩子;面对这么多媳妇,他对马皇后尊敬有加,另眼看待,也只有马皇后敢于劝谏他不要滥杀文武百官。马皇后死后他也没再续正宫,而朱元璋死后令“伺寝宫人尽数殉葬”,20多个媳妇陪葬而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史以来最完美的太子!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p><p class="ql-block">朱标出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是与马皇后生育的嫡长子,只从有了他就被认定为是唯一的接班人,朱标自己身上也有许多本事,算是占尽了各种优势,不管是在出生时间上,都大于其他兄弟许多岁,还是在朝堂上,文将武将都有他的支持者;朱标上通朱元璋的心意,下安兄弟大臣之心,堪称千年难遇的接班人!天妒英才,38岁的朱标死于脑溢血,竟在朱元璋之前就驾鹤西去,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朱元璋经历了中年丧妻之苦,晚年又丧子之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故事讲到这里,电视剧《朱元璋》已接近尾声,但明朝那些事儿却还在风云变幻中;公元1398年6月24日,年近古稀71岁的朱元璋驾崩。按照遗诏,21岁的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定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长孙,朱标死后经过一番权衡,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为了确保能够平稳继位皇权,朱皇上可谓是煞费苦心,他不仅削减了其他儿子的兵力,还借着蓝玉案件清除了一批潜在的威胁。然而,短短四年后,他的四子燕王朱棣、也是朱允炆的叔叔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大明王朝自然就得易主了,这是老谋深算的朱元璋远远没有想到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