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位行者,背负着生活的行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这个在中国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神话角色,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给予我们不同的感悟。</p><p class="ql-block"> 年少之时,孙悟空在我们的心中是勇敢无畏的象征。他从花果山的一块仙石中迸裂而出,天生地养,无拘无束。他敢于挑战天庭的权威,大闹天宫,把那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宫搅得天翻地覆。他手持金箍棒,身披黄金甲,火眼金睛闪烁着不屈的光芒。在那个充满幻想和憧憬的年纪,孙悟空的勇敢成为了我们心中的向往。我们渴望像他一样,拥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去反抗一切不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古人对孙悟空的勇敢也多有赞誉。李卓吾曾评:“孙行者,不世之豪杰也。其性灵勇悍,变化万端,岂寻常可及哉!”年少的我们,看到的正是孙悟空这般豪杰之勇,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年少时的天空。</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我们步入中年,历经了生活的磨砺和沧桑,我们对孙悟空的理解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年方懂悟空怂,这里的“怂”并非真正的怯懦,而是一种成长后的智慧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面对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时,孙悟空深知他们手中法宝的厉害,没有贸然行动,而是变成小妖怪混入其中,试图智取。这与他年少时横冲直撞的风格大不相同,此时的他懂得了审时度势,不轻易以武力硬拼。</p><p class="ql-block"> 又比如在遇到青牛精时,孙悟空的金箍棒被青牛精的金刚琢收走,他没有一味地蛮干,而是四处去搬救兵。他先去天庭找众神帮忙,又去灵山求佛祖指点,这一系列的举动看似“怂”了,实则是他明白自己的力量有限,懂得借助外力来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的点评家金圣叹评价道:“孙悟空之怂,怂在知进退。昔者大闹天宫,不知天高地厚,是为进;而后保唐僧取经,遇难则求外援,是为退。然其退非怯,乃明事理,晓厉害,知以智取,以谋胜。”金圣叹认为孙悟空的“怂”体现在懂得进退,这并非是胆怯,而是明白了事理与厉害关系,懂得用智谋来取胜。</p><p class="ql-block"> 中年的我们,明白了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我们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在家庭中承担着责任和义务。我们不再像年少时那样冲动和鲁莽,而是学会了权衡利弊,懂得了在适当的时候妥协和退让。就像孙悟空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路上,他也不再是那个一味蛮干的猴子。他学会了与唐僧、猪八戒、沙僧等队友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困难。他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完成取经大业的,只有团队的协作才能实现目标。</p><p class="ql-block"> 孙悟空在面对妖怪时,也不再是简单地一棒打死。他会考虑到妖怪背后的势力和影响,会采取更加明智的策略。有时候,他会去求助于天庭的神仙或者观音菩萨等外援。这种看似“怂”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他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借助外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古人张潮在《幽梦影》中云:“《西游记》是一部悟书。”中年的我们,也逐渐理解了孙悟空的这种“怂”。我们不再盲目地追求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学会了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再是冲动地去对抗,而是会冷静地分析形势,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我们知道,生活不是一场简单的战斗,而是一场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持久战。</p><p class="ql-block"> 此外,孙悟空的“怂”还体现在他对唐僧的忠诚和责任上。尽管唐僧有时会误解他,甚至念紧箍咒惩罚他,但他始终不离不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这种忠诚和责任,是中年的我们所理解和敬佩的。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家庭、对工作、对社会。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和挫折就放弃,而是要像孙悟空一样,坚守自己的责任,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事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年少只知大圣勇,中年方懂悟空怂。孙悟空这个角色,在我们的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陪伴我们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年少时,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激励我们勇敢地追求梦想;中年时,他是我们的榜样,教会我们成长后的智慧和担当。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像孙悟空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智慧地解决问题,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