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小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被誉为“中国戏圣”和“东方莎士比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记题词》是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篇散文。首段剖析了杜丽娘形象的精神实质,并提示读者和观众,切不可仅作皮相的理解;第二段叙述《牡丹亭》故事的蓝本及源流;末段提出“情”与“理”的矛盾对立,表露出鲜明的倾向。全文层次井然,娓娓道来,文章以小品的笔调阐发观点,活泼生动,更觉情真意切。</span></p> 书录《牡丹亭记题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天下女子的多情,难道还有像杜丽娘那样的吗?梦见那位情人就得病,一病而迅即不起,以至亲手描绘自己的画像传于世以后就死了。死去三年了,又能在冥冥之中寻求到所梦的人而复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像杜丽娘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多情的人了。她的情在不知不觉中激发起来,而且越来越深,活着时可以为情而死,死了又可以为情而生。</span></p> 书录《牡丹亭记题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活着不愿为情而死,死而不能复生的,都不能算是感情的极点啊。梦中产生的情,为什么一定不是真的呢,天下难道还缺少这样的梦中之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定要挨到男女同席了才算是成亲,等到挂冠辞官后才感觉安全的,都是只看事情表面的说法啊。记述杜太守事迹的故事,模仿了晋代武都太守李仲文、广州太守冯孝将儿女恋爱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稍加改动而写成了这个剧本。至于杜太守拘押拷打柳梦梅,也就象汉代睢阳王拘押拷打谈生了。</span></p> 书录《牡丹亭记题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唉,人世的事情,不是人世所能理解透彻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己不是学问贯通古今的人,所以常常用“理”去加以推究了。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汤显祖的剧作《牡丹亭》,完成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即从遂昌辞官归还临川后不久。《牡丹亭》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为线索,塑造了为追求幸福爱情“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形象;作者歌颂具有天下之至情的杜丽娘,并以“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一语,肯定了这种虚构的理想王国,以及青年男女对于传统礼教的大胆反抗,从而使全剧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是汤显祖给牡丹亭的题词,四百年来,不知道感动了多少痴情人。然而世人皆知牡丹亭死而复生的故事,却不知他为何而写。这一切都要从他十四岁那年遇到的那个叫吴玉瑛的少女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汤显祖出生于书香世家,在三岁时就被称为神童,聪慧过人,读书能过目不忘,十四岁时中了秀才。一次偶然的机会,汤显祖和一个叫吴玉瑛的女子相遇,两人彼此一见倾心,虽然没有定情信物,但是两家人后来都谢绝上门提亲,仿佛是前世造就的姻缘,六年后,两个人完婚,一生情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闲暇时,汤显祖在窗边弹琴,吳王瑛就坐在一旁缝补衣服,静静地听着,谁也不说话,只是汤显祖在情深温柔之际便回看她一眼,而吴玉瑛则在穿针引线的间隙又抬头望他。以往汤显郊游经常囊中羞涩,不到月底就花光了身上的钱,甚至遭到朋友的笑话。吳玉瑛知道后,就总是偷偷把月钱放进他的书盒中。汤显祖一开始以为自己变节俭了,回头才知道是妻子在暗中相助。幸福婚姻之外,汤显祖自然想求取功名光宗耀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婚后,汤显祖考中举人,在后来的会试中,屡次碰壁。因为汤显祖生性耿直,拒绝接受张居正的摆布,帮其儿子作弊,被暗算而名落孙山。他的身心遭遇了很大的创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万历十年(1582),汤显祖打算再次赴京赶考,此时吴玉瑛却染上了肺痨。汤显祖本来打算就此弃考,留下来照顾她,但吳玉瑛说,你放心吧,我会好起来,等着你功成名就回来接我。然而天意难测,吴玉瑛一来担心汤显祖再次落榜,二来吴玉瑛女儿早夭,悲痛欲绝,此时伤心伤身,仅仅不到一个月,便憔悴不堪。万历十一年(1583),清河的风吹得正盛。吴玉瑛笑着对汤显祖说道,我一生大都不称心,只有四件开怀事,一是出嫁于你,二是为你生子。三是陪君中举。四是望君考取进士。说完,她便去了,享年三十三岁。她这一生遗憾,皆因多病无法与夫相爱共白头而阴阳两隔,苦海情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考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到临川后,在新居玉茗堂他全身心的投入到《牡丹亭》等临川四梦的创作中。“玉茗堂前朝复暮,牡丹亭上三生路”。因为痴迷于创作,他整个人神魂颠倒,情形失控,完全投入到了创作中,他经常被剧中的人物感染,与戏中人产生情绪上的共鸣,抑制不住流泪哭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牡丹亭》和《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这四部戏,因为都与“梦”有关,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因此被称为“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记减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不论是《牡丹亭》也好,还是其他三部也罢,都是故事,只是故事更多的只是载体。载体后面的内涵和背后的思考却很深刻。汤显祖给《牡丹亭》写的题记中有一句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背后何尝没有对发妻的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妻子吴玉瑛之死给了汤显祖很大的精神打击,他自责于自己没有在仕途上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没有给妻子带来更好的享受,对于妻子,他一直是心怀愧疚与深情。在他后来痴迷于戏剧创作,塑造女性形象时,妻子的形象便出现在他的脑海,也许他希望妻子也能死而复生,才有了杜丽娘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英国的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因朱丽叶而死,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因柳梦梅而复生。很巧合的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一时期的人,两个人在戏剧界的地位都很高,是两位比肩的文学巨匠,中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的田汉曾作诗道:“杜丽如何朱丽叶,情深真已到梅根。何当丽句锁池馆,不让莎翁在故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中彩图片取之网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