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多远散文就有多远

惠州市作家协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者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惠东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况加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优美,是多年来迅猛崛起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建设热土。为配合惠东县的百千万工程建设,惠东县委宣传部联合惠州日报社,惠州市作家协会,拟组织一次省、市作家“走进惠东”的文学采风活动,为呼应这次活动,特推出陈雪先生对杨城先生《行走惠东》散文集的点评和赏析,力推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志愿活动中创作出更多讴歌惠东历史人文和绿美生态的优秀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惠州市作家协会《东江文学》编辑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思想有多远散文就有多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陈雪</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杨城《行走惠东》代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散文,对于游记,我是个挑剔的阅读者。这种挑剔不是说我的散文创作有多少经验和成就,而仅仅是因为自己喜欢散文,看得多,看得杂,便有了对照和比较。这如同一个不会画画的人看一位画家给人画肖像,只扫一眼就知道画得好不好;还如同一个路人看一个瓦匠砌墙,也只瞟一眼就知道那墙砌得直不直,灰缝抹得平不平。但当我读了杨城的行走惠东系列散文时,我发现这是一次真正的现场写作,用脚步丈量出来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灵感在于一次次地游历惠东,探索惠东,审视惠东,积一年的功夫写出洋洋洒洒十余万字的散文游记;他的毅力在于用文化拾荒者的姿态独自行吟、触摸和感受了惠东的历史呼唤及现代脉搏的律动;他的智慧在于回避了小情绪的宣泄,采取既不躲避颂扬,也不刻意铺张,而是把思想注入这片土地,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融入他的诸多思考;他的成功在于用文学的语言,给定格的惠东历史注入了鲜活的灵魂,他用流浪游走闲适的闲逸将读者带进了深邃悠久的惠东历史文化,让读者对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灵性的土地有了更详尽的了解和深深热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皇思扬古围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饱含着凝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时代感,用质朴、自然、清新的笔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惠东图画是杨城的散文特点之一。皇思扬是惠东多祝一座古老的村落,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客家民系经典故事。作者怀着一种对先祖的虔诚和敬畏,轻轻地叩开这扇古老的村门,在麻石镌刻着“皇思扬”大字的牌匾下徘徊,在发黄的杨氏族谱中寻找。“或踯躅在那纵横交错用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寻觅片言三语,或在那布满青苔的高墙下沉思臆想,或是在武愧楼前叩响,或是在“介寿贻谋”石牌坊下仰望……”皇思扬的四姓人家和睦相处,勤耕重读,共同铸就了这个村落的兴盛和辉煌,弘扬了客家人那种吃苦耐劳,振兴家族的执着精神。“皇思扬人就这样把客家人的智慧、情怀,写满在用鹅卵石铺就的纵横交错的小巷上,叠起在那有着浓郁客家风情的房屋上。那大小屏门的木雕,山墙龙门的彩塑,石雕的窗花,檐口的灰塑都闪烁着他们智慧的光芒和情怀的高远。”作者通过这种精细的叙述,把一个村落的兴盛历史全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在这幅蒙尘斑驳年代久远的历史画卷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和更迭轮回浓郁气息。在《平海古城话当年》中,作者则开门见山“一直想打开平海古城的大门,去沐浴她的历史长风,去体味她的文化厚重。”平海古城的历史长风在哪里?文化厚重又在哪里?跟着作者的思路我们一起走进了平海的历史。“那块被称作南蛮之地的荒野,第一次有了刀、斧、锯、凿的轰响,有了冒在朝晖夕阳间的炊烟。随之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而来,平海也就应用热闹起来。经过九年的开拓,一千多名年轻士兵的汗水,在这片处女地上浇筑起一座城池。”“文化是要传播的,传播需要一条渠道或一种方式,当然还要一种氛围。平海人是很有远见的,很会营造这种氛围。也许先人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城隍古庙的建筑面积才三百平方米,而门前留下的露天广场却有两千三百平方米,那是给人们在重大节日或庙会时,观看各种民间歌舞表演的。”平海古城有了这种历史长风的吹拂和浓郁文化氛围的熏陶,便有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文化基因的传承,使这坐落在稔平半岛的钟城蒙上一层迷离而又神秘的色彩,并默默地、年复一年地接受并丰富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者从宽阔的广场写到众多的寺庙,从寺庙想到玄机,想到灵光,想到平海古城前生今世,最后才在这幅古朴的画面上落款题签:“平海古城远看就是一幅画,近看就是一本书,细听就是一种声音,但愿这百年的钟声更浑厚、更悠扬、更久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梁化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年古郡——惠东梁化对谁来说都是一个难解的梦。一座秦代设置的县域治所,怎能不叫人怀着崇敬和好奇的心情,去摸摸那古老的秦砖汉瓦和聆听那编钟敲出的天籁之音。“于是,我来到了梁化。于是,我也失望。”一个有着如此悠久历史的古城遗址,怎会叫作者失望呢?因为作者所看到的和他想象的反差太大。没有厚实的城墙,更没有傲然的檐雕和秦砖汉瓦,只有草木不多的小山坡和黄土地。作者的遗憾变成了一种渴望的升腾,梦中的梁化古城成为了记忆碎片的拼凑和幻影。“我想那些陶器肯定盛过满满的酒,那酒香飘得很远很远;那些松软的黄土肯定渗满了我们听不懂的音符,或是若有若无的歌声;天上那缕白云,或许就是千年前的炊烟。”一种超越时空的想象和跨度恢宏的联想,为读者拓开了思想飞翔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所说的大小散文之分并非篇幅的长短,而是体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冲动和感悟。历史是一条河流。作者把两千多年前的当权者慧眼独具选在梁化建县,作了合理的猜测,并巧妙地把历史长河和梁化河的流淌揉合到一起。“梁化屯,那时有一条大河,就是梁化河。它挣脱了群山纠缠之后,在梁化屯的土地上缓缓流淌着。它明净得像个无邪的姑娘,把一切秘密都公开了:沙是白色的,草是绿色的,石头是褐色的。”“梁化河流淌了两千多年,坪天嶂屹立了两千多年,似乎都是为了证明逝去的依然存在,眷念的仍然美丽。”一经作者如此描绘,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梁化古郡成为了我们的一个遗梦,也成为梁化版的“明仕田园风光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在《深山狂想曲》中,作者的情绪又被大自然的造化和精彩撩逗得“欣喜若狂”。古田的大森林、神秘的沉水河、过江龙的个性、大头茶的色彩,各种珍贵植物的生命奇观在作者的笔下肆意流泻,纵横捭阖。随着山风的吹拂,漫山遍野的白花幻化成美丽少女的裙裾飘动,想象中的白石岩山峰上,出现了数百只雄鹰展翅飞过,又迂回盘旋,这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和谐。这是一幅写生,又是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构思,我们跟着作者走进了画框“那是一张怎么样的画啊!这张画只有古田能为你完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文化拾荒者的耐力去挖掘,发现惠东历史文化的生存现状,探寻它的起源、发展、演绎和嬗变的过程,揭示一种内在的变化规律是杨城散文的又一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九龙峰祖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余秋雨认为“行走”本身比写作重要,脚板比笔头重要,文字只是脚步和情感“现在进行时态”的实录。余秋雨说:“有人说我是走得最远的文化人,这我承认,我喜欢走来走去,我喜欢的文人也老在路上走来走去。”余秋雨还说:“写文化游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历史遗迹当中所产生震撼性感动,我要抓住它并努力寻 找其产生的原因。”杨城对余秋雨这段游记散文的创作心得是熟记于心的,在他的行走惠东系列里,随处可见他在努力地搜寻惠东历史文化遗迹中那种令人“震撼”和“感动”的东西。如在《九龙峰下说古道今》文中,“这座距今672年的祖庙为谁而建?缘起何因?”这种提问的语句激起了读者极大的阅读兴趣。作者善于驾驭这种祈问式的行文方式,调动了读者的情绪并引导读者对这座神秘的九龙峰进行寻幽访古。当他把九龙峰的祖庙的诞生缘由做了一番交代之后,在一转段的开头便又来了这么一段叙述:“当我们又一次回忆起谭德的传说时,不难发现,这些故事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生产、生存息息相关的故事。当虎蛇侵害、风雨作难时;当疾病缠身、贪官欺压时,这些最下层的劳苦大众能向谁呼救?向谁求助?寻求保护又是生命的本能,于是一种在精神上的寻求保护的本能出现了,他们崇拜的神出现了,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开始了。之后,宗教伴随着整个人类生命的长河。”这段话除了回应上面的九龙庙“为谁而建,缘何而起?”的发问外,更重要的是用大跳跃的思想跨度把宗教的诞生背景、演绎、发展变化和人们的精神指归作了一番符合情理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山 龙岩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认为,游记散文应抒发真情实感,要求作者通过流畅的艺术语言,抒发情感渲染气氛,用激情的笔端描绘出一幅生动而具体的画面给读者,让历史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杨城在《南山龙岩寺,中国小黄山》的一文中是这样向我们描述的“陶公有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指的南山是庐山,我所说的南山是惠东的南山,陶公悠然而见,而我可历尽艰难。”一段更传神、更详尽的描述把读者带进了南山的寺庙中,“进入寺内,一块舌状的巨石向你伸来,舌尖下端有水滴滴下,长年不息,因其形状人们称其为‘猪姆乳’。这水滴并非巨石表面而来,而是在石头内部渗出,好生奇景。再上前几步,你可听到淙淙水声,如琴音、如鸟鸣,细心寻觅,竟是巨石下面流出的泉水。出于好奇,索得一杯,真是清甜可口,沁人肺腑,颇有生津止渴的感受。这段文字把舌头状的巨石,舌尖下的泉水,乳汁般的甘甜,简直是“色、香、味、型”都有了。由此可见,杨城的惠东系列的确让他花了心机、下了功夫,神来之笔得益于他的扎实文学功底和不断地游走的细心观察和发现。在写作手法上扬城并不单单以抒情见长,他的散文核心是用叙事和议论来构成的。但又用抒情的彩线把它串结而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种夹叙夹议、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在他的文集中随处可见,让文章文采斐然,熠熠生辉。在审视、叩问、探寻的情趣中又让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历史性知识的精神享受。还是以《南山龙岩寺,中国小黄山》为例,“田坑古城位于南山脚下的长坑村,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间这是一座由20多座四合院式民宅和众多房屋组成的‘城’。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全城仅在东面中间位置设一大门出入,四周用青砖和三合土筑起高大坚固的城墙,有七个高大的角楼组成‘七星伴月’,像七个武士日夜守护着这里的主人。这个‘城’里有400多个房厅,有100多户人家,盛旺时有700多人,门前右侧有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池塘有一小溪流过,源头活水,从无间断。村前屋后有翠竹排排,有果木成园。城内巷道纵横交错,均用河卵石铺设,能被当时的人称为‘城’,可见其当年的规模和显赫了。”任何作品受到读者的欢迎的原因无一例外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震颤到思想最为敏感的部位。“那块被打碎的、刻有历代禅师名字的石碑,散落在地似是一声声无休的长叹,又有几人能听懂?似是一双眼睛,又能看清几许世事?南山的云为之惋惜,南山的水为之泣诉,长坑的人为之难寐。风雨长夜,群山俯首。”杨城在文中,把时空变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遗迹的兴衰起落演绎得淋漓尽致,给生活在惠东的人或熟悉惠东的人以无尽的启示。时光飞逝,斗转星移,诸多的原因造成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的兴盛或衰落,都有一种内在规律在起作用,都有天、地、人在起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山 长坑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你对一个地方的历史、民俗、人情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自然会生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在《千年古郡,梁化遗梦》中,作者对梁化的土地肥沃和四季如画的自然风光作了这般描述:“当我们真正走进梁化屯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个盆地的辽阔和土地的肥沃,还有一种感觉是奇特的,那就是无论你在哪里、什么时候,只要你撒下一把种子,她便会给你丰厚的回报”,“春天的绿、夏日的花、秋季的黄像三张大大的厚实的毯子在不同的季节为梁化屯铺开。何时何地都一样的舒服、一样的养眼。”梁化屯的美丽富饶和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有关,与梁化河的滋润有关。在古老的农耕社会,选择一块既养眼又养人的地方作为县城治所更显示出古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2千多年前的梁化屯是如此令人神往。而2千多年后的今天,梁化屯失却了往日的显赫头衔,又以一个什么样的姿态延续着这里的文明?“古田原始森林依然有着当年的原始生态,成为国家级森林保护区。”“早在1955年就修筑了花树下水库,成为当时华南地区的第一大水库”。“梁化率先成为惠州市最早最大的蔬菜出口基地。”“梁化的梅园今又成为岭南的一大景观。”千年一瞬,古郡梁化又以她另一种和谐的、本真的、美丽的自然生态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古田自然保护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用真挚的情感讴歌了惠东的革命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让历史与现实互释,情感与理性并重是杨城散文的特点之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惠东由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又是惠阳、紫金、海丰、陆丰、香港的接合部。处在这样的特殊地理位置,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咽喉之地,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成立,这个地方更是上演了一幕幕气撼山河,惊天动地的革命斗争史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雁湖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雁湖村是个鲜为人知的客家小山村,坐落在稔平半岛的偏群山窝里。从1923年高维全投奔彭湃参加共产党开始,这个山村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敌斗争。办农会、习拳脚、送情报、筹军粮。小小的雁湖村竟成为惠、紫、海、陆四县一港的地下交通总站。高维全正是那位交通总站长。经过三十年的漫长岁月的战斗,新中国成立了。解放后高维全先后任稔山供销社主任,横沥粮所副所长。1957年退休。这个职务和这位出生入死的革命功臣是否有些不太相称?甚至让人感到愤然不平和难以相信!“是战友忘记了他?是组织遗弃了他?还是……”更多的猜测还没写出。作者的笔锋一转,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把一个老共产党员任劳任怨的可贵品格充分地揭示出来。“有些人可以把军功章当成人生的一次闪光记录,有些人可以拿军功章当成敲门砖,高维全又作如何选择呢?”文章接着说,1966年,李涛将军特邀高维全来京休养,高维全谢绝了。不久,广东军区的邓副政府要安排他到广州干休所疗养,他也婉拒了。而地方党组织多次询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我什么要求也没有,我是穷人家出身,我不能以功臣自居,向国家要这要那。他还说,世上有四种人:一种是有名有实;一种是无名有实;一种是有名无实;一种是无名无实。他就要做一个无名有实的共产党人。作者把这样的一位令人敬仰的老革命战士比作了红满顶上的凤凰树。“你用满腔的热血来执着追求完美,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如果说松树是一种品格,凤凰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说木棉是英雄的象征,那么凤凰树就是涅槃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只有200人口的雁湖村,在高维全的带领下,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至建国前,竟有24个中共党员,共有60余人参加革命队伍,有17人为革命壮烈牺牲,有5人参加了著名的三大战役。直至2005年的雁湖村仍有9人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敌人骂雁湖村是“赤贫村”“赤化村”,我们称雁湖村是“革命村”“英雄村”。杨城是这样由衷地赞美雁湖村的。“这是一种怀念,昔日的红满顶、红军河、王爷庙、大榕树;这是一种阅读,社会的、生活的、历史的、现实的、有形和无形的;这是一种书写,峥嵘的岁月、革命的故事、人间的真情。一行大雁在雁湖村的上空书写了一个个大大的“人”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高谭中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潭中洞是有着“东江红都”之称的革命根据地。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在这条狭长的山坑里就一直响彻着东江农民革命运动的阵阵呐喊和慷慨悲歌。站在这么一块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上,作者又是如何地进行赞美和讴歌?“如果说中洞还有什么特别的话,那就是中洞河两岸的层层翠竹显得非同一般。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像一条绿色的巨龙颇有一种欲腾故潜之势,给平静的山村平添了不少声色和无限活力。竹子长年翠绿、生机盎然、不惧风雨、守信如节,哪怕是开膛破肚也坦然地执着从容,这不就是中洞人的生动写照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匠心独具,另辟蹊径把一河两岸的密密竹林作为情感切入点,用心智展开了联想和抒怀,把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把东江红都的盎然生机、把英雄土地藏龙卧虎后发之势一一揭示出来,让读者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过光荣历史的中洞,走进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中洞面临着的是一场新的战争,那就是打好经济仗。我们如何才不会愧对烈士的鲜血,辜负英雄的土地?“建设一个经济强国才是逝去的人、活着的人和未来的人最终的理想。中洞的山水让我们仰天长啸,让我们壮怀激烈,让我们承担起历史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惠东 港口民兵联</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定知道惠东港口,记得“港口民兵连”这面鲜艳的旗帜,记得海螺声声吹得小星山上的美蒋特务胆战心惊。这是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奇迹。12个全副武装,训练有素的美蒋特务刚刚踏上惠东港口的土地,便落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束手就擒。45年过去了,但人们记忆犹新。杨城在《港口情怀》的文章中写下了当年港口发现敌情时的情况:“搬运工放下了搬运,杂货店的售货员放下了秤杆,饮食店的师傅放下了锅铲,理发工人放下了剃刀,让顾客留下半边头发,正在喂奶的妇女把孩子交给了婆婆……”这是当年的真实情景,放到现今也许难以想象,面对这种同仇敌忾、全民皆兵的围歼场面,别说12个美蒋特务,就是120个恐怕也很难在人生地不熟的港口免遭全军覆灭的命运。海港民兵为国人铸造了民族精神的丰碑,铸造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时代风采。面对这种大无畏民族精神,谁不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作者在敬佩的同时还有更多的感慨和联想。“我对这种精神的敬畏还在于1962年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有过怨言吗?当党和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犹豫过么?还有什么比爱国更重要的呢?这种朴素的情怀,这种无须言说的行动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我们能不感动吗?能忘记么?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时候,我始终坚信兵民是胜利之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历史、对于英雄,他是如此激情四溢,而对于大自然,对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动植物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在《风池日暖好放歌》里他说:“大海啊你好伟大,你能把一个大于你不知多少倍的太阳高高举起;大海啊,你又好残酷,你把一个大于你不知多少倍的太阳摔下去。于你的涛声之中,我听到了你的声音,你的狞笑:“我能把你举起来也能把你摔下去。”难道这就是‘载舟之水也覆舟’的古训吗?”这段从自然界的日出日落和人生的沉浮的内在规律所感悟出来蕴涵哲理的话语令人回味无穷。还有在《赏贝—追溯生命》的章节里,对沙滩上的海贝作了这样的一番议论,也令人眼睛一亮。“你毕竟是被大海遗弃的,但你比那些深埋海底的同胞们幸运得多,因为你能照耀到阳光,看得到月亮,还得到人类的抚摸。”经过了这样的一番类比和思考,反观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顺境逆境的人的心地也许会变得豁达开朗起来。因为大自然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昭示着人类的某种行为。作者接着说:“一阵阵涛声伴随着如怨如艾的叹息,如泣如诉的低吟,沙滩是你徘徊的地方,看得出你对大海的依恋,多少次失落之后,慢慢地你不再依赖,以另一种形式呈现自己的亮色,期望总有一天游人会把你捡起来欣赏一番,追溯一番。这时候你可以骄傲地向你的同类显示自身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歌颂大海对太阳的托举,还是谴责大海对贝壳的遗弃,乃至赞美海龟繁衍生息的强盛生命力,都能引发读者从对应物的表象脱出,进入一种与自然交流,和生灵对话的思想境界,进入一种对人生感悟,对生态和谐的理性思考。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勿须讳言,在行走惠东系列散文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描写古城、古郡、古庙、古刹,由于作者的资料翔实,又在研读和考证上下了一番功夫,显得底气十足,叙述宏大,题材宽泛。历史的、人文的、社会的、文学的、艺术的,满目琳琅,伸缩自如。而到了《风池日暖好放歌名》的巽寮湾,由于缺失了一种支撑文章的厚重历史,作者便写成了哲理小品,再到了《只有香如故》写梅园的文章里又成了抒情体的短文了,至《港口情怀》的篇什中又有了纪实文学的味道。如果是单篇阅读,风格文体的落差所致的感觉并不明显,但把它们排列一起成为一部系列文集,显然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还有一个问题由于涉及的古刹古庙较多,古刹古庙除了厚重历史以外,更多的积淀来源于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儒、道、佛各有千秋,它的内涵和精义很难让一个人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脉络和通晓其理,故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离奇现象,在民间往往被称之迷信。科学和迷信从来就是近在咫尺,当对自然界出现的某些奇怪现象,人们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时,又只能把它归功于神的作用,佛的作用,天地灵气的作用。在叙述和议论类似现象的时候,对谁都是一个很难把握和定位的敏感话题,故作者也无可避免地有些犹豫和底气不足,个别地方甚至有些牵强,有些语句的表述也有待斟酌。但不管怎么说,杨城的行走惠东系列散文己为我们作出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他背负着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行走在惠东的山水之间,留下一长串深深的脚印,也留下洋洋十余万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祝愿杨城走得更勤更远,为我们写出更多情感与理性并重,哲思与雄辩兼备,历史与现实碰撞,远古与当代交融的游记散文。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行走惠东》序言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图片载于《百度百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雪,男,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广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等报刊;出版《东征!东征!》《时光印格》《东坡寓惠诗文选注》《穿越封锁线》等13部,先后获“冰心散文奖” “人民文学征文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图书奖、电影编剧奖、广东红色日记最佳纪实奖、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等。有作品收入《当代散文精品》《高中语文阅读训练》《高考模拟试题》《中国散文排行榜》。现任惠州市作协主席,《东江文学》主编。</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号所转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及原版权所有者,仅作分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制作:陈 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编审:杨 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二审:黄伟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终审:陈 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