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悄然流转,回首七十年代子初,我们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踏上了那神圣的三尺讲台。那时的我们,青春洋溢,激情满怀,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八、九十年代,我们已然成为教育教学骨干,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那时一周住校六天六晚,生活几乎与校园融为一体。清晨六点,早操的钟声准时响起,开启了充满活力的一天。夜晚,在微弱的煤油灯光下,我们认真备课、阅卷,常常忙碌到深夜。校领导为严谨教风,轮流查堂记勤,从不懈怠,以确保严格井然的教学秩序。</p> <p class="ql-block"> 在那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的年代,繁重的工作量从未让我们抱怨和退缩。我们初中语文老师要教两个班级,英语老师教三个班是家常便饭,物理老师承担四个班级的教学任务才算满工作量。每周三次家访必不可少,常常是亮着手电穿梭在乡村崎岖不平的小路上。只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家境情况与家庭表现,求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共同为孩子们的成长助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每周三个晚上的教师例会、集体业务学习(或教研活动)和政治学习雷打不动。在这些常规活动与学习中,我们交流教学经验,提升专业素养,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之常创常新,与时俱进。每学年一次的全面考核和每学年一次的教材过关考试,是对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检验,也是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老师,没有补课费,也没有家长送礼的风气。工资微薄,在三十四元五角至五十二元五角之间,更没有什么效益奖、年终奖之类的激励。但我们却满腔热情,呕心沥血地工作。因为我们深知,教育是一份神圣的事业,关乎着孩子们的未来和国家的兴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终时,一张“先进工作者”或“优秀班主任”的奖状,便能让我们皆大欢喜,因为那是对我们一年辛勤付出的认可和鼓励。如今,岁月已逝,但那段为教育事业拼搏的日子,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用青春和汗水,书写了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那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我们人民教师用血汗染就的风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