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怀古

李红帆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往三门峡的初衷是奔着地坑院去的,完成攻略之后,才发现要去的地方不仅仅是地坑,仰韶遗址要去、庙底沟遗址要去、虢国遗址要去、崤涵古道要去、函谷关要去、三门峡大坝也要去……,嗯,要去的有点多,走吧,随我下马看花去。踏入三门峡,一扫往日阴霾,连日来的风雨兼程戛然而止。晚霞在窗外招手,心情疏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去了三门峡才知道,古时的陕地并非只是如今的陕西,而是指三门峡的陕州。陕州的历史很久远,距今6000年左右,人类群居部落就出现在此,黄帝铸鼎在此,大禹治水在此,夏分九州在此,古时陕地属豫州,而豫州位于九州之中,由此可见陕州早已奠定了自己在华夏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后来,在周成王时期,为了更好治理国家,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陕州以东由周公治理,陕州以西(陕西),由召公管辖,立石柱为界,界碑亦由此而产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陕州以东,现在的三门峡市陕州区,这里有一座座“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的群聚院落,是黄土高原特殊地理形成的特殊民居,是人类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下图为1936年德籍邮政飞行员从空中拍摄到的陕县南部的地坑院</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盯着这组以鹰的视角看到的民居,我被震撼到了,挪不开眼,但双脚又迫不及待的想往坑里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坑里,我仰望天空,想象当年飞机掠过的情形,飞行员看见的是无数个神秘的黑洞,而我的眼里则是一块方形的蓝天上有一架蜻蜓盘旋,我们互为惊讶:天外来客?地坑院落大大小小不等,内涵大同小异,犹如地面的四合院一样,生活中该有的都有,包括水井。</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视频为其中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地坑若要溯源,得追溯到中国旧石器的穴居时代了,古猿人洞就是地坑的雏形,后经逐渐的演变进化而如此。据传地坑院的历史大约有四千年,发展于秦汉唐,成熟在宋元,全盛在明清,如今虽然焕然一新,却无人再居,“沦为”热门景点。我在每一个地窖坑里循环,突然想到了福建土楼,一南一北,一凸一凹,一阳一阴,然后,嗯,想到了太极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到太极图,就想到道家,想到道家,就想到道家的鼻祖老子,想到老子,必然就想到了函谷关。函谷关是老子“万经之王”的世界哲学名著《道德经》的出处地,也是道家的发祥地。老子和孔子曾有交集,孔子曾向老子三问(问道、问德、问人),但最终他俩诠释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经典正解,成就了道家和儒家两个不同门派的伟大创始人。若问老子姓什么,曰:“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太初圣宫,是当年老子写下五千言的地方,最初叫太初观,始建西周,后唐玄宗御赐天宝观,到了宋崇宁四年又改为太初圣宫,代代都在维护修葺。相传在东周的某一天,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日出东方,紫气东来”,意识到有圣人将至,便日夜守候,果然等到了骑青牛而来的老子。老子在出关前,被尹喜的诚意打动,应了请求,在这里写下了《道德经》,其内容强调人地天道之间的关系</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说来话长,需自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函谷关始建于周,因在谷中,深陷如函而得名,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隘之一,后被曹操新建了潼关而废弃,虽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关隘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作为曾经的雄关要塞,以及围绕它发生的历史事件,已深深植入国人的记忆里,这里是成语“紫气东来”的出处,是“鸡鸣狗盗”的发生地,是“公孙白马”的诡辩空间,是“玄宗改元”的梦释处。消失的虽然消失了,但留下的始终会留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比如,这段城墙。函谷关是以关为城,以城为关,整体为不规则长方形的城,当年城有四方城墙护卫,如今2000多年过去了,这段南城墙依然站在城头,顽强守候,等待我们到来,一叙前缘。古人智慧非凡,勘测鉴定,城墙是用糯米汁和土混合后夯打而成,中间还加了石块儿、瓦片等加固,竟可以久攻不破,千年不衰。那么,比他遥远数倍的古人又如何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去了仰韶村的仰韶文化遗址窥探,这是远古人类重要的中心性聚落遗址,距今大约5000至7000年,持续大概二千年左右,是被确认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令人惊叹的,是人类从游猎采集生活向定居农耕生活的转折期,从大量出土的文物考古可见一斑。做好了要在博物馆和现场展厅大饱眼福的准备,却留下遗憾,博物馆和展厅因升级维建全部闭馆,缘分未到,那就在广袤的遗址上踱步,吹一吹远古吹过的风,走一走远古走过的路,看一看远古看过的风景。</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仰韶遗址很大很大(看下图),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在遗址公园里随便东走走西逛逛,都要以小时为单位来计算,如果博物馆、遗址展厅开放,于我来说,恐怕要以天为单位了来规划了。不过,我喜欢。</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2000多年前裸露的陶片,牢嵌在步道边的山体上,离我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在她面前伫立了许久,控制住了抚摸她的冲动,无声的盯着她问:当年是我打碎你的么?你身上可否还有我前世的指纹?为什么不给你上色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彩陶,是仰韶文化石器中精美绝伦的陶器之一,极富艺术个性,我一眼就能辨别,这源自爱逛博物馆锻炼出的眼力,此件为庙底沟博物馆展出的复制品。美是一种轮回,流转于人世间,从远古到今朝,交替交融交织,我是远古,远古是我。</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庙底沟博物馆,弥补了仰韶博物馆的遗憾。仰韶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庙底沟是中期,这让我想到了古蜀的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也是如此。博物馆参观的人寥寥无几,我安心的看了个够。从博物馆出来后一直在寻遗址,直到遇见一保安方知,遗址已全部回填建成了眼下的公园,原来如此,这一圈没白晒,是跟远古人同款日光浴。离开时,捡了地上一块小石子带回家做了纪念。</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庙底沟博物馆内容另篇分享)</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本来是把“考古”作为三门峡行程的主流,结果只能怀古了。虢国遗址与庙底沟遗址同款,都是把博物馆建在遗址之上。虢国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神农之后于焦,为焦国,焦国是陕地历史上第一个封国,位于陕州老城旁;继封周文王之弟虢仲于虢,为虢国,在今三门峡市区。</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虢国博物馆内容另篇分享)</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何此地称三门峡?传说大禹在洛阳把龙门山劈成两半后,河水呼啸而去,却在这里被一座砥柱山拦住,大禹走马观势,然后,又是一挥神斧,劈开了三道峡谷,凿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门,河水分流包山而过,故称为三门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终于从古代转悠出来,到了三峡大坝,临时放弃坐轮船的计划,改道去观景台6号,俯瞰“中流砥柱”。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大坝护城。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的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走的是“逆反”路线,汛期泄洪,旱期蓄水(发电),担负着对黄河下游的保护重任,至今运营45年。在我离开后的几天,三门峡大坝开闸泄洪,遗憾错过了一览怒涛翻滚的磅礴壮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观景台的制高点,有一座被保护起来的文物,从碑刻介绍得知,是抗日碉堡,国民革命军第36集团军为抵御日军而修建的防御工事‌。碉堡依山而建,共布设3个射击孔和多个弹药存放窝,其中最大的射击孔正对北岸渡口‌。如今的碉堡与美丽安宁的景区有些格格不入,但同时,一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砸在胸口,情不自禁的双手合十:愿世界和平。至此,游三门峡结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结束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门峡估算时长失策,后面的行程难改,于是,“一白一红两灵神”没去,“一城一路两天险”没去,达摩悟道圆寂的“空相寺”没去,好多地方没去,相信有缘的总会再见,更期待日后随心所欲的自由。近年来,特别喜欢探寻古迹,它究竟会带给我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每次从历史隧道穿越回来,心情就特别的放松,也越来越无畏生活的变故,或者说,面对困境超然了许多。</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