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烟袅袅 母爱绵绵

胡昌德

<p class="ql-block"> 炊烟 时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故乡的炊烟,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轻轻描绘在我记忆的深处。它不张扬,不夺目,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和温暖。对于长期远离故土的我来说,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岁月长河中永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儿时的清晨,炊烟袅袅升起,和薄薄的云雾融合在一起,村庄被轻纱似的烟雾笼罩着。路边的杨树被一丝丝一缕缕的炊烟缠绕,炊烟在树叶间隙里飘舞升腾,为古朴的村庄添上一抹温馨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伴随着炊烟的升起,沉寂一夜的村庄便活跃起来,充满了生气。鸡鴨争先恐后啄食,有那不安分的公鸡扑扇着翅膀追逐、调戏母鸡。猫狗跳前蹦后,猪也哼哼唧唧拱着主妇的腿闹着要吃食。在生产队长“开工了,开工了”的吆喝声中,男人们扛着犁耙、牵着耕牛,女人们手持锄头怱怱忙忙去地里干活。二哥和我赶着为生产队饲养的两头牛,去襄河堤上放牧。晶莹的露珠在草尖上闪烁,周围空气十分清新,牛儿悠闲地啃食着新鲜的青草,不时打着响鼻。</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忙碌的一天在升腾的炊烟里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天空渐渐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橘红色,夕阳的余晖洒在田野上。农民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作,开始收拾工具,他们或扛着锄头,或牵着耕牛,说说笑笑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一群小朋友,背着装满猪草的篓子,满怀喜悅之情,你追我跑疯逗着往家赶。</p><p class="ql-block"> 炊烟从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上升,与晚霞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柴火和饭菜的香味,那是家的味道,是一天劳累后最温暖的慰藉。随着夜幕降临,牛羊归栏,鸡鸭回笼,村庄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家家户户开始分享晚餐。这是一个简单又充满温情的时刻,是乡村生活最朴实无华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每当忆起故乡的炊烟,就会想起那充满烟火气的味美可口的食物。大哥常领着我们在灶火里烧烤馒头、粑粑。我们用火钳夹着馒头、粑粑在柴火上燎烧。烧烤过的馒头、粑粑,色泽金黄,上面布满焦斑,外皮酥脆,内里柔软,散发着浓郁的麦香气。我们还在灶里烧烤玉米、红薯、芋头。我们把玉米、红薯、芋头放到火灰窝里,再将火灰覆盖在上面。一两个小时后,这些食物就在火灰里焖熟了。烧烤的红薯、芋头,外焦里嫩,甜而不腻,口感软糯。</p><p class="ql-block"> 母亲往往在饭蒸熟后,再往灶里加把柴,将饭在锅里再焖一会,锅底就会结一层金黄色的锅巴。这锅巴也可随饭盛到碗里吃,锅巴的焦脆和米饭的软糯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丰富的口感体验。也可将锅里的饭盛到筲箕里,将米汤倒进锅里,和锅巴混合成锅巴粥,吃起来喷香喷香。</p><p class="ql-block"> 现在城里流行的各种烧烤,虽然加了众多调料,吸引的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我感觉远没有儿时灶火里烧烤出来的食物味美,因为它缺少柴草的芳香和乡土、薪火的传统滋味。</p><p class="ql-block"> 还有在那灶里用瓦罐文火煨出来的鸡汤,加上糯米、红枣,撒上香葱。端上桌来,顿时香味四溢,肉质鲜美,汤汁醇厚,回味悠长。几十年来,我到过无数城市,上过数不清的酒楼餐馆,喝过各种鸡汤,但都比不上故乡土灶文火煨出来的瓦罐鸡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烟火的地方必有人家。炊烟袅袅,是家庭温暖的标志,是生活气息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母亲堪称我们家司掌烟火的女神。清晨,天蒙蒙亮,母亲就轻轻起床了。她先是清理食材,尔后点燃灶火,把柴草叉进灶膛,火苗欢快地噼里啪啦作响。浓浓的火光,映红了母亲的脸庞。烟翻卷着涌进烟囱,从屋顶的烟囱口冒出淡淡的白,随着风儿扶摇直上,款款深情地去拥抱远方的早霞。</p><p class="ql-block"> 锅碗瓢盆的碰击声,母亲的呼喚声,催促我们起了床。吃过母亲准备的早饭,背上书包去上学。母亲则解下围裙,拿上农具去生产队做工。夕阳西下,母亲再次回到灶台前,像炊烟那样周而复始地流连在自己温馨而清贫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炊烟是母亲对儿女的呼唤,是母亲连接着儿女的一条长线。儿时的我们,都比较贪玩,往往玩着疯着就不知道时间的早晚。但只要看到家里的烟囱冒出了炊烟,或者听到母亲的呼喊,就急忙回家吃饭。后来久住外地,总是渴望看见故乡那缕缕炊烟,渴望听见母亲亲切地呼喊“昌——德——回来吃饭”!</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当时非常贫困,母亲凭着她单薄的身躯、一双小脚,养活着老的老小的小的六口之家。虽然生活非常艰辛,常吃糠咽菜,但母亲总是千方百计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再苦再累的日子,炊烟照常日复一日地升起。</p><p class="ql-block"> 烟火粗糙了母亲的双手,褪尽了母亲的红颜,皱纹一天天爬上了母亲的脸庞。只有炊烟懂得,母亲皱纹里镌刻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和辛酸。</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母亲司掌的炊烟里慢慢成长,又在母亲司掌的炊烟中飞出了家园,飞离了故乡。</p> <p class="ql-block">  炊烟如同一根没剪断的脐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p><p class="ql-block"> 十八岁时,我当兵了,一当就是二十四年。每当夜深人静时,心中涌起对故乡深深的思念。炊烟,那淡淡的,带着柴火香气的烟雾,仿佛是母亲温暖的呼喚,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我的心头。那炊烟,是故乡最朴素的符号,是母亲最温馨的守候。</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八年五月,当兵四年半的我第一次探家。随着急驰的火车驶近武汉,离家乡越来越近时,心中的激动和期待也随之高涨。接近旁晚,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远远望见村庄袅袅升起的炊烟在微风中摇曳,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我加快脚步,终于回到了久违的家。见到母亲时,我激动地流出了眼泪。母亲眼神中充满惊喜和慈爱,忙撩起衣襟擦眼睛。炊烟、母亲、家,这些简单的元素构成一幅最美的画面,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最深切的慰藉。这就是回家的意义,这就是亲情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母亲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她的身影在蒸汽中若隐若现。锅铲与锅边的碰撞声,水沸腾的声音,油花在锅里跳跃的噼啪声,构成了一曲家庭交响曲。我则象儿时一样,坐在灶口前的小凳子上,边添柴加火,边和母亲唠嗑,十分开心温馨。不一会,桌上摆满了母亲精心制作各种佳肴。二哥、二嫂、幺弟、还有侄儿侄女围满一桌,有说有笑地吃着团聚饭。</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转业地方工作,无论身在何地,炊烟总能喚起我对母亲、对家的回忆。炊烟,是归家路上最温馨的指引,也是远方游子心中最柔软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我们家庭的中心和灵魂。她司掌的烟火,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每一个角落,温暖了每一颗心。她不仅是家庭的支柱,更是儿孙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炊烟,哺唷了一代又一代人。由于她的精心呵护,我们家由一棵羸弱的小树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人丁兴旺,四世同堂。</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母亲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每当春节团聚时,母亲总要帮儿媳们燃起烟火,亲手做出她最拿手菜肴。安排我们儿子儿媳八人坐一桌,安排孙儿孙女围一桌。在烛光闪耀,香烟袅绕的热烈氛围中,四世同堂陪伴着母亲,令她无限欣慰,令全家人无比感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炊烟,是母亲在灶台上精心培育的花朵,它绽放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炊烟是母亲用生活书写的无言诗篇,它不要华丽的辞藻,却能深深触动我们的心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