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11日-13日,我们一行15人在长城旅行社张澄董事长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下,开启了赴堪培拉国家美术馆观看高更展精品团的艺术之旅。</p><p class="ql-block">策展人很专业,展品从《你好·高更先生》开始,然后追随他走过巴黎、鲁昂、布列塔尼、塔希提岛、马奎萨斯岛的踪迹,把高更的作品一一展示给观众。</p><p class="ql-block">精品团的成员都对高更独特的构图与丰富的色彩赞叹不已,收获满满,都说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城旅行社高更展宣传頁</span></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 Paul Gauguin 是法国后印象派艺术家,本次堪培拉高更特展展出了130幅高更的杰作,来自全球65家美术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堪称高更作品的“全家福”。</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路行驶来到堪培拉国家美术馆,大家一起先拍个集体照,留下一个永久记忆。</p> <p class="ql-block">下面分享艺术爱好者参观高更画展的观后感,排名不分先后,按交作业的先后排序。</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作品《红色屋顶》《静物与扇子》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阿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色屋顶的景观》1885 油画 高更 鲁道夫·施泰赫林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带有红色屋顶的景观》(Paysage avec toit rouge)创作于1885年,这幅画作体现了高更在巴黎时期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独特表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色彩、构图以及文化融合的独特理解。</p><p class="ql-block">他通过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氛围,而非仅仅再现自然,这是一种情感的载体。高更选用了恰到好处的红色来呈现屋顶,这使整幅画的色彩变得艳丽多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他巧妙地将树干以一张脸的方式表现出来,似乎是在暗示万物皆有灵这一观念。</p><p class="ql-block">他将景观画提升为一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工具,展现了高更作为一位大艺术家的卓越才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静物与扇子》1889 油画 高更 奥赛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静物与扇子》(Nature morte avec éventail)是他在1889年创作的一幅画作,展现了他对色彩、构图以及文化融合的独特理解。画作的主要物品包括水果、花瓶和一幅精致的扇面。每一件物品都被赋予了独立的色彩与质感,构成了画面内的微观世界。</p><p class="ql-block">扇子作为东方风格的图案暗示了高更对异国文化的兴趣与包容,而花瓶则以一只兔子和一个女人跳舞来表达。这幅画可能暗示着他对大自然与人类,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思考。高更通过这种手法展现了一种更加抽象和象征性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高更在1885-1900年期间画过约20幅以静物扇型为主题的作品,他经常结合自己创作中最喜欢的物品来个性化作品,具有装饰性的效果,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作品《普尔杜农场》《静物与希望》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程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普尔杜农场》1890 油画 高更 NGA</span></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的巨作首次登录堪培拉,使我们有幸亲眼目睹高更的杰作。</p><p class="ql-block">高更的这幅作品《普尔杜农场》(" Farm at Le Pouldu Farm"),也被称为《蓝色屋顶》(The blue roof),是其1890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近日澳大利亚国家美术馆 (NGA) 以 980万澳元将其收购,它将永久保留在NGA。</p><p class="ql-block">高更于1886年首次前往法国西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并在那里发现了普尔杜(Le Pouldu),一个位于大西洋沿岸的渔村。1889年,高更再次来到普尔杜,并居住了大约一年时间。这期间,他对普尔杜宁静的乡村生活和原始风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作了许多作品来表现当地的自然美景和居民的生活。这幅《普尔杜的农场》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高更在这幅油画中使用了大胆的色彩对比,橘色、蓝色、绿色,这种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宁静的氛围是这幅画的核心。蓝色屋顶在画面中显得尤为突出,蓝色通常与宁静、冷静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高更对这片土地的心境,他捕捉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静谧。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这也正是他想表达的。</p><p class="ql-block">此外,高更在这幅画中运用了几何化的形式来描绘房屋和周围的景物。三个屋顶的房屋呈现出清晰的几何形状,与地平线、树木和田野形成了对称, 非常协调。整个画面构图紧凑、和谐,充满美感。</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穿蓝色衣服的妇女与两只狗共同构成了一幅生活的场景,它反映了高更对普尔杜乡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内心感受。妇女的形象是画面中的一个焦点,象征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尊重和向往,而两只狗则为画面增添了温馨的氛围与动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静物与希望》1901 油画 高更 米兰私人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梵高的《向日葵》系列非常著名,而高更虽然也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但他的《向日葵》并不像梵高的作品那样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梵高在《向日葵》的作品中使用大胆和激烈的笔触,传达他内心的情感波动,以及对生命、热情、希望的表达,而高更的《向日葵》使用简洁、平稳的笔触来勾勒形象,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平静和有序。相比于梵高的强烈情感表达,高更的笔触显得更为内敛和沉稳。通过柔和、均匀的笔触,高更在作品中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情感氛围。两位画家对向日葵的描绘反映了他们各自的艺术追求和性格差异。</p><p class="ql-block">此外,这幅画还颇具特色,高更将著名艺术家夏凡纳的《希望》作为画中画融入《静物与希望》中,进行了多层次的表达。向日葵象征的是生命力,但也暗示生命的短暂性,而《希望》象征着面对死亡时的信仰和期待。高更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探讨生与死、希望与绝望之间的对立关系。</p><p class="ql-block">高更的这幅油画于2011年6月2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超过1,0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拍卖行没有公开购买者的身份。我们这次在堪培拉NGA幸运地看到的这幅作品,展签上标明展品来自米兰的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今年6月,我曾去法国南部旅游,特意拜访了高更与梵高曾经共同生活过62天的阿尔勒小镇,当时正值薰衣草和向日葵盛开的时节,让人沉浸在梵高与高更当年的艺术氛围之中,想象他们在这个充满色彩和阳光的小镇上共同创作,捕捉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场景。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也是想更深入地理解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作品《在沙滩上》《高更自画像》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顾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沙滩上》1891 油画 高更 奥赛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塔希提岛Tahiti(又译大溪地)位于南太平洋中部,是法属波利尼西亚Polynesie 群岛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后印象派大师高更为了潜心钻研当地的风土人情,曾经先后三次(1891/1893/1895)远赴塔希提岛,追寻自由淳朴的原始生活环境,参与当地土著人的社交活动,逐渐融入他们的圈子。</p><p class="ql-block">这幅《在沙滩上》油画作品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上创作的第一幅艺术作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作品描绘了两位塔希提少女坐在金色沙滩上的休闲场景。</p><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画面左侧那位头戴象征波利尼西亚的提亚蕾花的少女,她身穿白色的无袖背心,裸露出被日光晒得褐色健壮的手臂,下身围着一条塔希提岛式的红底白花裙子,她闭着双眼,倾听着翻滚的海浪声,陷入了沉思;右侧的便是高更与之同居的少女 - 泰哈玛娜Tehamana,她穿着一件保守的粉色传教士式连衣裙,双手拿着晒干的棕榈叶*(编草帽),可能是第一次为高更作模特的缘故,泰哈玛娜的眼神中流露着一种无所适从的表情。</p> <p class="ql-block">高更的这幅《在沙滩上》画作,我感觉画家对色彩颇为执着:墨绿色的海水与柠檬黄的沙滩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塔希提岛少女的淳朴原始之美,高更使用明亮的调色板,给人带来阳光海岛的视觉享受,这正是马蒂斯Matisse在20世纪初创立野兽派的艺术源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堪培拉国家美术馆工作人员正在悬挂这幅画作</span></p> <p class="ql-block">高更超越了眼前的现实,对人物的近距离构图,犹如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在伊甸园般的环境中,用两种款式的服饰暗示了两位少女的不同文化身份,向观众传达西方文明入侵后,塔希提岛未来所面临的不确定性。高更融入了象征主义风格,抒发了他对那个遥远的热带原始世界的怀旧之情。</p><p class="ql-block">高更为了实现他的绘画之梦,虽然失去了作品之外的一切,却为世人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遗产……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基督教传教士引入棉纺织品之前,塔希提岛上的土著人的服装是用树皮制作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有黄色基督的自画像》1889 油画 奥赛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高更1889年在布列塔尼期间,遇到了天主教徒、艺术家埃米尔·伯尔纳和他的妹妹玛德琳,伯尔纳兄妹对高更的作品产生了影响。伯尔纳用平涂的色块和黑色轮廓的简化形象来表现布列塔尼村民和风景,启发了高更采用类似的创作方式。玛德琳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向高更介绍了当地教堂的艺术。或许是受此影响,高更开始在创作时加人了宗教元素。在这幅高更的自画像中,高更将自己的头像置于两幅艺术作品背景之间,具有宗教性和原始性。</p> <p class="ql-block">画中的人像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三的画幅:鹰勾鼻,方脑门,深邃的眼睛,魁梧的身躯和飘逸的长发。画家意在打造一个放荡不羁、充满野性、游离于世俗之外的男子汉形象。</p><p class="ql-block">右上角的背景是《怪诞的头像》陶瓷花瓶(1889年,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这个陶瓷花瓶原本是高更送给伯尔纳的妹妹马德琳的礼物,但她婉拒了这份情意,因为她知道高更已经有家室儿女,后来她嫁给了另外一位艺术家查尔斯·拉瓦尔Charles Laval (1862 – 1894) ,他也曾经与高更一起在布里塔尼创作绘画。画面左上角是作品《黄色的基督》的局部图,而这幅画的灵感来自阿旺桥特雷马洛教堂Notre-Dame de Trémalo 展示的彩木耶稣受难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特雷马洛教堂里的彩木耶稣受难像 </span></p> <p class="ql-block">背景中的两幅作品实则是镜面反射的效果。画中的耶稣形象线条简单明朗,双臂过长几乎变形,颇有些许抽象画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黄色基督》1889 高更 布法罗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从构图方面来讲,高更受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他用黑线勾勒出人物身躯的轮廓,使形象变得更加高大魁梧,人物几乎占居画框的主要位置,突出了自画像的主题;他用三种不同的色彩区域 - 黄色、橘色和蓝色,使画面的色彩变得更加丰富,身穿蓝色套衫的画家,在黄色与橘色的衬托下,显得十分优雅;印象派艺术家擅长以敏锐的技巧捕捉色彩的细微差别,如今对高更来说已经不再重要。高更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既他的情感以及他对世界的理解。高更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借鉴了天主教的主题,形成了神秘莫测与象征主义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作品《三个塔希提人》《演奏家》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张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三个塔希提人》1899 油画 高更 苏格兰国家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本次堪培拉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特展我们得以欣赏到来自全球各地珍藏的130幅高更的杰作,特别是西方艺术史专家顾睿先生为特展做导览讲解,大家对后印象派大师有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升了对作品的欣赏与认知水平,我们是何等幸运。顾老师布置作业让每位团友选两幅作品写观后感,阅读了一些资料并请教了美院老师,附上两幅大作的心得。</p><p class="ql-block">高更的《Three Tahitians》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鲜艳的色彩运用和对塔希提人日常生活的理想化呈现。</p><p class="ql-block">在这幅画中,高根描绘了三位塔希提人物,姿态优雅,背景为塔希提的自然风光。人物形象简洁而富有力量,犹如古希腊的石膏雕像,色彩大胆而明亮,仿佛人物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这幅作品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理解高更艺术与他所处时代文化碰撞的重要作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演奏家》1894 油画 高更 巴尔的摩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1893年8月,由于继承一笔遗产,高更短暂回到巴黎,他在艺术家及布列塔尼人聚集区蒙帕纳斯租借了一个画室。每周四,他都会邀请朋友圈的艺术家、音乐家和诗人来社交。大提琴手弗里茨·舍恩克鲁德定期参加,高更根据他的照片创作了这幅《演奏家》。</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高更对色彩的处理,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大提琴的色彩以鲜艳的塔希提红色和橙色为主,蓝色西服为辅,高更通过这种大胆的对比色彩,成功地传达了他所喜爱的那种原始而奔放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我选的两幅画的感悟:</p><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在塔希提时期的画作展现了他对原始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对传统西方绘画的反叛。</p><p class="ql-block">【关于构图】1)简化的构图。他常常将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体置于中心位置,以突出主题。高更喜欢用大面积的平坦背景或简单的线条来分割画面,这使得观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在主体上,而非背景细节;2)平衡感。他有时会将人物或物体对称地排列在画布上,例如大提琴这一幅。 </p><p class="ql-block">【关于颜色】他会用鲜艳的红色、黄色、蓝色和绿色来表现土地、天空和植物,打破传统的自然主义色彩规则。 </p><p class="ql-block">【关于线条】强调轮廓线和简化形体。</p><p class="ql-block">【影响】原始主义(Primitivism):高更的塔希提作品是原始主义的经典范例。通过描绘塔希提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高更试图寻找一种未受西方文明腐蚀的纯净艺术形式,这种探索在他画笔下表现为对原始文化的理想化和赞美化。</p><p class="ql-block">此次堪培拉之行收获颇丰,特别感谢顾老师让我们对后印象派与高更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恩!</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作品《我们从哪里来》《大树》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许晓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从哪里来》习作 1898 水彩 高更 布朗利河岸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本次画展中,虽然没有看到高更最杰出的也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具成就的一幅杰作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但却看到了高更为准备画这幅油画的水彩习作,十分难得,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收获。</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来对比一下高更已完成的这幅巨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1898 油画高更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充满哲理性的大型油画。在斑驳绚丽、如梦如幻的画面中,暗喻着画家对生命意义的追问。</p><p class="ql-block">从这幅画中,有三组人物从右到左分别代表了童年、青年和老年,这个排列象征着人类出生、成长、死亡的三个过程,分别对应了画作名称中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和“我们到哪里去?”。</p><p class="ql-block">右下方三个女人和一个睡着的小孩子,象征着人类的诞生。在画展中看到的习作里这个小孩子只有一个模糊的形象,尚未完成。中间一个采果子的年轻人,象征着人类的发展阶段。左下方蹲坐的一个蜷缩、抱头、满头银发的老人,则象征着生命的尽头。</p><p class="ql-block">这是典型的象征主义的三段式表达方法,只是画面中还有其他的人物,我们能从画中看到高更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以及他对自己、对家人、对生命的反思。</p><p class="ql-block">再看画中的第一个人物:睡着的小孩子,这里应该是作者自己的表达,自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三个女人”也就是家人的保护下安全地熟睡着。</p><p class="ql-block">接着长大成人,一方面“采摘果子”自力更生,一方面养活着家人,旁边吃果子的小女孩则代表了家人,两只猫和一只羊则代表了组建的家庭。</p><p class="ql-block">采摘果子的后面稍远一层背景还有一处三人组合,“两个穿着绛红色衣服的人在交流思想。一个巨大的人物形象不自然地蹲踞在透视范围之外,朝着天空举起一只手,并且惊讶地看着那边在交流的两个人,诧异他们竟敢思考自己的命运。”这里应该是高更后期在塔希提岛上的思想,同时也象征着高更在用另一种方式思考属于自己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左下方的三人又构成一个组合,小女孩、年轻女子和老年人,老年人前方一只奇怪的白鸟落在她的脚边,两爪抓着一只蜥蜴,象征着死亡,老年人和白鸟都象征着死亡,而年轻女子侧坐者紧密地朝向老年和白鸟,也即意味着年轻女人朝向死亡。这里应该是代表着高更的女儿的身份,他养育的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但是却过早地不幸逝世,本该成长到银发老人的那一天,结果却没有,于是年轻女子紧密地贴近死亡。后面还有一个小场景是一尊将两只手神秘又奇特地举向空中的佛像,旁边一个穿着绿衣服的年轻女子背对着佛像在倾听佛说。这里佛像象征着神秘,象征着未知,象征着生命的茫然;而年轻女子则再次象征了高更的女儿,女儿倾听佛语,背对着佛像,明显是没有听懂,年轻的生命过早走向未知与消逝。</p><p class="ql-block">用高更的话来说,这幅画“其意义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我再也画不出更好的有同样价值的画来了……尽管它有中间调子,但整个风景完全是稳定的蓝色和绿色。所有的裸体都以鲜艳的橙黄色突出在风景前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树》1894 水彩 高更 阿德莱德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高更的扇面作品《大树》,装饰性而非实用性,反映了他职业生涯中兴趣的广泛性。通常作为纪念品,这把扇子被赠予西班牙雕塑家弗朗西斯科·杜里奥。扇子下边缘的半圆形饰带灵感来自马克萨斯设计,可能是高更用雕刻的碗和棍棒制作的拓片。”</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们在画展的展签上看到对这幅画的介绍。</p><p class="ql-block">从中我们看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明治时期的绘画作品在十九世纪未传到欧洲,影响了当时的画坛,尤其是对早期印象派画家的启蒙。高更似乎对折扇这种独特的体裁非常感兴趣,他所画的《马丁尼克岛风景》《沐浴者》等名作都是在扇形的画布上画的。</p><p class="ql-block">这幅取名《大树》的画作,画面色彩单纯而富神秘气息,平面手法使之富有东方的装饰性与浪漫色彩。在我的印象中,东方的扇面画通常有大量的留白,而这幅画中,整个空间被色彩和物体占满,构图上人物与花卉各据一角,并以相似的红色左右呼应。主题一棵大树和正中间的茅屋达成了画面的平衡感。从中我领略到东西方思维的不同,同样的载体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然而同样给人带来视觉的冲击、心灵的享受。高更的画作喜欢用一些符号,扇面下方半圆形的符号饰纹引起我强烈的兴趣,虽然简介中有说明,但我更愿意把它想像成我国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饰纹,何其相似啊!</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作品《你好高更先生》《静物马头》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管玲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你好高更先生》 1889 油画 高更 洛杉矶哈默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Bonjour Monsieur Gauguin》是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Paul Gauguin)于1889年创作的一幅自画像。当时的高更已经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阿旺桥,与一群艺术家们一起生活和创作。他正逐渐摆脱印象派的影响,开始探索更为原始和象征主义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画面的中心是高更本人,身着高更红的外套,手持拐杖,正与一个布列塔尼农妇交谈。只见高更的姿态和眼神平静自信,画面的背景是乡村的田园风光。高更红的外衣寓意着画家内心对未来艺术生涯的展望和期许。亮橘色的背景围墙传达着他对现代社会的疏离感以及对更为纯粹的自然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画作中的色彩运用,充满了强烈的高更个人风格。温暖的橙色和深沉的蓝色,使画面充满了视觉冲击力。乡村田园风光的色彩饱满,赋予了画面一种内在的能量,使画面显得充满生机而富有表现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可以理解为高更对自己作为艺术家身分的确认和自我介绍,反映了高更在布列塔尼找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他与传统的决裂,以及他对原始和自然生活的向往。看了这幅画不禁让人反思: 我们每个人是否也都应该回归内心,寻找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和谐。</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不仅仅是一幅自画像,更是高更艺术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体现了他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超越和对新风格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静物马头》1886 油画 高更 日本石桥美术馆</span></p> <p class="ql-block">“Still life with horse’s head”是保罗高更创作的一幅具有象征意义的静物画作。</p><p class="ql-block">画面的中心是一颗马头的雕塑,据记载,这是高更从英国买回来的,作绘画之用,其周围环绕着中国木偶和日本蒲扇等元素。这种构图方式在静物画中并不常见,打破了传统的和谐静物画规则。马头作为主要视觉焦点,表现出一种力量和庄严,暗示着某种神秘的宗教性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高更在这幅画中继续展现他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背景色彩丰富且饱满,却并未抢去马头的视觉中心地位。背景扇子的色彩鲜艳,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层次感,同时与马头的冷色调形成对比。整个色彩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美感,也赋予了画作一种象征性的深度。</p><p class="ql-block">马头在许多文化中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力量,牺牲或灵性。在这幅画中,马头可能象征着一种远古的或原始的精神力量,表现出高更对非西方文化和原始艺术的兴趣。周围的人物和彩叶蒲扇可能象征着生命的丰盛和脆弱,形成了与马头的力量之间的对比。</p><p class="ql-block">高更在这幅画中融合了象征主义与印象派,浮世绘的元素,经过主观的诠释和象征化处理,使画面不再拘泥于现实的准确再现,而是通过画面的元素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情感。</p><p class="ql-block">画作中,马头的坚固与永久象征着时间的永恒,而炫烂的背景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脆弱。如此不禁让人深思:我们短暂的生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什么才是真正持久的?它引导我们超越眼前的视觉享受,进入到更深层次的哲学反思中。</p> <p class="ql-block">参观NGA高更画展</p><p class="ql-block">《高更红》观后感 </p><p class="ql-block">文| 俞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红色屋顶》《红帽子》《红盘中的静物》</span></p> <p class="ql-block">“高更红”以近乎鲜艳原色作画为特征的梵高,塞尚和高更的后印象主义画家,是法国近代艺术史上的奇葩。</p><p class="ql-block">我喜欢上“后印象主义”是近些年来的事,而能够爱上后印象主义的“高更红”,则是最近一周的事情。说来愚蠢,艺术爱久了,爱出了一点狂妄。</p><p class="ql-block">八月上旬,由长城旅行社组织,顾睿老师带队,去了澳大利亚首都国家美术馆(NGA)。展品一百三十多件,来自世界六十八个顶级艺术收藏机构,策展人来自鼎鼎大名的法国罗浮宫。</p><p class="ql-block">这次看了介绍,知道高更曾和梵高一起画画,那个伦敦博物馆馆藏的向曰葵的“金黄”色的背景墙,正是梵高为了迎接高更到来,特意粉刷的……为了“梵高的金黃色”,也为了这次的传闻已久的“高更红”,堪培拉之旅,非赴不可。</p><p class="ql-block">这次堪培拉的高更画展策展人,用了原始朴素却又是最大器的方法:从“按时间顺序”展出的一百三十多幅作品中可以看到,“高更红”早期出现在1885年的“红屋顶”(Red Roof )。那年高更37岁,年龄不小,画龄不长,“高更红”的风格,幸许还没有形成。“红屋顶”是写实主义的风景,别致的构图,中间一棵抢眼的大树,横向流动的河溪水,然后,右后角树梢枝鏠里才隐隐闪烁着红色房子的屋顶,绿色树荫的对比衬托下,显现着初露锋芒的“高更红”。</p><p class="ql-block">随后墙上排列着三张以红色为主色调的静物作品:“红帽子”、“红盘中的静物”、“静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静物》 1887 油画 高更 斯特拉斯堡艺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土红色桌面上一些大红色画的小水果,一瓶人头马白兰地和二个绿色的大石榴,写实基本功夫扎实。逼真的酒瓶盖画得和美术院校布置的课堂作业别无二致。这几位大名鼎鼎的“后印象派”大师们都没有受过美术院校的“洗脑”,策展人特意放上这幅作品,我猜是想告诉观众们:高更也有那样的基本功!</p><p class="ql-block">“高更红”指画面以土红,土黄,桔红为主色调作画,辅助以棕红,棕褐,绿褐,蓝褐等画较深色的暗部。高更没有舍弃“形体和光影”,不是简单的“平面图”,仍是用了油画技法无法摆脱的“光影块面”。画家用立体空间的传统油画造型,在叙述心中的故事……无论是画人物,画静物还是画风景。在光影环境中,离不开因为对光线强弱和色彩影响的逻辑关系的叙说,光照的角度和前后,互相影响的结果,造成画面明暗强弱,色彩的冷暖和颜色变化的因果逻辑 ……仍然是“看得懂的油画”不可或缺的根本原因。套用了一个美术术语:正确的素描和色彩关系。色彩强烈,互相冲突却又整体多彩谐和的 “高更红” 使展馆中的作品如此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不受“学院派”洗脑的大师们,非旦在色彩上创新,同时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人体结构解剖学”和“透视”规则。“画心中的画,而不是画看到的画”(Paint what you want to paint,not paint as you see the paint )。</p><p class="ql-block">艺术创作的烦恼,或者说“艺术家的烦恼”远不是“为什么还不能成名?” 或者:“为什么还未被市场承认?”那么简单!仔细读读这次“高更的世界”,精品展的画展标牌最后部分,“我们是谁?我们从那里来?我们要到那里去?”这个人类哲学的“终极三问”出现在用“高更红”绘制的大溪地群𡷊民画像上。大溪地棕红肤色的𡷊民群像,那时候高更生活艰辛,穷困潦倒。“待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p><p class="ql-block">高更在大溪地,梵高已经天堂去了,自己盼发达无望,看看天,看看地,满眼都是这红棕色的大溪地𡷊民,高更娶了当地少女为妻,还有顺从地给他做作画的模特。大溪地阳光充沛,阳光下睡觉,暖洋洋的,猛然一睁开眼,火冒金星,全是红的,不光眼前的𡷊民,天地都是“高更红”……</p><p class="ql-block">观尝高更精品展,同时顺便看看国家美术馆花费巨资收藏的莫奈等其他珍品,渐渐明白了一些欣赏现代美术的道理:这些道理摆脱了我们以往“看画”的常态心里:即像不像?美不美?故事精彩不精彩?……再进一步探讨透视,结构,解剖,色彩……这种停留在“学生心态”的“审美观”,一旦我们垂下自己骄傲的心,学学大师的笔触和步法,一步步靠近梵高“星空”深邃旋转着的蓝色和插在陶罐里的金色“向日葵”,以及朦朦胧胧中的“高更红”!那种振耳发聩喷发的激情……才能让我们在大师精品原作的烈焰照射下,闭眼思考一下,撇开那些不合常理的逻辑思维,那些奇怪的因果关系,静静想一想,为什么大溪地沙滩、房子和少女的“高更红”,竟能让大师蹦出个“我们是谁” 来?</p> <p class="ql-block">堪培拉的酒店与公共场所都把高更画展的海报张贴在醒目之处。酒店大门、大堂空间、沙发茶几,包括书店,都是高更作品的衍生品,是为首都堪培拉的一道靓丽的艺术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首都堪培拉洋溢着浓厚的高更画展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大部分精品团成员都购买了高更特展画册,为堪培拉的经济繁荣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精美的高更画册与介绍高更的艺术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城旅行社董事长张澄女士购买高更画册的喜悦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此次高更精品团艺术之旅,集中观看高更的艺术作品,对高更笔下的橘色印象深刻,成为高更作品的辨识度,也是区分高更作品与其他后印象派大师作品的分色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七位艺术爱好者遇见读者</span></p> <p class="ql-block">通过观展,大家对后印象派艺术家高更有了深入的了解,提升了对高更作品的欣赏与认知水平。</p><p class="ql-block">再次感谢长城旅行社为大家组织了一次丰富多彩、令人难忘的高更精品团艺术之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艺术图片致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瑞士鲁道夫·施泰赫林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法国奥赛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澳洲国家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米兰私人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布法罗奥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苏格兰国家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巴尔的摩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布朗利河岸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波士顿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阿德莱德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洛杉矶哈默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日本石桥美术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奥尔良美术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斯特拉斯堡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本美篇所使用的艺术图片仅为艺术学习与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hvrd6g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巡礼</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ouzyqo"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墨尔本冬季法国大师展:博纳尔画展观后感</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2j3rtqw"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印象派的发源地-巴比松</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gwp41s"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观博纳尔画展,谈体会与感想</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7gusf7"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用一个苹果,我就可以颠覆整个巴黎!</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