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记忆

竹石

<p class="ql-block">  乐清北白象是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前,北白象是一座小镇,仅有东西南北四条街和一条象塔路,并由一大一小两座石桥相互连接。其中西街与北街都很短,可以说在街头随便喊一声,街尾就能听得见。</p><p class="ql-block">  白象小镇河流纵横,河岸迂回,素有“江南水乡”之美誉。我的老家依水而居,房后瓦檐重叠,与碧波荡漾的河水相互映照,清丽婉约;房前斗拱雕花,与青砖铺设的西街彼此衬托,秀美典雅。老家所在的位置通常叫“大桥头”,因为往西十余米就是横跨乐琯运河的白象大桥(旧名白塔大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原为五孔石桥,1971年改成单孔水泥拱桥,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一直是乐清西乡平原的水陆交通枢纽。 </p><p class="ql-block">  大桥的另一端是座小山,其东侧山体颜色青灰,形状狭长,伸入运河,如同伏地吸水的象鼻子,遂称“象山”。靠近山脚的“象鼻尖”有一座与老家隔河相望,距离仅为百米的千年古白塔。故乡地名由它而起,最初称白塔里,后形成集市,取白塔和象山首字改称白象镇。1982年,为区别瓯海的同名小镇,又冠方位字,这才成为以北白象命名的建制镇。</p><p class="ql-block"> 乐琯运河东西流向,呈S形穿镇而过,如果以大桥为节点,则分为南北两段,另外东河、南河、西漳河也刚好在此水域汇聚,形成五河交错的“五龙抢珠”之势。因此,故乡的地貌别具一格,非同寻常。</p><p class="ql-block">运河始挖于唐中期,通衢于南宋,是乐清至温州府郡的中心水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河水依然清澈,我喝的用的都是这条河的水,玩的还是这条河的水。那年夏日,尚未入学的我抱住门板,往河里一放,甩开双脚,几次下来就学会游泳了。此后,我整天像只活泼的小水鸭,往往傍晚未到,就与邻近的孩子一起早早下水,老家旁边的河埠头随即欢声雀跃,水花飞扬。</p><p class="ql-block">据道光《乐清县志》记载:白象老街在茗屿乡十一都。说明清代中期我的故乡白象小镇已有一定规模的街市,晚清和民国初期,商业贸易渐趋兴盛。当时,商业街道以东、西两街和南街为中心,路宽仅4米,总长度800余米。其中西街最为古老,长不足50米;东街与西街紧密衔接成直线状,时间稍迟于西街,东街东段的延伸部分叫东头街,开拓于民国八年前后,东、西街民间称“老街”;南街形成于民国元年(1912)前后,俗称“新街”。东、西、南三条街道呈丁字形。民国十一年和民国二十五年时,南街和西街两处曾遭特大火灾,烧毁商店和民房一百多间,后来重建。北街开拓于民国二十七年,长约40米,宽仅3米,从此四条街道成十字形,西街的白象大桥,通驿道(即象塔路);十字街头南侧的白象小桥(旧名八仙桥)通新街(即南街)。至解放初期,故乡小镇的传统店铺,仅200来间。</p><p class="ql-block">老街最早开设的店铺有东洋、公记、黄德记、黄裕兴等经营南北货兼食品糕点。棉布店有福恒生(后面兼办钱庄)、黄顺利,依次是协顺、徐新新、源康、源利、云裳等。中药店有倪明德、潘三德、松寿堂、天生堂、回春堂、大生堂、二天堂、熙辉医院、同仁医院等。广货日用杂品店有金恒源、张进丰、潘顺发、潘永发、林广丰、林永丰等。酱、酒业有洪昌和、长春和等。百货店有王长春、生活社、诚大等。还有范宝华银楼(是我太爷爷鹤琴公所开)、美乐餐馆、赵顺发、林乾丰面坊;刘永利、陞利文具店、日新照相馆、胡广顺染坊、周太和、吴仁和铁铺等。</p><p class="ql-block">南街最早开张的是陈长丰广货店,店后面办染布坊;施宝盛雨伞店、南北货糕饼店有黄乾记、公久、新德记、公益、联益、公胜等。中药店有瑞芝堂、存仁堂、裕生堂、天生堂、公远医院、仁济医院、长生医院(戈戚阳)、王忠标膏药店等。棉布店有同章布庄,刘大章、施云彰布店等。酱酒业有通生和、泰和、聚和等。还有陈信顺烟店、靝顺甡杂品店、叶美利、金三友、陈万顺鞋店、叶长春香店、支顺发豆腐店、生元馆餐馆、赵广益、林广大杂品颜料店,黄春生、薛永兴油行油漆店(薛永兴后迁东头街)。还有赵永发面坊、周同和打铁铺、孙宝顺、刘阿朋茅竹坦。</p><p class="ql-block">自发形成的小菜市场在新街口白象小桥南首(俗称叫“小桥儿头”)与支顺发豆腐店相邻,有6间店面,是向陈信顺和南岙尚圣石租用的。经营海鲜鱼货、河鱼、河虾、涂货、咸鱼、肉类、家禽、禽蛋等,大部分是露天交易。小菜场周边有赖顺记、公信、张永记、张永利等“十间行”之称的咸鱼行,销售的咸鱼干货是行贩从洞头、三盘等海岛运来转卖。</p><p class="ql-block">白象大桥西北首(今象塔北路)高天和打铁铺前河边有一片空地,专供草柴、木柴(柴爿)木炭等山货交易,俗称“卖柴坦”。永嘉仁溪山区和茗西半山区地方的山民特地肩挑柴担到此销售。樟湾十景之一的“桥头樵市”,即指此地市场,清代洪鲁山先生的诗句“一肩霜叶担头红”,咏的就是此景。柴坦在解放前后持续了上百年,自煤气上市后便被冷落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59年的白象小桥</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960年的白象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白象大桥西南首(今象塔南路)的楼房大都靠山修建,房基要比路面高出半个身体,以致路过的人似乎感觉在楼房门店之下行走,遂叫“楼店下”。旧时楼店下开设的赵记客栈、醉仙楼客栈、交通客栈,都是商贾行旅的寄宿之处。客栈前,河畔水埠平时经常停歇依次排列的船只,场面相当壮观。附近的轮船埠头,每逢航班时间,往来的商客就会很多,更是人流如潮。</p><p class="ql-block">  白象小镇历来就是乐清西乡在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个中心集镇,尽管常住人口估计不到两千,还是非常繁华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人民银行、邮局、供销社、小吃部、馒头店、烟糖店、理发店、草药店、钟表修理店、墨铅画像店、郑氏缸灶店、范氏南货店(我爷爷所开)均在西街。邮局与老家挨得很近,相距不足7米,里边仅有的一部手摇公用电话吸引诸多乡人前来排队使用,场面相当火爆。 </p><p class="ql-block"> 供销社门市部的西首,有个面积不大的“糕儿间”,所生产的糯米板糕,色白味甜,酥香松软,特别爽口,是我最爱吃的故乡特产,也是乡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最为看好的“伴手”礼,享誉浙南整个地区。后来“公记”商号的板糕改成“公记”牌号的白象香糕,并改草纸包裹为彩印包装。作为已有一百四十多年历史单一品种的老字号,它能延续至今,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老家的门口即是农贸集市中心,每天清早都有豆腐担子挑来叫卖。接着,赶集的人从四面八方陆续到达,地上很快摆满装有蔬菜和粮食的箩筐或麻袋,以及家用物品、农用物资。喧闹的场面临近中午,方得消退。</p><p class="ql-block">  老家范氏最早的几间店铺是我的高祖天孝公在道光年间(1845年左右),为开设染布店而建造的二层木结构面街楼房。小时候,我跟随父母睡在街路南侧楼上临街的房间。床前吊着一盏十五瓦的白炽灯,灯罩像倒扣的荷叶,由白色玻璃制成,光洁明亮,称得上老家最为时髦的一件家用电器。</p><p class="ql-block">老家的后院,冬暖夏凉,我喜欢在这里放纸风车,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院子外边是运河的“黄金水域”,河面桨划撸摇,船来舟往。东侧三十米的白象小桥儿头,桥边经常停靠批发瓜果的商船,商贩们会随手将腐烂的水果扔到河里。在那个物质奇缺的时期,我有时经不住诱惑,特意找来竹竿将其划到河边捞起来吃掉。</p><p class="ql-block">  那时农村没通电,只有集镇上的居民才有条件定时“享用”。电厂设在小桥儿头的东冀,夜幕降临,柴油发电机按时“轰轰”响起,不过,晚上十点准时熄火。入冬之际,即有更夫来回巡街时很有规律的梆锣声。那种枕水而睡,听梆入梦的情境,一直教人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故乡民风淳朴,街坊上的人喜欢走家串户,彼此问候;遇到困难必定倾力帮助,相互照顾,人际关系非常融洽。左邻右舍的小孩子也通常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玩耍滚铜板、抓柿娘、斗蟋蟀等民间童戏,日子过得欢乐而充实。</p><p class="ql-block">  然而,三十多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故乡的房子拆建频繁,路基不断外扩,河道变窄,河水变浑,失去了水乡小镇的原有风味。近年来,虽然身在异乡为异客,可每当思念故乡的时候,我就联系少年时期较为要好的朋友,一起去老地方转几下,借此找回儿时的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而今,“五水共治”已让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相信通过政府和广大居民的不断努力,故乡还是能够恢复清波绿岸的生态景观。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说:“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我期待日后重返故乡时,能够再次入水游泳,痛痛快地体验美好的“旧时之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