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文化】汉代铜镜与“昭君出塞”

耕者

<p class="ql-block">内蒙古清水河县博物馆展陈的汉代铜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征集于民间。对于在北疆内蒙古地区发现或出土的汉代铜镜,与历史上“昭君出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古人正衣冠之镜是由青铜铸造的青铜镜,至汉代已形成灿烂的铜镜文化,除了作为生活用品外,汉代铜镜还被当作彰显身份的特殊象征物被王昭君带去了匈奴。</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54年北匈奴呼韩邪单于被其兄打败,为了自身安全便归附汉朝迁于光禄塞(今内蒙古固阳县、乌拉特旗一带)居住。竞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天子,以尽藩臣之礼,同时自请为婿:“愿婿汉氏以自亲”。意思是“我愿做汉家女婿,与汉进一步巩固亲近关系”。汉元帝认为与呼韩邪实现政治上的联姻,可使我北疆边境“长久无兵事”。于是遂将宫女王嫱(字昭君)赐于呼韩邪为妻。为体现汉朝对匈奴政治上的信任和支持,汉元帝将“建昭”年号改为“竞宁”,意思是希望边境安宁。昭君出嫁匈奴,既是和亲使者,也是我汉朝中央的代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王昭君出塞了。呼韩邪得到汉朝的支持保护,大为欢喜,封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匈奴人得到了昭君,汉匈两家从此是一家了。</p>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出塞路线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根据众多遗留文献和研究成果,昭君出塞路线走的当为丈夫当年入汉觐见之路,所过郡县有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等,就是今天的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区。所走道路为秦始皇所筑的秦直道,和亲队伍或乘骑或坐车,一路奔波进入匈奴境地。</p><p class="ql-block">王昭君入嫁匈奴后,与匈奴各阶层展开了广泛的接触交流,教他们学汉字,表演汉族歌舞,将象征高贵的铜镜赐与匈奴妇女。匈奴妇女得到汉族铜镜欢喜异常,仿佛从“失我焉支山妇女无颜色”,中又看到了美丽的容貌。在王昭君的影响下,汉匈和平局面持续友好了半个世纪。</p><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王昭君出塞对巩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和平交往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对推动汉匈民族在文化认同、深度融合,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铸牢奠定了历史性基础。第三,匈奴归汉屯住朔方、云中一带,与关中移入的汉民族共同开发建设北疆,对增加北疆人口,繁荣发展北疆经济与文化贡献了巨大力量。根据考古资料,遗存于呼和浩特地区的八十多座汉代城池以及清水河县境内的三座汉代古城,这是汉匈民族走向融合最有力的佐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