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天然变迁的九杨村</p><p class="ql-block"> ——九杨村情简述</p><p class="ql-block">2016年,响应并大村的号召,九杨行政村由原来的杨村行政与九丼行政合并组成,下辖杨村、外董、里董、九丼、曹宅、后埂6个自然村。均以种植业为主,村民大多以手工编织渔具“虾笼”挣钱。2018年人口达到高峰1629人。</p><p class="ql-block">九杨村区域的土地肥沃,都是由泥沙与沉积的腐杂质组成,经过千万年的洪流冲刷,经常改变洪水的流向,成了难以定位不定势的河流与沙滩。却是种粮食的最佳处。如果没有遇到洪灾就是天然产粮区,所以人们也乐于居住在湿地沙滩上生活。九杨村地属湿地沙滩,区域内,有着东一条、西一条低洼沟,而且低至一米多。九丼村西神殿(指殿在溪流以西,殿门朝东望溪),溪东的这一条四五十多米宽的低谷区,长有数里,非常明显原来属于溪流,淤积抬高沙土后,改成了粮田。</p><p class="ql-block">古代,乾溪,没有与兰溪大江汇合,曾经是径直从洲上东的外江流,过了洲上又向西北折,从九丼西神殿门对东流过转向下埠头一带再汇合兰溪、梅溪合流,成了三河之汇。所以229年,吴国孙权称帝后,为了防止山越匪盗作乱,在三河汇合之近处的山地里,设置兵站三河戍,管辖山越的平安治理,接受杭州军事命令,领于浦阳折冲都尉府。</p><p class="ql-block">永乐丙申年的特大洪灾,更是一次大洗盘。据《洲上吴氏宗谱》记载:永乐丙申特大洪灾,汇潭以上的上流十余里的江边生活区被洪水冲毁,汇潭冲毁了半个村,彻底改变了汇潭村民的居住条件。汇潭吴公甫不得已搬迁到洲上定居,成了洲上的吴氏始迁祖。永乐丙申洪灾改变了部分水流走向。乾溪主流原来是从洲上东的外江流入兰江主河道,改变为自汇潭而下,冲向洲上以西,再转向洲上北,过九丼西神殿东流向龙港村而去,汇入三河之汇。</p><p class="ql-block">洲上和九丼原本无大溪,只是水网湿地中的小溪流弯弯曲曲时分时合。《光绪兰溪县志·都图》载曰:“【前志】列有洲上庄经清赋拨归八都一图。”说明嘉庆帝时已把洲上归入香溪武昌乡管辖。据九丼曹永祥老书记说:“九丼本没有人家,不知是哪一次洪灾冲毁了现今九丼村坝外的虹村街,一些难民,便移居到洲上后面的一片较高的土地上,但地面很不平,高高低低,都是水丼,所以称为洲后丼。解放初,村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登记村名时写成了周后丼,后来又改写成了九丼。</p><p class="ql-block">兰江经香头西侧而流的古河道,由于1720年上流黄湓修筑防洪大坝永惠堤,香头古河道水源不足,江面又宽阔,即使洪水期冲击力猛烈。原香溪流域古河道的水流,还不如梅溪横流冲击力大。不知何年何月,还是某次洪灾,还是长年累月不断冲击,经过近二百年的自然过渡,逐渐成为由梅溪直流冲击使得香溪古河道,自鲍村处不再向北而是向西拐弯流向金家梁,再从九丼西侧向北流。原兰江自香溪至龙港的老河道逐渐淤塞,堰塞成为天然使成的“十里长湖”。</p><p class="ql-block">杨村自然村,以杨姓集居得名。也一直属于水边湿地范畴,也是一片天然粮仓了,于是人们乐于居住此地。</p><p class="ql-block">据杨跃龙先生考查《杨氏宗谱》和自身经历介绍说:“杨村原名,祝家庄。兰溪杨氏始祖,千三公之孙“字贞彦,行寿一公”葬于前畈村,为了管理维护好祖坟,派长房到杨村购置地产落户,传说羊喜欢吃竹叶;自杨姓入住祝家庄后,祝家逐步衰落,最后几家于解放前夕,逃到镇海等地落户。1978年镇海祝家人来信寻找祝家后人,写信地址是:兰溪县,洲上镇(外八都)杨村大队祝祺富收。时年原民国梅岩乡乡长小曾祖杨茂彝(清末民国初的大学生),他健在时讲述了这个故事。根据来信时间也可以推断最后祝家逃离杨村的年代并不久远。至于何时改名杨村无从查证。先祖入住杨村后,在兰城家族不断繁荣,先人仙逝后都埋葬在前畈,下莲塘,方凌塘,官路边与上坟头结合部,山下脚,下埠头,施家老鹰窝,杨村周边等地。杨村成了兰溪杨氏家族扫墓时过往歇脚集聚地。”</p><p class="ql-block">杨跃龙先生又考出:“杨村附近历来有两条溪,村前村后两条溪影响百姓通行,先祖牵头捐资组成渡桥会,建梅溪渡,修卧龙桥。梅溪渡口即今天杨村梅溪口。卧龙桥应该在里董与后更之间的土名“泉里”沼泽的“甘溪古道”地段上,两溪距离杨村各400米左右,是通往祥于里,将军岩的兰(溪)严(州)古道的必经之路。一个村前一个村后。60年代施家、九丼两村分别从十里长湖鲍村段修建柴油机抽水灌溉渠,卧龙桥从此彻底消失。从遗迹考证和家谱记录,得出杨村村前村后的两溪应该是梅溪和甘溪古道遗迹。”</p><p class="ql-block">乾溪古道与香头内外江道相互依存,形成交错复杂的沼泽水网,又有独立的深水河道。古乾(甘)溪经杨村里董向西拐几百米再向北百米余就是现存的施家长塘,江面40~70米宽窄不等遗迹明显,江面存有古石桥一座,储备水运条件。</p><p class="ql-block">午塘古溪经过女埠街道的前方村“三江口”穿过古镇“虹村街”入九丼今“西神殿”的晒塘、长塘、过后更村与堰塞了的施家“黄坑”汇合入经施家下埠头村结合部低洼地的花塘溪,形成另一条支流。</p><p class="ql-block">古兰江三江交汇于今郭宅门前的沼泽地,三江口遗迹十分明显,符合古籍记载距梅溪五里地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杨村原来是没有寺庙的,杨氏先祖移居杨村后,在一次洪灾中看到一块自山里冲下来的大木头,不停地在江边打转,似乎不愿意漂走。杨氏先祖把它捞了上来,然后组织杨氏兄弟及本家在栀树园(现在的大坝外)建了一座庙宇“杨公殿”,为杨村人祈福。</p><p class="ql-block">鲍村渡,其实还是靠杨村近,从这渡口到洲上是相当方便的。因为鲍村渡处在建兰古道上,到香头集镇和到兰溪县城都十分方便。</p><p class="ql-block">里董、外董同为一祖。初听后两村名易于混淆。里董靠古河道,外董靠新兰江。外董于明代后才由里董分迁出来的。</p><p class="ql-block">老九丼外围有一村,属于虹村街的后花园叫金家梁,距栀树园百米。《光绪兰溪县志》有载:“古河道自香溪折向金家梁。”这说明光绪帝时的香溪古河道走向,大方向还在香头西侧而流,还没有改道,只是与梅溪汇合后走向变了。</p><p class="ql-block">九杨村位于兰江边,自古与鲍村、施家、下埠头都称作外八都。这几个村都处在这片广大的湿地上,成为香溪的天然大粮仓。真是“江流水湿地,粮蔬果满仓。夕阳霞露笑,风景独激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