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丛中笑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是没有闲钱买书的。等我到六、七岁的时候,开始有了唯一的家用电器“收音机”。于是经常和大人一块通过收音机听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呼杨合兵》《岳飞传》等。刘兰芳的声音抑扬顿挫,听她讲书比看电视还精彩。大家围着小小的收音机,屏息倾听。每每听到最投入的时候,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听书的人意犹未尽。只好带着一千个不舍,一万个期待关上收音机。于是,盼着第二天快点黑天。因为天一黑,就能打开时收音机听刘兰芳的评书了。</p> <p class="ql-block">  童年时候,陪伴更多的还有连环画书。我二哥喜欢看连环画,不知道他哪里来的神通,总能弄到连环画。他把看完的连环画偷偷藏在吊铺上(以前农村,在床顶上吊着一层,挡房顶落下的灰尘。)。知道了二哥的小秘密,我经常偷他的连环画看。有时候,看二哥手中的连环画快看完了,会央求他给自己看。如果二哥不给我看,我会吓唬他:“你不给我看,不给我看,我坏(告诉)咱妈妈”。二哥无奈,只好给我看,还不忘了嘱咐一句:“快点看,别让咱妈看到了。”</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大人说连环画是闲书,不让看。就像现在的家长不支持孩子们看漫画书一样。小孩子就是这么怪,越不让看,越想看。越是反对的事情,越做得津津有味。为了看连环画,小孩甚至不嫌臭,躲在茅子(厕所)里看。母亲看不到小孩,往往就会大声喊“是不是掉茅子里了?”</p><p class="ql-block"> 连环画,就像一颗颗七彩的星星,让童年的生活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是不怕写作文的,甚至盼着上作文课。因为只要上作文课,老师一定表扬我的作文,还把我的文章读给全班同学听,满足了我小小的虚荣心。只是,有一篇文章受到老师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一篇写家乡的作文。我拿起笔,不禁想起连环画中有一句“高大的楼房倒映在清澈的水中,空中的点点繁星,就像给楼房镶嵌上一颗颗美丽的钻石。”原句是怎么写的,记不清楚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吧。这语言实在太美了,内容太让人向往了。于是我把这句话一字不差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就因为这句话,语文老师说我作文都是抄的。因为我们当时居住的都是低矮的茅草屋,哪里有高大的楼房。</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不甘心,但是也没惭愧,因为自己确实没抄。作文都是当堂完成,没有抄的余地。好在,这篇作文并没有影响后来作文给老师的好印象,老师一如既往地欣赏并表扬我写的作文。</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小时候引用的连环画中的句子如今变成了现实。我的老村庄低矮的茅草屋早已不见了踪影,居民全部搬迁到新城花园里面的楼房里面。楼房前面就是一个很大的池塘,池塘周围绿树婆娑,池中间是一个白色的美人鱼雕塑,曲径南北贯通。塘中浮萍悠悠,游鱼戏水。</p><p class="ql-block"> 我真想找到当年的语文老师,调皮地告诉她:“老师,我没撒谎吧。”只是当年那个对我既严厉又温柔的语文老师高升侠现在又在哪里?也得是七十高龄的老太太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上学时候,不仅看连环画书,也看小说一类的书。但是有书的同学很少。偶尔有同学从家中拿来一本书,大家都想看怎么办?抓阄!于是有几个人想看书就做几个阄。往往是把一张纸撕成好几块,每张上面写着阄的内容“看”和“不看”,当然只有一个阄写的是“看”。再团成团,大家抓阄。谁抓到“看”,谁就先看。那种抓到“看”的心情不亚于现在买彩票中奖。</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临近毕业的时候,班上有一个同学得到《呼杨合兵》这本书。这可是收音机中刘兰芳讲的故事呀。听书哪如看书过瘾,想看到哪里就看到哪。不过,书很厚,要看完,得不少时日。大家都想先看,怎么办?抓阄!我更想看,怎么办?作弊!这位同学和我关系不错,知道我看书快,抓阄的时候使用了一个小伎俩,所有的阄都写“不看”。大家抓完阄,看到阄上写的是“不看”,一个个摇头叹气。我故作兴奋:“我的是看,这本书,我先看了。”因为其他人手中都是“不看”,所以没有人怀疑我说了谎,加上书的主人替我圆场:“没事,她看书快,她看完你们再看。”大家更加相信我抓的是“看”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先看书,真是“不择手段”;为了早点看完书,更是“不择手段”。</p> <p class="ql-block">  因为后面还有那么多同学等着看,为了早点看完书,我上课的时候也悄悄看。怕被老师发现,我会把《呼杨合兵》这本书压在课本下面。为了保险,前面还用厚厚的一摞书挡着。老师讲课的时候,我会慢慢移动着上面的课本,偷偷看课本下面的“闲书”。(现在想想真是自欺欺人,老师在讲台上,能看不到吗?)其他课都蒙混过去了,但是数学课就没有那么幸运了。</p><p class="ql-block"> 数学老师和我同姓,按照辈分,他得喊我姑。姑大侄不小。在学校里我还是要喊他老师的,他对我要求一直很严格。</p><p class="ql-block"> 数学课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我装模作样听课,其实眼睛早就瞟到《呼杨合兵》这本书里面了。正看得入神的时候,老师的教杆轻轻敲到我的桌子上,接着把上面的数学课本拿走。糟了“露馅了”,我死死拽着书,不松手,有种世界末日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最终,《呼杨合兵》这本书还是被老师没收了。我看不成了,其他同学也看不成了,我很懊悔,更多的是内疚。</p> <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个同学说,数学老师也看书。她拉着我悄悄来到老师的办公室,透过玻璃,看到数学老师正在办公室看我那本《呼杨合兵》。</p><p class="ql-block"> 之后,我仗着和老师一个姓,也仗着成绩还算不错,天天跟在他后面要书。软磨硬泡,老师就是不给我书。但是他许诺,等小学毕业,我考上初中再给我。小学毕业后,老师果真很守信用,把书还给了我。</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候这些通过刘兰芳了解并读到的小说,读来真是甘之如饴。一本本来之不易的书籍就像村庄西边的沂河水朴实无私地滋润着童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看书有个习惯,每看完一本书,必须摘抄里面的好词好句,如果不摘抄,就感觉这本书没看。没有人告诉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自己感觉必须这么做。</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候,煤油灯下,我一边看书一边写字,母亲坐在我旁边一边看我写字一边纳鞋底。母亲不识字,但是她认为我在学习,还经常在邻居面前夸我学习很用功。她哪里知道,我那时候读的更多的是“闲书”。</p> <p class="ql-block">  闲书不“闲”,让我写作文的时候下笔如神。别人害怕写作文,我盼望上作文课。</p><p class="ql-block"> 写作文的时候,好词好句不断从脑海往外蹦,往往写得停不下笔来。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甚至还一字不差地抄到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当所有的同学围着黑板欣赏我写的作文,并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的时候,我心里更加激动了,却装作无所谓的样子,颇有种“小小作文,拿捏”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住校了。住校也不耽误看闲书。那时候琼瑶的小说风靡大陆。她的《窗外》《水云间》《一帘幽梦》《梅花烙》《庭院深深》让大家着迷,我更是迷得不行。只要发现有同学看琼瑶的小说,我一定要借了看。我能借着宿舍里昏暗的灯光,一个通宵看完琼瑶的一本书,第二天照样精神满满地去上课,上课不带打盹的。我现在都纳闷,那时候的精神头怎么那么大。</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骄傲的是,我如此通宵达旦地看书,居然一点没影响视力,两个眼睛的视力一个1.5度,一个1.2度。当别人戴着眼镜看书学习的时候,我的目光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p> <p class="ql-block">  考上师范后,读的书就更广泛了。师范有图书室,大家可以去借书看。因为经常去借书,还和图书管理员张志成了好朋友。我和同学没事就泡在学校的图书室里。这时候开始迷上古典名著《红楼梦》,迷上台湾诗人席慕蓉,迷上散文作家三毛。也开始涉猎外国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悲惨世界》等。</p><p class="ql-block"> 一本本书籍给我打开了一扇扇奇妙的窗户,通过一扇扇窗户,我看到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精彩。</p> <p class="ql-block">  家里给的钱,我基本上都买了书。(那时候上师范,国家发饭票和菜票,基本花不到钱。)教室的桌洞里排的全是我喜欢看的书。一个周末,不知道谁把我桌洞里的书全给偷走了。看着空荡荡的桌洞,我心疼得不得了。为了找回书,我在教学楼下面的马尾松树下面用黑板写着寻物启事,让拿我书的人,看完后把书还给我。</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当年偷书的人也应该是喜欢看书的人吧。窃书不是偷也,但那是我辛辛苦苦攒钱买的书呀,为此,我好长时间开心不起来。</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后,学校有个阅览室。管理阅览室的是徐成洁老师。徐老师每天都会把阅览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你到阅览室,经常看到他拿着鸡毛掸子轻轻掸书上的灰尘。阅览室周围是看书的桌子。徐老师用细绳子把每本书穿着固定在桌子上。阅览室里面的书基本上一月一换。桌子是斜坡的,坐在凳子上,翻着看很舒服。</p><p class="ql-block"> 没有课的时候,我就泡在阅览室里,一边看一边摘抄自己喜欢的文章。阅览室里不止有小说散文,更多的是《青年文摘》《读者文摘》(后来改名《读者》)等杂志刊物。这些刊物文章精美,让我爱不释手。阅览室中的刊物看得不过瘾,每次在报刊亭或者邮局门口看到刚刚印刷出来的刊物,必定驻足翻阅然后立即购买。</p><p class="ql-block"> 读这些文质优美的刊物,如同来到大草原。那些优美的小文章就像一朵朵风格迥异的花朵,把草原装点是如此的迷人。</p> <p class="ql-block">  96年,我调到城里工作,随着儿子出生,周末没事的时候,开始带着儿子到书店看他喜欢看的书。</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新华书店还只有一层,门口还有看自行车的。书店里面挤着和我一样带着孩子到书店蹭书看的爸爸或者妈妈。书店里的店员虎视眈眈地瞅着我们,看我们只有看没有买的意思就开始驱赶:“不买书就赶紧走哈。”于是换个地方找本书接着看,腿站麻了,真想找个地方坐着看,还没等蹲下,店员又过来驱赶了。</p><p class="ql-block"> 孩子长大后,随着家里经济条件好转,我开始从书店或者网上成套成套地买书,有给自己买的也有给孩子买的。</p><p class="ql-block"> 只是好多书买来后就搁置了。看着书架上落满灰尘崭新的书籍,有点汗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p> <p class="ql-block">  如今新华书店换了地方,转移到了龙泉社区附近的路上。店面也扩展到了三层,里面的书琳琅满目,分门别类摆放。</p><p class="ql-block"> 书店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很人性化地摆着供人看书的桌子和椅子,甚至还在桌子上很浪漫地放上一瓶插花。。进店的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书尽情看,不再担心被人驱赶。</p> <p class="ql-block">  新华书店甚至还免费开展阅读活动。这个暑假,我参加了县妇联和新华书店联合组织的绘本阅读活动。在绘本阅读专区,我带着妇联组织的部分孩子一块走进《花婆婆》这个绘本故事。</p><p class="ql-block"> 看着一双双清澈透明的眼睛,一只只高高举起的小手,我有种生命回归,重返童年的感觉。当年偷看连环画的情景涌上心头,童年里躲在厕所偷偷读的连环画怎么就那么“香”。</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这么的奇妙,感觉自己就像绘本中的花婆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再次回到生命的原点。</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尤其眼睛花了以后,看的书少了许多。好在现在可以从网上听书,公众号中好多文章都有听的功能。我会从听书369里面,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一遍一遍地听。</p><p class="ql-block"> 听书尽管不错,但是和看书的感觉还是不一样。看电子书和看纸质书的感觉也不一样。所以许多时候,怀旧的我还是会再次翻开书,戴上老花镜去看我喜欢的一些书籍。同一本书,在不同的年龄读,感觉是不一样的,比如《红楼梦》:二十岁左右,关注的是宝黛爱情;三十岁左右,感受到的是家族的兴衰,人世的无常;如今读,方知道半部《红楼梦》实则浓缩在一首《好了歌》里面,逐渐体会到作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幽梦影》中如是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如今虽然年过半百,却感觉在读书上,自己仍然处于窥月的阶段。真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p> <p class="ql-block">  我对书始终心存敬畏,始终感觉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积累太贫瘠。还有那么多的好书,怎么就没来得及读呢?我的时间都去哪里了呢?</p><p class="ql-block"> 有个小院子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坐在院子的摇椅上摇着扇子慢慢看书。看累的时候,抬头看树,低头赏花。邻居家的小狗皮蛋会从栅栏钻过来的,它前爪搭上摇椅,时时抓抓我的衣角;流浪猫早就和我混熟,它更加不客气,会直接窜上摇椅,躺在我旁边蹭着我扇子的凉风伴读。</p><p class="ql-block"> 这世上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二是读进大脑的书。还是读书吧,有书相伴,其乐融融;有书相伴,人生不老;有书相伴,就有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8月25日星期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