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闲来读史书 白话留心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领略文化味 只为养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一地球人</p><p class="ql-block"> 近日,一气呵成读完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成吉思汗等帝王的传记和相关文献,对中国古代帝王有了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地位显赫、功勋卓著的人物,有许多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在这里写下读后笔记,自是为一个浓缩版的《帝王传记》,旨在便于快速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执政思想、丰功是非,也作为本人一个理科生的补课之举。</p><p class="ql-block"> 少壮皆努力:几位帝王出身都很富贵,但他们都没有选择躺平,从小就勤奋好学,显示出极高的天负并抱有远大的政治理想。嬴政13 岁就继承秦国王位,他勤奋好学、韬光养晦,22岁亲政。刘彻4岁被封胶东王,7岁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称帝,靠的是厚积薄发。李世民从小就苦读圣贤书、研读兵书,还酷爱骑烈马、拉强弓、胸怀天下。赵匡胤出生于军人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和熏陶,并不断奔赴各地察民情、观世态、寻栋梁、练本领,一步一步做起,练就了非凡的领导气质。成吉思汗出生于草原,从小就练就了骑马射箭的强大本领,也在困境中树造了坚强的意志与品质。</p><p class="ql-block"> 知人都善用:他们都善于选拔和任用人才,身边都有一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为他们的统治和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例如,秦始皇任用李斯、王翦等;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唐太宗任用魏征、房玄龄等;宋太祖任用赵普等;成吉思汗任用木华黎、博尔忽等。</p><p class="ql-block"> 文治又武功:他们在位期间,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拓疆土,使汉朝达到鼎盛时期;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宋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p><p class="ql-block"> 改革与创新:他们都实行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政策或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独尊儒术等;唐太宗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等;宋太祖实行的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等;成吉思汗实行千户制、怯薜军制等。</p><p class="ql-block"> 千秋而各禀:他们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秦始皇的暴政、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宋太祖的重文轻武以及成吉思汗的杀戮过多等等。</p><p class="ql-block"> 经典永流传:</p><p class="ql-block"> 【图穷匕见】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带着燕国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在献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刺杀行动失败。</p><p class="ql-block">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下令焚毁除秦国史书、医书、农书等之外的其他各国史书和私藏的《诗》《书》等典籍,并将一些儒生坑杀。</p><p class="ql-block"> 【金屋藏娇】汉武帝刘彻年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建造一座金屋子给她居住。后来,“金屋藏娇”常被用来形容男子对女子的宠爱。</p><p class="ql-block"> 【苏武牧羊】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并流放到北海边牧羊。苏武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守气节,长达十九年之久,始终不肯向匈奴屈服。他的故事体现了忠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在长安城的玄武门发动政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随后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后,李世民继承皇位,是为唐太宗。这次政变对唐朝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以人为镜】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臣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曾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体现了他重视纳谏和自我反省的品质。</p><p class="ql-block"> 【黄袍加身】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披上黄袍,拥立为皇帝,随后建立宋朝。</p><p class="ql-block"> 【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通过兵变夺取政权,通过宴请将领,在酒席上暗示他们交出兵权,从而轻松地解除了将领们的兵权。</p><p class="ql-block"> 【一代天骄】毛泽东曾称成吉思汗为“一代天骄”,这一称呼强调了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卓越才能和伟大成就。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p><p class="ql-block"> 【雪山论道】成吉思汗邀请全真派掌教丘处机西行,与其进行了三次问道。丘处机向成吉思汗讲述了修身养命和治国保民之术,并劝谏他减少杀戮。这反映了成吉思汗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以及对治国方略的探讨。</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雄才大略秦始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公元前259一 210年 ,享年50岁),本名嬴政。嬴姓族群宣称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其祖先来自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族类,玄鸟并不是什么神鸟,就是普通的燕子,燕子上体蓝黑、前胸黑褐相间,主色是黑色,而黑色为玄,所以古人称之为玄鸟。</p><p class="ql-block"> 嬴政的父亲庄襄王原名异人,是作为秦国的质子送往赵国的,其母亲赵姬是邯郸豪族之女,本是大商人吕不韦之妾,经异人的请求,吕不韦忍痛割爱将赵姬嫁给了异人。</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59年正月,赵姬生下一个男婴,因生于正月,所以起名为政,又因生于赵国都城邯郸,所以当时名为赵政,后来才改叫嬴政。关于其生父,《史记》有两种不同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为异人之子,《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说赵姬在嫁给异人时已有身孕,那么其就是吕不韦之子。</p><p class="ql-block"> 在吕不韦的精心布局、多方操弄下,异人最终从赵国逃回到秦国,正式更名为子楚,之后策立为太子,赵国听说当年的质子已成为秦国太子,立即派使节将赵姬母子护送回秦国,时年嬴政9岁。秦孝文王去世后,子楚即位为新国君,史称秦庄襄王,嬴政被立为太子,吕不韦经多方努力由一介商人变身为秦国丞相。</p><p class="ql-block"> 嬴政13 岁继承秦国王位,但朝政大权都是由太后赵姬和丞相吕不韦(其仲父)把控,他只能韬光养晦、隐忍待时。22岁时临朝亲政,他开始崭露锋芒,铁腕出击,除面首、罢权臣、平内乱。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太后私通吕不韦、淫乱嫪毐并生下两个私生子,嫪毐乱政起兵叛乱失败被阉割裸巡最终被车裂(嬴政为其母亲正名),太后被软禁别宫、其两私生子被杀,同父异母兄弟长安君起兵叛乱失败自杀,全国范围遭遇蝗灾及天灾,逼死丞相吕不韦等等。至此,政局混乱不稳的局面彻底改变,嬴政已基本实现大权在握,秦国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亲政后,嬴政接回生母太后,广纳贤臣,身边聚集了谋臣李斯、韩非、茅焦、尉缭等,猛将王翦父子、李信、蒙氏祖孙等,外交人才姚贾、顿弱等,为其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大权独揽,招揽了众多能臣武将后,嬴政终于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始他的削平群雄,实现统一六国大业的计划了。</p><p class="ql-block"> 他把第一个目标锁定在韩国,原因之一在于韩国的地理位置处于秦国东进的要冲,原因之二在于韩国在东方六国中实力最弱。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十分了解韩国虚实的内史腾进攻韩国,俘获韩王安,将韩国的全部国土据为己有,韩国彻底灭亡,由此拉开了秦灭六国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灭掉韩国后,嬴政马上定下了第二个攻击目标为赵国,几经进攻,胜败参半,公元前231年,赵国发生大地震,随后又发生了大饥荒,公元前229年,嬴政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全面进攻赵国,命王翦为大将军领兵攻赵,俘获了赵王迁,嬴政进入都城邯郸后,下令找出当初在赵国与他母子二人有仇、曾经欺负过他们的那些人全部活埋。赵国公子嘉率数百人仓皇逃跑,到代郡自立为代王,秦国大将王贲进攻代郡,俘虏代王嘉,赵国从此灭亡。</p><p class="ql-block"> 摧毁顽强的赵国后,秦王嬴政将第三个目标指向了魏国。魏国是三晋之一,战国初期国势强盛,一度居七雄之首。后来不断衰败,在秦国面前不堪一击。主要原因是魏国君臣都不擅长用人,吴起、孙膑、商鞅、范睢都是当时顶尖人才,但魏国一个也没重用,而且许多从魏国流失的人才到别国后都为那些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嬴政采取水淹大梁的办法,于公元前225年彻底灭掉了魏国。</p><p class="ql-block"> 吞并韩、赵、魏三国后,嬴政将目光投向燕国。燕国是战国七雄中除韩国外最弱的国家。公元前227年,嬴政派大将王翦、辛胜率兵出征,大举进攻燕国,一路大捷。秦、赵对决时,燕太子丹正在秦国做人质,太子丹曾在赵国做过人质,和嬴政是孩提时代的好友,但嬴政当上秦王后,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嬴政对他很不友好,这让太子丹很恼火,一心寻法返回燕国,但嬴政坚持不准许。太子丹最后想出利用献秦叛将樊於期人头的机会刺杀秦王,这就是后面的"荆轲刺秦王",刺杀行动失败后,秦王愤怒,立马下令增兵添粮,以王翦为统帅,全面发动攻燕战争,太子丹闻讯出逃,被燕王喜派出的人斩杀,燕王喜献出太子丹人头后,秦军暂时停止了进攻。公元前222年,在灭齐之前,秦国发动了清扫四国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王贲率军北上攻打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 接连吞并四国后,秦国上下士气空前高涨,嬴政乘势挥师南下,把第五个目标定为楚国。在东方六国中,楚国的实力仅次于赵国,其建国远比秦国早数百年,一直比较强大,战国初期,其疆域居七雄之首,后来由于体制落后、长年内部斗争致其逐步走下坡路。公元前226年,嬴政派王贲对楚国进行试探性攻击,顺利拿下10余座城池,嬴政觉得楚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决定兴兵对楚国进行最后一击,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攻下了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公元前222年,王翦继续领军进攻楚国的附属国越国,降伏越人,楚国彻底灭亡。</p><p class="ql-block"> 当秦国发动对韩、赵、魏、燕、楚五国的攻势時,齐国不仅不救,反而在秦每灭一国,齐王建就派使者到秦国表示祝贺,以为与秦交好,秦就不会灭齐,直到五国全被消灭后,齐王建才感到恐慌,赶紧发兵据守西界,但齐王建即位40多年从未用过兵,大多数将士没上过战场,最终只能投降。公元前221年,秦军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接收了齐国全部领土。齐王建被发配,不乆便郁郁而终。</p><p class="ql-block"> 嬴政用了整整十年扫平韩、赵、魏、燕、楚、齐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帝国,这一年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统一元年",秦王称始皇帝,下面是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皇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一直沿用了下来,这一称号确立2000多年从未有人想过要更改它,因为它的尊贵程度无以复加。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皇帝称号及相关制度到1916年袁世凯垮台,皇帝称号被彻底废止,这一制度延续了2137年。</p><p class="ql-block">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他首先做的两件事便是收兵器,迁富豪,使残余势力没有造反机会,将王公贵族全部迁到都城咸阳,置于自己眼皮底下,使他们失去根基,没有造反能力。他建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建立监察与谏官制度,完善军事制度,制定《秦律》,推行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实行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改革土地制度,完善户籍制度,这一系列的措施体现了秦始皇治国安邦的伟大智慧,对大一统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细细看来,他推行的很多东西一直沿袭到现在,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进步和完善。在北疆治理方面,他命蒙恬率大军北击匈奴,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南疆治理方面,他在广西兴安开凿了兴安运河,时称灵渠,还修筑了新道,大大方便了内地与岭南的交通,增设三郡鼓励内地百姓迁徙通婚,使大秦的南疆边域繁荣稳定。至此,秦始皇首统华夏、君临天下、独揽朝政大权、开创中华帝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不愧为"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 秦朝建立的第二年,秦始皇开始了"示秦威,服海内"的巡视计划。他西巡祭祖、体察民情,之后便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他东巡祭天、威服四海,到泰山封禅,勒石颂德,在琅琊山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应徐福的要求下令造船为其求长生之药,在泗水寻找周鼎,在湘山大规模伐树、火烧湘山词。他为求长生,再次东巡,此间遭遇刺客,险些丧命,而且也没有达到寻仙问药的目的。他北巡得图谶,有一预言说:亡秦者,胡也,为了不让预言成真,他不敢马虎,召集群臣商议北伐凶奴驱逐胡人。</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在位后期,实行了一些暴政。他征发大量民力修建阿房宫,常年用工70万人,但还没建成就暴病而亡;他用整整39年时间修建骊山陵,规模之大、耗费之巨,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整个陵园包括目前未开发的地宫、已开发的一二三号坑等,就在陵墓最后的覆土阶段,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便爆发;这些大型工程,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听从李斯等人的进言,焚烧诗书、坑杀儒生,这一举动将先秦时期无数名家的毕生心血付之一炬,导致文化断层,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开明时代,同时也揭开了文化专制的帷幕,开启了封建时期"愚民统治"的先河;他实行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 211年,注定是个不祥之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灾异和凶兆事件,让秦始皇心烦意乱,于是他决定第五次出巡,一是为了出游迁徙以避祸灾,二是继续寻找海上仙人以求长生不死,三是亲临东南以厌天子之气。这次巡游8个多月,是时间最长、地方最多的一次。从山东平原津渡过黄河后便病倒了,到达沙丘宫时不得不停下来休养,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赵地的沙丘宫病逝,结束了他50年波澜壮阔的一生。至死前他都未能指定太子,这就为后来赵高矫诏杀长子扶苏,拥立小子胡亥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了秦二世暴政、蒙氏兄弟之死、李斯惨死,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的后宫,历史上没有多的记载,就成了一个迷。按照当时的制度,其妻妾成群、后宫佳丽无数是必然的。关于秦始皇的皇后,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其皇陵中也没有安排位置。后宫佳丽无数,也没有一个在历史中留下名字。究其原因,可能是秦始皇刚即位时,朝政大权掌握在太后手中,使其深受其害,他深知后妃干政的恶果,便加强了对后妃的控制。他妻妾众多,孩子自然也不会少,具体有多少,史书中没有记载,只知道有子女数十人,其中公主也有数名。史书上有名字的有4个:长子扶苏、公子将闾、公子高和胡亥。胡亥是其第十八子。</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一直备受关注和争议。但无论如何,他的作为和决策都深刻地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功绩不可磨灭,其过错也令人深思。对秦始皇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从而得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豁达大度汉高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一195年,享年61岁)。沛县丰邑人,他是汉朝开国皇帝,创建了存续400多年的汉朝,他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是一介布衣逆袭皇权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多数时间都是在征战之中,他是汉武帝刘彻的曾祖。</p><p class="ql-block"> 刘邦出身农家,其出生时正处于天下大乱的秦朝末年,父母均为农民,史书上没有过多记载,其有三兄弟,他排行老三。青少年时期,刘邦不善欢读书,不爱劳作,成天游手好闲、混迹乡里、嗜酒如命、好歌好舞好女色,他性格开朗、为人豁达、宽厚仁爱、不拘小节、人缘很好。他广交朋友,卢绾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一起长大成为终身好朋友;樊哙是一个屠夫,为人豪爽,重情重义,他们是同乡,感情很好,还成为了连襟;雍齿与他不打不相识,后来成为他的"黑道"大哥;曹参是沛县狱掾,与刘帮性格相似,两人非常投缘;萧何善欢刘邦的豪气,但见他整天无所事事觉得可惜,便与曹参一起极力推荐安排他担任沛县泗水亭的亭长,这是他平生的第一份工作,时年他已30多岁了,且一直单身,但从未缺过女人,其中一个曹姓女子一直与他保持来往,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即刘肥。后来,刘帮与吕雉正式步入婚姻,为他生了一男一女,即日后的孝惠皇帝刘盈和鲁元公主。</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很快攻下了陈郡,建立了"张楚"政权。刘邦顺从民意,竖起大旗,</p><p class="ql-block">宣布起兵反秦,并派樊哙、萧何、曹参等人分头招兵买马,队伍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这一年,刘邦48岁。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刘邦投奔项梁,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霸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进入咸阳后,面对阿房宫的豪华,虽有留恋之意,但在张良的劝谏下,能够及时醒悟,出城驻于灞上,废秦苛法,并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者法办;偷盗者治罪。”这一举措深得民心,为他在关中地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p><p class="ql-block"> 楚汉战争前期,在与项羽的竞争中,刘邦起初处于劣势,项羽是楚国贵族,天生神力,是战场上的战神,相比之下,刘邦既不是将才,也没有高明的谋略,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在楚汉之争的漫长过程中,刘邦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断积蓄力量,最终由弱变强,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建立了汉朝,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刘邦对他之所以能夺得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的总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子房(张良);镇守国家,抚慰百姓,筹集粮草物资,他不如萧何;统率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这3位都是人中之杰,都能为他所用,这才是他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令其全面发挥才能,所以他才会失败。</p><p class="ql-block"> 刘邦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他消灭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王侯割据势力,立了许多同姓王,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实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政策,号召逃往山泽者返回本乡,返乡者恢复爵位和田宅,对战争期间卖身为奴者给予解放,还令士兵复员,从事生产;此外,令各地豪强迁徙关中,以充实首都;还修改《秦律》,制定《汉律》九章;定算法、历法和度量衡。</p><p class="ql-block"> 刘邦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不重其出身、门第、冠戴,而更重其才华。其麾下的张良是韩国贵族,叔孙通为秦朝博士,张苍为秦朝御史,韩信、英布为平民,萧何、曹参为下层官吏,樊哙以屠狗为业,郦商是无业游民,夏侯婴是赶马车的,灌婴是布贩子,陈平是穷书生,彭越本以打鱼为生。这些人或为前朝旧吏,或为平民百姓,刘邦将这些各具特色的人才聚之于麾下,并依据个人特长充分发挥其所能。例如,张良善谋略,萧何擅政务,韩信擅带兵,刘邦充分信任他们,让他们为自己夺得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刘邦的晚年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为了稳固刘姓江山,费尽心机,在处理与功臣的关系上,韩信等功臣未能善终,展现出了他作为帝王的猜忌之心,众多忠心的老臣遭遇迫害。同时,他还要应对内有叛乱、外有匈奴犯边等问题,多次御驾亲征,两次被敌箭射中,落下一身病痛。废长立少的易储风波更是闹得纷争不断,招来群臣反对,最终吕后通过张良的献计,请80多岁的"商山四皓"出山才断了刘邦的易储之念。公元前195年4月的一天清晨,刘邦在长乐宫溘然离世,告别了一生的文治武功和他的权势、地位、财富以及他那众多女人。当然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斩白蛇起义】公元前210年,刘邦押送一批囚犯到咸阳,途中囚犯逃跑不少。到了大泽里时又遇大雨,囚犯趁着黑夜逃跑得更多了。刘邦索性把剩余的囚犯也放了,有些囚犯为了感谢他,愿意追随他。当天夜里,刘邦一行人在山林中,忽然一条大蛇挡住去路,刘邦拔出刀来几刀就把大蛇给杀死了。历史上的“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典故便从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约法三章】刘邦率领队伍进入关中后,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于是刘邦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p><p class="ql-block"> 【鸿门宴】项羽到达函谷关后,听说刘邦已经入了关中,十分愤怒,命令大将英布夺取关中,驻扎在鸿门。当时项羽拥兵四十万,而刘邦只有八万,刘邦自然不敌。项羽有个叔父叫项伯,早年曾受过刘邦的恩惠,他得知项羽要消灭刘邦时,便深夜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张良,张良又立刻告诉了刘邦,刘邦为了感激盛宴招待项伯,并说自己无意关中称王,第二天将到鸿门向项王说明。项伯回到鸿门后,在项羽面前大说刘邦的好话,项羽便准备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劝项羽借鸿门宴的机会杀了刘邦,安排项庄在宴会上舞剑,伺机杀刘邦,却被张良识破,刘邦在宴会进行到一半时,借口从厕所逃走。</p><p class="ql-block"> 【背水一战】韩信率领军攻打赵国。他派出一万人为先头部队,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后大笑,认为这种列阵方式犯了兵家大忌。战斗开始后,韩信假装战败退入背水阵中。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此时,背水列阵的汉军已没有退路,只能拼死作战。而事先埋伏在赵军营地附近的汉军乘虚占领了赵军营地,插上汉军旗帜。赵军见营地被占,顿时军心大乱。最终,汉军前后夹击,以3万兵力击溃20万赵军。</p><p class="ql-block"> 【楚河汉界】项羽和刘邦在荥阳相持不下,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为汉,鸿沟以东为楚,这就是“楚河汉界”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围困垓下,汉军唱起楚地的歌谣,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饮酒悲歌,突围至乌江边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身亡。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p><p class="ql-block">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人。</p><p class="ql-block"> 【高阳酒徒】秦末,刘邦起兵反秦。高阳人郦食其颇有谋略,听说刘邦虽然喜欢骂人,但有雄才大略,能成大业,很想前往投奔,但苦于没有引见之人。正巧郦食其有个同乡在刘邦身边当差,便托他在刘邦面前推荐。当差的说刘邦不好儒学,假如有人儒冠而去见,他便会摘下你的儒冠,溺尿其上,还要大骂一通,所以千万不要儒服见他。后来,刘邦率军来到高阳,召见郦食其。郦食其立即前往,正见两个女子在为刘邦洗脚。刘邦见他进来,无动于衷,仍然洗脚。郦食其心中不悦,发问说足下是想帮助秦攻打诸路义军呢,还是要帮助义军攻打秦军。刘邦大骂道你这迂腐的儒生,天下被秦害苦了这么长时间,你还讲什么助秦攻打义军,真是莫名其妙。郦氏趁机说道既然要聚众合击暴秦,你就不能无礼对待贤士。刘邦见他出语不凡,立即停止洗脚,起身道歉,视郦氏为上宾。</p><p class="ql-block"> 【衣锦还乡】刘邦称帝后,回到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欢聚一堂,把酒言欢,感慨万分。他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p><p class="ql-block"> 【白马之盟】刘邦为巩固统治,与群臣杀白马为誓,订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史称“白马之盟”。</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雄主威强汉武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 156 年一一公元前87年,享年70岁),其父汉景帝,其母王娡。刘彻4岁被封胶东王,7岁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称帝,开始了长达54年的帝王生涯,他是西汉的第七位皇帝,是一位极具影响力和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王之一。 初立之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号令文章,焕然可述。灭百越、攘匈奴,伐朝鲜,拓西南拓土攘夷,奋威天下。文治武功,卓然千古。"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真正体現了他雄视天下的无畏气魄。</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上,汉武帝大刀阔斧地"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他建立了中朝,削弱了丞相权力,他还推行了推恩令。在地方,他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官员和豪强的监察和控制。</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上,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稳定了金融秩序。他还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实行酒类专卖、卖官鬻爵等政策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p><p class="ql-block"> 在军事上,汉武帝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决心。他多次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出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经过长期的战争,扭转了汉初以来对匈奴的被动局面,使汉朝的疆域得以拓展,巩固了国家的边疆安全。</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设立太学,搜集遗书,大兴汉赋,设置乐官,改历易服,新兴技术,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颁行《太初历》(又称《夏历》),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增入历法,是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法。</p><p class="ql-block"> 在外交上,他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他还开拓了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和联系。</p><p class="ql-block"> 他广开仕途,唯才是举,量能授官;他大兴水利,治理黄河,免除水害;他移民屯垦,赈恤灾民,尊老重孝,释奴赦罪……他的一生一边拓疆扩土,一边治国理政,在抗击匈奴和治理国家的具体政务方面花费了巨大精力。</p><p class="ql-block"> 晚年,他崇信方士,巫蛊为乱,生活奢靡,父子离心,祸患无穷。全国各地农民起义接连爆发,对匈奴战争失败,巫蛊之祸致太子冤死,导致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穷兵黩武改弦更张为思富养民、与民休息,进入反省期,颁《轮台罪己诏》,主张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下罪自己的帝王。</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临终立少子刘弗陵为太子,托孤霍光、金日磾、田千秋、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少主,霍光为首辅。汉武帝驾崩当天,皇太子刘弗陵即皇帝位,是为汉昭帝,18天后,汉武帝葬入茂凌(今陕西西安兴平市)。</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千古一帝唐太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599一649,享年50岁)。这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伟大帝王,以其卓越的才智、非凡的勇气和深谋远虑的治国方略,开创了大唐盛世,成为了中国古代帝王中的杰出典范。</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出生于贵族世家,其父唐国公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称得上一方诸侯。其母窦氏出身富贵人家,更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子,到及笄之年,前来求婚的贵族子弟络绎不绝,窦家为了选择合适的女婿,便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然后跟前来求婚的人约定:每人只准射两箭,谁能用两支箭分别射中孔雀的两只眼睛,就招谁为女婿。李渊得胜而出,娶得佳人,窦氏也成了李渊的贤内助。</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4岁时,李渊带他去岐州,偶遇一位相面书生,该书生见到李渊身后虎头虎脑的小孩后惊为天人,便向李渊拜道:恭喜大人贺喜大人,贵公子乃人中龙凤,等长到20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听了异常欢喜,便按照相面书生的"济世安民"之说特地给儿子取名李世民。他自幼生活富足、聪慧过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除了苦读圣贤书、研读兵书外,还酷爱骑烈马、拉强弓。613年,李世民与长孙氏正式成婚。</p><p class="ql-block"> 隋朝末年,隋炀帝北巡雁门关遭到突厥围困,李世民受命前去营救,经过斗智斗勇,突厥主动撤军,雁门关之围不战而解,李世民出师告捷,一举成名;在太原平乱中,李世民更是成为了李渊的左膀右臂。转眼间李世民已经到了18岁,目睹了隋炀帝整日荒淫无度,隋王朝江河日下、大势已去,各地起义军纷纷而起。于是李世民广交英雄豪杰,积极招兵买马,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征战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凭借过人的意志和胆略,运用心理战、水战、夜战等力挫群雄,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618年三月,隋朝勋臣宇文化及和禁军将领发动江都兵变,隋炀帝被缢杀,李渊得知消息,马上着手准备隋恭帝的禅位典礼,五月,隋恭帝杨侑向天下发布退位诏书,禅位于李渊,唐朝正式建立,建都长安,改元武德,李渊即为唐高祖。六月,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任命二子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晋封秦王;封幼子李元吉为齐王。</p><p class="ql-block"> 唐王朝建立后,天下仍然枭雄林立、割据四方,对大唐江山虎视眈眈,李世民与其父亲、兄弟经过数年浴血奋战终于平定四方,但"只可共苦、不能同甘"似乎成了历代帝王将相的终极宿命,他们手足之间的争斗随之拉开了帷幕。太子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功高盖世、能力超强对自己极为不利;李世民认为自己战功显赫,不能仅仅称秦王。于是,太子李建成联合李元吉与李世民利用各种方法展开了夺权的明争暗斗,父亲李渊多次调解三兄弟间的争斗并未取得实质效果。626年,李世民在众人的反复劝说下,决定先发制人,策划了"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射杀。当天,李建成的4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也被悉数杀掉。</p><p class="ql-block"> 626年,李渊诏令天下,正式传位于李世民,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为"贞观",从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与谋略,18岁起兵征战、24岁平定天下、29岁做了天子,这期间仅用11年时间便成为了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为了尽快稳定局势,他建章立制、礼葬兄弟、改组朝廷、改革官制、静民重农、兴办学校、健全科举,收到了良好效果。他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无论是出身名门望族,还是来自平民百姓,只要有真才实学,包括太子东宫的人才他都能予以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琼、李靖、李勣、马周等名臣贤相,皆在他的麾下施展才华,共同为大唐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广开言路、兼听纳下,能够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魏征多次直言进谏,有时甚至让李世民感到难堪,但他深知魏征的忠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因此不仅不怪罪,反而予以嘉奖。这种虚怀若谷的胸怀,使得朝堂上下形成了直言敢谏的良好风气,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他的这些作为最为世人们称道。</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上,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整顿吏治、治贪反腐,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提高了行政效率。他重视法治,修订律令,力求法律的公正和严明,使社会秩序井然。</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上,李世民既重农业又重商业,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促进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了经济。</p><p class="ql-block"> 在军事上,李世民平定东突厥,消除了北方的边患;平定吐谷浑、征服高昌等西域诸国,使唐朝的版图得以扩大。他的军事战略和指挥才能,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和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上,李世民大力倡导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他鼓励文学创作,使得唐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他还重视史书的编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在民族上,李世民主张和亲政策、德化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最值得称道的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不但促进了西藏农 业、手工业的发展,而且由于公主带来了大量种子和工匠,还教会了当地人冶金、纺织、农具制造、制陶、建筑、碾米、造纸、酿酒、制墨等技术。据说山南地区的牛耕技术就是文成公主传授的,日喀则的铜匠们 更是把文成公主当作他们的祖师。服侍文成公主的宫女们则在她的教导下成了纺丝织布的能手。文成公主还传授给当地百姓修房子、织绸缎、 用碗等各种内地生活中的必备技术。文成公主不仅把内地的音乐带到了西藏,还帮助松赞干布改进了历法和文字。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创造了历史上的和亲佳话,她在西藏生活40年,有力促进了汉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对吐蕃社会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在外交上,李世民打通了中国通往东亚和西亚的道路,正式开辟了古丝绸之路。他非常注重对外贸易和交往,与唐朝直接贸易的国家由前朝时的十几个发展到70多个。明令中国人可以和外国人自由通婚。大唐盛世吸引了很多外国使者前来,可谓万邦来朝,唐朝也不断派人出使访问其他国家,玄奘是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个人爱好相当广泛,他喜欢弓射、痴迷良马、嗜好围猎、擅长诗书。《全唐文》《全唐诗》均收录了他的大量文、赋、诗。他还非常重视书法理论研究,著有《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生有三子四女,分别是李承乾、李泰、李治、长乐公主、城阳公主、晋阳公主、新城公主。长孙皇后去世时年仅36岁。长子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后因李泰一心想夺权而迫逼太子策划谋反暴露被废,李泰没有继承大统的德行,太子之位便非晋王李治莫属了。李世民身边的女人除了皇后外,贤妃徐惠、才人武则天算是两个最值得提及的了。武则天不但对唐太宗本人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整个唐王朝甚至中国封建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她14岁便进宫,得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宠幸,并赐名武媚,封为才人。后因民间传言"帝传三世,武代李兴",经太史李淳风解释:臣通过夜观天象,已经推断出此人虽然不到30岁,但已久居宫中,而且将来还会成为天下之主,最后陛下的子孙也会为他所害。唐太宗思来想去,只有武则天符合条件,于是他再也不宠幸武则天了。后来,不甘认命的武则天想方设法傍上了李治。</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在晚年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追求长生不老、大兴土木等。他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终南山翠微宫含风殿驾崩。他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功绩不仅在于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更在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治国理政的典范。他的智慧和勇气、胸怀和品德,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他伟大的胸襟和气度,加上勇敢和自信的性格,才使得唐朝在当时能成为政治稳定、社会开明、百姓富足、国富兵强、近悦远来、文化繁荣、威名远播的大唐盛世。唐太宗成为继"秦皇汉武"之后又一位千古帝王。</p><p class="ql-block"> 李世民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英明的领导者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他的治国理念和策略,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千古一帝,将与大唐的辉煌一起,永载史册,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仁厚宽和宋太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27一976年,享年50岁),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果敢的行动力,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宋王朝,为中国历史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赵弘殷一直在军中任职,母亲杜太后闺名杜四娘,是个有传奇色彩的女人。赵匡胤有两个弟弟分别是赵匡义、赵匡美,后来改为赵光义、赵光美,一个妹妹。赵匡胤自幼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和熏陶,练就了一身好功夫。青年时期,他游历天下、悉百姓疾苦、观天下态势、拜法师高人、交天下朋友、访英雄豪杰。在邺都投军,拜于郭威帐下后开启了他新的人生。他身材魁梧,武艺高强。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凭借着自己的英勇善战和智谋,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在三镇之乱、京中巨变中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气质,深得郭威信任,公事之余还经常读书,结交了"义社十兄弟"。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时年赵匡胤25岁。公元954年,郭威病逝,其养子柴荣即位,时年赵匡胤28岁。在此后周时期,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等重要职务,掌握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公元 960 年,柴荣病逝,其七岁的幼子柴宗训即位。同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被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这场兵变看似偶然,实则是赵匡胤长期谋划和积累的结果。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且得到了众多将领和谋士的支持,"义社十兄弟"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迅速回师开封,轻而易举地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他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 在政治上:赵匡胤加强改革,他深知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弊端,因此在建立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如清理藩镇、治理禁军等。一是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在搞定判将、安抚文臣之后通过一次酒宴,巧妙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他以优厚的待遇换取了将领们的军权,将军事权力集中到中央。这一举措不仅避免了武将叛乱的风险,还为宋朝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二是削弱地方权力。他在地方上设置通判,监督地方官员,实行节度使"移镇";将地方的财权、兵权收归中央;实行更戍法,定期更换军队将领,防止将领与地方势力勾结。这一系列措施削弱了地方势力。三是完善科举制度。他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完善科举制度。增加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提高了科举的地位,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从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官员,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四是改革官制。他对官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一套相互制约的官僚体系。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官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对朝政的控制。他开创性地实行了文官制度,他认为:武是一阵雷,文是一场雨。雨不泛滥就能润天下滋万物,文治的世界才是长治久安、国泰民安的好世界。</p><p class="ql-block"> 在军事上:赵匡胤登基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统一全国。当时,中国仍处于分裂状态,各地割据势力林立。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即先平定南方的割据政权,再进攻北方的强敌。在南方,赵匡胤先后出兵灭掉了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政权。他采用了军事进攻与政治招抚相结合的策略,在尽量减少战争破坏的同时,迅速实现了对南方地区的统一。在北方,赵匡胤面对的是强大的辽国和北汉。他多次出兵攻打北汉,但由于辽国的支持,始终未能成功。然而,赵匡胤并没有放弃对北方的经略,他积极加强军事防御,修筑城池,训练军队,为日后宋朝对北方的战争奠定了基础。在统一过程中,赵匡胤注重选拔人才,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将领和官员,如曹彬、潘美等,他们为宋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 在经济上:赵匡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修建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取消了许多商业限制,促进了商品流通。宋朝的城市经济也非常繁荣,开封、杭州等城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文化上:赵匡胤大力提倡儒学,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宋朝的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文学方面,宋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艺术方面,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朝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在个人品质与领导风格上:他宽容大度,善于用人,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对部下和臣民都非常宽厚,在统一战争中,他对投降的割据政权首领和官员都给予了宽大的处理,赢得了人心。他善于谋略,在陈桥兵变、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等方面都表现出了高超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策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他勤奋好学,虽然出身武将,但他非常勤奋好学,注重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还经常与大臣们讨论治国理政的方略,不断完善自己的统治理念。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生活简朴,不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还注重军纪,要求军队严格遵守纪律,不得扰民。</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深知自己上位的经历,因此,他在防止臣子们一权独大,防止下一个"黄袍加身"篡权夺位方面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他左防右防还是没有防住一直对自己忠心的亲弟弟赵光义。赵匡胤母亲杜太后在病重时联想到儿子之所以能荣登九五,只因周世宗留下未成年的儿子当皇帝。于是在弥留之际,把儿子赵匡胤招到病床前说:儿啊,一定要立长君为帝,方能保江山永固,你百年之后,当立你弟光义为帝,光义之后,当立光美为帝!赵匡胤只好答应,于是杜太后马上叫来赵光义、赵光美和宰相赵普,商议此事,并问赵光美百年之后传何人为帝,光美表示当传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事就这么定了,杜太后为了稳妥,吩咐宰相赵普当场把议定事项作为誓约写下来,然后密封收藏于皇宫金匮中,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赵光义射死花蕊夫人后,赵匡胤表面上并未迁怒赵光义,而是不动声色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让赵匡胤大为震惊,赵光义急于篡位的阴谋显露天疑。于是赵匡胤于一天夜里在他的书房内设酒宴,宣赵光义赴宴。当晚,赵匡胤怒斥赵光义心太急,并教他做皇帝当正大堂皇,为天下表率,要勤政爱民、善待赵家骨肉,要遵守"金匮之盟"。赵光义不停地起身、下跪、伏地,表示遵旨。说到性急时,赵匡胤拿起书桌上做镇纸的玉斧在桌上重重地敲打并高声劝诫:"好为之!好为之!"这就是后来流传的"烛影斧声"。当晚赵匡胤暴毙,也许是情绪过于急动引发卒中猝死,也许是在饮酒过程中误饮了毒酒,猜去吧。赵光义在赵匡胤的灵柩前即位,之后逼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也逼死了他的弟弟赵光美,"金匮之盟"也就成了一场空谈。</p><p class="ql-block"> 在历代帝王中,赵匡胤算是不近女色的一个,他有三位正妻,孝惠皇后贺娟与他是青梅竹马,并为他生育三子两女,可惜香消玉殒。孝明皇后王氏,只活了二十一岁。孝章皇后宋氏。其嫔妃的记载很少见,只记有后蜀国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他纳为妃子,后被其弟赵光义射杀。</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的统治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他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未能取得成功,留下了隐患;他的“重文轻武”政策导致了宋朝军事力量的相对薄弱,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利。</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一代天骄成吉思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1162一1227。世界上众多巨人诸如拿破仑、麦克阿瑟、尼赫鲁、华盛顿、安南等等,对他都有高度的正面评价,其中一位学人对他的评价最抢眼: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征服到世界的尽头,缔造了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一一大蒙古国,成为元代创始帝王,并重新勾画了世界版图,为新时代的到来打造了新的秩序。</p><p class="ql-block"> 读完《成吉思汗》全传后,本人的认识是他出身高贵,家教优越,自幼聪慧,历经磨难,绒马一生,身经百战,复仇拓疆,屠城掠地,灭国四十,建都立国,深谋大略,创制文字,制定法律,缔结和平,促进交流,推进文明,发展经济,乃一代枭雄、旷世伟人。但其每战烧杀抢掠、屠城劫财无不残忍血腥。</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出生于蒙古草原上的一个部落贵族家庭。其父也速该通过抢婚娶得其母诃额仑,其出生时天现红光,预示着战神降生。幼年时,命运的波折使他经历了家族的衰落和生活的艰辛。父亲遇害、妻子被劫更加重了他心中的仇恨。但正是这些苦难,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勇气。他在逆境中崛起,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智慧,逐步统一了蒙古各部,终在1206年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的成功并非偶然。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善于运用战略战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的军队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他懂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用人唯贤,不拘一格,使得众多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将领和谋士汇聚在他的麾下,为他的大业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他的战略眼光独到,不仅着眼于当下的战争,更能从长远考虑,为蒙古帝国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的一生个人生活也是十分骄奢淫逸,正妻、别妻、妃子多达四十人以上,对他侍过寝的小则十多岁、最大的五十八岁。凡是胜仗掠来的他国异族夫人、贵妃、公主以及姿色尚佳的女子都必须送至他的帐下。</p><p class="ql-block"> 然而,成吉思汗的征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遭遇过无数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从不气馁,从不放弃。每一次的失败都成为他重新崛起的动力,每一次的挫折都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应该像成吉思汗一样,勇敢地面对,坚定地前行,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p><p class="ql-block"> 成吉思汗的一生,也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历史。他的征服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他的帝国版图横跨欧亚大陆,使得东西方的文化、经济得以交流和传播。这种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明,也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成吉思汗征服过程中的残酷和血腥。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给无数的家庭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和平是多么的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p><p class="ql-block"> 读完《成吉思汗》全传,我对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敬意。他的勇气、智慧、毅力和决心,将永远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的故事也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更取决于他的胸怀和视野。只有拥有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视野,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成吉思汗》全传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