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诗词欣赏第35首七绝.贾谊

申随章

<h1>第35首:<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七绝.贾谊</font></div></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约1964年)</font></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font></div><br><h5>注释:<br>1.贾谊:西汉雒阳人,生卒: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世称贾生。政论家、文学家。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梁怀王不慎坠马而死,贾谊内疚不能自释,抑郁而死,年仅33岁。著有《新书》、《过秦论》、《陈政事书》(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鵩鸟赋》。<br>2.才调:才华,才能。<br>3.世无伦:世上无与伦比。<br>4.吊屈文:指贾谊《吊屈原赋》。<br>5.梁王堕马:见1。指的梁怀王坠马而死这件事情。</h5><br>浅析:<br> 毛主席偏爱有才人,也写过不少咏赞历史人物的作品,但毛主席为一人写了两首,独贾谊;而且以毛主席的诗词风格,这样扼腕情思的诗词也是少见的,这也是我选择这首诗的理由。这里体现的只有惋惜,很像一位年老长辈对有才华的年轻人特别怜爱的惋叹......<br> 贾谊这个人,少有才名,十八岁的时候就以善文著称。汉文帝时被聘任博士,后谪为长沙王太傅,后世人也称他为贾太傅、贾长沙。再后来被号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喜马,突发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最后郁郁而终。死时年仅三十三岁。这种才大年少而死,又为后世留下不少佳作的人,少不了后世文人骚客的追忆惋惜。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被称为古代自汉以后最好政论文章。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贾生》诗(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从另一侧面描述了贾谊的才能。<br> 1954年时,毛主席曾写过一首《七律.咏贾谊》(见附)表达了对贾谊才华的肯定及过早离世的惋惜。1958年(约)毛主席在读《初唐四杰集批语》时,赞赏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一并也把少年英发的贾谊赞扬了一番,说:“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岁,王弼死时二十四岁,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岁,夏完淳死时十七岁。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摘自:毛泽东诗词书法对联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282页)。而且是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公子的死,何况又不是贾谊的过错。叹息他大好才华本应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的。<br> 1964年,中国国内各行业发展如火如荼,急需各种人才,爱才惜才的毛主席又作这首《七绝.贾谊》,应该是在为贾谊惋惜的同时,期盼中国能有更多贾谊似的才俊出现,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而今迈步从头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如果你们(含贾谊在内,王弼、李贺、夏完淳......)都生在现在这个新社会,就不会有这样的英年早逝了,也就不会委屈了你们的才华了。<br><br>附:毛主席1954年写的一首<br>七律.咏贾谊<br>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br>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br>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br>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br>注:<br>1.廊庙:指朝廷。<br>2.华国:华夏。<br>3.汨罗:汨罗江。发源于江西幕阜山,流入洞庭湖。<br><br>2024.8.26 1964年2月6日,毛泽东邀请钱学森、竺可桢、李四光到他的中南海卧室畅谈科学工作。 1964年12月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上毛泽东与李四光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