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古镇历史文化初探

冯启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钟祥市石牌镇于2014年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据史书记载,西汉时期(2300年前)石牌镇叫“兰水城”,筑有城廓,交通便利,商贸发达,人口有相当规模。现在通过考古发现了实物证明。1993年,经国家考古队发掘考证,确认了汉朝城墙遗址。省文保局下文确认“石牌古城墙保护区”,位于乐堤村荆台西500米,面积约2.25平方公里。被命名为“兰水城·乐堤·汉代古城墙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国人信风水,现在港澳地区仍然很盛行。好多风水大师到石牌地界,都说这个地方“风水好”,正处在龙脉上,有兴旺之相。石牌古镇的地势和位置,有点像重庆的朝天门,占有明显的地势之利。童年时每逢汉江涨水,古镇北、东、南三面变成一片汪洋,只有西面是陆地,地势逐渐抬升,独有石牌古镇像巨大的鳌背,向东伸出约3公里,从空中俯瞰,就像只巨龙的头在饮水,呈现“金龙戏水”的大吉大贵之相也!(石牌古称荆台,“荆”“金”谐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石牌人对汉江水文变化的描述。千百年来,汉江是一条很任性的河流,这一带是松软的沙土,洪流冲刷引起河洪(中心)经常发生东西方向的位移。百年前,汉江离古镇只有两百米,航船就停在镇子边上,到解放初期河洪就向东移了4公里。所以石牌古镇依地势而建,西北高东南低。修了丹江水库后,根除了汉江水患,汉江河床也稳定下来,石牌的市政建设,才逐步向平原发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古镇自古就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 陆路北通襄阳,西驰当阳,南达荆州;东临汉江,船只顺流直达汉口入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三国时期,石牌被称为“荆城”,成为军事重地,蜀国大将关羽曾在此屯兵。名称的变化反映了石牌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存的许多历史遗迹就是佐证。我小时候亲眼见证“集街”东出口有很高大的城门,出城才见小河。沙街东头的城楼叫“第一关”,就象电视剧里的城楼一样,高大巍峨。老人们说他们见过西门楼和北门楼,但时过境迁,战乱损毁,我没有亲眼见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关羽在都督荆州期间,为了准备北伐曹魏,在汉津北面不远处扩建了一座小城名叫“荆城”(今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作为以后出兵攻打襄阳的前沿基地。曹操的大将文聘也把目标对准了这里,最终抓住了机会,偷袭了关羽的补给线,在汉津渡口袭击了关羽的辎重部队,并在荆城烧毁了部分船只,给关羽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由此可见,“荆城"(石牌)在当时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羽后世被封为“武圣”,石牌人民修了关帝庙纪念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人们只晓得石牌镇是繁荣的商业集市,其实在元、宋以远年代,石牌也是军事重镇。我现在清楚的记得,镇内街道之间衔接处都有高大的拱门,至今尚存的集街和东街之间的“阊门”,据考证已有千年,它那高大苍老,满身斑驳的身驱是最好的历史注脚。儿时见的拱门有很多,东街南,衣街两头,西街南,火神街北,山街北,西街和山街銜接处等,约有十余座吧(不知现还存多少),据专家考证这些都是军事设施,用于防止外敌攻进城后进行巷战的。其历史价值厚重而久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明清时期是石牌商业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水陆交通便利,物流畅通,商贾往来频繁,“开放和包容”的文化理念促进了石牌的进一步繁荣,很多外地客商在石牌开店置业。小时候还见到很多天门、沔阳、河南的商人,做糖人,挑牙虫,卖广货,生意五花八门。石牌经济发达,人流量大,经常有各种民间艺人来这里演出。我们最喜欢看耍猴,变魔术,杂技武术表演。也有很多戏班子上演连台戏,在寺门口卖票、把门,里面是露天戏园,.左边是露天戏台,看客要自带板凳。小孩不买票,逃票的观众串到附近人家的屋顶上远观。当年的石牌镇热闹非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城镇面貌是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解放初期的石牌镇,街道和房屋多为明清风格,街道为南北向,东西向,较为规整。街道中间铺着平整的条石,两边嵌着鹅卵石,临街门面一般为两层双檐木楼,鲜有三层的。下层做铺面,放置柜台和货架做生意,上层阁楼居住或做仓库。店面一般嵌活动门板,早晚方便开关门,门口都用石阶。纵深依次为厅,堂,生活区,中间有天井采光通风。我去丽江、周庄游玩过,和我儿时生活的石牌镇长的一模一样。如果当年请梁思成任石牌镇长,我们的家乡现在也可能列在“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上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古城建筑水平很高,凝聚了先人的聪明才智。房屋鳞次栉比,街道规正有序,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符合排水、防火、防盗、防匪的要求。邻居之间都建有防火墙,防止失火殃及邻里。商人士绅的房屋较深,厅、堂之间有很厚实的中门,土匪或强盗闯进大门前厅,再想攻破中门是很难的。堂屋用来接待客人,正面墙上供奉“天地君亲师”,两边配有对联。下面摆设神案,供奉祖宗、先人的牌位,有香炉和铜馨等祭祀器皿。每逢节日或忌日,都会焚香敲磬,气氛非常宁静肃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有民谣曰:“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抵不过石牌一痴汉。”这首民谣从“精明”和“本分”两个侧面反映了石牌的商业文化精髄。这个典故出自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卖假药的奸商,以厚利为诱饵,沿汉江兜售,屡屡得手。到石牌被识破,面对厚利石牌人无动于衷,象痴汉。于是这个奸商编了上述民谣,在失望中对石牌商人表示敬仰。石牌人经商,一是货真价实,二是信守契约。“痴汉”就是“大智若愚〞,形象描述了石牌人的本份、憨厚和精明。现在“痴汉”己成了钟祥市著名商标,经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成为石牌商业文化的靓丽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过去石牌镇被称为“小汉口”,是因其人、财、物和汉口联系很紧密。由于大商人掌握了信息、仓储、运输工具,因此对食盐、洋油(煤油)等控制性商品的进货,粮食、油料、生猪、工业原料的外销,进行垄断经营。资本积累后把大本营转移到汉口,石牌只作为分店。一般商户从汉口进货由“掮客”负责,每个行业都有相对固定的掮客。各商户把进货单和资金交给掮客,到汉口进货回来后,凭码单分别和货主结账,领取报酬。在汉口能买到的东西,在石牌也能买到,故称为“小汉口”。土改的时候,镇上大点的商户都被划为“资本家”,而在汉口的“大商人”,在当地只划为了“小商”成分。但在石牌的房地产被当地政府没收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市场的繁荣兴旺。想做生意先做人,前辈常叮嘱子女“辛苦讨来快活吃”,“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不能吃一时的饭,要吃一世的饭”。这些充满哲理的谆谆教导,从小耳闻目染,塑造了石牌人勤劳持家、精打细算、诚实守信的品格,几乎家家做生意,谋营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当年真实的写照。满街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五花八门的文武行当,创造了充分的就业机会。本钱小的就在家门口开个早点铺,或挑副担子走街串巷卖馄饨、汤圆、日用小百货。家庭主妇抽空做针线活,缝制童鞋、童帽、各种饰品等,支个架子摆在家门口就能卖出去,专挑水卖也能养活一家人。在繁荣的石牌,只要肯做事,就有饱饭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人具有“开放包容”的胸怀,外来文化溶入了石牌的繁荣之中。明嘉靖年间,陕西客商在石牌建了汉江中游规模最大的会馆。对吃饭嘴很叼(挑剔)的人,石牌人会怼一句歇后语“你真是会馆的隔扇~雕(叼)人物。”这句话反映了陕西会馆建造的精美。现在的粮管所就是陕西会馆旧址,会馆是很大的长方形四合院,占地约五十亩,西北建筑风格。大门朝南,门楼高大雄伟,两边各有三层楼高的塔楼,每层都有圆形窗可以向外瞭望。据说日本鬼子占领石牌后,就驻扎在会馆里,利用暸望楼做炮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会馆的大门高大气派,门楣青石横卧,两边墙脸都镶嵌砖雕。进大门两边是厢房,用作账房和办公室;西边一排是普通客房,门窗向东;北面是伙房、仓库;东边是几个单独小院,各自相对独立,设计精巧,有江南园林风味,种有树木花草。所有门窗都是缕空雕刻,里面糊层牛皮纸,防风又透光。雕刻以人物故事为主,有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也有花草乌兽。雕刻工艺精湛,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会馆变成粮管所后,房屋都作为仓库使用,所有镂刻的门窗被拆下来,当柴火烧了。损失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无法估算,实在令人心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有座“魁星楼”不是传说,我的父輩们都见过,是壮观三层楼。石牌文化底蕴深厚,有钱的士绅都在家办私塾,官方也开设学堂,上学读书尉然成风。街市上有很多穿“蓝衫”显摆的,都是秀才和“公务员”(吃俸禄的)。雍正年间,生员杨炳乡试、会试得第一名,殿试被录取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官至“学政”,成为美谈。地方要兴旺,必须出高官。风水大师说石牌要出人才,须建“魁星楼”庇佑,士绅富商们慷慨解囊,于同治六年建成。画栋雕梁,典雅别致,在方圆几百里独树一帜。由于清朝的迅速没落,科举制度废止,魁星楼失宠,受风雨侵蚀,日渐凋敝,抗战时期被日军飞机炸毁。遗址在老东街南出口前行800米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时候站在萝卜口子看荆门象山上的宝塔,非常清楚,仿佛就在咫尺。据说,明清时期,荆门和石牌的规摸差不多,如果石牌想领先一步,也须修座宝塔,塔顶放舍利子,佛光要盖过荆门的才行。于是民间集资,寺庙化缘,募集了一笔资金,于光绪四年奠基开建。由于清王朝迅速垮台,紧接着几十年的战乱,宝塔仅修两层就因资金枯竭停建。有老人说“荆门因有宝塔而兴,石牌因无宝塔而衰”,这话你信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小时候经常成群结队,去爬宝塔玩。塔基占地面积很大,残塔有两层,爬上去要搭人梯,塔身中间是空的,装满了水。紧靠塔身的北面有条河沟(即宝塔河),一丈多宽从西向东流,树荫下清草绿水,环境优雅。在那里嬉戏泅水抓鱼,非常惬意,常流连忘返。约在1960年前后,当地领导派人把宝塔彻底拆除(原因不详),挖地三丈,把作为塔基的一百多根杉木桩全都拔出来了,两丈多长的杉木,是怎么打下去的(当时没打桩机),让人匪夷所思。当年的匠人是按宝塔的千年保质期设计施工的,如果宝塔遗址留到现在,肯定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只留下了“宝塔河”三个字做为街名。现在我说的是亲身经历,再往后就成故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退休后游历了苏州的拙政园、留园,很美!但我童年游玩的“石牌园林”和他们有一比啊。这个地方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石牌“镇公所”所在地。此園是大商号“袁友恒”的私宅,正门在山街的北面,要上很高的台阶才能进去,迎面是砖木结构的大厅,石墩和柱子很粗,门楣高大气派,门窗都是缕空精雕细刻的,是商家待客议事的大厅,从侧门往后走就是家人的生活区域。里面有很多单独的院落,布局造型各异,有设计精美的亭、台、楼、阁、水池和假山,在里面捉迷藏,抓蛐蛐特别好玩。我们在庭院之间迷路是常事。从“山街”大门进去,可以从“上正街”走出来,也可以从北面穿出来,直接到关帝庙和后佛殿,无法估算此园占多大面积,也数不清有多少房屋和庭院?只看见政府人员在前面大厅办公,后面每个庭苑有住满了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座深宅大院中的“夹道”至今令我记忆深刻。大门左手边有道门,进去就看见一条笔直的青石板路,宽约三米,长约三百多米,两边都是高墙封闭,只有右边的墙开了几道门,通向不同的院落。这种建筑设计只有很大的家族才有,“夹道”是公共通道,为兄弟妯娌间,正房偏房间出入方便,互不干扰。高筑墙是为了安全。最大的院落有两株百年榕树,一株长得像龙,有龙角和龙爪,另一株长得像凤,有凤冠和凤尾,寓意“龙凤呈祥”。很多影视基地也没有这个实景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石牌园林”被夷为平地,建成了几栋三角尖的办公室,仅仅过了二十多年,又被推倒建成现在的模样。我怀念精美的“石牌园林”,可惜了百年“龙凤呈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谈起京剧老石牌人都会骄傲。经济发展必然促进文化繁荣,石牌盛行京剧有一百多年历史。我记得镇上没有专业京剧团,但有大量的京剧行家,生旦净末丑都有人扮演,出名的有杜老板、潘老板、张老板、孟老板等好多。文武场也是人才济济,拉京胡的是沈老板(瞎子),所有曲目全靠盲记,演奏从不出错,让人啧啧称奇。逢年过节,镇上必有一台戏,都是戏班子自发组织的。“煤气灯”一亮,文武场就“打闹台”,听见锣鼓响,人们就自带板凳去抢位置。常演的戏有“打渔杀家”,“失空斩”、“白蛇传”…小孩子听不懂,但爱热闹啊。经常有人请戏班子唱“堂会”,茶馆里也常有戏迷唱一段。你若会唱几段京戏,别人会高看一眼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64年秋,沙市京剧团巡回演出到石牌,计划和钟祥一样演一星期,最后演了一个多月。他们做梦都没想到小小的石牌镇,竞会有这么多京剧粉丝,每天会收入这么多票房。演出的专业水平很高,石牌的粉丝们很会欣赏,头牌花旦真的太漂亮了,色艺俱佳,每天都有很多人去捧场。那晚火神街突然失火,演员们来不及卸妆就去参加救火,在全镇传为美谈!沙市京剧团的演员们在和石牌戏迷的交流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深感当地京剧文化功底之深厚!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古装历史剧目成为“四旧”,戏班子中多人成了“牛鬼蛇神”,那个年代只能学唱“样板戏”,石牌传承百年的传统京剧文化偃旗息鼓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中国自古就有“穷文富武”之说。由于石牌经济发达,武术文化盛行,习武者众。早年,镇上有几位远近闻名的武术大师,造诣颇深,有一位还是京城“神机营”退役的,功夫了得。他们都开武馆授徒,石牌周围几股土匪,因惧怕而不敢涉足。解放后,没有注册武馆了,只有“宋老师”还收了几十个徒弟(家长委托),每天晨练,成了镇上一道靓丽风景线。每当镇上有大型活动,徒弟们都会上台表演,展示翻闪腾挪各项基本功,舞动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非常精彩。有位姓李的哑巴(50多岁),绳镖练得出神入化,每次表演都得到观众的大拇指。六十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宋老师的关门弟子们(都是70后),仍然活跃在钟祥太极拳队伍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的宗教文化渊远流长,长盛不衰。从镇中心“寺门口”往北到“王大桥”止,有方园几百里最大的崇果寺,有供奉“武圣人”的关帝庙、有观音普渡的广慈庵,他们成“品”字形相连接,占地千亩,成为镇上的“宗教区”。鼎盛时和尚、道士、尼姑有几百人,日常用度巨大,宗教场所的运转和维护也是很庞大的支出,完全靠香客和信徒的香火钱、捐赠支持。由此可见当年到石牌来敬香的信徒之多,地域之广,钱财源源不断。巨大的人流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旅店餐饮等服务业的繁荣。儒教、佛教、道教在此互相交融,成为石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晨钟暮鼓”伴着古镇人民的生活节奏,显得忙碌而祥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相传千年的豆腐文化,日益发扬光大。《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头条,以“石牌豆腐郎,天下美名扬”为题,报道了石牌镇豆腐产业的发展兴旺。传说三国时,关羽在石牌这一带驻军打仗。到秋天,气候干燥,人们普遍眼睛发红发热、喉咙痛,当地郎中束手无策。关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回到荆州立刻向郎中请教。有郎中建议,把黄豆磨成浆再做成豆腐食用,既滋补又清热泄火。关羽马上下令依照此法做好豆腐分送给百姓,果然病人的眼疾口疮都有好转。做豆腐的手艺在民间相传至今,外观和口感日益完善。据统计,石牌“8万劳动力3万豆腐郎”,遍布全国。生意做到了东南亚、俄罗斯、美国。石牌的“豆腐宴”闻名遐迩,很多人驱车几百里,只为品尝“豆腐宴”的美味佳肴。现在石牌镇新建的民居,八成是“豆腐郎”的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最为人称道的是传统的腊菜碟子。石牌“腊菜碟”以其种类多、色泽艳、造型美而闻名。冬至开始腌制腊货,如口条、香肠、牛羊肉、鸡、鸭、鹅等,用传统工艺熏制发酵。烹饪、装碟是高科技活,除了色香味以外,所有碟内食物都要造型,花样各异,美不胜收,令人食欲大开,吃过“石牌腊碟子”的人都惊叹不已!开席首先摆“腊碟子”(凉菜)喝酒为主,然后上热菜热汤吃饭。收拾后,重新落坐,上点心和水果喝茶,程序才算结束。赞曰:玩的就是“满汉全席”的味儿!有个老规矩,“生不请,年不接〞,是石牌先贤注重道德修养,对家庭和社交的尊重。人到花甲后(60岁)才办寿庆。看看现在,过生日太频繁,显得很庸俗,充满了铜臭味,是不良风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绚烂多彩,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史书有记载,民间有传说,还有很多被时光掩埋在地下。我上小学、中学时,学校建围墙,修教室等,因经费奇缺,经常发动学生去挖旧砖,捐献给学校。家长也帮忙到处找老墙脚,挖了很多又大又厚的城墙砖,记录历史的文化古迹就这样消失了。有人还挖到了陶罐、铜器皿,里面装有很多古钱币,各种各样的好多好多,都卖到土产公司了,好点的钱币用来扎毽子玩。据说在高台子还挖了口钟,上面还有字(铭文),也砸碎当废品卖了。这些记录石牌历史的无价之宝,被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的无知给糟蹋了,留下了无限遗憾和悔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石牌古镇乘改革开放的快车,迅速恢复了活力。现在百业兴旺,市场繁荣,城镇建设欣欣向荣,旧貌换新颜。古老的“石牌码头”搖身一变,成了“钟祥港”,现代化的码头设施,高大气派的塔吊,成为湖北省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港口经过航道整治,能够通航1600吨级的船舶。对于促进货物运输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钟祥港是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的一部分,旨在打造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港口功能的优化配置。石牌人民勤劳智慧,“痴汉”精神发扬光大,生活是芝麻开花一一节节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镇政府要打造“历史文化名镇”的决策是英明的,和全镇人民要求文化复兴的愿望相契合。石板街,青瓦房,古戏楼,每间屋都有故事:被誉为同仁堂的“冯仁和药铺〞,老舍创作话剧的原型“周记茶馆”,促进知识文化传播的“钱记印书铺”,从事蚕茧加工的“叶记缫丝作坊”,还有“潘记豆腐房”,“柳记米粉馆”……古镇展现的不仅是冷冰的古街古房,还应溶入文化灵魂,让它以“四维空间”形态表现出来,让游客有身临其境的古文化体验。现在科技发达,信息的采集加工应用很方便,成本较低,关键要让年长的人把故事讲出来。比如我抛了几块砖,要是能把“玉”引出来就喜出望外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