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喜祥记住乡愁系列作品廿——遗山祠春秋

791116

<h3> 集汇文脉</h3> <h3> 金元文宗</h3> <h3> 《遗山祠春秋》<br>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家乡忻州</h3> <h3> 作者: 薛喜祥</h3> <h3> 遗山祠春秋<br> 2020年11月20日,受在忻州城工作的同学邀请,我们一行二十余位忻县师专上学时候的同学,相聚忻州古城。虽然节气已近小雪,但是大家游古城的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全然没有些许寒冷的感觉。四十年前我们这班人就在忻州城读书,闲暇时间也常来古城的南北大街转转。在街东边的那个剧院看过戏,书店买过书;在街西边的那个照相馆照过相,文化馆看过画展;当然也在商店买过生活用品。那时候,古代和现代建筑在大街周边共同存在,很多古建筑物破败不堪。我是忻府区人,但在外地工作,所以忻州古城此次改造后这是第一次游览,而且,近十几年也没有来古城内。今天,历史文化氤氲在古城的每个角落,满眼皆是古朴典雅的明清形式建筑。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景象已经显现。我看到了一幅悠然恬适的“家山归梦图”。<br>  </h3> <h3> (牌楼和山门融合的遗山祠大门)</h3> <h3> (遗山祠)</h3> <h3> (凌云楼又名明月楼)<br>  当我们游览到北大街上离北城门不远处的凌云楼时,看到西侧有一座特别的牌楼式大门:悬山顶式,檐角上翘;门额上悬挂着“遗山祠”巨匾,笔势内敛、结构凝重、特色突出,大门整体庄严、古朴、神圣、壮观。走进祠内,眼前的景象似曾相识,仔细想来,这与四十年前看过画展的县文化馆的院子位置及建筑形式、风格一样啊!随后恍然大悟,这就是四十年前,即1980年我来过的那个县文化馆所在地吧!</h3> <h3>  1979年,来忻县师专上学使我于忻州城是过客而变成了常住。而且,闲暇时间还爱在城里到处转,目的是想尽快了解这个城市,这可能是青年学生的特点吧!按照“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 ,第一年在大街上转的多,第二年就是小街小巷,甚至是机关单位了。比如:当时的忻县地区文工团、忻县地区北路梆子剧团等院内我都去过。<br> 有一次,我走到古城南北大街上,看到路西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砖石结构与众不同的大门。顺着门口往里一看,有种庙院的感觉(因为我们村有座“泰山庙”,小时候常在里边玩耍,所以对庙比较敏感)。尤其是西面的房子,还在一个高高的台基上且比较雄伟壮观。细看,门边挂着“忻县文化馆”的牌子。我想进去看看,但担心不让进去,可是看着敞开的大门又心有不甘。最后,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还是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院子里没有看到一个人,我就照直走向西面那个高台上的房子。因为也大开着门,我一眼就看见里面没有人。房顶高高的,地面基本上是呈正方形,也没有放什么物品,但是墙上挂满了字画。我走了进去,认真地欣赏起这些画来。这是我从小到大看画展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在我们村泰山庙的西罗房里,看由我们村的北京插队知识青年所作的画的画展了。那时候,平时看到的画大多是印刷品且基本上都是年画。这次,看到的是画家们的真迹且形式多样、风格不同,那种质感和美感是以前从未体验过的。<br> 多年以后,想起这次文化馆之行,我认为当时担心不让进去纯属多余。人家大开院门和房门,那实际就是对外开放的表现。因为文化馆就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场所,他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外开放。<br> 可是,当时我孤陋寡闻,文史知识匮乏,导致了不仅象做贼一样看了一次画展,而且,对这是凭吊先贤元好问先生的所在也一无所知。<br>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又来到了这里。虽然这里已不再是当年的文化馆了,而是恢复了始建于667年前的“遗山祠”,但是它承载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功能是不变的。让我们走进遗山祠;穿越时空,走近先贤,感受元好问先生和他的遗山祠给我们文化的力量吧!</h3> <h3> (元好问先生所著《中州集》)</h3> <h3> (《元好问全集》)</h3> <h3> 第一章 人杰地灵<br> 忻州历史文化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人杰地灵,自古就有“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美誉。从古到今,在这片热土上养育出了许多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其中元好问就是杰出的代表。<br> 元好问,生于金朝章宗明昌元年七月八日,卒于元朝宪宗七年九月初四(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韩岩村(今山西忻州市忻府区韩岩村)人。我国金朝末年元朝初年杰出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br> 元好问先生二十一岁时,在离祠堂五十里的定襄遗山读书,故而自号“遗山山人”。<br> 元好问先生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元宪宗七年(1257)逝世,年六十八。<br>  元好问先生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长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等作品传世。</h3> <h3> (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 所立<br> 遗山祠扩修功德碑)</h3>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遗山祠前世</p><p class="ql-block">  “遗山祠”是为纪念元好问先生修建的。</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儒家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外姓不得入内,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p><p class="ql-block"> 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族人还充分利用这些宽广的空间,办理各房子孙婚、丧、寿、喜等事务;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常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祠堂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有的宗祠还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p><p class="ql-block"> 遗山祠始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由元氏八世孙元林枝、元林泉、元林茂等筹建。祠址在忻州城内北大街凌云楼西侧。明朝万历至清同治间,此祠改为明代山西巡抚、著名清官魏允贞祠。清康熙三年(1664),地震被毁。康熙五十二年(1713),州衙“奉文兴义学”,改为教育之所。乾隆六十年(1795),知州汪本直恢复遗山祠,并与元氏几位后人组织重建。同治四年(1865),由忻州正堂(知州)戈济荣组织捐资修葺元故茔、修葺野史亭时,又对祠堂作了扩建。民国时期被日寇和国民党侵占,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忻县文化馆的办公之所。</p><p class="ql-block"> 遗山祠原为砖石结构大门,坐西向东,门额嵌有石刻牌匾,上书“遗山祠”,门内额上悬挂书有“杜陵嫡派”字样的牌匾,字体古朴刚劲,出自清道光年间著名学者、进步思想家、五台县东冶镇人徐继畬之手。入大门便是前院,院内靠近大门处是一座高约3米的园林小品——梅山,遗山先生生前酷爱花木,尤爱杏花、梅花,故造此小品以为纪念。前院和上院之间有3间过庭,过庭门额横标“野史亭”三字牌,仍系徐先生手迹。</p><p class="ql-block">  穿过过庭进入上院,迎面高台上筑三间兽嘴装饰的高大梢独房,此即遗山祠堂。这里既是礼敬凭吊先生的祭祀之所,又是文物陈列室。堂内正面墙上,悬挂着落地大云谱。所奉先人甚多,以唐代诗人元结为始祖,以下是高祖元谊、妣赵氏,曾祖父元春、妣王氏,祖父元滋善、妣赵氏,仲祖父元滋新、妣史、杨二氏,父元德明(号东岩)、妣王氏,仲叔父元格(号陇城,亦为养父)、妣张氏,三叔父元升(字德清)、妣杨氏,长兄好谦(字益之)、妻王氏,仲兄好古(字敏之)、妻张氏,元氏长子元抚(字叔仪)、妻赵氏,次子振(字叔开)、妻李氏,三子搃(字叔纲)、妻张氏,长孙若祖、妻金氏,凡七代14人。各位先人连同其配偶悉以画像载入云谱。云谱下方置丈许长香案,其上置“元遗山先生神位”龙牌。右边摆10个较小的牌位,前五位供奉着先生的女儿元真(适程思温),元严(适杨思敬、后为女冠,号浯溪真隐),元顺(适张兴祖),元柔(适翟国才)。后五位分别是金代文坛领袖、礼部尚书赵秉文(号闲闲居士),今河北磁县人;山西陵川知名教育家、遗山之师郝天挺,字晋卿;郝天挺之孙、遗山门生郝经,字伯常;遗山之徒并为先生建造陵园者魏初、姜彧;清乾隆朝忻州知州汪本直字古愚。龙牌左面置有《元氏家谱》以及致祭所用之钟磬香炉。两侧墙上配以历代名人字画,古色古香,雅俗得体。靠墙各置书架一栏,珍藏着各种版本的先生遗著和各种论著约上千册,清光绪七年刻制的《中州集》原版存放其上(现藏于忻府区文管所)。</p><p class="ql-block">祠内南北配房共22间,正房称作会馆,为接待宾客或举行会议之所;南房储存什物或宴飨待客之地。</p><p class="ql-block"> 全祠呈四合院,内高外低,游人有步步登高之感,同时也使主祠处在高位而显得庄严肃穆。 </p><p class="ql-block"> 遗山祠主祠北侧,存清朝同治七年(1868)岁次戊辰七月上涴吉日所立,扩修“遗山祠功德碑”。正面碑文镌刻“特用道蓝翎候补府忻州直隶正堂加五级随带加四级记录十次戈捐银三百两”等字样。记载时任忻州直隶候补正堂戈济荣,为官一任,率先垂范,十次捐银300两的贡献和荣誉。这次大修元祠,知州戈济荣用力最多。功德碑背面镌刻,清朝同治七年(1868),忻州先贤因应扩建“遗山祠”,慷慨捐资者名录。邢国瑛、陈逢泰(陈敬棠父亲)、张凌汉、陈文涛(陈敬棠二伯)、李荣实、陈助清、杜丰厚、陈来庭等,百位先贤姓名,赫然在列。</p> <p class="ql-block">(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公刘先生 1973年</p><p class="ql-block"> 曾在忻县文化馆工作)</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到2010年9月间,这里一直是文化馆馆址。这里留居过一批知名的文化艺术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是参加《阿诗玛》搜集整理工作的当代诗人公刘。1990年,在先生诞辰800周年之际,在这里举办了中国元好问八百诞辰学术研讨会,中外学者发表30余篇研究论文,盛况空前,影响重大。之后,学会又依托忻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忻州师范学院的具体组织,召开过三次研讨会,新论纷呈,百家争鸣,开辟了元好问研究的新境界,忻州也由此扩大了在全国的知名度。</p><p class="ql-block">  2010年上半年,文化馆迁出,新祠落成。遗山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到访者。 </p> <h3> (山门与梅山)</h3> <h3> (下院与梅山)</h3> <h3> 第三章 遗山祠今生<br> (一)重修情况<br> “遗山祠”是后人礼敬凭吊先贤之所,亦为忻州文明悠久的象征。惜其经年已久,风雨侵蚀,栋梁朽坏,亟待抢救。<br> 2010年3月末,忻州市作出“搬走文化馆,重修遗山祠”的决定,并提出:“把文物保护好,把文脉传承好,把名人效应发挥好”的“三好”重修要求。经半年重修,一座雕梁画栋、内涵丰富的新祠展现在原址上,为元好问先生诞辰82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重的大礼。<br> 新祠古今结合,本着“沿袭明清风格,融汇金元元素”的风格,在原址上巧加布局。总体上,上下院的结构不变,主祠不变,配房不变。但在细部减小配房,增设碑廊;增加月台,扶高主祠;牌楼和山门相融合;主祠内引入浮雕枝艺;配房内增加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最后形成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的整体效果。它是忻州最精美的明清风格建筑。</h3> <h3> (2010年所立重修遗山祠碑)<br> 《重修遗山祠碑记》<br>  秀容故郡,卧牛新城。两河带绕,五峰藩屏。晋北锁钥,三关总要。田畴肥腴,农桑康宁。摔跤载誉,八音传神。商贾惟诚,文风称雄。历朝骚墨繁众,裕之好问为峰。杜林嫡派,金源文宗。诗分长短,风骨比肩李杜。词有悲欢,情采直配苏辛。散乱萁山,豪放高歌。情深雁丘,婉约低吟。诗盛一代,神传千载。播馨中州集,流芳野史亭。文宗逝后九六载,元末至正十三春。学子族人缅怀贤圣,于州治北街西侧,葺诗宗遗山祠堂。北倚飞楼凌云,南挽书院秀容。建筑庄严古朴神圣,集汇文脉传承诗魂。阖邑景仰儒林朝宗。<br> 呜呼!朝经百代沧桑,祠遭多事寒暑。堂宇颓敝,馆藏散佚。时逢盛世,岁在庚寅。政忻州滋兰树蕙人和政通,责忻府重修葺本祠。召社会崇尚元翁,屡临现场筹谋,亲题山门额匾。区委区府庀赀纠正,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尊重历史旧貌,锐意落架大修。沿袭明清框架,融汇金源元素。宣传部戮力实施,巧工匠毋苟求精。砖觅古遗,木选良栋。时历百日,新构筑成。院分内外两座,间共大小廿九。布局精巧,气势雄浑。高低栉比,错落次麟。牌楼灵秀,梅山巍耸。金匾银联,雕梁画栋。悬山歇山硬山风格各异,砖雕木雕石雕技艺超群。出廊大殿巍峨于月台之上,差参庑配萦纾于庭院之侧。斗拱翼翘五踩九踩,鸱吻挺天卧龙腾龙。檐角铜铃叮叮作响,殿中塑像栩栩如生。碑廊十楹分列南北,九州大家书丹三晋。巧匠勒珉镂翘楚,佳作镌名公题咏。万民伞万卷砚,铺成两厢配房。生平训生卒事,浮雕正殿四壁。传统诗书画,裕之行迹历历在目。现代声光电,好问年谱行行有序。美哉,壮哉!忻州文化之巅在兹重现,华夏诗歌之旗于此再树。邑人含笑文坛欢欣,诗界幸事文史雅风。永重懿德不朽精神,为昭后者泐石铭文。<br>  中共忻府区委员会 <br>  忻府区人民政府<br>  公元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六日 岁次庚寅壮月十九 新祠落成之日吉辰立 </h3> <p class="ql-block"> (二)新祠结构</p><p class="ql-block">  遗山祠总占地面积720平方米,计有大小房屋29间(座),其中主祠5间,碑廊10间,展厅6间,办公接待室6间,牌楼大门1座,仪门1座。还有梅山1座,LED显示屏1个,多媒体互动仪1个,砖雕石雕木雕百余处。在牌楼式大门临街门额上,悬挂着“遗山祠”巨匾。</p> <h3> (三)主祠<br> 主祠坐落在设有青石栏柱的月台上,门额之上悬有书法家姚奠中先生所书“金元文宗”描金行书大字巨匾。廊庑立柱上悬挂一副小篆字体楹联:“三河雨雪成诗草,百代风骚入论文。”意为“河南、河北、河东为中心的中州大地上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社会变迁都是金元文宗元好问先生的诗歌创作素材,夏商周三代直至金元时期的丰富历史文化都在他的论著中给以传承发展”,亦出姚奠中先生之手。</h3> <h3>   (元好问先生)<br> 进入殿内,迎面是4米多高的汉白玉坐像,底座上镌刻着“1190—1257”生卒年代。元好问先生汉白玉雕像神情凝重,风骨凛然,令人肃然起敬。<br> 雕像左侧精致的倾斜桌面上,刻有对先生的简介,右侧摆放五代谱系图。三面墙上饰有古铜色浮雕画6组,集中展现了先生的精神风范和思想文化成就。</h3> <h3> (元好问先生生平浮雕图)<br>  第一幅图,“师生教学图”:此图描绘的是先生在14岁到20岁间,受教于陵川(陵川县今属长治市)知名教育家郝天挺先生的情景。<br>  第二幅图,“南渡避乱图”: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三月三日,蒙古军队攻破忻州,屠城十万。此图描绘的是兵荒马乱中先生与人民一起向南避难的情景。<br> 第三幅图,“循吏风范图”:《史记》中有《循吏列传》,循吏是指那些关心民生疾苦,勤政廉洁,扬善惩恶的封建官吏。此图表现了先生“出死以为民”的为官之道,是真正的循吏。<br>  第四幅图,“羁管聊城图”:此图表现了先生在极度困厄的囚居状态下,还坚持著史立说的文化担当。<br>  第五幅图,“觐见元帝图”:此图描绘的是先生觐见主政汉地的元世祖忽必烈及致函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请他们保护中原人才的情景。<br>  第六幅图,“构亭著述图”:此图描绘的是先生在家乡韩岩村建“野史亭”,专心从事撰写史书的情景。</h3> <p class="ql-block"> (北碑廊)</p><p class="ql-block"> (四)碑廊</p><p class="ql-block">  碑是会说话的石头,碑廊则是石头集成的书籍。碑廊给后人提供了一份了解遗山先生思想文化成就的精美财富。这10间配房的碑廊,加深了全祠的人文内涵。</p><p class="ql-block"> 碑廊由南北两廊构成。北廊精选遗山先生5首颇具代表性的诗词作品。南廊是金元以来的5首咏遗山诗碑石,有主有客,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北碑廊的五方碑刻如下:</p><p class="ql-block"> 摸鱼儿·雁丘词</p><p class="ql-block"> 问人间情是何物,</p><p class="ql-block"> 直教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 天南地北双飞客,</p><p class="ql-block"> 老翅几回寒暑。</p><p class="ql-block"> 欢乐趣,</p><p class="ql-block"> 离别苦,</p><p class="ql-block"> 是中更有痴儿女。</p><p class="ql-block"> 君应有语:</p><p class="ql-block"> 渺万里层云,</p><p class="ql-block"> 千山暮景,</p><p class="ql-block"> 只影为谁去?</p><p class="ql-block"> 横汾路,</p><p class="ql-block"> 寂寞当年箫鼓,</p><p class="ql-block"> 荒烟依旧平楚。</p><p class="ql-block"> 招魂楚些何嗟及,</p><p class="ql-block"> 山鬼自啼风雨。</p><p class="ql-block"> 天也妒,</p><p class="ql-block">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p><p class="ql-block"> 千秋万古,</p><p class="ql-block"> 为留待骚人,</p><p class="ql-block"> 狂歌痛饮,</p><p class="ql-block"> 来访雁丘处。</p><p class="ql-block">  《摸鱼儿》,唐教坊曲名,又名《迈陂塘》、《双蕖怨》。此词前有序文,文曰: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作无宫商,今改定之。”由序文可知,此作是遗山16岁时所写,并在金亡后改定。</p><p class="ql-block">   论诗三十首(选二首)</p><p class="ql-block"> 汉谣魏什久纷纭,</p><p class="ql-block"> 正体无人与细论。</p><p class="ql-block"> 谁是诗中疏凿手?</p><p class="ql-block"> 暂教泾渭各清浑。</p><p class="ql-block"> 一语天然万古新,</p><p class="ql-block"> 豪华落尽见真淳。</p><p class="ql-block"> 南窗白日羲皇上,</p><p class="ql-block"> 未害渊明是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都二首(其二)</p><p class="ql-block"> 历历兴亡败局棋,登临疑梦复疑非。</p><p class="ql-block"> 断霞落日天无尽,老树遗台秋更悲。</p><p class="ql-block"> 沧海忽惊龙穴露,广寒犹想凤笙归。</p><p class="ql-block"> 从教尽刬琼华了,留在西山尽泪垂。</p><p class="ql-block"> 野史亭雨夜感兴</p><p class="ql-block"> 私录关赴告,求野或有取。</p><p class="ql-block"> 秋兔一寸毫,尽力不易举。</p><p class="ql-block"> 衰迟私自惜,忧畏当谁語。</p><p class="ql-block"> 辗转天未明,幽窗响疏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二)</p><p class="ql-block"> 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p><p class="ql-block"> 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叫号。</p><p class="ql-block"> 台山杂咏十六首(其五)</p><p class="ql-block">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p><p class="ql-block">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p> <p class="ql-block"> (南碑廊)</p><p class="ql-block"> 南碑廊的五方碑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系舟山图</p><p class="ql-block"> 金代 赵秉文</p><p class="ql-block"> 山头佛屋五三间,山势相连石岭关。</p><p class="ql-block"> 名字不经从我改,便称元子读书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遗山怀古(节录)</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 傅山</p><p class="ql-block"> 今游晋昌见遗山,忆昔遗山真相似。</p><p class="ql-block"> 知是天竺灵鹫峰,飞入元家作才子。</p><p class="ql-block"> 遗山大节若元气,乾坤不老山秀峙。</p><p class="ql-block"> 秀峙古标柱苍穹,清操耻与降臣比。</p><p class="ql-block"> 君不见,先生雍容气象列贤行,</p><p class="ql-block"> 杜陵诗史屹相向。</p><p class="ql-block"> 道符前哲德盖世,骚作绝代称宗匠。</p><p class="ql-block">    忻州刺史守愚汪君</p><p class="ql-block"> 重修元遗山先生墓诗二首</p><p class="ql-block"> 清代 纪晓岚</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中州文献迹犹新,寒食年年细草春。</p><p class="ql-block"> 一种风流堪溯处,当涂今葬谪仙人。</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平生忠愤寄荒丘,五百年来片石留。</p><p class="ql-block"> 励俗怀贤无限意,欲将棠荫比松楸。</p><p class="ql-block">   读元遗山诗二首(选句)</p><p class="ql-block"> 清代 徐继畬</p><p class="ql-block"> 平生学杜皮兼骨,偶效苏黄亦示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野史亭</p><p class="ql-block"> 当代 姚奠中</p><p class="ql-block"> 野史亭前作胜游,杂花夹路墓园秋。</p><p class="ql-block"> 遗山文史双名世,合与江河万古留。</p> <h3> (五)生平事迹展<br>  本展以LED全彩显示屏为主要表现手段,实现了图文互见。其解说文字如下:<br>元遗山生平事迹简介:<br>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生于一一九零年七月初八,卒于一二五七年九月初四。系北魏拓跋氏鲜卑族后裔。唐代诗人元结为其远祖。出生7月后,过继给叔父元格。元格曾任山东掖县、河北冀州、山西陵川、甘肃陇城等地县令。<br> 元好问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br> 一、早年求学(1193—1216)。元好问4岁开始读书认字。七岁作诗,被时人誉为神童。先后随叔父辗转掖县、冀州、陵川、陇城等地,21岁扶叔父灵柩归乡。此后一段时期,便往返在秀容、定襄读书。从14岁开始,在陵川名师郝天挺门下学习6年,肆意经传,贯穿百家,为他今后的做人和治学打下坚实基础。16岁赴并府试途中,听捕雁者讲述大雁殉情的故事,写下了著名的《雁丘词》。首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句。<br></h3> <h3>  二、避乱科考(1216—1224)。自1211年以来,蒙古军频频南侵。1214年,金宣宗迁都汴京。1216年,元好问携家避乱河南三乡,后又移居嵩山。1217年,其《箕山》、《琴台》等诗受到当时文坛盟主赵秉文赏识,被誉为“少陵以来无此作”,名震京师,人称“元才子”。同年,完成《论诗三十首》,对从魏至宋的诗歌分别正伪,见解精当,奠定了在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自16岁以来,他前后科考8次,32岁(1221)中词赋进士。</h3> <h3>  三、十年为官(1224—1233)。元好问进士及第后未就选,35岁试博学宏词,在国史院任编修之职。不到一年,辞官归嵩山。38岁至42岁,在河南内乡、镇平、南阳任县令。期间,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推行仁政,招抚流亡,恢复农耕,政绩颇著。当地县志其政绩,称为“循吏”。42岁秋,调任尚书都省掾。此后一二年间,蒙古围汴,金哀宗出奔,崔立兵变,汴京沦陷。他为拯救汴京百万官民,向留守二执政面陈己见;上书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提出保护安置中原文化秀士的建议。此时他写的《岐阳三首》、《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等反映丧乱的诗篇,后世誉为“诗史”。</h3> <h3>  四、羁管山东(1233—1238)。汴京陷后,元好问作为亡金官员,被押往山东聊城,囚居两年,过着孤独寂寞、饥寒交迫的生活。后又迁往冠氏。1238年,羁管期满后,携家返忻。期间,不仅写了《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续小娘歌十首》等反映民众亡国悲哀的诗篇,而且以“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的坚定信念,撰写了《南冠录》、《壬辰杂编》等史著。其《中州集》搜集编选了金代249人的诗作,并冠以小传记叙评论,开创了断代诗歌总集的新体例。</h3> <h3> (元好问先生墓)</h3> <h3>   (野史亭)<br>  五、晚年修史(1239—1257)。1239年,元好问回归忻州后,在乡人的协助下,在故乡韩岩村建野史亭。他往来于晋冀鲁豫燕等地,寻访遗逸,杂录史料百余万言,编写《金源君臣言行录》等书,为后人撰写金史提供了大量资料。他在晚年还给政界官宦、学者名流、亲戚好友写了大量的碑铭,从另一个侧面起到了修史的功用。1253年夏,与好友张德辉觐见主政汉地的忽必烈,奉其为儒教大宗师,并请免除儒者兵赋。1257年九月初四,在河北获鹿寓所病逝,享年68岁。归葬故乡后,其弟子遵嘱在墓前立小碑,书“诗人元遗山之墓”。</h3> <h3> (元好问先生文史作品)</h3> <h3> (六)文化成就展<br>  本展以LED全彩显示屏为主要表现手段,其内容如下:<br>元好问一生成就简介:<br>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文坛领袖,一代宗工,在文学、史学、文化、教育、书法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br> 一、文学创作,成就斐然<br> 元好问的前半生主要致力于文学,尤其是诗歌,自谓“以诗为专门之业”。他从七岁开始作诗,28岁以诗名震京师,坚持“日课一诗,寒暑不易”,“虽在艰危警急之际,未尝一日不言诗”,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元好问诗歌流传下来的有1300余首,是我国诗歌文化的瑰宝。由于亲历了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目睹了政权更迭的沧桑巨变,他的诗慷慨豪放,悲壮苍凉,再现了金元之际动乱的社会现实,表达了那时人民的心声,被誉为金元之际的“诗史”。后人认为他的诗“上薄风雅,中窥李杜,直配苏黄”,是“少陵嫡派”。<br>  除诗歌外,元好问在词、曲、散文、小说、文学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词现存380余首,融豪放、婉约为一炉,人称苏、辛以后第一人;其散曲存世不多,但人称“变宋词为元曲,始于遗山”。他的散文继承了唐宋古文传统,清新雄健,长短随意,绳尺严密,众体悉备。后人评价其文宗韩欧,无奇纤晦涩之语。所作250多篇散文,内容丰富,特别是那些为金元之际名人所写碑版志铭诸作,“尤为具有法度”,堪为典范,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其小说《续夷坚志》四卷200余篇,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坛的名人佚事,体现以小说存史的创作目的;在文艺理论方面,作为金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的诗论观点影响有元一代的诗歌理论,其代表作《论诗三十首》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元好问不愧是李杜、韩欧、苏黄之后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学大家。<br> 二、修史存史,影响巨大<br> 元好问曾任职史院,看到了辽史的散佚,十分痛心,具有强烈的存史意识。金亡之后,其价值观由文学转向史学。他以“国亡史兴,已所当任”和“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为信念,在故乡建野史亭,著述其上。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都以寸纸细字记录。晚年为了搜集修史资料,往来奔波于忻州与燕京、东平、真定、顺天之间,历尽艰辛。这种以修史为己任、用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对明末清初及清末民初的修史者有很大影响。所编《壬辰杂编》、《金源君臣言行录》等,为元人修《金史》提供了史料,贡献巨大。<br> 除编撰史书外,元好问还通过辑录金代诗歌总集保存历史。金亡之后,他感念金诗在兵火中散亡,恐其灭无闻,于是编纂完成《中州集》,以诗存人,以诗存史。《中州集》的编纂体例为历代文人树立了典型,《中州集》具有的“诗史”意义在后代得到高度赞誉。此外,元好问还以小说存史,以碑版志铭存史,为保存历史不遗余力。<br> 三、社会活动,存文延道<br>  元好问作为金末元初的文化活动家,对保存和延续传统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汴京被蒙军围困、金哀宗出奔之时,他不顾位卑职低,劝说金朝掌事官员,提出“保国求存”方略;在癸巳城破之际,他向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上书提出保护中原秀士的建议,其目的就是使当时的杰出人士得以存活,保存中原文明的火种。客观上,这些被推荐的文人,在促进蒙古政权的文明化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如商挺等的建议,在忽必烈与保守派阿里不哥争帝位时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在忽必烈主管漠南汉地之际,他不顾63岁的高龄,与老友张德辉到金莲川觐见忽必烈,奉其为“儒教大宗师”,请免除儒户兵赋。元好问的援救士人、延续道统的存种志向,还表现在四方奔走,劝说汉人世侯施行仁政、复兴儒学方面。他联络大批同道之士往返于晋、冀、鲁、豫之间,以文坛领袖的身份,撰写了大量的碑文,对严实、史天泽、张柔等施行仁政、兴学养士极力劝导称颂,这对汉人世侯封地内人民的休养生息及保存中原进步文化、延续儒道起到重要作用。<br> 四、指授后学,延续文脉<br> 元好问作为金元之际一代文宗,独步文坛近30年,名声显赫,再加上其“性乐易,好奖进后学”,所以慕名求学者很多。晚年的元好问更是“春风和气,诲而不倦”,以所编《唐诗鼓吹》、《东坡诗雅》等,为求学者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以《锦机》、《诗文自警》、《杜诗学》,为他们指明诗文创作的门径。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年轻弟子很快成长起来,许多人后来成为在元代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物,活跃在元初的政治文化舞台上,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被誉为“海上苏武”的郝经、文史大家王恽以及郝天挺、魏初、阎复、雷膺等,其中13人事迹见载于《元史》,11人有专传。元好问通过指授后学,推动了风雅正脉、儒教文化的延续,为元初统治者培养了有用之才,有识之士。</h3> <h3> (元好问先生书法作品)</h3> <h3> 五、书法艺术,自成一家<br>  元好问还是一位造诣极深,颇负盛名的书法家。野史亭上,至今还保存着他的书法石刻数篇。时人和后人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金朝最后一位状元王鹗称元好问“北渡以来,放怀诗酒,游戏翰墨,片言只字,得者犹以为荣”;元人胡低遹盛赞元好问书法自成一家:“每一展卷,觉尘俗鄙吝,涣若冰释。此又非书奴辈所知也。”清忻州知州汪本直对元好问书法十分推崇,称赞其书法“安闲乃神秀,正书始造极。”元好问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评论家。他写过《跋苏黄帖》、《跋国朝名人书》、《跋二张相书》等书法评论文章,指出其特点,提出正确的评价标准,可谓议论精辟,见解独到。</h3> <h3>  元好问是有多方面成就的文化大师,对后世的影响正随着时代的节拍,发挥出历久弥新的深远影响。而“遗山祠”的重修又使得:忻州文化之巅在兹重现,华夏诗歌之旗于此再树。集汇文脉传承诗魂,阖邑景仰儒林朝宗!<br>  </h3> <h3>   (古城之夜)<br>  忻州古城就像忻州大地上一串美丽的珍珠,而“遗山祠”正是其中最璀璨的那一颗。它放射着文化的光芒,使得忻州古城增加了更多的人文光辉。<br>   写于2021年3月26日</h3> <h3>  【注】:文中部分图片和史料来源于网络及“遗山祠”展览室的解说词,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一并致谢!</h3> <h3>  【作者简介】:薛喜祥,1962年生,山西忻州市忻府区人。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学院忻县地区师专班。现为太原六十二中数学高级教师。近年致力于家乡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宣传,代表作有:《五岳庙春秋》、《忻府区古村落——令狐庄》、《山西令狐庄的北京知青记忆》等。</h3> <h3> 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制作</h3> <h3> 再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