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保家村

中 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人说:故乡是一个人出生或长期生活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承载着个人的成长记忆和情感联系。又有人说,故乡是我们年少时想要逃离的地方,也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家村就是我的故乡。这里有我童年的梦幻,也有过我曾经熟悉的儿时小伙伴吴小四、王大宝子、郭小子、李小明、德荣、彦志等,他们都已年近古稀,更有我的启蒙恩师双和老先生,早已古稀有余,还有我记忆中一代又一代的老亲旧邻,特别是还有那些“小米饭把我养大,胡子里长满故事”的老人们。保家村成了我走到哪里都抹不掉的永久记忆和乡愁,尽管我早已离开故乡50年,但故乡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记忆和牵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距离县城9公里,南距芦河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北距柞岗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国道202哈黑公路从这里南北贯通,距离哈尔滨110公里。站在青冈城南高处远远就可望见保家村北地里那个“标志物”——赵家的那棵老榆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民公社时期,集体经济所有制的1975年之前这里隶属于柞岗公社,1975年以后划归芦河公社。1974年暑期,县政府在这里设置粮食青年点,城镇粮食局下属单位的职工子女,许多初高中毕业学生来这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相春、亚军、相秋、景忠等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都曾在这片广阔天地里一展宏图。村里曾设置过1~5年级的小学校,还附带6~7年级初中班,也叫“帽中”,村里的孩子们都受到了良好教育,我的小学和初中时代就在这里度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很早以前,我的祖籍并不在黑龙江。上个世纪的1918年2月,时年9岁的祖父跟着他的姐姐随着我的曾祖父一起从辽宁省朝阳县东大道镇徒步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六十几年,父亲不论旧社会在外学徒,还是新社会当国家干部,因祖父故土难离的传统旧思想作怪,始终居住这里,从未搬迁,直到我的兄弟姐妹全都学业有成,参加工作才完全离开。现在还有姑姑的后人、二姨三姨的后人生活居住于此。我的祖父祖母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永久地长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虽然谈不上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46年5月却曾涌现过为人民牺牲的烈士吴德龙前辈(青冈县志记载),五十年代涌现出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人民解放军老战士等,也出现过乡贤志士及科级以上国家公务人员20多人。这里虽然没有名山河流,但是这里的民风淳朴,齐心向上。“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体制下,村里也算五谷丰登,百业兴旺。但大帮哄年代,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大锅饭养懒汉,也曾思想压抑,人心涣散,干部是瘸子打围坐山喊,农民出工不出力,土地不打粮,虚报产量高,基本都是高产穷户,不少人家还曾花钱靠集体,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忽如一夜春风来,家家户户乐开怀。当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到了保家村这个古老的角落,1982年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取消了生产小队,开始分田到户大包干,多业并举。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政通人和、繁荣昌盛,从此翻天覆地,真正意义上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村民们徜徉在无比幸福美满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桑梓情未了,夕阳情更浓。几十年来,每当谈及保家村,我都为他的日新月异今非昔比感慨万千,兴奋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家村,我祝福你!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思念着你。不忘故乡保家村,难忘故乡这片热土地,更铭记故乡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8月24日看快手小视频“保家村是谁的家乡?”有感而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