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晓锦古人类文化遗址的故事

夏日长风

<p class="ql-block">  广西资源县资源镇晓锦村,是一个拥有三千多人口的古村落。它位于广西北部的越城岭西麓。距县城十三公里,与全州县仅一山之隔。我做梦也没想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当年的一个小举动竟在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发现了一个古人类文化遗址。更不可思议的是,就是因为这次发现,还诞生了以村子命名的文化叫“晓锦文化”。遗址也因此身价百倍一跃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的发现历尽曲折,其经过极具故事色彩,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仍宛若昨日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九九七年的秋天。几户农家为建房在我家后面的后龙山取土打砖?我闲来无事,转悠到现场与乡亲们聊天,不经意间发现他们取来的泥土中夹杂着许多的碎陶片和一些用石头磨制出的石器,它们奇形怪状,有的象斧头,有得象尖锐的箭头。联想到我在学校上历史课时曾读过的半坡遗址一课,课本插图中的新石器与眼前的这些物件如出一辙。我心中一惊,马上意识到这里可能也是一处跟半坡遗址一样的遗址。我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马上叫停了乡亲们,叫他们暂时停止取土。我就地拾取了一些石斧石箭头小心翼翼的用布包起来,马不停蹄的踩着我的五羊自行车赶到县城。因为当时不知道这种事情该向哪个部门报告,刚好我有个同学在宣传部工作,我就拿着这些东找到他,想让他替我报告一下。谁知这位同学根本就不相信,还问我在家里磨了多久才磨出来这些东西冒充古董,是不是想发财想疯了。我气急败坏的骂了一句“二百五”便收起东西悻悻离去。</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里,我心里怎么也不甘心就这么算了。乡亲们找来问我结果怎么样了?还能不能继续挖土?我说过两天再说。那时还没有能拍照的手机,第二天我又拿着这些东西到县城照像馆,花了十多块钱给这些东西拍了个照片。找到在物价局工作四弟家禄,弟弟刚好有一个同学叫彭长林,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的,于是他就把照片寄给了在南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工作的同学。这位北大考古系毕业的同学收到照片后,立刻向上级有关部门作了报告,自治区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也随即组织专家来到晓锦,进行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两个月的坚持和辛苦奔走终于有了结果,堵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我心里暗自庆幸,幸亏自己在学校学的那一点历史文化知识没有还给老师,竟然还拯救了一个古文化遗址。所以说还是要读书呀,知识改变命运,虽然知识这次改变的并不是我的命运,但它改变了晓锦遗址默默无闻险些葬身砖坯的命运。同时也改写了晓锦乃至整个资源县的历史。让沉淀了六千多年的“晓锦文化”破土而出,焕发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晓锦遗址于一九九七年冬调查试掘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即决定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曾先后于一九九八、一九九九、二零零一年三度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一介农民,我有幸参与了遗址发掘的整个过程。亲眼见证了新石器时代晓锦文化的诞生,同时也切身体会了其中的苦辣酸甜。发掘其间,我目睹了辛勤的考古工作者们,对数以万计的出土陶片、陶器、陶纺轮,石锛、石斧、石簇、石刀、石锯、石网坠和大量炭化稻米等,按文化层进行分层归类整理、画图、复原和分析。他们通过这些无言的文物,与生活在六千多年前的晓锦后龙山古人类,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向世人揭开了晓锦遗址的神秘面纱。使晓锦文化跟半坡、良渚文化一样,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林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蒋廷瑜先生和夫人彭书琳教授合著的,广西史前考古发掘手记《文明的曙光》一书中称,晓锦遗址“为构建广西原始文化的时空框架立出一个新的座标”。可见晓锦遗址的发现,在考古研究领域是很有份量的。</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遗址发掘过程中,我结识了两位对我和晓锦村都影响很大的朋友,他们就是当年遗址发掘工作的负责人,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的蒋迋瑜先生和他的夫人彭书琳教授。说是朋友,其实我们的年龄差距有点大,当时的我才年近四十,而他们已是花甲之年了。很象古人所说的忘年之交。之所以把他们当朋友并不是我托大,而是他们有一个年青人的心态,平易近人没有丝毫官架子。很容易让人不自觉的就把他们当成了朋友。其实是我更愿意把他们当成长辈,因为在他们身边我总能感觉到温暖和慈祥,我爱人以及工地上的民工都亲切地称他们为“蒋伯伯、彭阿姨”。后来还有人称他们为“晓锦文化”诞生的“接生员”。他们在遗址发掘期间一直住在我家,耳闻目染,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他们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渊博的知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爱上了读书和学习写作,同时对地方文史的发掘和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业余生活从此变得充实。</p><p class="ql-block"> 晓锦遗址发掘工作完成后,至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的十来年间,遗址的保护出现一段长时间的空档。我们兄弟两自觉自愿地充当了遗址的义务守护者。面对村民的不理解和文物贩子的骚扰,我们无怨无悔。一如既往的守护着我们的遗址和晓锦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