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秦皇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第20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皇太极改革推新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初步建立中央集权</b></p> <p class="ql-block">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8月11日,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被诸贝勒“任置”为天聪汗。</p><p class="ql-block">9月1日,皇太极即汗位,自称天聪皇帝,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接手的后金带有浓厚的民族原始特色。</p><p class="ql-block">清朝在努尔哈赤时期提倡“八家分权”,可谓是联旗制(或者说联邦式)的共治局面,类似于草原上那些统治松散的联盟式汗国一般,而非中央集权的局面。</p><p class="ql-block">所谓的“八家分权”,最具体的体现就是清朝的八旗制。</p><p class="ql-block">只以表面来看,八旗制度被很多人认为是清朝的一种兵制,但其实八旗制度并非单纯的军事制度,而是清朝独有的军国民制度。</p><p class="ql-block">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所定的国之根本。</p><p class="ql-block">国事都隶属于八旗,除了皇帝以外的满洲大臣,都是出身于某旗,总之都是八旗范围之内。</p><p class="ql-block">当时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为属人,属人对于旗主有君臣之分。也就是说八旗各有旗主,各有官吏,各有子民,各自为不相上下的独立体系,而且旗人效忠的第一对象是旗主,而非大汗或者皇帝。</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八旗制度的产生就是努尔哈赤“八家分权”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清朝也由此成为一个独特的旗制国家,主打共治体制。</p><p class="ql-block">而努尔哈赤是将这个理念贯彻到底,诸如口定宪法:“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定君主,由八家公推一人为首长,如八家意有不合,即可易之”。</p><p class="ql-block">为此,努尔哈赤临死之前都没有立下继承人,而是留下了八家分治的局面,然后当时的四大贝勒再自行推选出继承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努尔哈赤从建立后金起未必有着图谋天下之心,不然也不会留下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由八家选举继承人的局面,更不会深戒一家集权,而提倡八家分权。</p><p class="ql-block">单从这个方面来看,清太祖册封四大和硕贝勒的做法,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诸如西周周天子会将自己的庶子分封为各地诸侯,但是清太祖分封的却是八旗领兵权、以及参政议政权。</p><p class="ql-block">而且,这四大和硕贝勒的权势也要远高于西周时期分封制所分封的诸侯王,因为到了公元1622年(天命六年)后,为了调和四大和硕贝勒之间的相互竞争的矛盾,清太祖努尔哈赤又下令“四大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理”。</p><p class="ql-block">赫然是让四大和硕贝勒轮流执掌后金政权,也就意味着每个和硕贝勒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都是后金政权的实际统治者。</p><p class="ql-block">再加上那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也都有着不小的权力,故而也就呈现出了一种后金权力分散,皇权旁落的情景。</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正是在这种局面下,被推选为汗位继承人的。</p><p class="ql-block">公元1626(天命十一年)9月1日,新大汗登基大典正式举行。皇太极的心情和宫殿外的阳光一样明媚,这是他生命中最灿烂的日子。</p><p class="ql-block">对一个男人来说,35岁还是播种的季节,但在震耳欲聋的鼓乐声中,皇太极却已开始收割无限江山。</p><p class="ql-block">然而,随着典礼的进行,皇太极却越来越不愉快,他感觉有一片乌云飘向心灵的天空。</p><p class="ql-block">八旗将官兵民也感觉有些异常,这次大典明显和努尔哈赤登基仪式不一样。</p><p class="ql-block">11年前,老汗称汗时,一人接受万民跪拜。</p><p class="ql-block">而今天,新汗向叔伯兄长们磕完头,才能登上汗座,和八和硕贝勒并肩受礼。</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皇太极居中而坐,很难从主席台上的八位贝勒中,分出谁是主掌后金的大汗。</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没有想到,千辛万苦争来的皇冠,居然是一顶紧箍咒。看着两侧志得意满的众贝勒,皇太极心里如同塞满了石头,抑郁而又沉重。</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心里清楚,这一切的症结,在于共治国政制。</p><p class="ql-block">即便皇太极从努尔哈赤那里继承了汗位,却还是要和另外七个不是大汗的人并排坐在一起听政。</p><p class="ql-block">按照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的制度,皇太极在登基后虽然挂着一个大汗的头衔,但实则权力以及地位还是与其他三大和硕贝勒共享的、而且议政五大臣、以及理事十大臣的手上也同样具有着一定的“皇权”。</p><p class="ql-block">另外,四大贝勒权势地位等同,也都具有着同样的议政权以及决策权,同时也都有领兵权,这也就意味着四大贝勒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一种相互制约的状态。导致皇太极被三位贝勒处处掣肘,很多事情只能是迁就。</p><p class="ql-block">这种八旗旗主联合主政的方式,分散了汗权,王权相对独立,皇太极与诸位贝勒尤其是三位和硕贝勒之间的矛盾亦是越来越突出。</p> <p class="ql-block">事在四方,权在中央,这是一个政权必须遵循的生存和发展之道。</p><p class="ql-block">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深深地知道这个道理,于是,登基不久,他就开始削弱八旗贝勒的势力,着力于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9月2日,根基未稳的皇太极为控制政局,笼络人心,获取支持,率领代善等兄弟子侄大小十四贝勒,以誓言的形式肯定他们的既得利益:</p><p class="ql-block">“我若不敬兄长,不爱子弟,不行正道,明知非义之事而故为之,兄弟子侄微有过衍,遂削夺皇考所与户口,或贬或诛,天地鉴谴,夺其寿算。”</p><p class="ql-block">十四贝勒也对天盟誓,表示遵从共治国政制度,拥护皇太极。</p><p class="ql-block">八和硕贝勒虽然平起平坐,但论功绩,讲资格,四大贝勒才是真正的政治核心。</p><p class="ql-block">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诸小贝勒,不是父子,就是兄弟,稳住了他们,就等于控制了小贝勒。</p><p class="ql-block">皇太极知道,三大贝勒厥功至伟,根本不愿和小贝勒一个炕头吃饭,而小贝勒资历尚浅,无法和大贝勒平等相处。</p><p class="ql-block">盟完誓约后,皇太极向三大贝勒行三拜大礼,表示要和他们以兄礼事之,不以臣礼相待,四人同时面南而坐,共理朝政。</p><p class="ql-block">三大贝勒在享受新汗叩拜时,没想到自己会落入温柔的陷阱。</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此举,是在实施政治分化,把和硕贝勒割裂为两帮。</p><p class="ql-block">他将八和硕贝勒并肩听政,切换成为四大贝勒共同听政,将八和硕贝勒之间的平等关系,置换成为大贝勒与小贝勒的从属关系。</p><p class="ql-block">从表面上看,是提高三大贝勒的地位,实际上是削减小贝勒的权力,从而相应增强自己的话语权。</p><p class="ql-block">将小贝勒排挤出政治核心后,权力分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重大事项依旧需要三大贝勒圈定。</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决定从调整工作分配入手,逐步削弱贝勒们的权力。后金汗国的国本是八旗,贝勒们能和皇太极抗衡,就是因为握有旗政,掌有旗兵,俨然一个独立王国。要剥夺贝勒们的发言权,首先要弱化其对旗政的控制。</p><p class="ql-block">如果硬性回收旗权,势必引发政治骚乱。</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决定曲径通幽,派心腹之人掺沙子,在贝勒们身边安插上自己的人,既让他们有苦说不出,还能将其手中的权力分散。</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将八旗中权力比较大的几位旗主的权力向下分散。</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创立的八旗制,使各旗的和硕贝勒(固山贝勒、旗主贝勒)拥有很大的权力,分别成为本旗的所有者和军事统帅,是本旗之主,与旗下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君臣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主奴关系。旗下官将兵丁,都得听从旗主贝勒的调遣,都须服从旗主的命令。</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很清楚不可能直接削弱旗主们的势力,便仍旧沿用旧制,但增设“八大臣”、“十六大臣”。</p><p class="ql-block">“八大臣“是在每旗设置一位固山额真,也就是总管旗务大臣,并且扩大这些旗务大臣的权限。</p><p class="ql-block">纳穆泰为正黄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额驸达尔汉为镶黄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额驸和硕图为正红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博尔晋为镶红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额驸顾三泰为镶蓝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托博辉为正蓝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喀克笃礼为正白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彻尔格为镶白旗固山额真。</p><p class="ql-block">这些人全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p><p class="ql-block">这八个固山额真(总管旗务大臣)只掌管八旗中的庶政,听八旗的讼狱,八旗的军政大权仍然归八旗旗主所有。</p><p class="ql-block">可是八个固山额真的职责并不仅仅是掌管八旗中的庶政、听八旗的讼狱那么简单,他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监视八旗旗主,一旦八旗旗主有异动,立刻禀告皇太极。</p><p class="ql-block">皇太极还给了这八大臣“凡议政处,俱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的权限,同样具有着议政权、决策权、以及领兵权。</p><p class="ql-block">“十六大臣”:</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又在每旗中设置了两名佐管大臣,共16名大臣监视管理八旗事务,负责处理八旗词讼。</p><p class="ql-block">正黄旗拜尹图、楞额礼;</p><p class="ql-block">镶黄旗伊孙、达朱户;</p><p class="ql-block">正红旗布尔吉、叶克书;</p><p class="ql-block">镶红旗吴善、绰和诺;</p><p class="ql-block">镶蓝旗舒赛、康喀喇;</p><p class="ql-block">正蓝旗屯布禄、萨璧翰;</p><p class="ql-block">镶白旗吴拜、萨木什喀;</p><p class="ql-block">正白旗孟阿图、阿山</p><p class="ql-block">佐理国政,审断狱讼,不令出兵驻防,故又称佐管大臣。</p><p class="ql-block">此外,皇太极还在每旗中设立了两名调遣大臣,共16名大臣负责处理八旗军队的驻防与调遣等事务。</p><p class="ql-block">正黄旗巴布泰、霸奇图</p><p class="ql-block">镶黄旗多内、扬善</p><p class="ql-block">正红旗汤古代、察喇哈</p><p class="ql-block">镶红旗哈哈纳、叶臣</p><p class="ql-block">镶蓝旗孟垣、额孟格</p><p class="ql-block">正蓝旗昂阿喇、色勒</p><p class="ql-block">镶白旗图尔格、伊尔登</p><p class="ql-block">正白旗康礼古、阿达海</p><p class="ql-block">从以上熟悉的名字中也不难发现,这些基本都属于女真贵族中的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譬如:正红旗的大臣和硕图乃“开国五大臣”之一何和里之子,纳穆泰乃勋臣杨古力之弟等等。</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在“八大臣”当中还有一个规律:由于这些人都是皇太极亲自精心挑选的,因此亲信于皇太极的贵族势力在里边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p><p class="ql-block">与“八大臣”如出一辙,在“十六大臣”共计32人的任命当中也存在着这么一个规律。</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从某种程度上讲,八大臣和十六大臣的设立为皇太极走向君主专制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政治条件,同时也变相的削弱了其余贝勒们的权力。</p><p class="ql-block">此举将旗权一分为六,掌旗贝勒再也不能操纵一切,皇太极通过总管旗务大臣这根线,就可以控制八旗,众贝勒对抗皇太极的基石被松动。</p><p class="ql-block">皇太极这么做就是将贝勒们手中的权力分一些给总管旗务大臣,从而改变各旗主贝勒垄断旗务、自己全权做主的局面。</p><p class="ql-block">皇太极打出去的名号是:改革官制;但实际上真正针对的无非就是三大和硕贝勒,但即便是三位和硕贝勒心里清楚,也不能反对皇太极的这一举措。</p> <p class="ql-block">这只是皇太极加强中央集权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紧接着第二步,在处理朝政上,皇太极削弱各位旗主贝勒的权限,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置六部(礼部、吏部、兵部、工部、户部与刑部),每一部都由一位贝勒负责。</p><p class="ql-block">公元1631年(天聪五年)7月,皇太极依据大臣建议,仿明制设立六部,以贝勒管部事,设承政、参政。承政为六部长官之首,能够参与行政事务决策。</p><p class="ql-block">其中,贝勒并不直接负责处理政务,各部承政是国家事务主要执行者,承政可以在自身职权范围内奏事议政,分散了议政贝勒权力。</p><p class="ql-block">各部承政由皇太极任命,只听命于皇权,不受本部贝勒管理,实际上架空了贝勒在六部实权,保证皇权在中央机构中独尊地位。</p><p class="ql-block">六部成为“参汉酌金”原则实践下的产物,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六部承政群体成为皇太极所直接控制的重要政治力量之一。</p><p class="ql-block">吏部承政掌管政府文官的考核、调动等方面事务。</p><p class="ql-block">吏部承政负责考核其他各部官员,且直接听命于皇太极行事。</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对当时六部官员管理较为严格,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皇太极对各部大臣仍存有戒心,唯恐六部大臣与贝勒相互勾结,威胁皇权。</p><p class="ql-block">从史料看,吏部承政在皇太极授意下,已经初步具有了考核官员的权力。</p><p class="ql-block">吏部承政与贝勒共同考核官员,起到了监督和限制本部贝勒权力的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吏部承政虽多为奉命办事,但在客观上促进了清入关以前中央官制日趋完善和发展。</p><p class="ql-block">户部掌管国家土地分配、赋税征收以及人口户籍管理等财政方面事务,是关乎国家大计的重要部门。</p><p class="ql-block">部门性质的重要性决定户部承政必须能力出众才能担此重任。</p><p class="ql-block">礼部掌管国家筹办学校、举办科举考试以及与外藩、别国交往的各项礼仪等事务。</p><p class="ql-block">清入关前,皇太极共举行了三次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史料表明,皇太极时期礼部承政也肩负有监察贵族和官员行为规范、礼制规范的职责。</p><p class="ql-block">礼部主持科举考试为国家管理选拔了人才,礼部承政官员对于清入关以前国家官制、礼制的制定完善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兵部管理国家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但后金时期初设兵部,分类不细,职能较为简单,主要负责调配军役,颁布军令。</p><p class="ql-block">清入关以前,后金(清)与明朝战事不断,八旗官兵均需出征作战。兵部官员负责战前的军队调配。</p><p class="ql-block">刑部执掌国家案件审理、制定法律条文等方面内容。</p><p class="ql-block">刑部承政在审理案件时,会先按照法律明文规定对被审理者进行定罪,然后向皇太极禀报,由皇太极做最后裁决。</p><p class="ql-block">工部承政负责管理全国工程事务。工部承政主要负责监管国家土木、水利等官办工业事务。</p><p class="ql-block">从上面看,后金六部整体体上承袭明朝,但保留有浓厚的民族特点。</p><p class="ql-block">皇太极设立六部是以加强自身皇权建立集权统治为最终目的,它是后金中央权力机构更替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皇太极继续进行第三步:瓦解和他分权的三大贝勒。</p><p class="ql-block">公元1629(天聪三年)年1月,皇太极以“三大贝勒,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多有未便”为由,改为三大贝勒以下诸贝勒“代理值月之事”。</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以负担太重,关心兄长健康为由,废除值月制度,逼三大贝勒退居二线,由小贝勒们代理值月。</p><p class="ql-block">然而,小贝勒们虽然可以值班处理政务,但由于八旗中增设八大臣、十六大臣之后,贝勒们早被架空,所以不能擅自做主,需要事事请示,于是,大权落入皇太极之手。</p><p class="ql-block">看着贝勒们由傲慢无礼到诚惶诚恐,自己的意志能比较畅通地贯彻下去,皇太极满意地笑了,有位才有为,有为才有味,他慢慢体会到了做一把手的好处。</p><p class="ql-block">随着大汗的步步紧逼,已淡出统治核心的代善等人,渐渐退至权力的悬崖。</p><p class="ql-block">皇太极随后针对三大贝勒逐个击破。</p><p class="ql-block">首先出局的就是皇太极的堂兄二贝勒阿敏。</p><p class="ql-block">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当年舒尔哈齐由于要闹独立被努尔哈赤幽禁而死,他的生母也受到株连被杀。阿敏慑于努尔哈赤的权威,一直对努尔哈赤忠心耿耿,因此努尔哈赤封他为二贝勒。</p><p class="ql-block">但如今努尔哈赤已死,阿敏本就对父母被杀的事耿耿于怀。阿敏的野心渐渐的显露了出来,看不起皇太极,直到这个时候的,他自恃功劳大,也不把皇太极放在眼里。</p><p class="ql-block">皇太极继位后,阿敏奉命前去征讨蒙古阿鲁特部,但是却经常说出“谁害怕谁啊,谁能奈何的了我”之类的话,显然并没有将新上任的大汗皇太极放在眼里,也是在表达自己对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不满。</p><p class="ql-block">公元1627年(天聪元年),阿敏征讨阿鲁特部归来以后皇太极便命他前去征讨朝鲜,在朝鲜王已经派遣使臣求和的情况,阿敏仍旧不想停止攻击,想要直取王京。</p><p class="ql-block">贝勒岳托与郑亲王济尔哈朗都劝说阿敏:不要违背大汗皇太极的命令,既然朝鲜已经议和,就不要继续攻打。</p><p class="ql-block">但是阿敏一意孤行,甚至想要自立为王,并且邀请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的儿子杜度一起居住王京。他对岳托说道:“吾恒慕明帝及朝鲜王城郭宫殿,今既至此,何遽归耶?我意当留兵屯耕,杜度与我叔侄同居于此”。</p><p class="ql-block">但是杜度还很清楚地记得自己父亲可悲的下场,一口回绝到:“大汗是我的叔叔,我怎么能远离他呢?”</p><p class="ql-block">如此一来,阿敏便处于被孤立的状态,不得不同朝鲜议和。</p><p class="ql-block">在此事上,岳托以及济尔哈朗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得知此事心里对阿敏非常不满,由此产生了想扳倒阿敏的想法。</p><p class="ql-block">公元1630年(天聪四年)乙巳之变后,皇太极让阿敏率领5千兵马去永平四城与阿巴泰换防,恰好这个时候明军来攻,阿敏打不过明军就放弃了永平四城,在走之前阿敏下令屠城,抢掠,永平四城一下子成了空城,阿敏就这样回去了。</p><p class="ql-block">对于阿敏的过去,皇太极早就忍无可忍了,这一次借着永平四城战败之机,皇太极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阿敏的罪责,最后给他定下了16条大罪,念及他过去的战功,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幽禁于高墙之中,之后阿敏再也没有作为,在1640年去世。</p><p class="ql-block">阿敏被幽禁后,皇太极仅给他留下了少数的财产和仆人,其他所有的资产包括他的镶蓝旗全部给了济尔哈朗。</p><p class="ql-block">济尔哈朗虽然是阿敏的亲弟弟,但是他自幼与皇太极交好,就这样皇太极解决掉了阿敏。</p><p class="ql-block">第二个出局的是皇太极的五哥莽古尔泰。</p><p class="ql-block">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继妃衮代所生,这个人作战十分勇敢,但是头脑简单,情商低,为人鲁莽、冲动,甚至嗜杀,属于有勇无谋型的人物。</p><p class="ql-block">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努尔哈赤设立四大贝勒时莽古尔泰被封为三贝勒。</p><p class="ql-block">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后,因为莽古尔泰当年杀母的事情,没有人提名让他继任大汗。</p><p class="ql-block">在明白自己继位无望之后,莽古尔泰不得不勉强附合众人之议,对由皇太极继位的结果投了赞成票,但他的内心并不服气,也不平衡,认为这都是皇太极使用阴谋手段才得到的汗位,久而久之,莽古尔泰心态扭曲,对皇太极的忌恨也越来越深。</p><p class="ql-block">公元1631年(天聪五年),皇太极率军与明军对阵大凌河,莽古尔泰旗下将领图赖因为轻敌中了埋伏,使得正蓝旗十多位将领阵亡,部队伤亡惨重。</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为此很是生气,不允许诸位大臣前去探望受伤的图赖。</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皇太极正在山岗上观察形势,想着如何攻破大凌河城。这个时候莽古尔泰直接找到皇太极,问道:“昨天的战斗中,我们两蓝旗的将领伤亡的比较多。能不能退回去?”</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一听莽古尔泰的话很是生气:“我听说你所率领的部队是因为不听从指挥,贻误了军机才会如此?”</p><p class="ql-block">莽古尔泰直接出都顶撞皇太极“我们哪里有不听从指挥?”</p><p class="ql-block">皇太极也不想跟莽古尔泰起正面的冲突,便说道:“若是有人诬告的话,我必定会追究;若是事实的话,我必定会追究不听从指挥的人。”</p><p class="ql-block">图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失误,便是由阵前指挥不当的失误,而莽古尔泰作为正蓝旗的旗主自然也是有责任的。</p><p class="ql-block">不过皇太极并没有明说,想要骑马离开。</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莽古尔泰凭着自己“鲁莽的势力”成功得罪了皇太极,也为皇太极想要除掉他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莽古尔泰实在是口无遮拦:“大汗您为什么总是单单跟我过不去,我明明对你很是顺从,难不成你是想要杀了我吗?”</p><p class="ql-block">说着话莽古尔泰既然想要将自己的配剑拔出来,恰好站在一旁的德格类赶紧制止了兄长莽古尔泰,让莽古尔泰清醒点。</p><p class="ql-block">虽然此时的皇太极还没有正式登基称帝,但好歹是大汗,敢在大汗面前拔剑,无疑是谋逆的大罪。</p><p class="ql-block">没想到莽古尔泰更加生气了,直接将自己佩剑拔出来五寸长,这便是历史上出名的“御前露刃”,皇太极非常生气,将莽古尔泰的罪行一一列举,并且说出了莽古尔泰弑杀生母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德格类赶紧将莽古尔泰给推走了,到了晚上德格类带着熊正莽古尔泰去向皇太极请罪,但是被皇太极拒之门外,连面都没有见。</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对莽古尔泰“御前露刃”一事非常生气,直接斥责身边的侍卫:“我养你们有什么用?有人敢在我面前拔剑,你们为何不拔刀护我?”</p><p class="ql-block">随后,皇太极以“御前露刃”的罪名,将莽古尔泰从和硕贝勒降为多罗贝勒,没收他的部分人丁,罚银万两。</p><p class="ql-block">自然,莽古尔泰不可能再和皇太极平起平坐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出局的就是皇太极的二哥大贝勒代善了。</p><p class="ql-block">代善是努尔哈赤的嫡次子,在清朝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年轻时作战勇敢,得到努尔哈赤的称赞,被封为古英巴图鲁。</p><p class="ql-block">在八旗建立后,代善与其子掌控两红旗,实力还是比较强劲的。在舒尔哈齐和褚英之后,代善被努尔哈赤当作继承人来培养,可是代善在这个过程中犯下了错误,最终失去了汗位继承资格。</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去世后,代善凭借实力本来是能够成功继承汗位的,毕竟当时他的实力是最强的,代善本来就是四大贝勒之首,加上常年作战,战功赫赫,八旗之中拥有正红、镶红两旗,此外他还有五个能征惯战的儿子和亲侄子,他的亲侄子杜度还掌管镶白旗。</p><p class="ql-block">所以如果代善要是下定决心参选一定能够成为大金的新一任大汗。</p><p class="ql-block">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儿子岳托和萨哈璘劝代善拥立皇太极,代善在权衡利弊之后答应拥立皇太极。</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大金的权力平稳的交接了,四大贝勒一同享受群臣的朝贺。</p><p class="ql-block">在阿敏和莽古尔泰相继被打压出局后,代善的好日子也到头了。</p><p class="ql-block">代善是个聪明人,他看到昔日的“三大贝勒”已经被皇太极整垮了俩,知道自己会成为下一个目标。</p><p class="ql-block">公元1631年(天聪五年),莽古尔泰被降爵之后,当时诸贝勒提出莽古尔泰“不当与上并坐”,代善抓住实际趁机对皇太极说道:“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上并列而坐,甚非此心所安。自今以后,上南面居中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p><p class="ql-block">代善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奉你为汗,与你一同并列而坐,心里感到非常不安,从今以后,您一个人南面而坐,我与莽古尔泰侍坐在你的两侧,再也不跟你并排坐了。</p><p class="ql-block">尽管皇太极一再“不同意”,但代善一再坚持。</p><p class="ql-block">最后,皇太极才“万般无奈”地同意了他的请求。</p><p class="ql-block">太极南面独坐以后,心情非常愉悦,毕竟他加强汗权的目标已经达到了一大半。</p> <p class="ql-block">公元1632年(天聪六年),标志着皇太极集权统治加强的革新措施是,原来国人朝见时,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受,从本年1月始,由皇太极一人南面独坐。</p><p class="ql-block">过去诸贝勒率大臣朝见,不论旗分,惟以年齿为序,从此也按旗分,依次朝见。</p><p class="ql-block">这年1月,皇太极宴请诸位贝勒王公,这次家宴也是彰显皇太极南面独坐的尊荣。</p><p class="ql-block">在这年的12月,莽古尔泰突然暴病而亡。</p><p class="ql-block">2年后,莽古尔泰的弟弟德格类得暴疾而死,据说症状与莽古尔泰死前一致。</p><p class="ql-block">两位都是身经百战的大将,既然没有旧疾病为何会突然病逝了?</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猜测是皇太极暗中将莽古尔泰兄弟二人除掉了,毕竟他们的威胁实在是太大。</p><p class="ql-block">德格类死后,莽古尔泰的亲妹妹莽古济格格属下的冷僧机控告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莽古济格格曾经一起焚香立誓,阴谋篡夺大汗之位。</p><p class="ql-block">莽古济的夫君锁诺木杜凌也作证确有此事。</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大怒,搜到牌印上“大金国皇帝之印”十六枚。最后以大逆之罪追夺莽古尔泰爵位。莽古尔泰之子额必伦被处死,其余儿子被废黜宗室资格。</p><p class="ql-block">莽古济被凌迟处死,成为大清唯一一个被凌迟处死的公主。</p><p class="ql-block">同时,正蓝旗建制被取消,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镶两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p><p class="ql-block">但时隔不久,皇太极又将正蓝旗恢复,恢复后的正蓝旗由皇太极长子豪格统领。</p><p class="ql-block">莽古尔泰与德格类虽然已死,但是坟茔被毁掉,并且将其开除宗籍。</p><p class="ql-block">在皇太极将两位兄长阿敏与莽古尔泰都打了下去后,与兄长代善的矛盾开始突出,并且逐步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p><p class="ql-block">代善是努尔哈赤与第一位大妃佟佳氏所生的儿子,比皇太极年长,早早便跟随太祖南征北战,作战异常勇猛,立下不少战功。太祖在时还曾将代善立为皇太子,处理朝政。</p><p class="ql-block">不过代善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怕事,并不善于使用心计。</p><p class="ql-block">而且代善处处谦让,甚至有些怕事,若是自己犯了什么过错便会立马认错。</p><p class="ql-block">其实代善真没有什么样野心,在太祖病逝后,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p><p class="ql-block">或许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让他历经太祖、太宗与世祖三朝得以善终。</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对代善这位兄长还是比较尊重,毕竟他们曾经联手一起除掉褚英,并且在此之后和睦相处,成为太祖的左膀右臂。</p><p class="ql-block">莽古尔泰与阿敏被皇太极处置后,威胁汗权的只有代善一人了。</p><p class="ql-block">虽然代善并没有什么大的野心,威望极高,但是在汗权面前,皇太极是不允许这样一个潜在的威胁在的。</p><p class="ql-block">即便是代善再谨小慎微,皇太极也能抓到代善的把柄,之前都是因为几件小事呵斥代善一番就算过去了。</p><p class="ql-block">但是公元1635年(天聪九年)发生的一件事情,对代善的处置非常严重:</p><p class="ql-block">这年9月,皇太极率领众人出城迎接征讨察哈尔有功的多铎,在这次征讨中多铎俘获了察哈尔林丹汗的遗孀伯奇太后,皇太极便将其赐给了自己的长子豪格。</p><p class="ql-block">没想到引起了豪格的岳母莽古济的不满,指责皇太极一番便走了。</p><p class="ql-block">在经过代善营帐的时候,代善便让自己的妻子将莽古济请进了自己的营帐,设宴款待,并且给了莽古济不少财物。</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得知后非常生气,先是派人将代善还有他的儿子萨哈廉质问一番,然后独自带着侍卫回了沈阳。</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回宫以后紧闭宫门,谁也不见。</p><p class="ql-block">一时间诸位贝勒都摸不到头脑,后来才得知是代善惹恼了皇太极。</p><p class="ql-block">在诸位贝勒再三请求下,皇太极见了诸位贝勒一面,将代善狠狠斥责一番,历数了他所有的罪状。</p><p class="ql-block">然后,皇太极又将其他的贝勒全都指责了一番,临走之前生气地说道:“你们如此胡作非为,眼里还有我这个大汗吗?从今天开始我闭门不出,你们可以再选择一位贤能者任大汗之位。”</p><p class="ql-block">代善与诸位贝勒都无言以对,没办法,八旗贝勒与与六部大臣一番商议后便决定:将大贝勒代善立案审查,给代善定罪,向太宗请罪。</p><p class="ql-block">皇太极自然并不是想真的辞掉大汗之位,毕竟这时候谁也不敢接大汗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诸位贝勒大臣给代善定了四条大罪,不过皇太极并没有重罚,只是象征性地处罚了一下。</p><p class="ql-block">代善是聪明人,看出了皇太极心里想什么。</p><p class="ql-block">于是,公元1635年(天聪九年)12月28日,代善率领众贝勒向皇太极表忠心。</p><p class="ql-block">代善说,从今以后,如果对大汗不竭忠尽力,不得好死。</p><p class="ql-block">阿巴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豪格等紧随其后,依次盟天,宣誓效忠。</p><p class="ql-block">皇太极的目的达到了,代善的权势跌落。</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三大贝勒的势力基本消除,皇太极达到了自己的目的。</p><p class="ql-block">皇太极很快便正式建立大清,登基称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