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医史上一直有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也经常被一些人拿来当做怀疑和攻击中医的理由,那就是很多大医,都是不寿的。当然,高寿的也有很多,但大家都觉得大医嘛,高寿是应该的,不寿则是不正常的。远的有医圣张仲景的寿65岁,近的有当下最受追捧的倪海厦的寿59岁。这又让人想到另一个更让人迷惑的例子,便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寿亦只有59岁。而道教不是修命吗?追求的不是长生吗?其实觉得大医和道士就应该高寿,这样的看法是过于简单粗暴的。因为寿数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p><p class="ql-block">比如中医能够照应的,只是人体的后天,而先天基因层面的因素,对人的寿命影响要更大。且后天里,生存环境、医疗条件、命运轨迹等,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道教的修命或许可以弥补先天层面的不足,但弥补的也是亏空,先天的寿数格局是很难打开多少的。道教的所谓长生,针对的本也不是这副肉身,而是那个“身中身”的“真身”。肉身的成住坏空,那是自然法则,只能改善而无法改变。所以王重阳如果不修道,寿数也许只有三、四十年,59岁可能都已经赚了很多了。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乱世已启,大疫流行,生存环境恶劣,能活到65岁可能都已经算高寿了。</p><p class="ql-block">但是在所有的非普遍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普遍性因素,却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便是《孙真人卫生歌》里讲的:心若太费费则竭,形若太劳劳则歇,神若太伤伤则虚,气若太损损则绝。这便是过耗。倪海厦的不寿,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之于此。熟悉他的人大概都注意到了,讲《天纪》时他还是白白胖胖的,讲《人纪》时已经形容枯槁,而两个课程间隔的时间很短。清代大医黄元御也是个例子,从开始学医到最后去世,不过20来年,学医、行医之外却留下了14部著作,其中医书11部,我们可以想象他有多耗,寿54岁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历代很多大医的不寿,因为这个原因的其实很多,所以他们真的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与后人。《孙真人卫生歌》里,概括的就是耗的四种主要类型:心费,形劳,神伤,气损。这四个类型是层次性的,从外向内依次是:形,气,神,心。心和神这两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内涵有所不同,内涵的深浅也有不同;结合孙思邈的语境,大体指的是:“心费”是一种情感性投入,投入太过所以会“竭”,情感本来就是像水一样;“神伤”是一种思虑性投入,投入太过所以会“虚”,因为动用的“燃料”是精气。总之是:贪欲无穷忘却精,用心不已走元神。</p><p class="ql-block">劳形散尽中和气,更复何能保此身。</p><p class="ql-block">在这四个层次中,心与神居于深层,其耗也是更根本性的耗,并且关系整体,会连带气、形层面的损伤,需要我们尤其注意和重视。心费就是痴心,神伤就是思虑重,所以我们看那些聪明的小孩,大都很瘦;很多读书人,很多的中医,也都是清瘦的。这就是因为他们的脑子一直在不停地转动,在不断地思考问题。这个不过度还好,如果过度且长期如此,则必定会对生命造成巨大耗伤,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寿命。颜回尚未免于此,何况我们这些德行差得很远的。所以淡泊安定、心神宁静,对于生命可谓是根本大药,说是金丹也不为过。古人云,“神静者多寿”。《神农本草经》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对上品药是怎么形容的呢?“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而心神大药, 更可谓上品之上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也曾说情志因素是致病的主要原因,脏腑病变的源头就在情志问题的过激或积累,而情志即指向心神。所以管理好自己的心神,我们要实实在在具备服药一般的认知和觉悟。尤其对于当下,心费神伤可以说已经是时代病,更须懂得如何自我保护、自我安顿。这个问题的意义,也绝不仅限于养生,更决定着生命与人生的方方面面。因为无论耗养动静,背后更大的原理是阴阳,说到底是阴阳法则的问题。《黄帝内经》所谓“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神静者寿,说到底就是奉阴者寿。朱丹溪是中医滋阴派的祖师,生命与人生的根基,也正在于护阴、养阴、滋阴。所谓根基,犹如家底。家底厚,并且勤俭持家,家业才能长久,这就是寿。一个人,也只有挣的比花的多,攒的比出的多,生活才能持续。道理都是一样的。阴阳之为天道,其头号法则就是阴要大于阳,基要大于用。阴的比重越大越好,阳的比重越小越好。宇宙的结构就是这个样子,暗物质暗能量占比95%以上,看得见的宇宙比重只有不到5%。而大多数的人,完全是反着来的,无论哪方面积累得都很少,折腾蹦跶得倒是很多,所以叫颠倒梦想、虚妄造作。</p><p class="ql-block">王阳明云:“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便是讲这个问题,收敛就是阴,收敛为主是不易之法则。发散之阳,甚至都已经不是不可多用,而到了不得已而用之。《易经》以复卦初爻一阳为“天地之心”,这一阳却仍是隐于最下、藏于最深的;根基又是在上一卦之剥卦的“厚下安宅”,这个才叫“天地之性”。从儒家观照,阴就是个“德”字。《中庸》讲:“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其中道理,我想现在你自己也能说个大概了,一个人的德行真到了那个份上,这些人人求之不得的东西,的确都是水到渠成,想不要都不可能的事儿,而且稳如磐石、固若金汤。得不到,就是德行不够,根子就是这点,往这里反思和弥补,也最是正道。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都是告诉我们,只管在德行上下功夫,只管夯实阴的根基,全都是一脉相承的。</p><p class="ql-block">世俗中一些朴实的智慧,诸如“少说话,多做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沉默是金”、“先做人,再做事”之类,其实也都是这个法则的运用,现在你可以不疑于它的可靠。但切忌作为手段和伪装,此是德之反面,因果亦必是反面,亦即反噬。关于阴阳关系,我最喜欢中医里常用的龙与海之喻,龙即阳,海即阴。这片海一定要渊深无涯,这条龙才能现大神变。纵然如此,这条龙之性,依旧是“潜龙勿用”,只在风云突变时呼风唤雨。佛家“如来性海”、“法界海慧”、“海印三昧”等谓,也是对此根本大阴之境的实证描述。反观倒置众生,则犹如小虫扭动于泥泞。其中也有龙,但也只是浅水中扑腾,滩涂上腾跃,日渐衰竭与面目狰狞,便是宿命。所以一定要养好自己的阴,养足自己的阴。多滋阴,少壮阳。阴满则溢,流出的才叫大机大用,强起的机用永远小家子气。甚至可以说,人事惟积阴德而已,其他都是应机随缘事,即所谓不得已。心性本乎淡定,生命本乎沉静,人生本乎厚德。让它们的比例变得大一点,再大一点,就是所谓的转凡成圣之路,其实并不抽象,本来并不高深。</p><p class="ql-block">最后:术,贵阳而贱阴;道,贵阴而贱阳。老子贵阴,智者得“道阴”,愚者见“术阴”。道阴与术阴之别,此是道家第一义,学者慎之。术阴者,越阴越有祸;道阴者,越阴越有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