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概是92年,我和老公婚后第一次回他的老家榆林。看望三姑和家族里的大哥大嫂……</p><p class="ql-block"> 记得给三姑带了一枚银戒指,老人家很是高兴。</p><p class="ql-block"> 恰逢六月六“天贶节”,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绿豆汤。大哥便带着我倆提着一瓦罐绿豆汤去上坟。踩着柔软沙路,边走边聊着老家的故人、故事。路上遇着一个赶着驴车的老乡,捎带我坐着驴车走了一程。大哥和老公一路跟着驴车慢悠悠的走着,老公还给我坐驴车拍了照片。那时候年轻贪玩,觉得什么都新奇。</p><p class="ql-block"> 祭祖回来,大嫂早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家乡饭菜。是老公心心念念的老父亲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吃完饭大哥又带我们去古城墙根,建议我们在城墙根挨着他购置一块地,500块钱一块宅基地。大哥说:“自己的老家,总是要留一块地,老了总是要回来老家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年轻自负,见识短浅,对故乡故土的情感也和现在不同。再加上交通也不便利,便从耳朵一过,丝毫也没考虑。</p><p class="ql-block"> (且不说后来政府为了保护古城墙,搬迁城墙下的住户,给大哥他们赔付拆迁款和房子的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更不懂得古语“望族留原籍,家贫走四方”的道理。大哥应该想的是:“上一辈因为贫穷远走他乡,如今光景好了,应该回老家置房产,以后送老人叶落归根,也光宗耀祖吧”。</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交通也是一日千万里了。大多数人们也不再只守着家乡,而是走向省城、京城,一线大都市,甚至走出国门。古语也只对应古老的思想和事物了。</p><p class="ql-block"> 老公的弟兄们都在体制内,谁也不可能再回老家了。</p><p class="ql-block"> 这几个没在老家生、没在老家长的后辈,大概是因为对父亲的敬爱和从小耳闻父亲对家乡的念怀吧。这么多年了,从懂事到白发,几十年来一直情牵故土。</p><p class="ql-block"> 弟兄们常常会在节假日,或者出差,或者亲戚家的红白事回老家,每次也都会专程回老家去到他们父亲小时候住过的老宅驻足、拍照,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小时后住过的老宅只剩窑洞的轮廓了,门前的风景依旧,门前的大树根繁叶茂,绿意盎然。每次回去必拍照拍照……谁能理解对一个没有生没有长过的地方,会有如此的情深意重。</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就是血脉里传承的故乡、故土、亲情,是长在心里的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