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如此-唯一

<p class="ql-block">十一、应县木塔与雁门关的千年传奇</p><p class="ql-block">外有大河,内有高山”,人们总是爱用“表里山河”来形容山西的地理环境和地貌特点,旅行者来这里的理由各不相同:它是地上文物看山西的古建大省、是把面食做出花来的面食第一省,也有着名声响亮的晋商大院、中国第一大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幻万千和声名显赫的天下第一关雁门雄关。</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山西的旅游体验是极其壮阔宏伟和炫丽丰富的,古建筑率先出彩、出圈:梁思成盛誉“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全世界最高的木塔应县木塔;还有中国70%元代以前的古老建筑都在山西。更有在古建筑盛名之下、稍显默默无闻的自然景点,比如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冰洞群云丘山冰洞、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的运城盐湖、中国最美十大峡谷之一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p><p class="ql-block">在这篇游记中我们将欣赏应县木塔的孤高隽永和将体验雁门关的雄浑壮阔,这两处著名的古迹都有着强烈的女性印记,一边是萧家皇后,一边是杨门女将。</p> <p class="ql-block">‬ 1、执守千年,只为你看见</p><p class="ql-block">2024年的春夏之交,我和朋友开启了二十几天山西游。山西的地理地貌和古老建筑之美造就了它别致的景色,可谓一城一景,想要看尽晋善晋美的山西,一定要把时间留足。山西可以拿出来让人陶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p><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离开这里没几天,一款火爆出圈的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问世。我们惊讶的发现,《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之一就在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景区门口高大的牌坊,也修建的巍峨壮丽。木牌坊建于清代,三楼四柱悬山顶。阳刻“浮图宝刹”,阴刻“千仞玲珑”,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应州知州傅登荣所书。牌坊后就是硕大雄伟的木塔,如果不想买票,可以在此拍照打卡,如果是这样,你可就遗憾了,这里可是低门槛的高贵。</p><p class="ql-block">进门有个小广场,中央的观音像不知是何来历,又有什么讲究和用意?</p> <p class="ql-block">走近木塔要穿越佛宫寺的山门兼天王殿。山门座北朝南,是1998年在原山门遗址上重新修建的。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p><p class="ql-block">木塔建造在两层四米高的台基上,塔身共九层十三级,各层间夹设暗层,外观五层六檐,内藏四个暗层,这样的设计既符合佛教中“九九归真”的哲学思想,又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确保了塔体的稳定与持久。塔高65.84米,(亦有文献记载,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为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总重量为7400吨,当年消耗松木3700多立方米,“砍光黄花岭,修成应州塔”。</p><p class="ql-block">在塔前,有一块陨石,介绍上是这样写的:“辽王朝准备在应县建宝塔,正在为具体地址发愁时,这块陨石落在现在的塔基中心,于是决定在此建塔”。</p><p class="ql-block">塔的基座上还有一块八卦石。佛教建筑中融入道教的图案元素,显示出中国诸宗教兼容并蓄的传统,也与木塔的八角外形相呼应。</p><p class="ql-block">墙壁以及门柱上的壁画,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色泽鲜艳。虽然看不明白,但满是岁月的斑驳陆离。</p><p class="ql-block">在此还要提醒游客特别关注,南北门额照壁板上六幅供养人图。南面3幅为女性,北面3幅为男性,画图因时间久远已经模糊。但能看出人物身份高贵,气质不凡,服饰奇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考证认为,三位供养人女像是萧家一门三后的辽圣宗皇后萧溽斤以及兴宗皇后萧挞里、道宗皇后萧观音。而三位供养人男像为萧挞里的父亲萧孝穆以及他的两个儿子知足和无曲。这是萧氏一门对自己家族显赫地位的炫耀与标榜,而对于木塔的相关考证以及中国古代服饰史、美术史极具价值。</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读中学的时候,我就通过教科书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最牛逼的这座木塔,几乎穷尽了中国古典木质塔的营造技术,而且拥有与当代地理学知识挂钩的巧妙建造原理。</p><p class="ql-block">当站在距现在将近1000年的木塔下,其实要说没有更多感悟,那是假的。它静静地屹立在应县古城内,被誉为“全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是千年岁月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编织者。它每一根木梁,都承载了岁月的沉淀,每一层楼阁,都镌刻了古代智慧的印记。古代的能工巧匠用精湛的技艺赋予了一堆木头不死的魂灵和雄视千古的精神,就像梁思成先生说的,不见此塔,不知木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高超绝伦、巧夺天工的木构,让木塔成为超越时空的神品。</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朝代纷繁变换,被毁灭的建筑如过江鲫,而像应县木塔这样,战乱年代的炮弹来到身前都没有爆炸的,实属幸运和罕见。现在我们宣传说应县木塔是世界三大名塔之一,另外两个是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技术上没有吹嘘和夸张的成分,可能更胜一筹。但应县木塔的保护确实一般,至于木塔周围的景色和环境,就更没法与另外两座古塔作比较或者相提并论了。</p> <p class="ql-block">除了晋祠以外,应县木塔,是我们此行最为向往的另一处所在。也许,一定程度上,我们真要感谢《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如果不是它,一向低调的山西古建筑也许还会在不语的时间里继续沉默、沉沦下去。</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人,也许我们对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都早有耳闻,但殊不知,我们自己的应县木塔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夸赞、骄傲和理应如此为我们所熟知的伟大存在。</p><p class="ql-block">经历了近千年雪雨风霜及炮火的洗礼,应县木塔的伤疤和伤痕累累即是古塔历经悠悠岁月的见证,也慨然地彰显了她在无情时光面前的相对永恒。</p><p class="ql-block">在木塔前方有一块LED屏幕,上面写到:应县木塔已经在这里等你968年,06月,12日,09时,18分,03秒。(这是我和朋友到达木塔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我和木塔相遇的时间,是我为她停下脚步的时间,也是她至今走过的沧桑岁月。木塔就像一位在历史的长河里,跋涉了近千年的老者,她目睹了这片大地上的荣辱兴衰和蹉跎岁月,见证了一岁又一岁的岁月荣枯。</p><p class="ql-block">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天,每一年,百年,千年......她都在无声的时间里守候着这片土地和这土地上的后代子孙。朔州澄蓝而明净的天空下,木塔依然无声地默然耸立着,我抬头仰望,不知不觉间,眼睛里竟然有泪水涌了出来。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那一刻的心灵颤动。</p><p class="ql-block">此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能共情梁先生1933年的深情,他对木塔,犹如对一个深爱的情人,害怕转身后的破碎。以至于临走前,他是如此地依依不舍,又胆战心惊。害怕一别后再也无法相见。</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因其位于山西朔州应县,且纯木楼构造,故名应县木塔。木塔虽有北魏建造说和后晋建造说,还有一种说,木塔原为应县佛教寺院的一部分,是由“宋代知名佛教僧人杨继盛主持兴建的。当时,应县木塔的主要功能是用作存放佛经等佛教经典文献的场所,同时也是僧侣们的修行场所”。</p><p class="ql-block">但经考古勘验,一般认为其始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由辽兴宗耶律真宗出身的萧氏家族的皇后萧挞里倡导下修建,后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木塔最显著部位的主匾额是金代遗物,上面保留了关于木塔当年维修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这是应县木塔主匾额。木塔上挂满了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墨客题写的牌匾。现存54面牌匾和6副楹联,文字精彩寓意深长,书法遒劲多姿,各有千秋,是文学、书法艺术的传承,也是历次修缮木塔的历史见证。最重量级的匾额集中在正面,放大可以看清,从上至下:“峻极神工”匾,是明永乐皇帝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北征时所题;“天下奇观”匾,为明武宗朱厚照御题。接下来是应县木塔的身份证图片,“释迦塔”这个最著名的牌匾,字体丰润饱满为颜体中佳品,上面记载了“大辽清宁二年特建宝塔,大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这是木塔修建年代最为可靠的记录,也是记录应县木塔修建年代的唯一实物。</p><p class="ql-block">一层匾额上所书“天柱地轴”,传说在夜晚,如果所站位置适当,会发现塔刹的顶尖正好和北极星粘连在一起,整个天空是绕着刹顶旋转,故被称赞为“天柱地轴”。</p> <p class="ql-block">看到或听到萧皇后,很多人的心中不免闪过隋唐时期“艳绝六帝”的那一位绝世美人,可不能混淆了,此萧非彼萧。这里的萧皇后的家族更加显赫,话说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皇后叫述律平,夫妻俩琴瑟相合、鸾凤和鸣、同舟共济建立了大辽。</p><p class="ql-block">耶律阿保机非常崇拜汉高祖刘邦,《辽史》记载: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也就是说耶律阿保机恨不得认刘邦为老祖宗,如同北魏孝文帝汉化,彻底给自己弄了个汉姓“元”,耶律阿保机也有个汉姓,那必定得是“刘”啊;然后呢,耶律阿保机又觉得刘邦很幸运有萧何这位高参辅佐,他自己呢有皇后辅佐,所以他一时兴起,就把“萧”这个姓氏赐给了皇后家,也就是“术律”族,而且定下规矩,耶律家的君主必须娶萧家的女儿为后。</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辽国历史上,九位君王,娶了十多位萧皇后,有的娶了俩。话说到这一系列萧皇后,最出名的就是主持建造应县木塔的萧挞里,她的婆婆(同时也是姑母)萧耨斤和萧耨斤的婆婆,著名的萧太后,萧绰、萧燕燕。</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萧耨斤丑陋残忍,不多聊。萧绰是所有的萧氏皇后中最鼎鼎大名的,她美丽智慧贤能,文韬武略,文能辅佐自己的夫婿辽景宗耶律贤,治理朝纲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武能摄政自己的儿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御驾亲征攻打北宋军队,高粱河之战大败宋太宗赵光义,澶渊之盟迫使宋朝接下去百年屈辱进贡岁币。在我们中原汉人眼里,萧太后绝对是个大敌人,但走过历史,回头再看,她可是一位非凡和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p> <p class="ql-block">图为萧绰、萧太后</p> <p class="ql-block">有这么一位同为萧氏族亲的太皇太后,萧挞里这位萧皇后也是不遑多让,在儿子辽道宗年幼即位时,守寡的萧挞里在重元之乱中,亲自率部深入敌阵平息叛乱。辽代的萧皇后们,是马背上的皇后 ,人人都英豪巾帼不让须眉,能征善战。而这位萧太后对阵的杨家将里就活跃着众多所谓杨门女将,后文雁门关我们再接着聊。</p> <p class="ql-block">话题说的有点远了,在回到应县木塔。6月11日黄昏时分,抵达应县的时候天照例快黑了下来。夏天已到悬铃木,夜色也变绿。当我们第一次驱车来到应县木塔前,从远处望去,它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古老木塔,让我有些失望。</p><p class="ql-block">6月12日,当我们走进那扇古老的木门,走近木塔的第一感觉:古朴、厚重、庄严。它继承了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当年慕名来访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之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p><p class="ql-block">抬头仰望木塔的全貌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千年的沧桑与变迁。那一刻,“历史”两个字仿佛占据了我的全部脑海。任何文字的描述,都无法比拟那种身临其境的惊喜感。</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昨晚起就一直游逛在木塔周围,仿佛眼睛的余光随时都能够看到它一般。但真的站在它面前了,还是忍不住连连惊叹。</p><p class="ql-block">你看它庄严雄伟,再看它又细腻柔和;你看它周围的柱子如极聪明的力士会随着地壳运动自行调整受力轮流休息,再看它每一层斗拱都如莲花朵朵盛开,从眼前绽放到脚下直到绽放进你心里;你看它塔身上历代君王名士的匾额大气豪迈,再看它檐角的风铎阵阵清远悠长如从远古赶来;你看一树晚开的梨花正好怒放,一串串洁白的清香隐约飘过,你再看麻燕们飞来飞去,像是见惯了风雨也见惯了旅人……</p><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千年奇迹,每个人都应该去体验一次的地方。在这里,梁思成患上了“相思病”,梁思成先生曾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p><p class="ql-block">站在木塔之下,我的心情与梁先生一样,久久不愿离去,生怕一别即永诀。眺望着塔尖,突然想象着当年林徽因和梁思成正在塔顶丈量木塔尺寸的情景,仿佛使我走进了木塔的时光隧道,一眼千年,木塔没变,变的是各个时代的人和木塔与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32年,梁思成读到一份日本考古学家关于中国的考古报告,其中提到了应县有一座建于11世纪的木塔,梁思成非常兴奋,之后总是有意无意地暗示林徽因:“上应县去不应该是太难吧”,“山西都修有顶好的汽车路了”。</p><p class="ql-block">林徽因曾忍不住自嘲:“我只得笑着说阿弥陀佛,他所倾心的幸而不是电影明星”。</p><p class="ql-block">但报告中关于木塔的描述太少,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木塔现在是否还安在?真的是辽代原物吗?梁思成一无所知。于是他想了个投石问路的办法,寄封信到应县,收信人就写“山西应县最高等照相馆”,希望收信人能帮他拍一张木塔现在的照片,并附上了一元钱。</p><p class="ql-block">结果,这封前途未卜的信居然真的得到了回应。当时应县只有一家照相馆宝华斋,信件自然寄到了这里,热情的店主寄来了木塔的照片,不过并没有收下那一元钱,而是在回信中请梁思成为他带一些北平的信纸和信笺,因为应县没有南纸店。</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此把应县木塔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一个男人最好的聘礼,是一生的迁就;一个女人最好的嫁妆,是一世的理解。1933年,梁林夫妇第一次前往山西考察古建筑,看完大同的云冈石窟后,林徽因提前返回北平,而梁思成继续南下,前往他心中的圣地——应县。见到应县木塔的第一眼,他难掩狂喜。</p><p class="ql-block">几天前在华严寺和善化寺发现的三十多种斗拱,已经让梁思成无比震惊,感叹“可谓尽意匠变化之能事”,所以在看到应县木塔的时候,梁思成毫不吝啬对它的称赞:“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p><p class="ql-block">“浮图之丽、甲于宇内”。我靠在木塔的圆柱上,仿佛感受到了岁月的深情、历史的沉重和生命的轮回。佛塔是梁先生一生的牵挂,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它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人类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一群群麻燕围绕着佛塔飞翔,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屹立千年的古塔。木塔气势磅礴、雄伟壮观,飞檐翘起很像鸟儿展开的翅膀般优雅灵动,青绿与灰和黄相间的琉璃屋顶本身就是一幅安然又悠远的图画,斗拱如花、风铎飘荡......</p><p class="ql-block">一阵微风吹过,虽然再过几天就是夏至了,夏至未至,风还是微凉的感觉,很舒服。木塔檐角的风铃随着风而摆动,塔身的铃当也清脆响起,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仿佛千年时空就这样交错,让人恍惚。风更大,声音也就越大,风铃随风飘荡,仿佛是一首古老的诗篇,千百年来,一遍又一遍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和沧桑;又仿佛将你带入了另一个世界,让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更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震铄古今。</p><p class="ql-block">作为我国仅存的八座辽代全木结构之一,应县木塔是唯一的外形呈八角形构造的高层建筑,木塔采用斗拱搭建,完全依靠榫卯结构和木榫连接,54种480朵斗拱交错,榫卯咬合,无钉无铆,层层相叠,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这是中国古代建筑楼拱的一个大集城,也是一座斗拱博物馆,将古代中国高超木构建筑和工匠的智慧和精湛技艺尽情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木塔的牢固,跟它大量的辅作斗拱结构密不可分,诚如中国建筑史大家梁思成所言:“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这里每一寸木头,都饱含了工匠们的心血和对艺术的完美追求;仿佛是一座通向云端的梯子,引领着人们走向心灵的净土。</p><p class="ql-block">除了建筑艺术价值,应县木塔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见证了辽金时代的繁荣与变迁,也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p class="ql-block">这座木塔亦是由梁思成先生在1933年7月主导开发的。虽然我前面说过不想再做科普了,但不科普,真的很难理解这座榫卯结构的古塔是如何做到千年间历经地震、风灾、雷劈、兵隳、枪击、炮鸣依旧屹立不倒,真的就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然而,正如试金石下的真金。要知道这里的地震曾发生过四十多次,而民国时期的兵凶战危更使木塔中弹二百多发;还有,同样是民国时期,木塔遭受了一次惨痛的人为破坏,正如梁先生当年说的那样,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当地士绅好心办坏事等于助纣为虐,在维修时把木塔各层的水泥墙改成了木隔门,同时拆除了外槽环向斜撑,使木塔造成了肉眼可见的倾斜。下图是专业人员在木塔内部二层勘验时,塔柱的倾斜角度。</p> <p class="ql-block">轻声的走进大殿,虽早有预设,抬头的瞬间还是被佛像和屋顶的藻井惊到了。藻井是一种高等级的建筑形式,只有帝王神佛菩萨才能拥有,一般一个或三个,而这里却无缝衔接的放了大概有八、九个,且个个雕刻精细色泽华丽,正中间的最繁复精美,被称为八门九星之天宫楼阁。八门九星没看太懂,天宫楼阁倒是极明白,它们也是由一个个小斗拱搭建而成,里面还住着一尊尊佛,这样的奇思妙想与巧夺天工真的是当之无愧的小木作领域里的最高巅峰......</p><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的结构设计极为精妙,底座呈八角形,四周有24根桐油浸泡过的松木大木柱,每根木柱跟地基连接处都有一定角度的空隙。暗层的设置有效分散了塔体的重量,使得塔身在经历千年的风雨、地震甚至战乱后依然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塔周的24根木柱,能随着地壳运动变化自动调整受力,木塔也会轻微地平移晃动,那预留的角度就可以让其中的一根或几根木柱,甚至能在有效的时间点离地“稍稍”休息一下,这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也是建筑智慧的卓越展现。</p><p class="ql-block">木塔从外观看是五层,但其实从第二层开始它就有明暗二层,明层是礼佛层,里面放置了佛像供信众膜拜,暗层里则满布斜撑,且不供外人活动。明层也是柔性层,抵御风力和震动能力较弱,而暗层通过这些斜撑提高刚性和稳定性,这就是老祖宗的聪明和智慧。</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木塔,现在已不开放二层及以上各层参观了。为了各位朋友们看着清楚明白,更加深入了解木塔佛像,我试着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图片,难以想象内部的空间竟然如此高大,而且这样的空间不仅一层,足足有五层,大家聊胜于无可以直观感受一下木塔内部结构的雄伟、复杂与壮丽。</p><p class="ql-block">一层佛像:一层为“过去七佛”世界,佛陀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两边的墙上绘有坐佛六座;释迦牟尼佛高11米,面庞圆阔,面目端庄,神态怡然,慈悲安详,手指修长,左手施与愿印,右手作说法印,佛像保存基本完好。只有左手是修复的,差异一眼可见。仔细看佛像留了胡子、戴着耳环,眉如新月,胡须卷翘,双耳丰润,耳环垂肩,是典型的辽代造像风格,融入了契丹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顶部精美华丽的斗八藻井,让人再次惊叹木构的巧夺天工,仔细看藻井中间还有太极的图案。佛祖高大庄严,俯瞰众生,袈裟红艳如初。座下的莲花台,亦是一个八角形状,塑有造型生动、神态不一的八大力士与八条龙所抬。</p><p class="ql-block">其余六佛按顺时针方向一圈绘于内槽墙壁,色泽完好。西侧依次为毗婆尸佛、尸弃佛和毗舍婆佛,是为过去庄严劫三佛;东侧依次为拘留孙佛、拘留念佛和迦叶佛,是为贤劫三佛、环绕着中央佛陀,为辽代晚期广泛流行的“过去七佛”崇拜。</p> <p class="ql-block">二层佛像:二层是华严三圣殿戒坛,通过戒关,进入华严密教境界。坛座上是释迦牟尼佛和四菩萨塑像。释迦牟尼佛居中,高4.11米,双手平置腿上,右手触地降魔印。西为文殊菩萨骑青毛狮子,东为普贤菩萨跨六牙白象,坐姿挺拔而微妙传神。这尊四臂文殊是文殊造像中的孤例,堪称绝世珍品。后边各有二胁侍菩萨谦恭侍立,或许是大弟子阿难和迦叶。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p> <p class="ql-block">三层佛像:三层为密教道场金刚界曼荼罗,五佛显现佛的五种智慧。八角佛坛上塑有五智如来中的四佛,像高2.8米,表情微妙,神态各异;东方阿閦(chu)佛(表觉性)、南方宝生佛(表福德)、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加中央比卢遮那佛为五方佛。五佛是金刚界曼荼罗的标志,应县木塔三层缺少主佛比卢遮那,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比卢遮那佛就是塔本身。</p> <p class="ql-block">四层佛像:四层是华严法会群像,代表了华严道场。共有七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和二昆仑奴。看得出普贤和文殊的坐骑象和狮也极其灵动;佛坛上释迦牟尼佛高达4米,右手施无畏说法印,左手为禅定说法印。大佛左右肃立两弟子、两菩萨。四层群像是全塔中保存最为精彩的一组造像。</p> <p class="ql-block">五层佛像:五层以毗卢舍那佛为主佛,高约3米,密宗认为,“毗卢舍那”即“大日如来”(摩河毗卢舍那),周围围绕着八个菩萨。其他8尊彩塑排列于前后左右,形成三排三列。8尊佛像各居其位,分别是:东方阿閦(chu)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南方文殊菩萨、西南方普贤菩萨、西北方观音菩萨、东北方弥勒菩萨。九尊佛像置五层,成九五至尊之数,均透露出应县木塔拥有的皇家背景。</p> <p class="ql-block">除了雕塑和文物,壁画更是应县木塔的一大特色,木塔周围及内槽南北门两侧都绘有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包括飞天、天王、门神等,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生动展现了辽金时代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南北门两侧的金代四天王像,与上部辽代天王像的原作叠加,形成了罕见的“画中有画”现象,让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在这些壁画中,供养天女的形象尤为引人注目,她们体态轻盈,服饰华丽;有的手持供物,神情专注,充分展现了唐代仕女的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审美的追求。</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古建、塑像、壁画的欣赏是“有门槛”的,的确,他们并不像自然风光那样可以只靠五感和本能。但是,中国悬塑之美,壁画之美,是无论你是否了解其中的故事,都能感到的直接震撼与震惊。 </p> <p class="ql-block">前面我们说过,应县木塔的大名叫佛宫寺释迦塔,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5万平米,整个中轴线突出,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东西两侧还有明代的钟鼓楼。释迦塔的背后,就是佛宫寺的大殿院落,之间的连通像一座小桥。院门的牌坊上写着“第一景”,背面则写着小西天。中央是大雄宝殿,左右两侧是地藏殿与观音殿。</p><p class="ql-block">走过牌坊,前塔后殿,塔的身后,大殿建在高台上,用甬道与塔相连,在大殿檐下恰好看到塔身后檐,这是辽代设计的一个鲜明特点。</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脱俗的建筑成就,而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一座辽代艺术宝库,这里的雕塑、壁画和文物无不包含汇聚着辽代的文化艺术元素。</p><p class="ql-block">1966年和1974年在应县木塔里先后发现了佛牙舍利,据考证是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传说佛祖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其中的两颗就供奉在应县木塔内,因此该塔也被称为“释迦塔”。除此之外,还有一批辽代刻经和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面世,轰动一时。</p> <p class="ql-block">“漯南宫阙尽,一塔挂青天”。应县木塔能屹立千年而不倒,除了经过桐油处理的木料和智慧的结构之外,还要归功于一种叫做麻燕的鸟,它们每年春夏都会飞来这边,在木塔周围盘旋,并帮助木塔清理蛀虫,真是聪明能干的小机灵鬼。仔细看,上面的几个照片里都有它们的身影。</p><p class="ql-block">不止梁思成,在《寻访山西古庙》一书中,作者连达也偏爱着应县木塔,“我寻访山西古迹20余年,从英姿勃发的热血青年到两鬓逐渐发白的中年人,曾经有无数人问过我,山西到底哪座古建筑最好,或者说你最喜欢哪一座,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是应县木塔,这个不是之一,而是我心中不可替代的唯一”。</p><p class="ql-block">而在不久的将来,这座古塔也即将迎来它1000岁的生日。它会带着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美好,带着风铎和雨燕的祝福,走入时光的下一个千年。</p><p class="ql-block">天灾人祸面前或者仅仅风吹雨淋之间,哪有什么永恒,得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成佛成仙毕竟只是传说......希望木塔能够长长久久的、平平安安的、完完好好的。</p><p class="ql-block">趁着木塔尚在,趁着一切还来得及,尽早把它排上日程吧,毕竟,正如梁思成所说“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p><p class="ql-block">围着木塔,绕了又绕,看了又看,不舍的情绪又在蔓延,背起背包,我们就是旅人,放下行囊,我们就回到了故乡,但雁门关还在等着我们呢,必须得离开了。</p><p class="ql-block">最后自然是要跟木塔合影。听了这么多萧皇后,拜了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佛的故事,我还是觉得做佛坐菩萨更安逸。</p><p class="ql-block">离开应县木塔时,冥冥之中生出一种想法,这个千年古塔,能陪她坐上几个时辰多好。可是赶路的我们,又要匆匆上路了。再见,千年的精灵,保重!</p> <p class="ql-block">  2、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车子盘旋在山路上,周围已是崇山峻岭,山峦绵延起伏新绿由近及远,一树树掠过车窗的樱花圆润饱满。偶尔会遇到一段段峭壁上的古长城,也有山羊散落在山坡上,天空艳阳高照,大地无尽苍茫......</p><p class="ql-block">同伴儿问,咱们就快到关外了吗?另有同伴儿回答,咱们现在就是关外。</p><p class="ql-block">北门外的路旁一列杨家将雕塑群与远山上的杨六郎雕像呼应着,让人一下回到了烽火连天的辽宋战争年代。其实,这里还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地方,还是昭君出塞、文姬归汉经过的地方,这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南来北往的大雁想飞过去都很困难。</p><p class="ql-block">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雁门关情节?是不是每个人对与雁门关的相见都有无数种设想?我最期待的是在朔风凛冽飞雪漫天的日子里,也憧憬也跋涉也艰辛也坚定也坚持,最后如尘埃落定般在角楼中温一壶老酒,那烈酒最好也如垛口外的风雪,泼天的轰轰烈烈席卷着冷意和苍茫大地。</p><p class="ql-block">还有,提到雁门关,你会想到什么?是硝烟弥漫、战马嘶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还是美人如玉、琵琶声声、红尘舍恋、儿女情长?</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并非一个简单、具体的地名,而是一个含义丰富的历史文化符号;它意味着边塞与疆域、征战与御敌、节烈与忠义、生离与死别……“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我听到这个名字便生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和壮行,亦是苍茫与决绝。雁门关古称勾注塞,称天下九塞之首。从战国到明代,都是主要边防要塞和交通咽喉。重关鸟道,维系天下安危,牵扯黎民生计。千百年来,多少出彩的、悲壮的、普通的生命在这里灭灭生生、来来去去,多少真实的、衍生的故事在这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雁门关,这座响彻华夏大地的雄关,在经历了无数次的烽火硝烟、金戈铁马的战争洗礼后,留下了一段段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跨过黄河,穿过沙漠,在神奇广袤的恒山山脉险要的雁门关,走一走我的先人们戍守边关、驰骋征战雁门内外的路,看一看他们住过的地方,种过的土地,奋勇厮杀的战场,我想捡拾起他们遗留在那里的一串串故事,我还想在孤烟散尽的大漠深处,点上一柱香,敬上一壶老酒。</p><p class="ql-block">6月13日,我终于走进雁门关,生机盎然的初夏去雁门关虽不是理想中的样子,也依旧有期待与隐约的近乡情更怯。但那的确不是故乡,怯什么呢?我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沿着先人们征战的足迹,去寻访他们,顺便给怯生生的心多一点时间,当年经历过的狼烟四起与苦难遍地。我走进边防要塞,走进交通咽喉,走进重关鸟道。我仿佛看到了洒落在大漠荒原上的累累白骨,听见了一首首,凄美柔婉的大漠孤烟壮歌,依然能感受到“战马嘶鸣,英雄披靡”的虎啸狼音。</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一路寻觅到雁门关将士公墓陵园时,不禁令人感慨万千:“绿草覆冢成茵,柳垂青丝染千古忠情”。</p><p class="ql-block">当看到“雁门关”这三个字,不仅遐想翩翩,英雄挥泪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白杨黄草依流水,断雁寒鸦吊古丘。壮志未酬空碌碌,西风萧瑟响吴钩”。</p><p class="ql-block">那蜿蜒的古城墙,那巍峨的古城楼,苍茫而雄伟的雁门关,到处都塞满了历史。一眼繁华,一世风沙,</p><p class="ql-block">小心翼翼地掀开发黄的历史,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薛仁贵、杨家将,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便一一扑面而来。</p><p class="ql-block">烽火台、古城门,触目所及的尽是中国历史的精彩章句。把耳朵贴到破败的关门上,仿佛听到金戈铁马的回响,和隐藏历史深处的隆隆战鼓鸣;又恍若听闻昭君出塞过雁门时那哀婉的琴声。</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所说的雁门关,位于山西省代县北部恒山山脉的勾注山上。雁门关得名于雁门山,雁门山的名字在《山海经》中经常出现,所谓“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也就是现在山西省阳高县以北,这和现在的代县离得还很远。</p><p class="ql-block">西晋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南下,大将刘琨为了拉拢鲜卑拓跋部,把勾注山北面的土地和地盘,送给后来建立北魏的拓跋部。北魏孝文帝元宏极力汉化,假装南征,把文武百官连哄带骗的拉到了洛阳,然后说朕要迁都洛阳。不过,留守旧都平城(山西大同)的太子元恂竭力反对父亲的汉化政策,因此截断勾注山南北交通,筑关派兵镇守。这应该是雁门关的最早起源,雁门关这个名字在此时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上。北魏宣武帝元恪视察代北,“幸代,至雁门关,望祀恒岳”。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已经说不清楚原来的雁门山在哪儿了,就想当然地认为雁门关附近就应该是雁门山,勾注山也就稀里糊涂成了雁门山。</p><p class="ql-block">恒山山脉东接太行,西连吕梁,地势非常险要,但在雁门关附近高度下降,可以通行,是天然关卡。这样的地理条件便使得雁门关的战略位置十分关键和重要,古人称雁门关“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p><p class="ql-block">雁门关自古就是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被称为“中华第一关”。这一段的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时代,大约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是为了抵御北方的匈奴来犯。</p><p class="ql-block">据《吕氏春秋》记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雁门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脊上,独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唐书·地理志》这样描述:“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长的啥样?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亲临此地。他写道:“雁门重关,山峦在郢,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足见其地势险要。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二丈,石座砖身,雉堞为齿,洞口三重:东门、西门、小北门。东门上筑有楼台,曰雁楼,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天险”。西门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石匾一方,横书“地利”。小北门未设顶楼,砖石结构,门额石匾横刻“雁门关”三字。洞门两侧镶嵌砖镌楷书检联:“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今日虽残留迹损,但杀气依存。</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李贺在《雁门太守行》诗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更是道出了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豪迈气势。</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西域和北方进入中原的第一道屏障,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得雁门而得中原,失雁门而失天下”之说,又称“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从雁门关出门御敌以千里之外,又有多少和亲的女子为了中原国家的利益义无反顾地走出这个关口再无返家之日。卫青、霍去病、李广金戈铁马叱咤疆场,昭君出塞琵琶幽怨,张骞出使西域十三载家国情怀。雁门关默默注视着中原儿女保家卫国张扬国威的豪迈气魄,也一次次经历着中原儿女血泪撒疆场的壮烈。</p><p class="ql-block">早在战国时期,为防御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赵国良将李牧奉命驻守雁门,以防备匈奴。他在雁门数年,精习骑射,运筹帷幄,巧设奇阵,诱敌深入,以兵强马壮之师大破匈奴十万余骑。其后十几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以纪念其戍边保民之战功,有道是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今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修筑了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秦朝末年,中原战乱让匈奴有了喘息生养之际,雁门风云变幻。匈奴南逾勾注,直驱晋阳(今太原),以至于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不得不御驾亲征,亲率三十多万大军,北出雁门,抵达平城(今山西大同),抗击匈奴,但遭“白登之围”。此后百年,雁门关见证着一次又一次踏关而入的草原铁蹄。直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出现,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日益猖狂的南犯,奋起反击。汉将勇谋双全的李广、卫青、霍去病跃马扬鞭驰骋在雁门内外,大败匈奴,匈奴再次狼狈逃窜,并最终分崩离析,从此无力大举入侵中原。自那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之安定局面。</p><p class="ql-block">到唐代,雁门古塞胡汉相争,群雄逐鹿,战事连绵。唐初,年事已高的薛仁贵为代州都督,镇守雁门,因薛公骁勇善战,势气逼人,突厥闻风丧胆,引兵而还。唐末五代,契丹崛起于北方。后晋石敬瑭无能而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自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变成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对峙的前沿阵地。</p> <p class="ql-block">雁门战场之争,最久负盛名的是北宋初期,宋辽针锋相对。听过评书《杨家将》的人都知道,杨家将为抵御契丹入侵而镇守边关。这些所谓的边关之中,雁门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关口。杨家将和雁门关的关系确实非常密切和寻常。</p><p class="ql-block">杨继业作为北汉大将降宋之后,镇守代州,曾经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出雁门抵御契丹入侵,在这里奋勇抗敌,以少胜多,大败辽兵,遏止了辽军欲从幽州南下取宋的野心。将辽军杀得灰头土脸,契丹人称杨继业为杨无敌。</p><p class="ql-block">随后北宋大举北伐契丹,杨继业作为西路军副将,兵出雁门关,连克云州、应州、朔州等地。可惜东路军战败,杨继业只好放弃收复的州郡南撤,最终战死在雁门关附近的陈家谷口。</p><p class="ql-block">话说太原杨家,从老爷子杨继业、老夫人佘太君,到儿子杨延昭再到第三代杨文广,可谓满门忠烈。打小我就爱听评书《杨家将》,《杨门女将》也是耳熟能详,虽然其中不乏艺术虚构,但当年的杨家带领宋军,驻守雁门关,与萧太后带领的辽国大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直至为国捐躯,也是不争的事实。</p><p class="ql-block">在其战死后,后人于雁门关北口立“杨将军祠”,以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杨令公和佘太君的彩塑至今还凛然地静坐于雁门附近的杨家祠内。陆游诗云:“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夜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今日读来,心绪不宁仍为之动容所震撼。</p><p class="ql-block">据说,穆桂英是虚构的,但杨家的确有几个女儿,也有守寡的儿媳,但她们是否真的组成军团参与作战,这个历史上并没有真实记录。但作为杨继业的妻子,出身武将世家并从小精习骑射的佘老夫人的确在杨继业被俘绝食而亡后,跟儿子杨延昭一同出征,只是她有没有带上十二寡妇就不得而知了。另外,撇开文艺作品和戏说传说,佘太君有没有跟萧太后正面交手呢?如果真有,这又是怎样的一番令人唏嘘的场景,要知道杨继业可是被萧太后生擒的。</p><p class="ql-block">大宋啊,缺少明君,怎一个惨字了得。澶渊之盟,苟且百年,可惜了这些曾浴血奋战驻守边关的英雄将士。</p> <p class="ql-block">站在雁门关城楼远眺,山峦叠嶂的恒山山脉上,一座雄关,两翼长城,好似展翅苍鹰守护着边塞安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跃于眼前。这些长城都是后来复建的,凭吊算不上了,也没有太多的悠悠怀古之情,就觉得挺好看的,挺有美感的。</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北通大同,南达太原,托起了辽阔草原,俯瞰着中原沃野,自古就是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一个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这里不仅肩负着对中原的护卫天职,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重任。</p><p class="ql-block">历史书上匆匆带过的辽金朝代,认知里一直只是伟大时代的过渡期。北魏与西晋再到契丹和女真,也只是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游牧少数民族罢了。在那三百多年连绵不断的战火和血腥暴力中,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战火不绝,正统的华夏一脉经历了太多屈辱,痛苦和悲壮。</p><p class="ql-block">后人应该都不会再去细数咀嚼,那朝代更迭的风云变幻。悲壮惨烈的那些故事,有的被永远铭记和传颂,有的却早已随风,随时间和岁月蹉跎飘散。留下的,只有那个灿烂的而又活泼的笑容,会恒久点亮每一个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历史,就像一坛陈年老酒,深邃而醇厚。它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每一滴都充满了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匈奴之后有鲜卑,鲜卑之后有突厥,突厥之后有契丹、女真、蒙古,雁门关的战火似乎一直未曾真正停歇过。为了保境安民、抵御外侵,历代帝王在雁门关留良将重兵,城门修了一道又一道,城墙延伸了一尺又一尺,烽火台增加了一座又一座,层层浇筑,层层垒叠。历史在这里凝固,有辉煌,有屈辱;有凯旋,有溃逃;有一战成名、流芳千古,有壮志未酬、出世未捷。</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帝王的亲征,还是名将的驻守,无论是绵延几十公里的关城,还是沟壑纵横的驿道,即便一时能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但最终也仍难免涂炭之祸,乃至灭国之灾。统治集团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在军事之外,政治外交紧随其后。广场名人壁上有五位和亲公主笑对南人北客:西汉景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咸安公主与太和公主。</p><p class="ql-block">当卫青、霍去病的战马远去,匈奴的铁骑也暂时消失时,听厌了金戈铁马声的雁门关,忽然传来一阵忧郁哀怨的琵琶声,悦耳的音乐让天空飞翔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直落到那个骑在马上的美丽弹奏者身边。这位女子就是刚告别故土,经雁门去往匈奴和亲的王昭君。</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上一曲《塞外曲》让边塞的烽火熄灭了近六十年;民间的演义与传说,文人的吟咏与赞叹,使一个绝色的女子永恒留在了漠北草原、塞外天穹,还有诗人的梦里。</p><p class="ql-block">昭君应无怨,她以一己之身换得了胡汉半个世纪的相安无事,如铁雄关因她的到来而生了绵绵柔情,她的功绩堪比那些驰骋疆场的大将军。昭君应无悔,她的青冢流芳千古,她的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昭君文化成了和亲文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在铁血与柔情之间交替着,当铁血无力推动历史的车轮时,柔情便会以绵绵之势登场。这种交替自西汉昭君起一再呈现。</p> <p class="ql-block">北宋建立后就已失去了中原的战略屏障,幽云十六州。而雁门关就成了北宋防御强敌契丹的第一道防线,宋人把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合称为三关,评书里经常提到的三关总帅,指的应该就是这三关。</p><p class="ql-block">三关到了明朝成为外三关,因为明长城在河北和山西北部出现了复线,也就是内长城和外长城两道线。雁门关是内长城的一部分,相对于京师附近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这内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和宁武关称为外三关。防守外长城的大同可以称为明朝防范北元(蒙古族各部)南下的“头道边”,防守雁门关三关的太原可以称之为“二道边”。</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与勾注山唇齿相连,事实上这里不仅仅是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是历史文化分界线。山南山北不但气候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明宪宗时的兵部尚书王越赋诗云,“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p><p class="ql-block">战马嘶鸣声和琵琶幽咽声渐渐远去时,雁门关又迎来了阵阵驼铃声。历史转瞬已跨过汉唐,越过宋元,来到了明清。由于中华民族疆域的不断变迁,雁门关这座边塞之地成了华夏内关,军事防御地位逐渐淡化。与此同时,它的商贸地位却日益凸显。</p><p class="ql-block">到了元明时期,雁门旧关废弃,而起新关,战火渐趋平息。时至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辱国求存的慈禧太后之辈,狼狈出走,并在雁门留下了“遗笑千古”的狼狈不堪出逃脚印。当慈禧一行夜宿关南阳明堡贾宅时,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在东家门板上留下联句:“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以此抒发一个失意帝王西向逃离的颓败情怀。</p><p class="ql-block">辛亥革命以后,雄关雁门除遭到军阀混战的破坏外,也受到了抗日烽火的洗礼。1937年9月,共产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同年10月,我八路军师团先后在雁门关袭击日军阳明堡机场、日军汽车运输队,赢得了震惊中外的大捷,唱响了振奋人心的抗战凯歌,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踏上历史的印迹,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战马嘶鸣,英雄披靡”的虎啸狼音和“自此去,送出烟雨,策马扬尘千万里,温良的眉宇满杀气”的浩然之气。今日再来翻唱,荡气回肠。这座历经战事千百余次的雁门关,抒写了多少冷烈忠骨的豪情壮志。那远去的厮杀声和壮烈英魂,让这座不朽的丰碑永远扬名青史!</p> <p class="ql-block">进入雁门关,首先迎接我们的是两排骑在马背上、手持兵戈的杨家战将,未入关门便直入主题。来到广场名人壁浮雕,抬眼凝望,更是战火纷飞,马鸣剑舞,59位名人中驰骋沙场的名将占据大半。</p><p class="ql-block">明月楼是进关第一楼,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望明月楼,很纳闷古人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名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也不知明月楼的明月跟秦时的明月有没有关系,是不是可以共婵娟的那一枚。</p><p class="ql-block">边贸街呢,和平年代边境贸易的人们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又会怎样相处?穿过明月楼,是一个民俗村,卖各种小吃小喝小商品。据说这里就叫明月村,几户人家而已,还有个村长,可惜没有喝上一杯昭君奶茶。我们要的是沙棘果,保你酸爽至极。不过,夏天,多吃点酸的,有利养生。客栈依稀就有了龙门客栈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千年边关,多少成败,多少兴亡,多少哀叹;几多风雨,几回磨岁,都化作了眼前的人文风景。</p><p class="ql-block">人文风景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这两个牌坊多有意思,达北漠,通江南。历史本来如此,从来没有改变过,到不了的异乡,回不去的家乡,围城内外,孰好孰坏。‍‍‍‍‍‍</p><p class="ql-block">达北漠,通江南,是过去雁门关下边贸街的真实写照。如今的边贸街便是当年南来北往热闹驼队的见证者。大街用青石板铺路,两侧均为砖木结构的鞍架瓦房,青砖砌墙,灰瓦覆顶,保留着明清边关建筑的原始风貌。明末至清代,这里是由江南经中原入山西输往内、外蒙古,抵达中欧边境口岸恰克图的丝绸和“茶叶之路”。雁门古道上晋商自晋中出发,经忻州至代州,过雁门关,分东西两路,走西口闯东口,内地与塞外,农耕与游牧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p><p class="ql-block">在走西口的队伍中,有一个祁县乔家堡村的年轻小伙,就是这个青年农民开创了乔家大院的最初家业。除了祁县乔家小伙,还有太谷白家小伙,平遥李家小伙,介休侯家小伙……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贫苦农民出身,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按今天的话说靠谱。他们都有想超越农民狭小天地的远大抱负。他们也确实成功了,“复盛公”商号几乎撑起了整整一个包头市的商业基础;“日昇昌”票号开启了中华民族金融帝国的先锋;晋商文化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流光溢彩的一面旗帜。</p><p class="ql-block">乔家小伙是幸运的。与乔家小伙同样出关走西口的人络绎不绝、不计其数,他们有的一去便杳无音讯,有的一、二十年被家人找到后已沦为街头乞丐,但他们在雁门关上留下的足迹与那些成功者的故事共同构建起了晋商走南闯北的宏伟历史画卷。那一个个抛家舍业、抹着眼泪出关的小伙子们,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会成为一座城市、一种文明甚至一个帝国的奠基者。他们组成了一个群体,一个足以傲视神州的经商群体,一个足足在中华商业帝国占据半壁江山、百年老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后来还从过雁门关、走西口,迈向了更广阔的天地,走向全中国,走向五湖四海。</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口滋养了当年驻边将士的泉水井。</p> <p class="ql-block">走过民俗村,就真正进入军事防御体系了,要穿过一座座城楼和门洞,转来转去的就有点迷糊了。你能认出这城楼上的字吗?是武则天创造的,叫“天险”。</p><p class="ql-block">纵观长城内外,险要如雁门关的关隘不少,长城最东面的山海关、扼守关中的潼关、入川的剑门关,哪一座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色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因诸葛亮的点化而名扬天下,倚山连海的山海关至今还在演绎着“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潼关的战马声、枪炮声从春秋战国一直持续到了上世纪中叶。然而,“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千百年来已被反复验证,雁门关仍当之无愧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当然,历史走到今天,科技高度发达,从军事角度而言,已不存在任何不可逾越的关隘天险,其实即使在冷兵器时代,真正能抵御外族入侵的也从来不是险要的地理屏障,只有天下归心才是真正的钢铁长城、不破关隘。</p> <p class="ql-block">西关楼外面(叫宁边楼),亦叫地利门。洞门上方又是武则天所造的地利二字。她的地字从上到下为“山水土”串联而成,蛮有意思的。</p> <p class="ql-block">六百年前铺就的青石板路,车辙印迹和岁月沧桑,显而易见。这座城门叫“翁城”,取瓮中捉鳖之意,也是防守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经过高大的瓮城、地利门与天险门,一路上的长城时急时缓,一路上的人也时快时慢。炮台、点将台、较军场,各种攻守器械,让人想象不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到底是点到为止还是一定要血肉横飞。穿过这个城楼,是否就“出国”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城门古道边看边走,望着群山中的城墙与烽燧不时发呆,忽然记起想象中的风雪与烈酒,“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即使有美酒也未必有夜光杯吧?</p><p class="ql-block">前方老褚传回消息,他和夫人已到达南门附近的昭君出塞处,骑马、骑骆驼真好,可特立独行不被左右,可步履不停执着坚定。</p><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除了喜欢如画的江山还喜欢搜罗各地美食,雁门关的昭君奶茶好喝,雁门关的馅儿饼也好吃,若不是有人提及还真忘了没吃午饭,有漫山遍野的秀色可餐倒也不饿。</p> <p class="ql-block">长城是防御的军事设施,中原王朝大汉民族刻在血液里的是防守;但毛委员教育我们:“进攻是消灭敌人的唯一手段,也是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单纯的防御和退却,对于保存自己只是暂时的部分的作用,对于消灭敌人则完全无用”。</p><p class="ql-block">所以,再遥想一下,当年尊君命拼命防守的佘太君遇到主动进攻的萧太后,孰胜孰败,大局已定,大宋败局已定。</p><p class="ql-block">战争、和亲、商旅逐步消解着民族隔阂。挡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之间的从来就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屏障,而是彼此心中的文化屏障。对于地理屏障,军事强者有时三两天便能突破,而内心的文化屏障,却要经历千百年的挣扎、磨合,才能最终消除。</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雁门关,硝烟已散,商队已逝,但自春秋战国三千年来的战鼓声、马蹄声、琵琶声、驼铃声,却似乎依旧在整个勾注山上回响着:一座座关隘再现着那一个个将军的长城点兵,一块块青砖铺陈着那一个个山西青年走西口的悲欢离合,一声声雁鸣倾诉着那一个个北出塞外公主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走出景区,真的已经喜欢上了六郎杨延昭,必须拍照留影。下期咱杨五郎出家的五台山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