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8月4日中午进入榆林。</p><p class="ql-block">榆林,古称上郡,别称驼城、小北京、塞上明珠等,位于陕西省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榆林市建制始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清,明永乐六年(1408年),在今红山(红石峡)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见于史。</p> <p class="ql-block">车进榆林,最先吸引副驾驶的是这样的街景。</p><p class="ql-block">路边杆子上向外喷水雾,为城市降温!这在我们所去过的所有城镇中也是唯一的!</p><p class="ql-block">不论其效果如何,仅这一点就让人对这个城市有了温馨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榆林老街,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鼓楼,由南至北纵列排开,形成独树一帜的“六楼骑街”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古建和街景。</p> <p class="ql-block">8月5日一早驶离榆林,来到波浪谷。</p><p class="ql-block">波浪谷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主的自然风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境内,因其独特的地貌形态而得名,主要由红色砂岩构成,呈现出波浪般的变化。波浪谷的形成是由于长时间受到雨水的冲刷和侵蚀,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沙石地貌。这里的红色砂岩在风雨剥蚀下呈现出奇特的地貌形态,如波浪般起伏,给人一种壮丽而奇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波浪谷中的玻璃栈道。</p> <p class="ql-block">离开波浪谷来到米脂县的李自成行宫。</p><p class="ql-block">行宫建在盘龙山上。盘龙山原名马鞍山,位于米脂城北门外,是一座独立的土石山包,因其形似马鞍状而得名。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次年派他的侄子李过返回家乡,将原马鞍山扩建为行宫,是年11月,闯王李自成率大军回故里祭祖,见行宫地势雄伟,虎踞龙盘,遂赐名“盘龙山”</p> <p class="ql-block">行宫内的李自成纪念馆,介绍了闯王一生的业绩。</p><p class="ql-block">据说,此行宫闯王未曾住过,也再未曾回去过。纪念馆内有老人家的话:我们决不作李自成!</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李自成行宫高处拍摄的附近的陕北民居。</p> <p class="ql-block">离开李自成行宫,来到佳县看香炉寺。</p> <p class="ql-block">榆林市佳县是一座山城,高高的山下就是北来南去的黄河,河对岸是山西省。</p><p class="ql-block">香炉寺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后其上建造寺庙,名香炉寺。“香炉晚照”为佳县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佳县县城的大街上,看半山腰的香炉寺。香炉寺再下边是黄河,河对岸是山西了。</p> <p class="ql-block">放大些看,是不是有危峰耸立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从香炉寺的位置看山坡上的民居。</p> <p class="ql-block">走上去也需要一些胆量呢!</p> <p class="ql-block">读读这幅对联,会不会有些感悟?</p> <p class="ql-block">老人家在转战陕北时曾到此一游。</p> <p class="ql-block">沿黄河一号路奔向碛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风景点。</p> <p class="ql-block">经黄河水冲蚀而成的河边崖壁。真正是历经苍桑从远古走来!</p> <p class="ql-block">黄河一号公路上的又一景点一一老人家东渡黄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在陕北转战了一年的中央纵队,从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省的西柏坡,预示着解放战争到了一个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到碛口古镇已是傍晚。</p> <p class="ql-block">碛(qi气音)口古镇,位于山西吕梁临县城南约五十公里处,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它是历史上的晋商发源地之一,保存有较为完整、规模宏大的明清民居村落。碛口古建筑群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欣赏这颗黄河岸边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碛”,意为水中沙石。在碛口,黄河大量沙石聚积,河道变窄,河水咆哮。再往下游走,河道极难通行,商人只能在碛口停泊改走陆路,这里因此成了水陆交通枢纽。这成就了碛口的繁华:自明清至民国初年,古镇在鼎盛时期云集了数百家大小商号,五里长街商贸兴隆。在水流的咆哮里,在落日的余晖中,船筏穿梭,驼铃回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同蒲铁路等铁路路线的开通,黄河水运不复当年,这个商贸古镇因此远离喧嚣,但也使它的风貌得以完整保留。</p> <p class="ql-block">坐在古镇小饭铺的廊沿下,边吃晚饭边观赏着黄河岸边的落日余晖。</p><p class="ql-block">多漂亮的晚霞,多惬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真让人有天高地阔,壮美山河的爱我大好河山的感动!</p><p class="ql-block">旅游还真是一种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不仅如此,历史、地理、文学、美术等等方面都会有所涉猎,对自己的知识面会有所充实和提高!</p><p class="ql-block">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学习,读书是为了更好的行路,还有更多的路要行呢!</p> <p class="ql-block">晚归的骆驼。</p> <p class="ql-block">8月6日一早离开碛口,中午到的延安。</p> <p class="ql-block">车进延安,还在行驶中,副驾驶就迫不及待的拍下了宝塔山和延河水,不得不说:正经还拍得不错!</p> <p class="ql-block">下午在延河边远远的拍下了宝塔山,还有浑黄的延河水。也是因雨后山上的雨水带着本色的黄土汇入河中,使得河水更加浑黄,河面也更加宽阔了些。</p> <p class="ql-block">还有清凉山。墙上的红字是“万众瞩目清凉山”。</p><p class="ql-block">“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陈毅元帅的诗作以点睛之笔指明了清凉山在全党全国人心中的显赫地位。现在,“万众瞩目清凉山”几个熠熠生辉的大字,矗立在清凉山高高的崖壁上,成为红色延安的又一个标识。</p><p class="ql-block">当时新华书店,中央宣传部、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新华广播电台等宣传新闻机构都设在清凉山上,所以才会有 “万众瞩目清凉山”。 </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顶的寺庙。</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次来延安了。第一次是1989年的热天,也是7.8月份。人民银行总行纪检组,在西安市郊的陕西省人民银行的银行学校,举办了为期一个多月、有各省市人行系统的纪检干部参加的短期培训班。银行学校学生放假,正好借用学生宿舍和教室。</p><p class="ql-block">人总行负责这个培训班的是一位年轻处长,叫张佩武,高高的个子,人很爽快,没有那种在大机关的干部通有的,给人以高高在上的那种感觉。</p><p class="ql-block">培训班安排的很好,每个周日都组织去参观西安的著名景点,大小雁塔、碑林、西安城墙、兵马俑、连不久前刚发现了佛祖手指骨舍利的法门寺都去了,最后三天是去延安!</p><p class="ql-block">去延安,这是早就有的愿望。一是是那时的教育学习宣传,对延安从心底里真是有种很神圣的感觉;二是先父生前曾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过,因此能来看看父亲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心里就有了另一种更加亲切和亲近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父亲能来延安也是有着一段故事的,我在此篇的最后再讲。</p><p class="ql-block">在延安的几天,这些著名的景点都去了,我和管理我们培训班的银行学校的张西平老师还登上了宝塔的最高层。最高的一层,就是直上直下的直梯了!</p><p class="ql-block">那回印象更深的是延河,由于干旱,延河中的水流才仅一拳宽!远不是心目中的”滚滚延河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由于人民银行和各家专业银行的关系,在延安的几家专业银行对培训班人员的伙食招待还是很够水平的了。</p><p class="ql-block">延安的三天,留下难忘的印象。还有一事印象颇深,就是在纪念馆里,有曾跟随毛主席转战陕北一年多的那匹白马的标本,这次没见到。</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午,8月7日冒雨游览了杨家岭、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党的“七大”召开之处。</p> <p class="ql-block">和五大书记。</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也是副驾驶在行驶的车上拍的。</p> <p class="ql-block">馆内大堂中的群雕像,连同后面的宝塔山雕刻,给人以庄严恢宏、磅礴大气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底部崖璧上的历代石刻。</p> <p class="ql-block">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全国人民都仰望着你啊,革命圣地——延安。</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朗诵词。</p><p class="ql-block">站在延河大桥上,望着眼前的宝塔山巍巍,桥下延河水滚滚,这诗句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在脑海中回响。</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几回回梦里回延安,</p><p class="ql-block">双手搂定宝塔山。</p><p class="ql-block">千声万声呼唤你</p><p class="ql-block">——母亲延安就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这是贺敬之的诗作《回延安》。</p> <p class="ql-block">宝塔山夜景。</p><p class="ql-block">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群山结成了坚固的围屏,啊!延安!……</p><p class="ql-block">小时候在家里,经常能听到父母亲哼唱这支歌。</p> <p class="ql-block">清凉山夜景。</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延河、延河大桥和远处山上的宝塔。</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1943年5月至1945年8月,在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p><p class="ql-block">父亲能去延安也是有着特殊的情况和原因的。</p><p class="ql-block">父亲1930年在家乡蠡县师范学习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任县委书记。是在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杀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下第一个公开共产党人身份的县委书记。公开共产党员身份是上级党委的要求,也是为更好的团结民主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根据华北平原特点,总结群众斗争经验,开展并推动了地道斗争,组织抗日军民与日伪军进行了顽强和有效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蠡县的经验很快影响到周边的县,都开始挖起地道,特别是任丘县,地道斗争发展得比较突出。可这时父亲的直接上级、第九地委书记吴立人却认为这是右倾,并汇报给了冀中区党委组织部长刘亚球,将挖地道批评为“这是退却主义,既然抗日就不怕牺牲!”紧接着就撤了父亲县委书记的职务,把博野县委书记王进学调来蠡县接替父亲。(此事发生在1941年春末夏初。) 王进学到蠡县后,根据吴立人的指示,把地道全部填埋了,还在群众大会上代表县委向群众道歉,承认错误,并说这是“右倾退却路线”,强调要和敌人拼命,提出每个人要一条枪两个手榴弹的号召,敌人来了就打,到房上去打,子弹打完了就投手榴弹,手榴弹投完了就用房上的砖头打击敌人。在敌人面前不能落个“草鸡毛”(胆小鬼),怎么样也不要钻地道。同时,要县、区领导机关都集中起来,随时和敌人战斗。 </p><p class="ql-block"> 现实是不到半年的时间,也就是1941年10月17日,发生了震惊冀中的“齐家庄惨案”,蠡县县委机关被敌人来了个“一锅端”。县大队除了五六个轻伤员在中队长谷振海带领下,在谷的一个亲戚家钻地道突围之外,全部壮烈牺牲。其中包括县大队副政委陈叔恒、大队长丁砚田、政治处组织干事、保卫干事、宣教干事等等。县长王志远、公安局长王勤、交通科长耿亚堂也都牺牲了。而县委书记王进学则被子弹从眼里打入,从耳朵里钻出,当时已死了过去,后经当地群众抢救苏醒过来,结果一只眼睛瞎了,一只耳朵聋了。 (这个惨案全过程也听谷振海叔叔亲口对我讲过。他万分感慨的说:“幸亏亲戚家的地道没有填埋,不然我们几个人都得交待在那儿了!”谷叔叔建国后从部队以师级转业在天津水利局任副局长,文革中他们一些人没恢复工作时经常来家和父亲相聚。) </p><p class="ql-block">此事反映到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那里,针对领导机关内的不同意见,他亲自带领工作组来到蠡县。经过实地的调查,他完全肯定了地道的作用,并向冀中区党委做了汇报,</p><p class="ql-block">随后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司令员吕正操把蠡县地道战向时任政治局委员、华东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作了汇报。</p><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对地道战大加赞赏,指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地道战战术发扬光大。1942年3月,冀中军区发布《关于开展地道斗争的指示信》,在整个冀中平原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地道战。 </p><p class="ql-block">1941年春,父亲被撤职后,回到冀中区党委组织部代理干部科长。 其间还经历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 </p><p class="ql-block">1943年初,父亲领受了任务:要带领几个干部去延安,参加中央党校的学习。(去延安的人员中还有一个7.8岁的孩子,叫朱育理,其父母都是在敌占区工作的地下党员。父亲说由于一路上都是步行,朱育理有时走累了就背着他走一段,特别是过敌人的封锁线时更是背着他跑。建国后,朱曾担任过我国航空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的职务,属正部级。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见过他,他是专门来津感谢父亲的。因父亲向他的上级组织出具了他去延安的时间证明。他笑着对我说:”别人怎么也不相信我八岁就参加了革命!”这都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父亲来延安后,没有人向他说起地道的事。此后有一些冀中的同志来到延安学习和参加“七大”,听他们议论说:中共中央把冀中的工作誉为“模范的抗日根据地”,他们向中央汇报的结论都是“哪个地区地道斗争开展得好,哪个地区的形势就好转得快。”甚至还有曾在冀中任过领导的同志以自已领导地道斗争来争功的现象。父亲听了之后,不禁在脑子里直打转:不是说地道斗争是“右倾”、是“退却主义”吗? </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一个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团听说冀中地区这个消息后,对周恩来说:“你们抗日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到这种古今中外未曾有过的复杂程度国际上不知道,你们宣传不出去。从世界各国的古代历史上说还未有过。当前世界上只有苏俄战场上苏后方游击队有地下活动,但因他们武器等条件优越,所以地下活动没有这样复杂。”周恩来听了,说:“我们的根据地被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封锁着,向外宣传也是很困难的。”美国记者说:“我们替你们宣传出去。”几天后,《解放日报》上刊出了美记者这篇文章,标题是《两个冀中》,主要意思是说一个“地上”冀中,一个“地下”冀中。父亲当时看了这份报纸,对其中的一些提法还认为不那么切合实际。 </p><p class="ql-block">地道斗争的事一下子让全世界都知道了。有意思的是,当初反对地道的刘亚球也来到延安,而且是冀中地区的负责人。党中央找到他问冀中地道斗争是怎么一回事时,他根本说不上来,于是到党校二部找到父亲,以党中央要这方面的材料为由,要父亲写出蠡县地道斗争的情况交给他。 </p><p class="ql-block">这都是很早的事情了,但再一次来到延安,还是不由得想起这些事。因父亲说过:在延安的两年,是最快乐和幸福的日子。生活在党中央身边,没有了紧张的战斗,相对有了难得的平静生活,同志间真诚平等相待,和朱老总一起打过篮球,也拉京胡为人伴奏唱戏……</p><p class="ql-block">后来,想起这样两件事,才更深刻体会和理解了父亲所说的:在延安的两年,是最快乐和幸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一件事是我还在上小学时,一个晚上,已脱衣服睡觉了,父亲过来,告诉我,衣裤和鞋袜该怎么摆放,并要形成习惯。为的是随时应对突发的状况,能尽快穿好衣服进行战斗。</p><p class="ql-block">另一件事是在父亲晚年,在省医院住院。一天夜里,陪护父亲的母亲醒来不见了父亲,急忙跑到病房外面的走廊里寻找。后来在长长的走廊尽头发现了父亲。父亲对母亲说:来看看地形,如果鬼子突然来了该怎么打?打不过该怎么跑!</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见,那些年对敌斗争的严酷生活烙印已经深深的刻入骨髓,乃至伴随终生!</p><p class="ql-block">而今的中国,他们应当感到欣慰了。</p><p class="ql-block">写下这些以作为对父亲和他们那一代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奋斗的先辈们的缅怀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老家河北省蠡县梁斌黄胄纪念馆中父亲的照片和文字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是建国后(1952年8月),父亲任保定地委书记时,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和政治委员薄一波,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对父亲兼任保定军分区政治委员的任命命令。</p> <p class="ql-block">国务院周总理对父亲任河北省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的任命书。</p><p class="ql-block">由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突然改任省教委副主任,这里也是有故事的。</p><p class="ql-block">故事的缘起是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父亲在北京参加中组部的一个会议,会议中间休会时父亲从会务组叫了一辆小骄车去看一位战友。汽车行驶中,父亲看到路上的一位熟人,正是他当年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停车后两人寒喧得知,此人现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支部书记兼校长。这人因在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期跑回家了,(脱党)抗战胜利后形势好转又出来参加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这次见面后,那人就向中央写信,揭发父亲是假党员!这事可非同小可!共产党的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竟是假党员!于是中央责成中组部严查!好在父亲入党时的另一位介绍人仍在,当时任南京市委书记,证明所有入党的组织手续和程序都是完备的。</p><p class="ql-block">事后,那个中学校长被“双开”!他跑来天津向父亲道歉承认错误并哭诉:看经自己介绍比自己入党还晩的人出门都有小车了,心中很是不平衡,才做下了这样的蠢事,请求父亲为他说话开脱。</p><p class="ql-block">假党员事件查清后,父亲才又重回组织部。</p><p class="ql-block">这件事是我将要赴内蒙兵团前夕父亲和我讲的。他说:“中国有老话讲,‘见人要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在旧社会人与人之间互相防范的处世原则,现在看是不对的。但历来社会上还是因有各种原因造成的对好人伤害的事情发生,再看这话就有一定道理了。就是让人在交友中要慎重、要识人。”</p><p class="ql-block">父亲作为过来人,又是一辈子从事组织工作,可说是阅人无数,和我讲述此事也是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的我,传授一些社会生活经验。</p><p class="ql-block">当时听了也没有太在意,可后来竟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在我身上,才体会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老人的话就是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这是齐齐哈尔的和平广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而建的手印墙。其中有父亲的手印。</p> <p class="ql-block">这是颁发给母亲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p> <p class="ql-block">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努力了、尽力了,做了应该做的事,可以含笑九泉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