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这样的春节,别样的收获</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钟学谦</span></div><p class="ql-block"> 历年来我家的春节,总是千遍一律,无非是找个地方,几家亲戚一起去旅游。十多年来,年年如此。而今年爸爸说这个春节我们留在广州好了,广州有很多文化值得我利用假期去深入了解和学习。于是,在这样的春节,我自然就有了别样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爸爸提议我去学习舞狮。他说广东舞狮,又叫醒狮,由唐代宫廷舞狮脱胎而来,是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作为在广州长大的男孩子,我应该去学习去体验。我一听激动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爸爸多方联系之下,春节期间我终于随着爸爸走进一间教舞狮的祠堂。年过七十的王师傅是这间舞狮祠堂的老师傅,但他依旧精力过人,让许多年青人自叹不如。</p><p class="ql-block"> “跳起,举高狮头”。一阵响亮的叫喊声响彻祠堂。爸爸说是王师傅在教学徒。</p><p class="ql-block"> 祠堂内有二三十人,他们都是王师傅的徒弟。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敲铜锣,有的打皮鼓,有的跳舞狮,有的负责搬道具。那祠堂中间的狮头可真叫栩栩如生,狮头上的红毛油光润泽;层次分明;头上的金冠闪闪发光;双眼灵动有神,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戴上。随着咚咚咚锣声鼓点发出,红狮子越过栏杆,一跳,一跨,站在木杆上叫喊。舞狮头的是哥哥,舞狮尾的是弟弟。他们默契配合,你往前一跳,我往前一跑;你往上一跃,我就地站稳。哥哥站在弟弟的肩膀,狮头立即高高昂起,双眼有神,威武得很。堂内众人都欢呼起来。鼓声突然越来越激烈,只见第二只舞狮正式出场,它全身洁白无瑕,双眼更是炯炯有神,嘴里叼着一颗金珠,得意洋洋地走出来。红舞一看,转身跳起,前爪一伸,夺去了金珠;白狮双脚站立而起,前驱跑去。两狮就这样开始争夺金珠,你来我往,你追我赶,好不热闹。爸爸说这是舞狮环节中最出名的——双狮争珠。祠堂内大家纷纷拍手叫好。</p><p class="ql-block"> 爸爸低声告诉我:红狮子画的是关公脸,大红彩球和白胡须,梳仔眉,金鼻金角,还加上几条“额头根”,表现关羽的仁义忠勇、成熟稳重。白狮子也叫刘备狮,双腮上有一个会震动的“帽球”,狮额正中装饰一块明镜,表现出威猛、正气的效果。我仔细一看,果然如此。原来岭南舞狮还有这么多的文化知识,这是我从未知道过的。</p><p class="ql-block"> 王师傅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小伙子,你也去试试吧。放心吧,跟你搭档的是48年舞狮经验的刘师傅。”我激动地答应了。在师兄们的帮助下,我换上红色的服装,腰间束上金黄的腰带,头上用红布绑紧,精神抖擞走出来。</p><p class="ql-block"> 看人表演是欢乐的,可到了自己实践时,却不无比困难。我感觉狮头比我还重,我只能双手紧紧地撑住狮头,偶尔左右移动一下。时间一长,双手开始酸痛,再加上全身套在狮头里面,闷热不透气,不一会儿后背都湿透了,手慢慢低下来。王师傅让我在旁边休息一下。刘师傅则趁机热心地示范狮子的动作给我看:“靓仔,这是‘睁眼’,这是‘洗须’,这是‘舔身’,这是‘抖毛’。”他还耐心地教我几个步法,如碎步、马步、扑步、跳步等等。他让我先用最简单的几个动作表演就行。祠堂中间其他人在训练,我在旁边不停地练习基本动作。</p><p class="ql-block"> “咚,咚,咚”熟悉的鼓点又再次响起,刘师傅在后面喊:“靓仔,上木桩。”我马上高举狮头,一个跳步,跳上了木桩上,举着狮头不停摇摆。白狮子也出来了,逗着我去争夺金珠。当然,我的动作比师傅慢很多。可台下却响起了阵阵掌声和欢呼声。这些师傅们都在鼓励着我,他们眼里好像有着光,他们似乎为有少年来学习舞狮而自豪。走出祠堂,爸爸一脸自豪,我也快乐无比。</p><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耳边仿佛再次响起那熟悉的咚咚咚鼓点,我想高举狮头,在这片岭南土地上,再次舞动,再次奔跑,再跳跃。</p><p class="ql-block"> 文化需要传承。舞狮是古老的岭南艺术长河中一朵璀璨的浪花,闪耀着独特的魅力,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永葆生命活力。今年春节,我留在广州,留在舞动的春节里,亲身体验岭南舞狮文化,希望未来不久,我也能为醒狮文化的传承奉献出我个人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师点评:这是一篇内容极其丰富的记叙文,有观看双狮争珠表演的场面描写,有作者自己亲身表演的内心活动,有广东舞狮的历史和动作介绍,有观众的侧面描写,有对岭南舞狮艺术深深热爱之情。文章扣紧题目,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主旨鲜明,不失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 这样的春节,别样的收获</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宛姗</div><div>春天迈着无声的脚步向我们迎面走来,带走了寒冬和冰冷,取而代之的是温暖湿润的空气与柔和的风。万物都恢复了生机,窗外被冻得瑟缩的鸟儿也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迎接朝霞。我知道山野间肯定百花齐放。在一片花海中,定有无数蝴蝶翩翩起舞。春节前广州总是一片春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发。<br>然而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我的弟弟不幸感冒了,持久的接连的咳嗽声将我从诗和远方中拉了回来。<br> 我移开了看着窗外的眼睛,因为弟弟生病了,我不得不留下帮忙照顾他,整个假期极少有机会去外出去欣赏春天的景象。我偶尔低声埋怨他:“你为什么总是生病呢?春节怎么办?”他沉默着不作声。我只好又叹了口气,无可奈何。在父母眼中,我从来都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姐姐,怎么舍得将弟弟扔下不管独自去赏春呢?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多么想趁着这难得的寒假陪父母外出看看风景,或者跟奶奶回趟老家呀!如果只是每天这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多无趣啊!<br>但是我是一位负责人的姐姐,我只得留在家里辅导弟弟写作业并监督他按时吃药。<br> 我偏过头去看看挂历,寒假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春节马上到来。弟弟的咳嗽声也逐渐减弱了。这是好的兆头。我告诉自己: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积极面对。只有照顾好弟弟,让他快快好起来,这样我们一家春节就可以快快乐乐出去玩。于是我依旧坚持每天去照顾他。终于除夕那天,弟弟的病终于好了,一声咳嗽也没有了,人也抖擞了起来,这使我感到异常开心,虽然未见市内繁花盛开,但我依旧觉得满足,尤其爸爸妈妈对我的肯定让我更是喜开颜笑。<br> 父母提出第二天带我们去看夜里的广州,我和弟弟一开始以为只是去看广州塔的灯火而已,却不成想父母要带我们去了广州塔附近的姨婆家,我们心里满是欣喜。<br> 夜幕渐渐降临,窗外少有灯火,与平时相比,反而有些冷清。然而我们两家人在一起,谈天说地,互相祝福,很是快乐。突然,姨婆说:“我们去了天台。”于是我们一哄而上,天台上不少人仰望这天空,不知他们在等待些什么。我和弟弟也不约而同的挺直身板,伸长脖子,聚精会神地眺望夜空。突然天空中数十台无人机出现,它们一出现就不停地变换着队型,有时是数字,有时是汉字,有时是红棉,有时小蛮腰,颜色也不停变换,煞是好看。“3、2、1 ……”一刹那间,数颗发亮的烟花划过长空,画出道道金色的痕迹,然后在空中炸开,破空之声过了许久才慢慢消逝,接着一朵接一朵靓丽的金色大花出现在空中,照亮了我们每一张欢乐的笑容。人们欢呼雀跃着,朵朵烟花还在接二连三升上天空,烟雾缭绕天空似仙境,却又难掩明亮的花火。<br> “谢谢姐姐照顾我,我才能看到今夜这么美丽的烟花。”弟弟一句触不及防的柔声感谢温暖了我,父母也满脸笑意地表扬了我,瞬间,暖意涌遍我全身。<br> 在这略带寒意的夜晚,所有的热闹的声音渐渐归于平静,但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多彩烟花带来的欢乐,春的温暖,更多的是弟弟的感恩,父母的欣赏,一家人之间无以言表的温暖和欢乐。<br> 我只是尽一位姐姐的责任,却没想到收获如此之多,这是以往所没有的。这个春节,我满心温暖,如沐春风。<br><font color="#ed2308">【老师点评:这篇文章选材好,真实贴近生活。作者春节前照顾弟弟,春节期间一家人一起赏烟花,其乐融融。一家人感情极其深厚,让人读完倍感温馨。懂事负责换来快乐与感恩,是这篇文章索要传递的主题,主题鲜明而深刻。】</font><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这样的春节,别样的收获</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冰夏 </div><div> 爸爸一脸自豪,我也满心欢喜。因为晴天,因为春节,桥上行人满脸春风,时光清浅,岁月起伏。在所有用心生活的日子里,春节也悄悄来临。不过我对春节的期盼却随着成长而慢慢消散。<br> 我家一直以来都是正月初一就外出旅游。所谓旅游,无非就是一家三口逛逛景点,拍拍照,吃吃东西,这些一成不变的程序对我来说早已没了新意。除夕我呆呆地望着挂起的彩灯和贴好的窗花心里却凭空冒出几丝凄冷。今年春节还能有什么新的收获呢? <br> 按计划我们这次旅行来到潮州。这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城。按既定攻略,我们此次旅游目的地是闻名遐迩的广济桥。<br> 初一下午我们到达预定的旅馆,而这旅馆距离广济桥和潮州古城还有些距离,只能第二天一早再过去。我有些失望。爸爸则神秘地说:“我们去韩江边的堤坝走走吧。”走在江边,微风吹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周围的树木上挂满了红灯笼,年味十足。爸爸一脸欣慰地指着不远处的一座桥说:“这个桥啊,以前叫韩江北桥,现在叫现金山大桥。爸爸以前参与加过这座桥的修建。”我随着爸爸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湛蓝湛蓝的天空,几丝白云悠闲地飘飞于其间;岸边的树枝与树叶摇摆,挂缀于树枝间的红灯笼如穿艳装的大姑娘,则羞涩地跟着摇曳起来;江水微动,波光浩渺。此时整一座的乳白色的五连拱的金山大桥,如一条白色的长龙,悠闲地卧在韩江之上,形态优美,与那粼粼波光融为一体,果然有着潮汕人的清丽和优雅。<br> 我们慢慢来到了桥上,爸爸亲切地抚摸着桥上的栏杆,讲述着过去的他的故事和桥的历史。爸爸言语中有对那段岁月的自豪也有对岁月易逝的感慨。我跟妈妈静静地听着。过了良久,爸爸又开口:“这个桥很特殊,它的左右两个拱是完全分开的,没有横梁连接,行于桥上,空间开阔,让人舒适愉悦;而且它不像大多数的桥采用红色或橙色的......当时大家围绕这座桥的建设方案不知开了多少次会!过去这么多年了,证明最后的方案是正确的。你们看,它现在还是这么清丽典雅,与周围清丽的景致浑然一体,所以我很喜欢。”<br>飞驰而过的小车也如轻巧欢快得很。经过这桥的人也许是来旅游,也许是过桥去探亲,也是外出回家。不管如何,大家都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br> 我突然想到:如果没有这座桥,那么这些车辆和行人不都只能停留在桥的对岸吗?逢年过节他们也只能这样遥遥相望,彼此思念之情也只能化为水中的泡影了。这样想来,这座桥它连接的是无数人美好的感情,圆的是无数人团圆的梦想!然而,这得功于像爸爸一样无私投身于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正如五十年代广州人民热情无私地劳动,日以继夜地挖湖,现在每一位广州人才可以闲暇时逛逛东山湖荔湾湖四大公园,欣赏广州的美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得承担起应得的责任,才能让下一代过得更加美好。<br> 这个春节似乎平平淡淡,然而我却倍感意义非凡。奋斗与奉献,责任与担当,是社会美好发展的支柱。在新的一年,为了社会更加美好,我将把梦想的力量化作脚下的动力。高歌猛进,向未来进发!(刘冰夏,初二8班)<br><font color="#ed2308">【老师点评:这篇文章选材新,贴近生活。内容具体充实,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有感染力。作者善于思考,文章思想深刻,立意高远,感谢老一辈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提出了每一代人都应该奋斗和奉献,应该有责任和担当,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的观点。】</font><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精彩的龙舟赛</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吴欣然</font></h5><br>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广州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各种粽子的香味,粽叶飘香,很是沁人心脾。在广州,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的习俗,那就是在珠江上赛龙舟,传说赛龙舟一开始是为了驱赶水中的鱼儿不要把爱国诗人屈原吃掉,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了广州端午节的一个重要活动。<br> 又是一年端午节,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我和妈妈兴致勃勃地来到珠江边观赏赛事,只见江边围满了人,到处都人声鼎沸,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相对人少的位置,准备观看比赛。只见龙舟上的鼓手有力地敲击着鼓,发出“咚咚”的声响,同时也在指挥着龙舟的速度。其中黄队龙舟的鼓手是一中年人,他剑眉方脸,眼神炯炯,使尽全身力气锤打着鼓,鼓声咚咚咚地格外有力。在这振奋人心的鼓声中,黄队龙舟如真龙穿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飞快地往前冲,其他龙舟也不甘示弱,紧随其后。<br> 很快,比赛就到了后半部分,有的选手们的力气在明显减小了,他们龙舟前行的动作也越划越慢。但有的队伍突然发力,直接冲到前面,后来者居 上的气势。江边观众的加油声,呐喊声不绝于耳,伴随着鼓声,给人震天撼地的感觉。终于到了百米冲刺的时候了,所有的龙舟都在父老乡亲们的助威声和飘扬的旗帜中加速前进。忽然,红队龙舟的鼓声变大,咚咚咚,一声声,一阵阵,响彻云霄!红队的队员们仿佛受到鼓声的召唤,队员们一起发力,嘴里一起喊着“一二三,一二三!”同时他们抬肘、入水、拉水、出水,一系列动作轻快有力,整齐划一,如复制粘贴一般。他们每个人眼里透露必胜的霸气。最后在观众惊天动地的呐喊声和疯狂的摇旗里,红队一尘绝迹般,遥遥领先,获得了本次龙舟赛的冠军。<br> 当然,比赛结束,江边观众有的在为冠军高声呐喊,有的在为自己心仪的龙舟落选而愤愤不平,而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比赛里回味无穷……过了好一会儿,观众们才陆陆续续散场,人群又开始熙熙攘攘起来了。这次龙舟赛实在太精彩了,让我回味无穷。<br> 广州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踏青,包香囊等各种各样的习俗,欢迎来广州感受。<div><font color="#ed2308">【老师点评:点面结合,正面侧面相结合,视觉听觉感觉相结合,场面描写生动,富有感染力。】</font><br><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 过 火</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钟学谦</h5><p class="ql-block"> 炊烟袅袅升起,火苗旺盛燃烧。新灶进火,繁荣昌盛,幸福也会降临。</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梅州一带,我们那里有一个特别的节日,名为“过火节”。就是如果家里建了新房,便要从旧屋灶台取走一把火,点燃新屋的灶台,这样才能正式入住。邻居们也会一同前往,一起欢乐。建新房的家庭都会举办,千里的路上都是欢笑,那叫一个隆重。</p><p class="ql-block"> 经过我父母几年的打拼,我家终于迎来了一次过火节。没错,在家乡的村子,我的父亲建了一座新房,在假期来临之前,我们一家人都回到了家乡,准备举办这极为重要的过火节。一到家乡,父亲请来一位佛堂的老人帮助算好日子,一定是要黄道吉日。“过火”的时辰也一定要在天亮之前,寓意新日子越过越亮堂。</p><p class="ql-block"> 记得过火那天,天还没亮,冷露染霜。家人们便洗好了脸,漱好口,郑重地在旧房门前烧纸钱,点燃了三柱香,两支蜡烛。我负责在屋前燃放爆竹,一串串火花随风而起,过火节正式开始。我们在祖先的神位前双手合十,三叩九拜,每个人在心中说出对新房的愿望。然后在列祖列宗的见证下,准备将“火神”请到新居。随后摆好茶米油盐酱醋茶,招待来参加庆祝的各位乡亲。</p><p class="ql-block"> 在前一天晚备好的萝担也派上用场了,里面装满了锅碗瓢盆,各种食物,还有家族流传至今的族谱,以及毛笔。在旧居的厨房内,父亲用柴火将一盆炭火点燃,用蒲扇微微掀着风,烧得红旺旺的。随着锣鼓的响声震入耳边,过火队伍排列好了,开始一步一步向着新房走去。抬起盆火的壮年必须走在最前面;父母亲提着萝担紧随其后;我和其他小孩子们牵上自家的羊,有的抱起小狗与猫;爷爷奶奶慢慢走着,却总回头望向旧居,眼里满是不舍之情,乡亲朋友们也跟在队伍后面。在空旷的田野里,灯光摇曳,光映在大家的欢乐笑容,又沿着田埂路,我们的新房就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 快到新居时,两名舅舅已经点燃着了爆竹,鞭炮炸得又脆又响,舅舅双手将盆火接进新屋。新房已事先堆好了柴木,母亲对我说说;“最后一步点火,快去吧。”我在炭盆里选了一支最红最旺得木条,用夹子衔起,放入新居灶台的柴木里,火星慢慢燃起,劈里啪啦,过火节也顺利完成。火光亮堂,映着人影浮动。</p><p class="ql-block"> 过完火后便要在新房内生火做饭,屋里也忙忙碌碌。爷爷拿起族谱,提起笔,在全新的一页写着新居过火的大喜事。天慢慢亮了,屋外的麻雀喳喳叫了起来,灶屋里的饭菜也一一端来,香气扑鼻诱人,经过大半夜的过火仪式,那餐饭,我们吃得香甜,心头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老师点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作者以自家经历为切入口,详尽介绍梅州客家人过火仪式的过程,展现了民间乔迁的文化,内容丰富且有价值。第一人称的写法,富有感染力。】</span></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乡的糍粑</span></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李莜</h5><p class="ql-block"> 记忆中,家乡的糍粑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种滋味。</p><p class="ql-block"> 除夕的清晨,我被一股稻香唤醒了。楼下传来忽大忽小的捶打声,一入耳,就知道外公在做糍粑。</p><p class="ql-block"> 福州人除夕吃糍粑的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古代,福州一个年轻后生上山砍柴,被一母猿抓走,后来两者生下一个儿子。几年后,他思乡心切。一天终于趁着母猿外出便抱着儿子逃回家。幼儿离开了母亲天天哭闹不停,无奈下想起在山上的时候,母猿最爱吃他做的糍粑,便做了些放在门口。母猿闻到香味寻味找来,一家从此团聚。</p><p class="ql-block"> 糍粑由工序并不复杂,但做起来却很辛苦。将熟米酝酿成糯米,才到关键的一步。一大盆糯米倒入容器。然后举着木锤子反复敲打。刚开始捣起来非常轻松,慢慢地捣碎的糯米变得越来越粘稠。我第一次学做糍粑,外公手把手教我不断翻过糍粑,告诉我力道不仅要重,速度也要快。外公一边教我技巧,一边用力捶打糯米。须臾,我们满头大汗,亲戚们也轮流上阵,颗颗糯米才逐渐和在一起,宛如千万个人抱成一团,为这寒冬添上些许温暖。</p><p class="ql-block"> 用其他容器盛出被打好的糍粑,将其揪成一小团小团放入锅中。不一会,滚圆的糍粑便煮好了。外公在将糍粑放到碗里,顺手端去一碗,仍散着热气,外公将糍粑递给我,用慈爱的眼神示意我吃。我用筷子夹起一块,吃上一口,第一口尝到糯米的醇香,第二口尝到是红糖的甜腻。而嘴里的糍粑既不硬固,也不失内温,软硬适中。糍粑不粘齿也不粗糙,在我口腔中来回拔动,最后才滑入咽喉,进入肚中。口腔里回荡着暖暖的,甜甜的,细腻无比的味道。我递上碗,娇声娇气地说:“我还要吃。”外公给我添上两块,然后笑笑地看着我吃糍粑,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众亲戚也都过来品尝,他们轻轻咬上一口,便露出满意笑容,用软绵的闽南语说着:“好食好食。”</p><p class="ql-block">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恍便去了几年。我去了外地读书,远离了家乡,与外公道别,随着最后一声"再见"的消失,眼前的故乡也模糊了。不知是这车行驶的快,还是糍粑的热气朦胧了双眼。</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除夕,回家了。推开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站在容器边捶打糯米糍粑的外公,今年他满头白发格外刺眼,但好在他的捶劲却依然不减。他为了他的孙女,年年除夕专心致志地做他会做的糍粑,给她留下家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在外地多年,即便是吃过各种糍粑,始终觉得家乡的糍粑最好吃。它有着外公最深沉的味道:暖暖的,甜甜的,细腻无比的。</p><p class="ql-block"> 一碗糍粑,乡味永醇,亲味永恒。</p><p class="ql-block">【教师点评:以小见大,托物抒情,文笔细腻,情感真挚。结尾点题,水到渠成,言有尽而意无穷。】</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家乡的面条</span></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冰夏</h5><p class="ql-block"> 每一个过年的日子里,每一个身在异乡的人都会望着故乡的方向而惆怅。我也不例外,今年在广州过年的也只有我们一家三口。原本就冰冷的空气好似凝结成冰了一般寂静,而我的思绪也扎进了一个名为思念的深渊……</p><p class="ql-block"> “ 躲在屋里干嘛呢!快点出来擀面条了。今天是初七必是要吃面的!”妈妈在门外喊我到。思绪也被拉了回来。在东北,每年过年都是严冬。外面又多山,古时候人要是在这样的夜晚丢了,怕是找不回来的。于是人们便在每年大年初七,正月十七,二十七吃面条。人们希望这面条像绳子一样能栓住腿。腿栓住了,人就能平平安安。在今天这个古老的习俗延续下来,继续成为无数人心中最简单最朴素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我走到门外,爸爸早已将案板摆好,一切准备就绪。只见爸爸把早已醒发好的胖乎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随后用掌心压住面团,手臂伸直把重心往前一倒面团就出了个坑。那面团在爸爸手里显得十分听话。我在一旁也想跃跃欲试:“爸爸我来试试吧!”我走到案板前并学着爸爸的样子揉了起来,按好手,伸直一推!谁知这面团竟是极富弹性的,揉起来十分费力。我也才没揉几下手就酸了。爸爸看着我一脸疲惫得我,用沾满白面的手点了点我的鼻子:“一边玩去吧!”于是我便坐在饭桌旁,和爸爸妈妈一起谈天说地,好不快乐。好像原本冰冷的空气,也在被团聚的喜悦逐渐温暖……</p><p class="ql-block"> “ 都别说了,面条上桌喽!”妈妈喊道。我急忙去端住面条。洁白,粗细均匀的面条上浇上了一勺色泽金黄的卤子,碗中央躺着几个圆润可爱的蘑菇。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口,鲜香便涌进口腔,面条的筋道与卤子的鲜香完美融合,我顿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和我以前在东北吃的一模一样!”我惊叫道。“是吧”妈妈欣慰的看着我“今年吃了这碗面条就怎么走也走不丢了,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好不好呀?”“好!”我答到。</p><p class="ql-block"> 在寂静的冬天,能吃上一碗这样的面条真可谓幸福。即使在现代,人们发生危险的概率越来越小,但这个古老的习俗还是以它最原始的面貌保存了下来。无数无数远在异乡的游子也通过这一口初七的面来纾解心中积攒的思念。它成了一种文化,在一代代东北人的手中薪火相传,更像一根根风筝的线牵住了游子的心。而一碗碗面条,也寄托着一家一户最朴素的心愿。</p><p class="ql-block"> 面条的热气在空中翻腾,爱意在其中凝结为永恒。</p><p class="ql-block">【教师点评:素材来自生活,具体可信。观察细腻,文笔流畅。结尾点题,点出家乡面条的寓意,赞其像一根根风筝的线牵住了游子的心,寄托着一家一户团圆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家乡的春节</font></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汤芷妍</h5><p></p><p class="ql-block"> 春节,是中国一年到头来最热闹的时候,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庆祝方式,山东有挂灯笼,福建有包裸子,潮汕有英歌舞,而我的家乡--广州有大名鼎鼎的舞狮。</p><p class="ql-block"> 年二十八早上7点,是花街开市的时间,在大牌坊处会有一支舞狮队表演采青和登高。清晨的阳光是温和的,风是轻柔的,云是洁净的,天是淡蓝的。在繁花似锦、五彩斑斓的店铺前,这对狮子是突兀的;在人山人海的花市里,这片空地和几根柱子是突兀的;在一家老少举着风车的人群中,这群青年带着狮头是突兀的。</p><p class="ql-block"> 只听“咚”的一声,一个强壮的男子身穿红衣,狠劲一敲。那一霎,使热闹的人群变得寂静了,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了。接连着数十下的鼓点声,如骤雨一般急促。如旋风一般飞扬。两只醒狮一红一蓝如听令一般同时跃上梅花桩,踩着鼓点,左一下右一下地走着,小心翼翼地关注对手的动态,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落后了。鼓愈敲愈烈,愈敲愈烈。两只醒狮碰头了,他们抬起前脚,后腿灵活的调转,突然一个后空翻,蓝色狮子从梅花桩上跳了下来,台下雷点般的掌声,即是为蓝狮子的高超武艺鼓掌,也是为红狮子能不畏险阻的地战胜对手喝彩。</p><p class="ql-block"> 红狮子昂首挺胸,得意洋洋地登上了最高台,轻轻一跃,全场屏息敛声,生怕一个不小心影响了红狮子的动作,只见红狮子轻盈落地,顺带轻盈一扯,嘴里飘出一彩带,上面写着“事事如意”。红狮子衔着彩带在众人面前绕了又绕,仿佛在炫耀自己的成果。霎时,全场沸扬了,伴随着鼓点,喝彩声掌声成了茫茫一片声,观众成了茫茫一片人海。</p><p class="ql-block"> 表演结束了,人群渐散,可刚才的震撼还环绕在耳边,回荡在心里,拉开春节热闹的序幕。</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家乡的花市</span></h1><h5 style="text-align:center;">梁艺洋</h5><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在中国广东广州。广州,外地人眼里,它是一个科技化与现代化的城市。其实它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大城市,它有着许多传统风俗。</p><p class="ql-block"> 我最喜欢的就是逛花市。</p><p class="ql-block"> 花市,是广州的传统过年的习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开始,到大年三十夜晚上12点结束。花市,顾名思义,就是以卖花为主的集市。逛花街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寄愿,比如说在花街买金桔,是取谐音“今吉”,寓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同时,除夕行花街,有“卖懒倡勤”之意,有童谣唱道:“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p><p class="ql-block"> 一到花市,你就会感觉到人山人海。我们一般是慢慢地跟着人流走,一路走走停停,欣赏档位上各种各样的花和精美的工艺品等等。你会看到游客在店里大声地与店员讨价还价,更多的是买了花的人,他们有的提着花,有的捧着花,有的抱着花或花盆,兴高采烈地走在人群的中间。</p><p class="ql-block"> 花市里的花不止是花。有红红火火的银柳,有黄澄澄的佛手,有以曲为美的松树盆栽。花草树木的名字也很有特色,无一不是满足广州人喜庆欢乐的心理。比如一盆栽特别茂盛,名字叫“五代同堂",一个叫“猪笼入水”,一盆叫“和气生财”,还有绿油油的绿萝。各式各样的玩具更加不少。有一人高的大风车,需要人用两只手才能举起来。有各种盲盒,有马的模型,有拧上发条后就能飞向蓝天的小飞机,有形状各异的气球......更吸引人的还是节目表演,如春节必备项目:舞狮,耍杂技,粤剧表演,游灯,猜谜语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逛花市是过年的一件大事,人们希望能沾上花香瑞气,挤掉晦气,求得新一年里,风调雨顺、幸福平安。所以行花街有“行好运”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教师点评:以朴实的语言描述了广州花市,文章条理较为清晰,结尾点出这一传统文化的寓意,结构合理。如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多角度描写,那么文章将更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br></p>